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媒体的普及,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强。
同时,各级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成为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指将现有的环境监测设施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共享。
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监测的精度和实时性,提高环境质量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精准化和规范化。
具体来说,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监测设施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有完善的监测设施。
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监测设施的维护和改造,确保其准确可靠、数据稳定。
二、优化数据采集与传输
数据采集是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实时传输,提高数据的精度和有效性。
三、强化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环境监测信息化的重点。
要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库和分析平台,实现数据存储、查询、处理和分析等功能,提高数据的价值和利用率。
四、加强公开和分享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公开透明度,需要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公开和分享。
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数据公开机制,让公众和社会各界可以查阅和使用监测数据。
总的来说,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升级和转型,成为推动环保工作不断发展的有力支撑。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焦点。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工作之一,其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环境因子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和数据采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
这种工作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环境变化的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能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传统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抽样和分析,其结果受到人为因素和操作技术的影响,容易出现误差。
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测和数据采集,大大减少了人为误差的可能性,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有利于降低监测成本和提高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环境监测工作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统筹规划、积极推动,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为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我们也要正视一些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展。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技术设施和设备更新滞后、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摘要:环境监测信息化是环境监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为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确定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研究讨论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进程的问题,为发展方向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文章重点就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建议引言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各种软件进行记录和分析,有效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质量,环境监测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是在运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管理中,还存在了不少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现代网络、通讯及数据库等进行汇总给特定的人群进行研究和分析。
信息化建设目的主要是提高监测环境分析数据的能力,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遥感、移动、生物技术,他们在环境监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1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1无法畅通联系各种信息不同阶段各个部门编写的信息系统的关系是独立的,各种非涉密业务也无法在各部门之间顺畅流动,于是就无法畅通联系各种信息。
原来的信息系统出现了新的信息共享需求,也无法通过调整系统加强交流和沟通,就再次显现出信息的无法畅通联系等问题。
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如果忽视对业务的规范,再缺乏与主管环保部门沟通,忽视环境监测各个业务需求,那么环境监测就会使环境监测的畅通性降低。
1.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无法运行环境监测的科研性质和业务特点比较特殊,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更多是借鉴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因此,在信息化设计开始时,应用的是实验室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希望通过一次性付出得到完善的解决方案。
但是我国引用这种实验室管理框架无法满足国内监测业务的要求,,近些年技术人员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解决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各种问题,却忽视了具体的问题。
新时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的环境监测系统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获取不及时、监测手段单一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需求。
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提高监测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和综合化水平,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一)满足环境监测需求新时期环境保护监测需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物质的监测,还要关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监测。
信息化建设可以满足各种环境监测需求,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环境监测。
(二)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化处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加强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测的管理和监督,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二、新时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一)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实现对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浓度等)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目前,传感器技术已经具备了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可以满足新时期环境监测对多元化、全方位监测的需求。
(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关键技术,它可以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监测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实现远程监测和管理。
