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及其规律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形成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形成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文章首先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阐述,明确研究范围与对象。
接着,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农业产业结构在时间序列上的演进轨迹,以及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产业结构特征。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运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农业内部结构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将总结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理解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是一个动态、复杂且多阶段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导向以及资源环境等。
这一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现代化阶段和农业多元化与现代化阶段。
在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生产为核心。
这一阶段的农业产业结构受到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资源的限制,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值增长缓慢。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逐渐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开始多元化,除了粮食生产外,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也逐渐发展起来。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

Z A G X-u ( i ag g cl l o  ̄ , i ag H nn 1 OO H N i a X yn A r u h n i  ̄a C l l Xn n , ea , 40 ) y 6 A s at ts e o ̄ lf Sor s rh ai nl Cd b  ̄n oe ruu rh ruue oe itn Tiia aipt bt c Iivyi o to U a f er t a a r r m r ttn e t tdi o . io dm a ilr f ea il rm dr zi . h bs h , tm r gc teo t gc t n ao ss c a 0 t mm g fh j a p n t e g clr r o I ih lu t ipo r gi l r oo yi 2 cn r. fh f n t o  ̄th t m  ̄ e t r u u f m t s e f r eO r u u l c m 1 et y eu o eb t sh a i te e r p l m v U a c ta e n o n u
和动机保持稳定。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存在 , 使传统农业具
有很强的封闭性。这种状态一旦形成, 任何外界新 因素的加 入不但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 反而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 降。传统农业的低稳态平衡, 自给 自足, 封闭保守, 隔绝了与 外界的联系, 使广大农民丧失了增加储蓄及投资的动机和物 质基础。舒尔茨认为, 低稳态的传统农业很少发生严重缺乏
农村工业化与乡村振兴

农村工业化与乡村振兴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工业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工业化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农村工业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工业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及其影响。
首先,农村工业化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农田里。
而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企业进驻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务农负担,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农村工业化不仅仅是农民的增收途径,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型。
这不仅使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得到了提升,还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农村工业化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然而,农村工业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厂和企业的排放物对农田、水源等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其次,农村工业化也面临着农民素质和技能的问题。
传统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很难适应工业化经济的发展需要。
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只有这样,农村工业化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工业化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因此,实现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们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关系工业化和农业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矛盾和互相排斥的关系。
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可以协调发展的。
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粮食和商品,还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材料。
同时,工业化进程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场提供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高品质的耕作品种。
因此,工业化和农村经济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发展工业化要保障农村经济要实现工业化进程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是养育城市的后花园,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发展阵地。
因此,政府要优先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进行投资和扶持。
例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济,推广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从而增加农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的收入。
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农村自身的潜力,发展新的农业产业,壮大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加强农村-城市联系为实现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便于他们在城市中找到就业机会。
同时,也可以在农村设立工业园区,吸引城市企业进入农村,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样一来,农村居民不仅能够在农村中创业,还能够在城市中就业,增加收入来源,解决就业问题。
四、加强农业互助资金的管理农业互助资金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共同利益而设立的一种互助机制。
在农村经济中,农业互助资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农村互助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甚至出现了侵占资金等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农业互助资金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这不仅可以让农村居民更好地享受到资助,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产业演变的规律及原因

中国产业演变的规律及原因中国的产业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原因。
下面将介绍中国产业演变的主要规律及其原因。
第一阶段:传统农业时期中国的传统农业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农业是当时经济的主导部门。
这一阶段的规律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力占比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严重和农村人口过剩。
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原因、封建主义经济制度的束缚、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第二阶段:初期工业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国的初期工业化时期。
这一阶段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劳动力不断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重视工业发展、发展基础产业、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较低。
第三阶段:现代产业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的现代产业化时期。
这一阶段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民营企业兴起、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市化进程加快。
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是:开放政策的实施、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阶段:创新驱动时期当前,中国正在迈向创新驱动时期。
这一阶段的规律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端产业迅速崛起、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增加、投资增长放缓、服务业占比不断增加。
这一阶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产业演变的规律和原因相互影响,彼此紧密相关。
中国的产业演变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再到创新驱动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的产业演变规律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密切相关。
第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国内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对中国的产业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政策导向的重要性。
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农业危机分析

