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精要和例词1

合集下载

哲学原理及举例

哲学原理及举例
一些人觉得数字8就是发,那就是不科学的,无视了联系的客观性。
整体和部分: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组成起来,就形成了集体社会。再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就说明对于整体而言,关键部分是很重要的。再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两个大局”思想,就是通过搞好各个局部来提升整体。
运动发展: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明世界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唯心主义:①“心外无物”②“存在即被感知”③“世界是神创造的”④“物是观念的集合”⑤“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⑥“我思故我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就是气、火、水、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缺少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但是也要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随意联系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联系:①“预知大道,必知先史”、②“春江水暖鸭先知”③“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④四季交替,是自然规律。
因果联系:①“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③无风不起浪
(2)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起决定作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社会变化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说的物质指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唯物主义: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为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原子是万物本质”⑤“世界是一团火”。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2、意识能动作用(反作用)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错误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按照客观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但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而错误理论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总观: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学部分35个主要原理

哲学部分35个主要原理

哲学部分35个主要原理一、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指导人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3)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作文中可用的哲学原理

作文中可用的哲学原理

哲学常识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所以要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就必须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十分重视搞好局部,以便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公务员面试中常用的哲学原理

公务员面试中常用的哲学原理

浙江大学公务员考试培训公务员面试中常用的哲学原理1、意识的能动作用: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或能动性。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的“实际”和“实事”,概括了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求”就是要人们去研究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简言之,这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世界的实际,尊重客观规律。

3、事物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处在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之中。

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4、事物联系的系统性: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部分或因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结构是每一个具体系统的构成形式,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努力探求优化结构,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

5、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又具有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而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6、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因果联系:事物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任何事物的产生及其变化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同时,它们的产生与变化又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这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8、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隐藏与事物内部的。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认识方法。

一种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使认识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上;另一种是脱离现象,空谈本质。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画饼充饥、掩耳盗铃: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8、审时度势: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规律具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制约。

12、“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人们日常活的外部力在人们头脑中的匀想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3、树欲静而风不止: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5、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16、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

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18、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例子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例子
4.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强调实际应用和实用性。它认为价值和 道德应该基于实际效果和实用性,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验证和评估理论观念。
5.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它认为个体的存在是首 要的,人应该自主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或命运所决定。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例子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是哲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于思考和探究关于存在、知识、价 值、道德等问题的根本原理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例子:
1. 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种基本原理,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变化。它认为事物的发展 和变化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引起的,通过分析和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2.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来获取知识。它认为只有 通过经验和观察,才能得到可靠的知识,而超越经验的抽象概念是无意义的。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例子
3. 唯理主义:唯理主义是一种哲学原理,认为只有理性和思维才能揭示真理。它强调理性 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推理和思考,可以获得关于世界和人类的普遍真理。
哲学原理和方法论例子
这些例子只是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一小部分,不同的哲学学派和思想家可能有不同的原理 和方法。哲学的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和问题,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 问题。

哲学原理关键词归纳

哲学原理关键词归纳

哲学原理关键词归纳1.存在与本体:这是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探讨的是现实的本质和存在的本体。

哲学家们经常会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2.真理与知识:哲学家们对真理和知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提出了诸如“真理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获得知识?”这样的问题。

3.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哲学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宇宙的本质和存在的基础。

形而上学家们会探讨诸如“现实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4.认识论:这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人类认知的过程和局限性。

认识论学者们会问:“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5.伦理学:伦理学家们主要研究道德标准和人类行为的价值。

他们会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样的问题。

6.政治哲学:政治哲学家们关注的是社会组织和治理的方式,他们探讨的是权力、自由、公正和政府的形式。

7.宗教哲学:宗教哲学家们探讨的是信仰、神学和宗教经验的意义。

他们会问:“上帝存在吗?”“我们如何理解神圣的存在?”8.心灵哲学:心灵哲学家们关注的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过程。

他们探讨的是意识、思想和感觉的本质。

9.时间与空间:这也是哲学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

哲学家们会问:“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什么?”10.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这是哲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涉及到人的行为和选择的本质。