(三)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挖掘,为环境监测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下面是我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研发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因此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需要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设施,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需要研发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能够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析,提高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还需要加强对遥感和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的研发,用于环境监测的数据采集和监测。
二、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当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监测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和交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全面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这个平台应该包括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库,以及数据展示和共享的前端界面。
通过这个平台,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共享给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提高监测工作的整体效率和精确度。
三、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和标签化为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需要加强对数据的标准化和标签化工作。
标准化是指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展示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确保不同监测站点和时间的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
标签化是指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归类,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方便。
通过标准化和标签化工作,能够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安全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决策参考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对数据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进行安全加密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需要加强数据存储和备份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在存储和备份过程中不会丢失或被破坏。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使用和权限管理制度,确保只有具备相应权限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环境监测数据。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探讨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探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
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化、集成化的发展方向进行着。
一、网络化网络化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发展方向,通过各种通信技术将监测站点、仪器设备实时联网,实现遥控、遥测、远程维护等功能。
联网监测站点可以建立在各类污染源、监测点、环境敏感区域等地点,实现综合监测信息的远程在线控制和传输。
这种联网方式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同时也提高了环境应急管理的能力。
网络化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对于不同区域和污染源的监测信息进行取样、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不仅降低了人为干预,提高了整体监测的覆盖率和准确度,还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分析处理和展现。
此外,网络化还可以实现对于不同平台和通信协议的整合,使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更加便利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二、智能化智能化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和预警,辅助环境部门提前干预,降低环境污染对人和自然的危害。
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可以自动实现数据分析和评估,提示并警报环境危险的预测发展趋势,及时发出报警信息、短信或邮件提醒有关部门和人员。
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基于自动化、无人值守、实时监测等指导思想来设计,有效提高监测的自动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获取环境监测数据,经过智能分析和判别后,给出监测数据报告。
采用这种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既能降低环境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减少二次污染,还能实现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现,提高环境保护的便利性和精细化。
三、数据化数据化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发展方向。
随着环境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强化,环境检查和执法部门的监管能力日益加强,需要更加严格的数据规范和管理。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1环境 监测 信 息化 现 状
1 信 息孤 岛仍然 是瓶 颈 . 首先 , 不 同时期针对 不 同业 务对应 于不 同科 室 由不 同开发 单位开 发编写 在 的信 息系统 彼此 之 间相互独 立, 相互 之 间不发 生任何 关联 , 各种非涉 密 业务信
到过 去业 务及数 据 的汇 总与整 合, 更要 长远考 虑到 未来可 能发 生的业 务需 求 。
城 乡 与 环 境
I ■ 环境 监 测信 源自化建 设现 状 与对策 贺 军
( 山市顺 德区环 境保 护 监测站 佛 广东 顺德 5 8 0) 2 3 0
[ 摘 要 ] 作者 分析 了 目前 环境监 测 信息 化发 展现 状 出了如 何加 快推 进环 境监 测信 息 化发展 的~ 些 建议 与策 略 。 提 一 [ 关键 词] 境监 测信 息化 建设 环 中图分 类号 :2 0 3 、 ¥ 1 . 、 献标识 码 : 文 A 文章编号 :0 9 9 4 ( 0 0 3 — 1 8【 10 1X 2 1) 40 2 ) 1
不仅要 立足于 本部 门的工作 要求, 要横 向兼顾 到主 管机 关以及其他 同级业 务 还 部 门的工作 要求 。 仅要 谋划 好本 单位 的运行 与发 展, 不 还要 纵向兼顾 到上 级监 测部 门乃 至国 家监测 总站 的总体 部署 和要 求 。不仅要 精通 于本行 业 的技 术范 围, 要兼 顾到相 关 行业 , 还 比如信 息化 行业 的技 术要 求 。
圆满解 决, 而 出现 了不顾 具 体情 况, 哄而 上 的局 面, 来是 为 了减轻 工作 从 一 本 量 、提 高工 作效 率 、提 高管 理水 平 、提 升质 控 等级 的 L M , 头来 却沦 为 Is到 费时 费 力 费钱 的鸡 肋 工 程 。 3 G G 强 中干 .I外 在各地 的环 境监测 信 息化 中, 环境 监测 地理信 息系 统 (I) GS 的应 用非常 普 遍 , 其在 信息 化演 示等 场合 中, 尤 扑面 而来 的视 觉效果 令人 印象 深刻 。而真 正 意 义上 的 G S I 应该 是 以数据库 为核 心, 过空 间数据 的输 入 、查询 、分析 、输 通 出和 管理 的 可视化 , 实现 维护和 扩展 。G S 身其 实只是 可视 化的展 现和 辅助 I本 工具, 真正有技 术含 量的是 与环境 监测管 理工作 紧密结 合 的图层标记 和数据 信 息 。这些 底层信 息 不仅 能在 为环保 管理 提供排 污源 点监 测与 污染源 举报 实 时 监测 、 境应 急预警 预 报功 能的 同时, 现强 大 的环 境监 测数 据统 计分 析、 环 实 决 策支 持 、 自动 归档等 功能 , 更能将 污 染源及 污染 处理 设备运 行状 态实 时监 控 、 对烟 尘黑 度监 控 、环保 10 1 、环 保调度 指挥 、排 污收 费 、环境预 测及 办公 自 动化 系统 等有 机地 结 合在一 起 。而在 很 多地 方 的环境 监测 信息 化建 设中, 于缺 乏数据 深度 分析 、 关技术 环境 的支持 由 相 及 需求市 场 的持久 性, I G S在实 际应用 中 内涵 不深 、后劲 不足 、作 用不大 , 更 多是 被 当成 是有效 强 化视觉 冲 击力 的汇 报与演 示 工具 。
浅谈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门工作人员走入误 区 , 造 成信息化建设与 自 身业务发 展不配套 , 在进 行综合处理 时出现 问题 , 还需要依 赖其 他的信息来将数据进 行交 换。这样一方 面浪 费了人力财力 , 另一 方面还容易使整个信 息系统 出现结构失衡 的现象 ,稳定性 能差并且 维护成本 高 的情
采用科学 的手段来处理好项 目管理过程 中的问题 , 从而来保证项 目建设 的顺 利进行 。只有这样 , 环境监测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才会
取得理想 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 1 ] 李继强, 陈惠珍 , 陈静文, 张亮, 李 宁. 环境卫生监督监 测管理信息 况, 难 以建设所需 的系统 。 系统 的应用『 J ] . 中国公共 卫生. 2 0 0 1 ( 0 7 ) . 1 . 3项 目进 度 极 易 延 期 2 】 张保森, 肖红, 慎镛健. 构建环境监测业务网络化管理 系统 的思考 在项 目建设开工之后 ,监测 部门在管理时往往也存在 问题 , 【 J 】 . 中国环境监测. 2 0 0 6 ( 0 5 ) . 造成项 目建设 缓慢 。有些环境检测站都是委托其 他的开发 商来对 [
浅谈对环境 监测信 息化建设 工作 的思考
翟 斌
( 奉节县环境 监测 站 重庆 4 0 4 6 0 0 )
.
