XXXX-X年度小麦品种(系)病虫害抗性鉴定总结-8-13

合集下载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

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

一、图文干货及概述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4、概述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

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

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1.1小麦茎基基腐病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

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

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

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相似,后期会导致叶片发黄干枯。

怀远县2018-2019年度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工作总结

怀远县2018-2019年度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工作总结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2018年秋种,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为205万亩,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烟农19、淮麦33等。

由于受气件、品种和栽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怀远县今年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锈病、小麦蚜虫、麦蜘蛛、粘虫和小麦地下害虫等,总体发生程度是中等发生。

一、小麦病虫发生、防治情况1、小麦纹枯病。

全县中等偏轻发生。

5月22日调查,平均病株率25.4%,侵茎率7.6%,病情指数6.24,平均白穗率0.01%,最高白穗率0.1%,发生面积为70万亩,防治70万亩。

2、小麦白粉病。

全县呈中等发生,小麦白粉病在我县4月6日在免耕小麦田初见,稻茬麦病田率75%,病株率21.6%,病叶率27.8%,病指19.3。

发生面积为30万亩,防治30万亩。

3、小麦赤霉病。

由于小麦抽穗扬花期未遇到连阴雨天气,全县最终轻发生,平均病穗率3.16%以下,病情指数1.35。

发生面积40万亩,防治40万亩次。

4、小麦条锈病。

全县中等发生。

据5月中旬调查,病田率65%,病叶率12.2%,病指4.7。

发生面积60万亩,防治60万亩。

5、小麦红蜘蛛。

全县中等偏轻发生,平均每市尺行长有螨65头,最高400头。

发生面积约30万亩,防治面积30万亩。

6、穗期蚜虫。

中等发生,平均有蚜株率46.2%,平均百穗蚜量785头,最高1500头。

发生面积80万亩,防治80万亩。

7、地下害虫。

中等偏轻发生,发生的种类主要有蝼蛄、金针虫、蛴螬等,发生面积20万亩,防治20万亩。

8、小麦草害。

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开展化学防除14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采用统一化除,防除效果在90%以上。

二、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主推技术1、农业防治①推广种植抗病、耐病品种。

我县推广的对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等抗、耐病品种主要有烟农19、淮麦33等。

②麦田开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过田干无积水。

③推广健身控害栽培技术。

小麦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防治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为了保证小麦的高产稳产,减少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农民朋友们需要了解小麦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防治方法。

一、小麦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小麦病害包括叶部病害和穗部病害两大类。

叶部病害主要指小麦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和病斑上的病菌;穗部病害则是指小麦穗上出现的病斑和病斑上的病菌。

1. 叶部病害的识别与防治(1)锈病: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病斑呈红褐色,表面有锈色红橙色粉末。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锈小麦品种、及时清除病叶、合理施肥、科学浇水等。

(2)白粉病:白粉病是小麦叶部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病斑呈灰白色粉末状,通常在叶片上生长。

防治方法包括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清除病叶、增强小麦的抗病性等。

2. 穗部病害的识别与防治(1)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穗上常见的一种病害,病斑呈红褐色,带有霉状物质。

防治措施包括全程防治、种植抗病小麦品种、及时清除病穗等。

(2)镰刀菌病:镰刀菌病是小麦穗部的一种常见病害,病斑呈黑色,带有菌丝。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菌剂、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剪除病穗等。

二、小麦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除了病害外,小麦也常常受到各种昆虫的危害,如蚜虫、螟虫、象鼻虫等。

为了控制病虫害,农民朋友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小麦害虫及其防治方法。

1. 小麦病虫害的识别(1)蚜虫:蚜虫是小麦常见的害虫,喜欢吸食小麦的汁液,造成叶片萎缩、卷曲等现象。

蚜虫通常为浅黄色、绿色、黑色等。

识别常用方法包括观察叶片、检查根部和剪取受害植株。

(2)螟虫:螟虫是小麦穗部的典型害虫,常导致小麦头部的破坏。

螟虫的颜色和形态各异,可以通过观察和捕捉专业的害虫检测工具进行识别。

2.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天然杀菌剂等生物手段进行病虫防治,例如喷洒具有杀虫效果的微生物制剂或大自然中存在的天敌昆虫。

