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jpf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

小麦条锈病全田防治标准一、病害特点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茎秆,病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条状病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黄、折断和麦穗减少。
该病害易于传播和扩散,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情更为严重。
及早发现和控制病害是非常重要的。
二、田间管理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2.深翻地力:在田间翻耕时要尽量深翻,可以将田间的秸秆和病残体彻底埋入土中,减少病菌的存在和传播途径。
3.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性,提高植物的免疫能力。
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合理施肥,避免营养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三、病害监测1.定期巡视: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定期巡视田间病情,并及时发现和记录病害发生的程度和分布情况。
2.病害分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速度,将病害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并记录在册。
3.具体记录:记录病害发生的日期、发病范围、病情表现以及天气等因素,为后续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四、化学防治措施1.药剂选择: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苯醚菌酯等,可以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2.有效喷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进行定期的药剂喷雾,确保药剂能够有效覆盖小麦的叶片和茎秆,防治病害的效果更好。
3.注意防治时机:根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规律,选择在小麦生长初期和拔节期进行化学防治,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五、生物防治措施1.菌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菌株的生物防治菌进行施用,如青霉素、赤霉素等。
这些菌株可以与小麦条锈菌竞争营养和空间,并减少病菌的传播。
2.施用方法:将生物防治菌株进行培育,然后与适量的底肥或水稀释后,喷施在小麦叶片和茎秆上。
施用时要注意保证菌液的均匀和覆盖面积。
六、机械防治措施1.病虫害清理: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及时清理田间的秸秆和病残体,避免病菌滋生和传播。
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

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作者:黄虎周平安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0期摘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抗病育种工作必须开发准确而简便易行的抗病性鉴定技术,通过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选育出优良品种。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基本要求;鉴定方法中图分类号 S435.12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44-02抗锈性鉴定是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在锈病自然流行或人工接种发病的条件下,鉴别植物材料的抗病性类别和评定其抗病性程度。
抗锈性鉴定主要用于抗原筛选、杂交后代选择和高代品系、品种的比较评定以及抗锈性研究。
1基本要求小麦抗锈性是由其抗病基因决定的,但抗病基因的表达只有当小麦与条锈病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后,即发生病害后,通过调查发病的表现,才能被人们认识。
同一个基因型,由于条锈病菌毒性不同或环境条件不同,其抗病性表型也不相同。
因而抗锈性鉴定中,只有在小种毒性和环境条件为已知数的条件下,测定的病情数值才能作为抗锈性的代表值,当两者未知或不能给以确定峰值时,只能以已知抗锈品种为参考系(对照品种),用同一小种病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测得的发病情况与对照品种相比较,才能确定供试品和的相对抗病程度[1]。
对抗病性鉴定有以下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根据育种目标或研究目的,确定所应鉴定的寻象病害或对象小种,所期望的抗病情类别和应达到的抗病性水平。
(2)结果准确。
鉴定结果就能代表自然流行条件下的发病水平以及在生产中的损失程度。
为此,要采用可靠的鉴定方法,并保证发病适度。
室内鉴定时,应对接种体和环境条件加以严格控制。
田间鉴定时,需要取诱发病害的措施,使用标准的感病和抗病品种作为参考系,要有完整的调查记载能够分析病原变量与环境变量的效应。
(3)全面衡量。
对重要抗原材料、杂交后代或品系、品种,应全面鉴定其潜在的抗病能力。
有条件的,需针对多种小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在变动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鉴定。
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

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摘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抗病育种工作必须开发准确而简便易行的抗病性鉴定技术,通过抗病性鉴定和筛选,选育出优良品种。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锈性鉴定;基本要求;鉴定方法中图分类号S435.121.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44-02抗锈性鉴定是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在锈病自然流行或人工接种发病的条件下,鉴别植物材料的抗病性类别和评定其抗病性程度。
抗锈性鉴定主要用于抗原筛选、杂交后代选择和高代品系、品种的比较评定以及抗锈性研究。
1基本要求小麦抗锈性是由其抗病基因决定的,但抗病基因的表达只有当小麦与条锈病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后,即发生病害后,通过调查发病的表现,才能被人们认识。
同一个基因型,由于条锈病菌毒性不同或环境条件不同,其抗病性表型也不相同。
因而抗锈性鉴定中,只有在小种毒性和环境条件为已知数的条件下,测定的病情数值才能作为抗锈性的代表值,当两者未知或不能给以确定峰值时,只能以已知抗锈品种为参考系(对照品种),用同一小种病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测得的发病情况与对照品种相比较,才能确定供试品和的相对抗病程度[1]。
