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
key《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key《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第一讲:导论1.是自然辩证法?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定义: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
作用: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
研究对象: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基本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⑴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人文科学对哲学的认识3000字

人文科学对哲学的认识3000字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是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研究中的一些前提性和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产生,直接地依托于人文社会科学。
而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的凸显,有其明显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这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自觉性的不断提高和人类认识与自我认识向着科学化方向的不断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与对于自然的认识相伴随,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也有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丰富内容的人文学科。
然而这种认识却很难说是一种科学。
近代以来,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具有严格性质、严整内容、严密体系和特定方法的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和生产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实践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这既为人文社会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对象性前提和强劲的动力,也提供了极为有效的科学背景和方法论借鉴,促使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也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是20世纪以来,对人文社会现象的认识借助于科学的力量迅速发展,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它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
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从新的角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发展,从而造就了一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织、互相促进的动态发展格局,形成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足鼎立的当代大科学体系。
当代大科学的发展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看,它把“什么是科学”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科学问题重新提了出来。
过去一谈到科学,指的就是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研究的科学化发展也就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和模式来发展,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准确性、定量性和可重复性等是科学性的基本规定。
那么,能否严格地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规定和要求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呢?或者说,对于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是否应当和能否按照自然科学的科学观来加以要求和对待呢?这里显而易见的情况是,人文社会现象既与自然现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客观性、动态性、历史性等,也有许多与其非常不同的特点,如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可量化性、不可逆性、个别性和不可重复性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篇科学技术观12章科技基本性质

科技的基本性质
29
(2)技术的科学化
这是指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 的指导和作用。这表现在:
科技的基本性质
27
2、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根源在于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的统一性,即为了更 深刻地认识世界,就必须更深刻地改造世界; 反之,为了更深刻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更深刻 地认识世界。
科技的基本性质
28
科学和技术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1)科学的技术化
这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 的技术活动,如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 用的活动。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任务看
科学主要解决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 问题,对于经济因素、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等较 少顾及。
技术直接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 问题,它不仅与某一门学科有关,而且往往要涉 及到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还要涉及到经济的、 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资源的、环境的、心 理的和生理的因素。
科技的基本性质
21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 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 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 转化和控制。这就决定了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 又有相互联系。
科技的基本性质
22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技的基本性质
25
(4)从结果和评价看
自然辩证法三大原理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三大原理的应用引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指导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处理自然问题的根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包含着三大原理,分别是统一性原理、矛盾性原理和发展性原理。
本文将探讨这三大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统一性原理的应用统一性原理认为事物的矛盾着并不独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统一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统一性原理可以引导我们正确处理复杂问题,协调各种矛盾因素,推动事物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统一性原理应用的一些例子:•生态环境保护: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护好人类自己。
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养生: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的统一关系密切。
因此,在健康养生方面,我们不能只关注身体的某一方面,例如只重视营养的摄入而忽视锻炼和心理健康等因素。
要保持身体的健康,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统一。
矛盾性原理的应用矛盾性原理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它指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因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实际应用中,矛盾性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以下是矛盾性原理应用的一些例子:•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与资源有限的矛盾。
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经济学家、决策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的矛盾。
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发展性原理的应用发展性原理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动态的,并且事物的发展具有内在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发展性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决策。
以下是发展性原理应用的一些例子:•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发展性原理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课程与教学论(四)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是: 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 这是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 整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本质 (一)方法是指向于特定目标、受特定内
容所制约的有结构的规则体系。 (二)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
实现整合: 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还要探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2、科学,艺术和道德具有等价性 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 有内在统一性
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科学与技术是主导和依附的关系。二元对立和 机械联合 20世纪中叶后,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二者是对等和融合的关系 技术成为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谋 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选择 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 生活的关系问题。
1、被动适应论 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
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所以,学校课程应当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为 根本宗旨。 。
2、主动适应论 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 引导新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更快地适
应中学生活,更多地拥有积极、乐观、充实、愉快的中学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设计“走进中学” 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 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 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 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价值观必然要求以学习 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 科知识和社会生活,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选择取向。
2014《自然辩证法》2

