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合集下载

古诗中常见的哲理总结

古诗中常见的哲理总结

古诗中常见的哲理总结
古诗中常见的哲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忧患意识:古诗中常常表达出对人生苦痛和忧虑的思考,强调人生不易和生命的脆弱性。

这一哲理在《庐山谣》中的“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出人生短暂,人皆有一
死的观念。

2. 思考人生:古诗中常出现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描绘出大自然的广阔和全部,同时也暗示人生有限,人应当珍惜时光。

3. 处世之道:在古诗中常常出现哲理指导人们过好日子,处理人际关系。

这反映出作者对处世之道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例如在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叏得溪中
白石冷,无人相伴自吟诗。

”这句描述出了一个人独处,寂寥
冷清,但悠然自得的状态。

4. 爱国情怀:古诗中往往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表达出对国土河山的眷恋和对祖国的忠诚。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自豪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些是古诗中常见的一些哲理总结,每首古诗都有其独特的哲思,深入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可以发现更多的人生智慧。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古代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古代中国的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传承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给予我们启迪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一些重要人生哲理。

一、顺应自然古代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哲理是顺应自然。

许多古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诗人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揭示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诫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里的山、河、日、海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诗人以自然景观赞美祖国的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珍惜时光古代诗词中常常赞美时光的宝贵,并敦促人们珍惜时光,抓住机会。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表达了时光转瞬即逝的深刻意义。

诗人通过对时光的描绘,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这一哲理在古代不仅在诗词中有所体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也有深入的阐述。

三、追求自由古代诗词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是追求自由。

在封建社会的限制下,诗人们通过诗词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

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里的行人借酒寻解脱,表达了对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人们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四、洞察人性古代诗词中深入洞察人性,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诗人们通过对情感、欲望和冲突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通过描绘这些情感,诗人引导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进行思考和反思。

五、意境静美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在描绘意境时兼具静美之美。

古代诗人通过以静制动和以美化常态,将人生的哲理和道理融入诗歌中。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古诗词和文言警句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诗词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在中小学的课本中,这些古诗词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可以帮助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哲学原理。

___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告诉我们,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___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___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的"枯荣"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___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一句经典的遣词造句。

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___的《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的"绿"字从哲学上看是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___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___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___的诗句:"蝉噪___,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19、___曾经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抓住关键。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分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重点解决主要问题,以达到最终目标。

选项D正确。

20、清代___曾经写道:“___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古诗词中的哲学概念(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概念(整理)

古诗词中的哲学概念(整理)古诗词中的哲学概念(整理)
古代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在古诗词中常见的哲学概念的整理:
1. 心灵与自然的关系:
古代中国文人通过古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和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使用自然象征来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

2. 人与人的关系:
古诗词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情感、友谊、爱情和社会问题等。

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相互交流,古诗词探讨了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3. 人生哲学:
古代文人在古诗词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他们关注人的存在、生老病死等问题,并试图寻找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来源。

4. 时空观念:
古诗词中常常体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

诗人用诗歌语言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活瞬息的感受,也通过对不同空间的描绘展示了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

5. 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古诗词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宇宙万物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和无常的思考。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探索宇宙奥秘来表达对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哲学概念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承载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哲学的智慧。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古诗词对应的哲学原理

古诗词对应的哲学原理

古诗词对应的哲学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按图索骥”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是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其错误在于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部分◆“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古代的诗词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

这些古诗词中所体现的哲学观念在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1. 自然哲学古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凝练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

他们把自然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生命力糅合在诗句之中,反映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自然界的壮丽与恢宏;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述的月光美景,寄托了对大自然的怀抱。

2. 人生哲学古人对人生的思考与体悟也贯穿于诗词作品中。

他们通过描绘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方面来展现人生的真谛。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时光的观点;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则传达了人生无常、自然规律的哲理。

3. 情感哲学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也体现了作者对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通过抒发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情感,古人用简练的语言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性。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传递了诗人思念之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追求真挚爱情的追求与坚持。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思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世界、人生、情感的独到见解,也启发了我们对于哲学的思索。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找到人生中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王之涣. (唐). 登鹳雀楼.- 杜牧. (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甫. (唐). 登高.- 白居易. (唐). 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 (唐). 静夜思.- 苏轼.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诗句蕴含得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得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得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得意识会把人得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得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得反映与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得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得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得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得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得得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得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得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得客观性,片面地瞧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得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得事物就是没有得。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得相对稳定与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就是运动发展得,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瞧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与长远方面瞧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得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得普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D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⑴⑵⑷D、⑵⑶⑷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C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 )哲理A、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B、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C、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D、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C )哲理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1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C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6、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B)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A、⑴⑵B、⑴⑶C、⑵⑶D、⑵⑷17、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D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8、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B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19、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D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A、⑴⑵⑶B、⑴⑵C、⑴D、⑴⑶20、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百年。

"该诗启发我们(A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一、唯物论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哲理】对待知识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体现了唯物主义精神。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哲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哲理】说明人们既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发挥热闹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鼓励人们应当有所作为。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

”【哲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7、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哲理】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8、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二、辩证法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6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

8、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9、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11、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12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3、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

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14、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哲理】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仅仅是相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