对抗病性鉴定有以下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根据育种目标或研究目的,确定所应鉴定的寻象病害或对象小种,所期望的抗病情类别和应达到的抗病性水平。
(2)结果准确。
鉴定结果就能代表自然流行条件下的发病水平以及在生产中的损失程度。
为此,要采用可靠的鉴定方法,并保证发病适度。
室内鉴定时,应对接种体和环境条件加以严格控制。
田间鉴定时,需要取诱发病害的措施,使用标准的感病和抗病品种作为参考系,要有完整的调查记载能够分析病原变量与环境变量的效应。
(3)全面衡量。
对重要抗原材料、杂交后代或品系、品种,应全面鉴定其潜在的抗病能力。
有条件的,需针对多种小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在变动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鉴定。
一种小麦条锈病的抗性评价方法及利用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

专利名称:一种小麦条锈病的抗性评价方法及利用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马占鸿,初炳瑶,黄冲,孙振宇,赵磊,胥岩
申请号:CN201910126059.8
申请日:20190220
公开号:CN109735651A
公开日:
201905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麦条锈病的抗性评价方法及利用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对待测小麦人工接种条锈菌,在潜育期提取小麦叶片DNA,分别对条锈菌DNA和小麦DNA进行定量,根据小麦叶片DNA中条锈菌DNA与小麦DNA的含量比值大小判断待测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水平。
根据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等指标选择不同的抗性品种进行品种混播,形成小麦品种多样性种植模式,显著降低了小麦条锈病的病情和病害,能够实现高效的小麦条锈病控制,有效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且更有利于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稳定,对于小麦条锈病的生态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
地址: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小麦条锈病反应型划分标准抗性评价

小麦条锈病反应型划分标准抗性评价
一、主要依据:病菌侵染后产生的症状类型(反应型)。
二、小麦锈病反应型调查记载标准
反应型划分标准抗性评价
0 无症状。
免疫(IM)
;产生枯死斑点或失绿反应,不产生夏孢子堆。
近免疫(NIM)
1 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常不破裂,周围有枯死反应。
抗病(R)
2 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周围有枯死和失绿反应;秆锈夏孢子堆苗期通常长于绿色组织上,绿色组织外有一失绿坏或枯死环围绕,形成所谓“绿岛”型反应。
中抗(MR)
3 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但有轻微失绿现象;秆锈夏孢子堆不常愈合。
中感(MS)
4 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早期失绿现象不明显;叶锈在丰满的孢子堆周围常有一周次生小孢子堆出现;秆锈夏孢子堆常互相愈合。
感病(S)。
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鉴定与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7): 1309 1323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1.01061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鉴定与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习玲1,2王昱琦1,2朱微1,2王益1,2陈国跃1,2蒲宗君3周永红1,2康厚扬1,2,*1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1130;2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1130;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6摘要: 四川省是小麦条锈菌新小种产生的重要地区之一, 了解2016年以来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的抗性水平以及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状况, 可为四川育种防控小麦抗条锈病和品种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选择2个小种CYR32和CYR34对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进行苗期鉴定, 利用当前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CYR33、CYR34, 以及贵22-14、贵农致病类群等混合菌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 并利用19个抗条锈病QTL和基因QYr.nwafu-4BL、Yr5、Yr10、Yr15、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36、Yr39、Yr41、Yr48、Yr65、Yr67、Yr78、Yr80和Yr81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
结果表明, 在78份供试材料的苗期鉴定中, 对CYR32表现出抗性的有60份, 占76.92%; 对CYR34表现出抗性的有40份, 占51.28%; 同时对CYR32和CYR34表现抗性的有36份, 占46.15%。
78份小麦品种(系)在成株期均表现抗条锈病, 其中绵麦835、蜀麦1743、蜀麦1829和蜀麦1868表现为免疫。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抗条锈性的鉴定一般在小麦乳熟期以后,田 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逐个品种调查,记 载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和潜育期。
实验7
记载标准为: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反应型:指小麦品种的抗锈程度,是一种定性的记载标 准,用常规分级法表示,即免疫、高抗、抗、中抗、感病。 严重度: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 一 般 可 分8级 , 即 1%、 5% 、 10%、25% 、 40% 、65% 、 80%、 100%一般在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鉴定,或当高感快 锈品种发病至顶三叶上50%叶片的严重度达95%左右时当天 一次记载完所有参鉴品种的顶三叶严重度。记载时在1m行中 随机取3点,每点记载10-30片顶三叶的实际严重度,求平 均严重度。