(2)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如陷阱、粘虫板等,来控制病虫害的增殖。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汇报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汇报

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小麦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病虫害威胁。

为了及时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特进行了一次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汇报。

一、病害发生情况。

1.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

据统计,我国南方地区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华南地区等。

病害发生后,叶片上会出现黄色条锈斑,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产量减少。

3.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地区。

病害发生后,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粉状斑点,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二、虫害发生情况。

1.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发生在春季气温回暖的时候。

蚜虫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叶片萎缩、生长迟缓,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小麦螟虫。

小麦螟虫主要发生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对小麦的危害较为严重。

螟虫幼虫在小麦叶片内部啃食,导致叶片枯黄、凋落,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防治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病虫害发生情况,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合理轮作,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2.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虫害源;3. 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4. 定期喷施农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严峻,需要我们加强防治措施,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加大科研投入,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小麦的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一、实验目的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1、室内苗期鉴定(略)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病级:感病面积由少至多分别为0-7级苏麦4号病叶数=78普遍率=78/100*100%=78%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病情指数=78%*0.096*100=7.45内麦12病叶数=58普遍率=58/100*100%=58%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病情指数=58%*0.097*100=5.65B25-7-6-2-16病叶数=44普遍率=44/100*100%=44%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病情指数=44%*0.059*100=2.6B44-F6-1-5病叶数=55普遍率=55/100*100%=55%平均严重度=(22*5%+8*10%+12*25%+6*40%+4*65%+3*80%)/55=0.22病情指数=55%*0.22*100=12.3五、分析讨论1、苏麦4号感染普遍率较高,但感染程度不严重;B44-F6-1-5由于感染程度较严重,病情指数最高;B25-7-6-2-16各方面指数最优。

小麦锈病流行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及植物抗病基因有密切关系。

小麦抗病性的鉴定

小麦抗病性的鉴定

实验十二小麦抗病性的鉴定Ⅰ小麦抗条锈病的鉴定一、目的学习和初步掌握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技术。

二、内容说明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很大,在某些地区甚至是限制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

其中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分布面最广、危害最大的病害。

选育和栽培抗锈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危害的一项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必须掌握对锈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锈病在自然条件下,并非每年各地都严重发生。

因此,在进行抗锈病育种时,除在发病的麦田中进行直接鉴定外,还必须人工接种鉴定,如采用幼苗鉴定和成株鉴定。

幼苗鉴定一般在温室中进行,于麦苗第一叶长达4—5cm时接种病原菌,等充分发病后进行鉴定。

其优点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定大量材料的抗性,测定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还能防止本地没有而外地有的新生理小种的传播。

由于小麦受锈病危害主要是成株期,因此田间进行成株鉴定更能反应大田生产上的抗性。

本实验采用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法。

三、材料仪器1.材料供试小麦育种材料、感病对照品种、抗病对照品种;供试条锈病菌种(选用致病力强、分布广的不同生理小种)。

2.仪器用具试管、培养皿或烧杯、玻棒、注射器等。

四、方法步骤1.供试材料的种植把每个被鉴定材料种成一个小区,北方春季经常干旱,采用凹穴播种法,播种时灌水,提高保湿性,以利充分发病。

在鉴定材料圃的四周和在鉴定区内每隔10—20个小区播种高感品种作为诱发行。

诱发行最好用2—4个高感品种等量混合播种。

2.接种时间接种条锈病的适宜时间,通常是在小麦拔节前后。

3.采集孢子和配制孢子悬浮液(1)采集条锈菌孢子在温室培养的发病植株上,按不同生理小种分别采集新鲜孢子粉,将试管倾斜套进麦株病叶;再轻轻震动,使已成熟的孢子落于管内,达到要求量即可。