关键词 : 农业工业化 ; 农业危机 ; 农业发展 中图分 类号 :4 0 F 2 . D 2 ,14 1
收 稿 日期 :0 1 0— 8 2 1 —1 34 2 1 )6— 0 8— 17 3 3 (0 1 0 0 0 0 4
●政治理论研究
工 业 化 进 程 中 的我 国农 业 危 机 分 析
马 翠 军
(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 河南 开封 45 0 ) 7 04
摘
要: 随着 资本 、 技术等工业化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 聚集 , 业呈 现出新 型危机特征 。这 种危机不是农 民生 农
活质量下降或者生活无保障 , 而是在农业工业化 的诱导下 , 民通过资 源和劳动力 的输 出获得 了高 于经营农 业的 农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 究招 标课 题( 2 9 A3)
作者简介 : 马翠军 , , 女 河南内黄人 ,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 授 , 硕士生导师。
美 国经 济学 家西 奥 多 ・ 尔茨 指 出 : 待农 业 舒 对
由原来 的因城 乡二 元 体 制 引 发 的 “ 三农 问 题 ” 向 走
们对农业 的认识已逐渐从传统的资源性和保障性生 产转向与整个 国民经济相关联 的农业经济增长 , 开 始追求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这种思路导
致涉农政策 的制定与执行遵循工业化发展的逻辑 , 注重工业化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 的影响。 在农业的产业化过程 中, 工业化 的资本和技术掌控 着农业及其整个产业链条 , 中国农业和农村正面临
存在两个极端认识。一个是农业原教 旨主义, 为 认 农业是 经 济 中的基 础部 门 , 民所具 有 的社 会 价值 农
优于城 市一 般居 民 , 而且家 庭农 场 是 “自然 的 ” 经济 单位 ; 另一 个是 工业原 教 旨主义 , 认为 工业始 终是 实
中国转型期农业工业化体制问题探讨

维普资讯
中国转型期农共陕西省委 党枝 经济管理教研部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1
【 摘 要 】 业工业化, 农 即农村城镇化或城市化 、 民工人化 , 农 它是发展农业、 改变农村和提高农 民收入的关键 。 文章仅 从社会 转型期的体制层 面剖析农 业工 业化中存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这 一时期国家应对农 业工 业化的政 策供给。 【 ■ 词】 关 转型期 ; 农业工业化; 体制问题 【 中田分毒号】 30 【 l F2. 亳 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 编号】 04 26 [ 0 } — 07 0 | 10- 782 6 1 04— 3 0 2
了廉 价的产 品, 农民也牺牲 了进城就业 的机会 。 实行经济改革 以
来 , 然减 少 了社会 控制 , 虽 引入 了市 场机制 , 市化进程 也有所 城 加快 , 但由于并没有 从根本 上打破城乡分割 的格局 , 以致城市化
仍然显著慢 于工业化的进程 。 在经济 的重心早 已转移 到城市 、 转
道 . 造新 型 的农 业 、 村 和 农 民 的发 展路 径 。 创 农 ( ) 政 体 制 因 素 二 行
农业 工业化 体制 转型 中有许 多是 我 们体 制建 构本 身 的缺 陷。 人是经济人 、 理性人 。 也是文化人 、 社会人。 在转型经济 中 , 人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规律性

