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学案1

合集下载

《化石吟》学案设计

《化石吟》学案设计

《化石吟》学案设计【学习目标】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学习重点】1、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2、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课前准备】1、歌曲《木鱼石的传说》。

2、网上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

3、编排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第一环节:《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导入: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请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投影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学生甲:大家好,我是无颌鱼类化石。

我主要沉积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约五亿年的历史了。

那时我生活在咸水环境里,由于我没有颌,科学家称我为无颌类。

我的身体外面披有铠甲一样坚硬的外骨骼,所以我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积物中。

应该说,我是一不会游泳的鱼类,我是最古老的鱼类化石了。

2、学生乙:大家好,我是“始祖鸟”化石。

我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端有爪,并有着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我的出土使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振奋不已。

不少人坚持的“鸟类是由蜥蜴进化而来的”的观点,就在我身上找到了依据。

3、学生丙:大家好,我是总鳍鱼化石。

我原是两栖类的祖先。

话说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

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这条新奇的鱼,实际上是一种很古老的鱼,人们叫它矛尾鱼,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几乎和3亿年以前生活的我一模一样,也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

此外,还有能呼吸的鳔。

化石吟的学案

化石吟的学案

化石吟的学案化石吟的学案【学习要求】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3、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第一课时“吟”诗切入,首尾解读: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

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

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

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

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

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

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

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

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

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

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

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

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

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

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

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

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

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

21、化石吟导学案

21、化石吟导学案

21、《化石吟》导学案一、【预习展示】—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一).【自主预习】(自主完成,二人互改)1.给下列字注音:骸.( )骨 潜.( )行 葱茏.( ) 卓.( )越海枯.( ) 裹.( )藏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称赞而且佩服。

( )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草木)青翠茂盛。

( ) 奇异而虚幻。

( )3.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出神入画( ) 4.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二、 [合作、探究、展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读一读。

1、听读。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范读,大家要听清字音、节奏、重音和语调。

2、自由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节奏、重音和语调。

3、小组展示读。

请个别同学朗读,然后同学们评一评,看谁读的最好。

(二)合作探究1、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上问题中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在相关问题中标上记号,与同学讨论解决或请教老师。

师生共同解决。

)(三)小组合作1、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c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d .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分4个小组讨论。

化石吟教案(通用3篇)

化石吟教案(通用3篇)

化石吟教案(通用3篇)化石吟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一、导入新课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⑴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①概括诗歌的主要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②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⑵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2、学法指导: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三、探究研讨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

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

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老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6.解题:〔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21.化石吟学案教案

21.化石吟学案教案

11.《化石吟》班级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积累字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资料准备】1.恐龙: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

“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

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2、猛犸: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

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

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复习上单元课文内容、作者、主题等。

预习检测1、《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大声朗读诗歌,注意重音、停顿。

2、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奇 huàn()guǒ()藏cōng lóng()()幽()yǎhuó yuè()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奇幻.()万载.()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奇异而虚幻。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⑥(草木)青翠茂盛。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的神话的真理的骸骨的密码的魔法师的雕刻家活动设计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结构及内容梳理: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第一部分:(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想像。

第二部分:( )具体抒写第三部分:( 7 ) ,照应开头。

《化石吟》教案精篇十五篇

《化石吟》教案精篇十五篇

《化石吟》教案精篇十五篇《化石吟》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3.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用朗读推动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理解这首诗第二人称写法和比喻修辞的妙处。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观看化石实物,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再接着介绍: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首先是了解生物的进化,第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朗读诗歌;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3.整体感知诗歌结构及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向同学请教、查找工具书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朗读。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问的字词或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于黑板。

2.三分钟后,①教师指名会读或理解黑板上字词的同学来读、解释或用词语造句,教师借此强调学习词语的方法;②学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更正;③指名会读全诗的学生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洪亮;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⑤同桌合作朗读,相互检查纠错;⑥全班齐读课文;⑦男女分组读:齐读第1、2.7自然段,男生读第3.5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

四.二进课文,理解诗歌内容、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自学指导(二):自由朗读后分组讨论: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五分钟后,看谁能正确解答这三个问题。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教案
教案:
课时数:1课时
教材内容:《化石吟》诗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化石吟》。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课本或黑板上写出诗歌《化石吟》的内容。

2. 图片或实物化石。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课题
1. 教师呈现图片或实物化石,引发学生对化石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化石有什么了解?化石有什么特点?
步骤二:朗读诗歌
1. 教师朗读诗歌《化石吟》,并让学生跟读。

2. 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步骤三:分析诗歌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学生讨论:诗中的化石是什么意思?它们代表了什么?
3. 引导学生理解“化石吟”的意义和诗歌中的寓意。

步骤四:诗歌表达
1.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下自己的诗歌,或者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小结和延伸
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小结,总结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提出延伸问题:你认为诗人通过《化石吟》所表达的是什么?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朗读效果,能否正确表达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2. 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否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能否用适当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温馨导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下来。

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世界一样的生物世界。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同学们阅读时,要在把握“化石”形象的基础上,理解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全诗共7节,可分三层。

1—2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

3—6节是诗的主体,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

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

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导学预习:
1、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

著有诗《军规》、《围城》等。

2、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3.注音:奇幻()骸()骨潜()行裹藏()
葱茏()躯壳()猛()犸()卓()越
4.解释:奇幻:
日转星移:
乌有:
叹服:
葱茏:
幽雅:
海枯石烂:
二、【课堂研讨】
整体感知: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4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是怎样理解的?
6找出诗中结构相近的两节,他们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7、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7、简单的了解诗歌的文章结构: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课文3~6节,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化石里“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什么说化石留下的是“密码”?
3、“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分析诗中采用第二人称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当堂达标】1、《化石吟》是一首赞颂________的__________诗歌,写科学家通研究化石,展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题目为“化石吟”,“吟”本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古代诗歌的题目中较常见,例如《________》《________》,本文题目中“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 lóng()zhuó yuè()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
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

()
⑤奇异而虚幻。

()
⑥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的神话____的真理 _____的骸骨
_____的密码 ____的魔法师 ____的雕刻家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