(2)孢子悬浮液的配制把采集来的新鲜孢子粉,在玻璃杯(或培养皿)内先用少量蒸馏水湿润孢子粉,搅成糊状,再加水稀释,至孢子悬浮液透光呈桔黄色即可。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

由于小麦生长期长,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各类病虫害。

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给小麦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1.叶锈病叶锈病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会使叶片产生红色或棕色的斑点。

叶锈病影响产量及品质,产量减少20-30%左右,口感及食用价值下降。

防治措施:及时病理检测,合理施肥及药剂喷洒。

2.赤霉病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显著影响。

该病会导致麦穗表面上的麦粒腐烂成红色或棕色。

防治措施:增加种植密度,选用赤霉病抗性品种。

3.条锈病条锈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它会导致小麦产量减少20-30%左右。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上出现黄色条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选择抗性品种,适当增加施肥量,定期喷杀虫剂或药剂。

4.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主要影响小麦叶片生长,会导致小麦生长受到阻碍。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叶片生长缓慢,颜色变浅。

防治措施:及时清除病株,适当增加施肥量。

1. 玉米螟玉米螟是小麦上常见的昆虫害虫之一,可导致小麦产量下降,极端情况下会让小麦减产50%以上。

玉米螟产卵后,幼虫在小麦内部寄生,食用麦粒,从而导致损失。

2.赤拟谷盗赤拟谷盗是一种害虫,它的幼虫生活在小麦颖内,会食用小麦颖和麦粒,导致小麦减产。

该虫还会吸食小麦的汁液,影响小麦的健康生长。

3.粉虱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小麦害虫,它会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萎缩、死亡,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适量增加施肥量,使用促进植物生长的药剂。

4.刺吸式口吸虫总的来说,对于小麦的病虫害,我们需要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而合理施肥也是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施肥可以让小麦更加健康,增加小麦的抗病虫能力,提高采收率和质量。

小麦害虫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小麦害虫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害虫的侵害,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效防治小麦害虫至关重要。

本文对小麦害虫的防治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小麦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二、小麦主要害虫及特点1.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吸取小麦叶片、茎秆的汁液为食,导致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小麦生长。

小麦蚜虫繁殖速度快,防治难度较大。

2. 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在小麦穗部吸取浆液为食,导致小麦穗部干瘪、产量降低。

吸浆虫具有潜伏性,不易被发现,防治效果较差。

3. 小麦红蜘蛛小麦红蜘蛛以幼虫和成虫吸取小麦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死亡。

小麦红蜘蛛繁殖速度快,防治难度较大。

4. 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害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

病斑呈红褐色,严重时导致叶片、茎秆枯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三、小麦害虫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选育抗虫品种:选用抗虫性较强的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栖息地。

2. 物理防治(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对光源的趋性,设置灯光诱杀设备,降低害虫数量。

(2)人工捕杀:在害虫发生初期,人工捕杀害虫,减少害虫数量。

3. 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利用害虫的天敌,如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等,降低害虫数量。

(2)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细菌、病毒、真菌等,降低害虫数量。

4. 化学防治(1)合理使用农药: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和农药性能,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2)轮换用药:为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

四、结论小麦害虫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年度小麦品种(系)病虫害抗性鉴定总结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功能研究室
根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总体建设方案要求,2012-2013年度,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功能研究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团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剑平团队、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喻大昭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程登发团队、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忠华团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怀谷团队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武予清团队,分别在陕西杨凌和甘肃天水,湖北武汉、浙江安海、江苏南京、河北廊坊、四川绵阳、河南新乡等地设置综合试验站,对来自全国各地数百份小麦品种和高代系材料,分别进行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病毒病和纹枯病以及小麦蚜虫和吸浆虫等病虫害抗性鉴定和抗源筛选,以期为小麦病虫害防控示范提供依据,同时协助其他功能研究室筛选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且抗多种病虫害的小麦新品种,建立万亩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1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与评价
2012-2013年度,康振生团队和喻大昭团队分别在陕西杨凌、甘肃天水和湖北武汉对654份小麦材料进行抗条锈病鉴定。