1、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表述。
自然辩证法是19 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最初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到20 世纪,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交叉研究领域,成为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理论体系。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背景。
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背景是整个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其诞生的标志是1543年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掀起的天文学革命。
其本质特点是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力学,以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代表。
实验科学方法是分析、解剖。
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a.天文学领域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b.地质学领域赖尔的渐变论c.物理学领域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理论(1820奥斯特,电生磁;1831法拉第,磁生电;1873麦克斯韦《电磁学通论》;1888赫兹验证)d.化学领域的原子论和1859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e. 1838-1839,施来登、施旺生物学领域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
②近代技术的发展:两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是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和广范使用为主要标志。
实现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度。
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以电气技术、内燃机技术和炼钢技术为代表。
如西门子的自激式发电机,三大炼钢法(1856,转炉炼钢;碱性处理炼铁;平炉炼钢)等。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尽量精简,群主不带要删了)自然辨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方法论,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三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方面,构成了其主要研究内容,即研究客体——构成了自然界一般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研究客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中介——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 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 识的人有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者。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三种典型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1、 不同之处: (1)学习方式不同; (2)功能不同,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短时间内获
得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 社会态度的养成;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 现。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 相互渗透,提示型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学生学习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
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及相应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
课程理论,杜威的“进步教育论”及相应的经验自然主义 经验课程理论,都把学习者的经验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地 位。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才是理想的;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 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 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 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 价值观必然要求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 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 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选择取向。
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022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2、“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6、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7、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是()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B.按需分配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8、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9、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理论斗争B.议会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1、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2、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14、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同盟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1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D.剩余劳动/必要劳动17、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18、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三、辨析题21、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但又是统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
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
近代以来,人类借重科学技术创造空前丰富和发达的物质财富。
19世纪以来的历史一直被唤作科学的时代。
由此,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也被广泛使用。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M.波拉尼就探讨过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他提出科学共同体的准则即规范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
科学共同体是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
在电影《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中,1919年发生在非洲的这次日全食,是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次”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直接挑战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在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中,将运动、空间和时间整合为一体,由此得到了德国学术泰斗普朗克的赞赏,将他延请到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柏林大学任教。
爱因斯坦后来将引力整合到相对论中,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不是平直的,而是弯曲的,质量(比如太阳)的存在,如同床单上的重球一样将空间弯曲,行星就是沿着弯曲空间中的”直线”进行运动。
可惜此时的爱因斯坦才只是科学圈的”新兵”,在实验未曾证实以前,难以得到”言必称牛顿”的科学家们的认同,但英吉利海峡对岸一位更年轻的科学家却与他产生了共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双方的科学家也被高涨的民族主义所感染,几乎断绝了学术往来,但爱丁顿却一直关注着爱因斯坦的学术进展,深刻地理解了广义相对论的价值。
巧合的是,这两位科学家都反对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荒谬的,科学家对战争的支持,人们对于杀戮的狂热是不可理喻的。
爱丁顿敏锐地认识到,在发生日全食的时候,太阳光完全被遮挡,观测太阳附近星光偏折就可以用来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于是积极为此事而奔走,向同事们宣讲对广义相对论进行验证的重要性。
为了观测日全食以证实爱因斯坦的预言,英国派出了两支探险队,一支由格林尼治天文台的Andrew Crommelin带队,前往巴西Sobral,一支由爱丁顿带领,前往非洲西岸几内亚湾的Principe岛。
整理观测资料得出结
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很接近。
这次实验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和科学共同体是超越国家界限的,科学共同体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当今,一个事物的对错是非往往都看其最终是否被冠以科学的评语而定。
无疑,科学技术除人们时常谈论的各种特性外,更是人自身发展的一个尺度。
科学活动、科学精神已经为人在自然事物面前确立起崇高的区位形象。
如果事情仅限于这一个方面,人们很可以高枕无忧。
然而,如同任何事物一样,科学技术也具有两面性,尽管这两面性不能等量齐观,但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它的副面作用,已经使作为其主体的人类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使人所面临的各种基本关系进入新质的状态,而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
很多研究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和人自身生存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应用,主旨在提高劳动和生产的效率。
以往的方式主要依据科学原理发明和改进工具,劳动中人的需求是较少被考虑的。
文化协调的价值在于强调生产过程中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特别是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引入劳动过程,尊重人的需求,甚至通过宽大的厂房、充足的阳光、美化的环境等,激发和保持劳动者良好的工作情绪,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使科技活动越来越富有“人情味”,成为人化的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包括:1)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
2)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3)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现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形成了社会的科学化局面。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物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
第二,科技进步影响了生产要素的组合,造成生产过程重新整合,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或不断创新。
第三,科学技术还影响着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技进步不断促进经济运行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系统运
行状态的改进社会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挥其各项社会功能,促进了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实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式;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人的生活和观念无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巩固和发展进步的社会政治制度;以科学技术武装人能提高劳动者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推动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推动现代国防发展。
此外,同一科技成果掌握在不同人手中,其社会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电影《爱因斯坦与爱丁顿》中,1915年4月22日,在伊普雷战役中,德军第35工兵联队打开近6000只钢瓶(英法联军一度以为里面装的是啤酒),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5分钟内施放了180吨氯气,英法联军1.6万人中毒,至少5千人死亡,犹太科学家F.Haber领导了毒气弹的研制,科学技术可以为兴国更可以亡国。
因此,就要探究有利于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体精神,重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新文化。
在文化的建构中一方面要能够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层次需求来建立成员间复杂的联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激励人们的创造动机,规范其思想和行为,重塑其幸福观念。
从而使新文化的兴起真正成为新世纪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先导,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人的科学,使人文文化成长为新时代的科学人文文化,人类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重回其崇高性。
正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前景是抱着审慎的乐观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