抗条锈病的表现与小麦的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 说苗期抗病的品种大多数成株期仍然表现抗病,变为感病的只占 很小比例,因此苗期鉴定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当结合成株期鉴 定的结果全面考虑,否则有可能淘汰掉一些宝贵材料。抗条锈病 的表现与气温光照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小麦品种条锈 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按小麦的生育期可分为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 定;按鉴定环境条件来分为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按鉴定方式可 分为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各种鉴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 目的和条件选用。自然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田间鉴 定还可以验证其它鉴定方法的结果。
实验7
(续)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成株期鉴定一般在田间进行。因小麦条锈病的危 害主要在成株期,故鉴定结果最能反应出生产需要。 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 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 果,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实验主要学习成株期抗性 鉴定方法。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杨芳萍曹世勤郭莹杜久元鲁清林吕迎春白斌周刚张文涛马瑞何瑞来源:《寒旱农业科学》2024年第01期摘要:条锈病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选育和种植持久抗性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为达到多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目标,必须不断发掘抗病种质、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并开发分子标记。
基于文献,对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涉及的抗病性、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方法和定位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涉及技术的现状、局限性及优势,从而为后续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多基因聚合和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布局提供技术指导,以降低西北麦区和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的频率,进一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小麦;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连锁和关联分析;测序技术;育种应用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4)01-0001-10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4.01.001Research Progresses on Mapping of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ce Genesand Molecular MarkersYANG Fangping 1, 2, CAO Shiqin 2, GUO Ying 2, DU Jiuyuan 2, LU Qinglin 2, LV Yingchun 3, BAI Bin 2,ZHOU Gang 2, ZHANG Wentao 2, MA Rui 2, HE Rui 2(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2. 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3.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730070, China)Abstract: The epidemics of stripe rust cause significant yield losses in wheat production.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of durably resistant varieties are the most cost-effective strategy forcontrolling wheat stripe rus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reeding durably resistant varieties through multi-gene pyramid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disease-resistant germplasms, decipher their resistant genetic mechanisms and develop molecular marker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molecular markers, gene mapping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breeding rela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ipe rust resistant gene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status, limitations, and advantages of association mapping technologies for mapping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subsequent discovery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multi-gene pyramiding, and the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arrangement of durably resistant wheat varieties t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stripe rust epidemics in the northwestern wheat region and major wheat producing areas to further guarantee national food security.Key words: Wheat; Resistance gene to stripe rust; Molecular marker; Linkage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Sequencing technique; Breeding application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为人类提供了20%的热量和25%的蛋白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大田病圃抗性鉴定