其中187份为小麦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2012年提供的小麦材料,其它分别为本功能室以往部分重要送鉴材料,以及各团队分别收集的当地小麦主栽品种和高代系材料。

结合前期鉴定结果,对参鉴品种抗病性做出评价。

1.1材料方法
1.1.1杨凌人工诱发条锈病抗性鉴定
康振生团队于2012-2013年度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站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

每个小麦材料种2行,行长1.5m,每隔20个材料种2行小偃22作感病指示对照,与待鉴定小麦材料行垂直方向种植一行感病品种铭贤169做诱发行。

分别于2012年11月初和2013年4月初,以当前全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CYR33)接种诱发行。

分别于条锈病初发期和盛发期分两次记载供试小麦顶三叶反应型和严重度,反应型按0-9级标准记录,
严重度按0、1%、5%、10%、30%、60%、80%、100% 八级标准记录。

抗条
锈性评价分级依据为:抗病R(IT:0-3;S%<10%);中抗MR(IT:4-6;S%<30%);中感MS(IT:7;S%>30%)和感病(IT:8-9;S%>30%)。

1.1.2 天水自然诱发条锈病鉴定
康振生团队于2012年9月中旬,将参鉴小麦品种(系)播种于甘肃省天水平南镇万家村(北纬34°27,,东经105°56,,海拔1697 m)小麦条锈病自然发病圃,每份材料播种2行,行长1 m,每隔20行种植2行小偃22作为感病指示品种,鉴定材料周围间隔种植铭贤169诱发行,分别于2013年6月8日和6月18日进行成株期调查,反应型和严重度的记载标准同上。

1.1.3 武汉混合小种圃鉴定
喻大昭团队在湖北武汉设置人工混合小种鉴定圃。

每个参鉴品种播种2行,行长1m,行距20cm,每隔40行播鄂麦18、鄂恩1号和宁麦9号各1行,分别作抗病、中抗和感病对照指示品种,与待鉴定品种行垂直方向种植一行由混合感病品种组成的诱发行。

2013年3月4日接种鉴定圃诱发行,菌株为我国大面积流行的条中31、条中32和条中33小种的混合菌种(由本功能室康振生团队提供),接种方法为傍晚时分喷雾接种,接种盖薄膜保湿15h后去膜。

于条锈病盛发期调
查各参鉴品种的发病情况,按0-4级标准记载反应型。

评价标准见表1-1。

表1-1小麦条锈病抗性类型及分级标准
高抗
(免疫-近免疫)
(HR)抗病
(R)
中抗
(MR)
中感
(MS)
感病
(S)
高感
(HS)
侵染型*(IT:0-0;)
侵染型
(IT:1)
侵染型
(IT:2)
侵染型
(IT:3;DI≦2
5)
侵染型
(IT:
3;
DI>25)
(IT:4;
DI>25)
注:* 喻大昭团队采用0-4级标准记载反应型。

1.2鉴定结果
1.2.1杨凌人工小种圃和天水自然诱发圃鉴定结果
由于2013年春季低温、干旱,杨凌混合小种鉴定圃直至4月中旬诱发行全面感病,5月初,感病指示品种小偃22全面发病(IT≥7;S≥60%)。

分别于5月10日、20日和30日进行条锈病调查。

同样由于春季气候等因素,天水自然诱发圃鉴条锈病发病较往年晚10-15d。

分别于6月8日和6月19日,对天水自然诱发圃进行田间调查(详见附表1)。

天水鉴定结果与杨凌混合小种圃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只有少数品种反应型和严重度略有升高,但未改变其抗病性评价,极少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