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而决定论者则认为一切都是由先前的事件所决定的。

11.美的本质:美是哲学探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哲学家们会问:“美是什么?”“美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12.人类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贯穿整个哲学史的主题。

哲学家们会问:“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们如何找到生活的目标和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13.实在的本质:实在论者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的、超越我们感知的现实世界,而唯心论者则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意识所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哲学原理精要及例词一、唯物论部分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例词:根据客观(形势、国情、状况)决定主观、针对、解放思想、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触景生情、“代沟”、“形存则神存”2.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例词: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制定合理计划、提出目标、在**指导下、借鉴经验、精神文明建设3.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按规律办事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拨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成功某事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想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二、认识论部分1.实践决定认识(唯一来源、根本动力、唯一标准、最终目的)→→→重视实践,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例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②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求我们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词:政策的发展变化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例词: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我党对如何执政的认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变化、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三、辩证法部分联系观1.一切事物处于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坚持联系的观点例词:离不开、有利于、关系到、所有动词(导致、造成、引起等)、协调、和谐、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例词:互联网、嫦娥三号、西气东输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联系,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例词:灾害发生的条件,政策的变化4.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从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例词:从全局着眼、国家利益、整体系统地看问题、长远利益5.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例词:西部开发、在国民经济中搞好某一产业、搞好某些地方(振兴东北)、调整经济结构、人的某一器官对健康的影响、集体的某一部分、“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局部利益、眼前利益6.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①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观1.一切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例词:创新、与时俱进、科技进步、经济效益提高、因人的努力而使境况(经济、学习、环境)变好、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②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重视内因,利用外因例词: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自力更生、又对外开放,自身努力,他人帮助,顺境、逆境,扩大内需,近朱近墨,不怨天、不尤人,“桔、枳”,校风3.⑴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结果→→→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量变只有在一定程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坚持适度原则。

⑶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例词:⑴量的增减,逐步,长期努力,防微杜渐,事物构成要素的排列方式,经济结构调整,“勿、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⑵过犹不及,好事物向坏事转化,过度(过量、过热),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生长⑶奋力一搏,瞻前顾后,百米冲刺、一鼓作气、抓住机遇4.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途径:事物发展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正确对待发展中的困难,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例词:国际形势总的是趋向缓和、美好的未来、曲折过程、反复、风雨过后见彩虹、病树前头万木春、艰苦奋斗矛盾观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例词:好心办成了坏事2.矛盾具有普遍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

例词:既---又----、同时、但也要,解决问题3.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词:因地制宜、同病异治、针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4.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要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解决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词: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人的共性和张三个性、举一反三等、试点、典型、推广、缩影、样本等。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分论点:⑴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抓主流注:1、抓主要矛盾的提示词:中心、核心、重点、重中之重、要害、关键、着力、要务、攻坚、牛鼻子、节骨眼等——抓主要矛盾指矛盾双方的提示词:公/私、优/缺点、利/弊、好/坏、成绩/问题、“双刃剑”等——矛盾双方2、只有既强调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矛或既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看到矛次,才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着力学好语数外,也要学好政史——两/重(不同矛盾)战争的危险存在,但和平是主流——两/重(矛盾双方)创新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例词:在……基础上,改进……;改革……;不迷信权威;创新;自主开发(研制)等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①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例词:在……基础上,改进……;改革……;不迷信权威;创新;自主开发(研制)等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唯物史观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社会实际出发,重视社会实践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通过实践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重视社会意识,学习科学的社会意识例词:改革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衣食足而知荣辱、牢记“两个务必”、扩大内需要改变消费观念、随着……提出(制定)……计划(措施)等。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双重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双重性)。

→→→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

例词:改革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例词:改革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指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例词:民生问题的改善“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国以民为本、众怒难犯、“众之所动,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东汉、张衡: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宗旨等价值观5.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在: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例词:环境的成绩和问题、教育的成绩和问题、利他或利己、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绿色GDP等(处理任何问题、作出任何选择都体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如地位、认识角度、立场等)人生观8.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