【摘要】植物的抗病和感病是寄主和寄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小麦抗条锈病为例,掌握大田病圃抗性鉴定方法。
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关键字】小麦条锈病大田病圃抗性鉴定
植物的抗病和感病是寄主和寄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性的强弱实在一定条件下针对特定的病原物而言的。
植物抗性的差异表现为病害发生的轻重或者蒙受损失的多少。
发病的轻和重,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不同。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抗性有时是一致的,如苗期测定是抗病的,到成株期测定也是抗病的。
但也有不一致的,在苗期测定是感病的,到成株期测定是抗病的,一般称作成株期抗性。
也有些病害在苗期测定是抗病的,成株期反而是感病的。
【1】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很大的重要病害,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小麦条锈病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以小麦抗条锈病为例,掌握大田病圃抗性鉴定方法。
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菌有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小麦GA23、小麦AG12、小麦诱导材料、小麦免疫材料)。
1.1.2菌种:小麦条锈病菌当地流行小种。
菌种在小麦感病品种麦苗上繁殖。
1.2方法(大田苗圃鉴定)
1.2.1观察记载
记载各品种的反应型,品种的抗性根据侵染型而定,其鉴定标准如下:
抗病反应型:
免疫(0)——不产生夏孢子堆,叶色正常,完全无症状。
近免疫(0;)——不产生夏孢子堆,但发生过敏反应(有过敏性斑点),有枯死斑点和失绿反应。
高抗(1)——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
常不破裂,周围有清晰的枯死反应。
中抗(2)——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周围有枯死和失绿区。
秆锈夏孢子堆通常长在绿色组织上,四周有一失绿环或枯死环围绕,形成“绿岛反应”。
感病反应型:
中感(3)——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但有轻微失绿现象。
高感(4)——夏孢子堆大而多,常常合并在一起,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早期失绿现象不明显,但在生长条件不适宜时可能有褪绿现象。
混合型(X )——夏孢子堆大小和反应变化不定,在同一片叶上往往同时出现多种反应型(感病或抗病)和共同的中间型。
1.2.2大田苗圃鉴定
大田苗圃鉴定是将待鉴定材料按要求种在病害常发区,依靠自然菌源或人工接种诱发病害进行鉴定。
大田苗圃鉴定的调查方法应根据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型选择取样方法,对于一般均匀分布的病害可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取样的数量及单位根据调查的病害种类、田块的大小等确定。
鉴定时仍需鉴定品种对条锈病的反应型,按上述鉴定标准进行,严重度按病斑所占叶面积的百分率逐叶调查。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5%
2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10%
3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25%
4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40%
5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65%
6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80%
7级:病斑面积占总面积100%
叶锈、条锈病以全叶面积为总面积,而秆锈病以茎秆以上部两节面积为基
础。
【1】
将得到的数据统计后,需计算各品种小麦条锈病发病的平均严重度、普遍率和病情指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调查总病叶数各级病叶数)(各严重度级别平均严重度∑=*%
调查总病叶数发病叶片数
普遍率=
最高级代表数样本总数各级代表数值)(各级病株或病叶数病级指数**∑=
2结果与分析
2.1该试验鉴定结果包括以下内容:
2.1.1 小麦GA23抗性鉴定结果
被鉴定对象:小麦抗条锈病 品种名称:小麦GA23 生育期:扬花期 鉴定时间:2014.04.03 鉴定地点:四川农业大学农场 鉴定人:
反应型:57%高抗+38%中抗+5%近免疫 严重度:1.225%
普遍率:100% 病情指数:17.5%
品种对病害抗性的综合评价:小麦GA23反应型主要有高抗和中抗。
发病的严重度为1.225%,病情指数17.5%,数值都较低,表明该品种发病较轻,抗性较高。
普遍率为100%,表明观察的植株个体间发病状况差别很小,鉴定结果较为准确。
2.1.2 小麦AG12抗性鉴定结果
被鉴定对象:小麦抗条锈病 品种名称:小麦AG12 生育期:扬花期 鉴定时间:2014.04.03 鉴定地点:四川农业大学农场 鉴定人:
反应型:88%高抗+8%中抗+4%近免疫 严重度:1.3%
普遍率:100% 病情指数:18.7%
品种对病害抗性的综合评价:小麦AG12反应型主要有高抗。
发病的严重度为1.3%,病情指数18.7%,数值都较低,表明该品种发病轻,抗性高。
普遍率为100%,表明观察的植株个体间发病状况差别很小,鉴定结果较为准确。
2.1.3 小麦诱发材料抗性鉴定结果
被鉴定对象:小麦抗条锈病 品种名称:诱发材料SY-95-71 生育期:扬花期 鉴定时间:
鉴定地点: 鉴定人:
反应型:高感 严重度:5.96%
普遍率:100% 病情指数:85.14%
品种对病害抗性的综合评价:诱发材料SY-95-71反应型主要为高感。
发病的严重度为5.96%,病情指数85.14%,数值都较高,表明该品种感病严重,抗性低。
普遍率为100%,表明观察的植株个体间发病状况差别很小,鉴定结果较为准确。
2.1.4小麦免疫材料抗性鉴定结果
被鉴定对象:小麦抗条锈病品种名称:川农19
生育期:扬花期鉴定时间:2014.04.03
鉴定地点:四川农业大学农场鉴定人:
反应型:免疫严重度:0
普遍率:0 病情指数:0
品种对病害抗性的综合评价:“川农19”反应型为免疫。
发病的严重度、病情指数均为0,表明该品种抗性极高。
普遍率为100%,表明观察的植株个体间发病状况差别很小,鉴定结果较为准确。
综合分析发现,通过对400株小麦品种鉴定,结果显示在小麦扬花期病情普遍率极高,由病情指数和反应型分析可知,免疫材料“川农19”对条锈病的抗性最好,适合育种推广,“小麦AG12”对条锈病有高度抗性,而GA23的抗性不及AG12,诱发材料绝大多数为高度感病的。
3结论与讨论
由此次大田病圃抗病性鉴定可知,小麦条锈病为易发病,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危害面积较大。
其可能原因主要是:小麦条锈病具有很强的流行性,孢子会随气流远距离传播,防治比较困难。
因此,在育种工作中,应该逐渐改良中抗、中感品种,淘汰高感品种。
在生产上,我们可以选择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并进行定期作物轮换,提前喷洒药剂等方法进行防治,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龚国淑,李沛利.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M].2011(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