厂— i
.
设计人员在环境监测信 息化建设 之前 , 就要考虑 到系统运行
的整体性 , 做好整体规划 。每一类 的信息系统都有其 目的性 , 环境 所 以建设初 l 状进行 介绍 , 然后提 出若干对策 与建议 , 为环境监 测信 息 I 监测站所需要 的信息化只是将其特定 的需求信息化 。 f 化 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科 学依据 。 期做好 环境监测信 息系统 的整体规划 对于环境监 测信息化 的进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 ,在 全 国生态 环境 监 测数据 联 网和 共 享 的基 础 上开 展环 境 质量 的 大数 据 分析 ,形成 立体 、 自动 、智 能 的生 态环 境 网络 大数 据 系统 。 ( 3 ) 生态环保新理念要求提 高监测数据 质量 环境监测信 息化必须保证监 测数据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必 须弄清楚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确定污染源排放现状及 潜在 的环境 污染风 险 ,要能够 真实地反 映出环境保 护工作 的成 事地下水监测 ,1 6 个站从事生态监测,1 8 5 个站从事酸雨监 效,能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持。 测 ,3 2 个 站 从事 放 射性 监 测 。 现 代 环 境 管理 对环 境 质 量 、 2 .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 出现的问题 监测工作模式的质量 以及规模化程度等的要求更高。同时, ( 1 ) 各 监 测项 目的不 同 需求 导致 系统 缺 陷 由于 形成 的监 测 工作 模 式是 跨 区域协 作 的 ,技术 人 员通 过信 环 监工作 的信 息 化建 设是 庞 大、 冗杂 又需 要 系统化 操作 息技术解放了环境监测的生产力。在新形势下,对环境监测 的工程 。环 监部 门需要 充 分 了解 所 负责 的各 个 工程 的信 息 化 生产 关 系制度 的完 善 是我 国环 境监 测领 域 的重 要工作 。 建设情况。但是,目前我国环监部门对信 息化系统的了解是
v a r i ou s pr o b l e ms .
Ke y w o r d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o n i t o r i n g ;i n f o r ma t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mo n i t o r i n g s t a t i o n o f B a o s h a n c i t y , Y u n n a n , 6 7 8 0 0 0 )
A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t e r n e t t e c h n o l o g y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y g h a s o b t a i n e d h t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a s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w i d e l y u s e d , t h e q u a l i t y a n d e ic f i e n c y o f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o n i t o r i n g t h e e fc i e n c y h a v e b e e n g r e a t l y i m p r o v e d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 o n i t o r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s u s e m o d e r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y g t o a n a l y s i s t h e c o l l e c t e d d a t a, a n d i t c a n t i m e l y a n d e f i c i e n t t o s o l v e
中 图分 类号 :T 文献 Nhomakorabea识 码 :A
Zha n g Li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f E n vi r on me n t a l Mon i t o r i n g l n f or m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前言
我 国环 保 系统 目前 已形成 多级 隶属 于政 府环 保主 管部 门 的环 境 监 测  ̄ ¥ 2 2 2 3 个 ,全 国 其他 行 业 和 部 门建 立 的环 境 监 测 机 构 约 有2 6 3 4 个 ,从 业人 员 达 到5 7 万 人 。在 这 些 现有 的 监 测 站 中 ,具 备 各环 境 要 素监 测 能 力的环 境 监 测站 有 :9 8 0 个 站 从 事 空气 质 量 监 测 ,1 0 7 8 个 站 从 事地 面 水监 测 ,1 1 3 1 个 站 从 事环 境 噪声 监 测 ,6 3 个站 从 事海 洋监 测 ,1 1 1 个站 从
6 2
一
绿 色 化 工
2 0 1 6 -0 9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
★张 林
( 云南省保 山市环境监测 站 云南 6 7 8 0 0 0)
摘 要 : 随着 互联 网技 术 的 发展 ,环 保 监 测技 术取 得 了飞速 发展 ,信 息 化技 术被 广 泛应 用 ,使 得环 境 监 测工作 的质 量和 效率 有 了较 大的提 升 。环 境 监测 部 门通过 现 代化 的信 息技 术将 采集 到 的数据 进行 综合 分析 ,及 时高效 的解 决 了 各 种 问题 。 关 键 词 :环 境 监 测 ;信 息化 建设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