现 代 化的决 定性 因 素 , 而农 业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的形
有 者 对土地 的 垄 断权 , 除 了农 民对 于 地 主 的人 解
般说 来 , 济 增 长 中的效 率 增 进 具 有 三 个 经
身依 附关 系 , 自此 , 地 作 为 一 种 物 质 载 体 或 外 土 壳 , 所体 现 的不再 是 封建式 依 附关 系 , 其 而是基 于 市 场 导 向的资 源 配 置 过程 的参 与 者 之 间 的关 系 。
维普资讯
唯 ・新农村 建设/06 3 “ 20 ・
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内 在规律性
谈 镇 华 桂 宏 ,
( . 共 江 苏 省 委 党校 江 苏 南 京 20 0 ;2 南 京 师 范大 学 商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 0 9 ) 1中 10 4 . 1 0 7
地 主 凭借 其对 土地 的垄 断 以获得 超经 济 意 义上 的 “ ”而 是 在 于 土 地 产 权 的 ( 为 复 合 形 态 的产 租 , 作
权 ) 种 主体 ( 特 别 是 非 所 有 者 主体 ) 以市场 为 各 . ,
为 基础 的现 代技 术 手 段 在农 业 中 的大 规 模 采 用 ,
但是 , 欧洲 大陆 和 日本 自工业 化 以来 , 耕地 其 面 积增 加相 对有 限甚 至 有 所 减 少 。 在 它 们 的农 而 业 现代 化进 程启 动之 际 , 业 劳动 力 相 对 于农 业 农 发展 而 言还处 于 “ 富余 ” 态 , 农 民在 从 封 建 制 状 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及其规律研究付学坤摘要: 农业作为一个最悠久的产业,面对科技进步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的变化更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探索研究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及其规律,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农业;工业化;转型规律;变革;一、农业发展阶段理论(一) 蒂默(C.Peter.Timmer) 的农业发展四段论第一阶段是使农业起步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业是社会上几乎唯一重要的产业,其他产业既弱又小,还需要大量的投入。
国家的投入资源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从农业吸取,对农业直接或间接课税,是政府收入的唯一重要源泉。
建立一种有活力的农业,要求将这种资源的一部分,用于农业部门本身,把这些资源用在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投资上,以及给予农民有力的价格刺激,使之在可能时采用新技术。
当农业中的这些投资开始获益时,第二阶段就出现了。
第二阶段中农业成为经济增长过程的主要贡献者。
农业剩余被更多的吸收,其方式包括: 通过课税和要素流动直接吸取,通过政府干预城乡贸易“剪刀差”条件间接吸取。
第三阶段为农业部门与宏观经济逐渐结合起来的阶段。
农业的资源将进一步流出。
当农业被结合进宏观经济时,它就更加容易受宏观经济波动和贸易水平的影响,这种脆弱性和复杂性产生了农业转变中的第四阶段,即在工业化经济中如何对待农业。
当劳动力在农业中的份额降到大约20%以下、食品支出份额在城市家庭预算中降到30%左右时,低成本的食物对于整个经济而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它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来说,也不是那么昂贵。
这时,对农业的过度保护,就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阻碍低效使用的资源从农业流出。
发达国家的政府,必须在如何使农业收益连同它的社会赢利率合理化这个问题上进行正确抉择。
(二) 梅勒(JohnW.Mellor) 的三阶段理论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在20 世纪60 年代,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出了他的农业发展理论。
他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技术停滞阶段,即传统农业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业基本是静态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农业要素的供应的线性增加。
第二阶段,称为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业仍然是整个经济中最大的部门;农产品需求由于人口和收入增加而迅速上升;工业发展的资本特别稀缺,而资本报酬则不断上升;经济转变速度的限制和人口增长的压力,阻碍了农场规模的扩大;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使用型或资本节约型技术的使用,以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为重点。
在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
第三阶段,称为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业的相对重要性已大大下降;资本逐步充沛起来;非农业部门的扩张使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平均农场规模趋于扩大;劳动成本日益昂贵,这促进了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
在这个阶段,农业对资本的需求量很大,各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在农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农业现代化阶段。
二、传统农业及其特征分析传统农业作为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的,它是指工业化之前的农业发展形态。
传统农业的特征是:( 一) 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极低在传统农业中,农民没有增加要素积累和投入的激励,农民更偏好于休闲,缺乏工作积极性,并存在普遍的储蓄、投资不足。
农民以风险最小化作为其经营目标,不具有承担由创新和使用新要素而带来的抗风险的能力。
传统农业表现为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所能提供的市场狭小而零碎,农业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无法展开,农业生产处于一种“小而全”的状态。
农业的发展处于停滞和徘徊阶段。
( 二) 长期停滞不前的传统农业技术传统农业使用的农业要素,是自己及其祖辈长期以来使用的,没有一种要素由于经验的积累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也没有引入任何新的农业要素;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几乎没有重要的农业科研成果问世,推广机制不健全;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存在很大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农业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水平很低,产出仅够维持生存。
( 三) 大部分社会劳动力都不得不被固定在土地上,为了维护生存而从事最简单的劳动在传统农业和工业化刚起步的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传统农业低效率使得农业剩余非常有限而无法满足这种日益增加的对食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在其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它只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投入更多劳动力来进行粗放式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
这样一来,农业不仅减少了对工业化的要素贡献,而且还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争夺资源。
当工业化起步之后,传统农业进行这种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往往是在政府的干预和推动下进行的,如果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农业中的资源会自发地流向非农产业部门,经济的一元结构将被强化。
因此,为了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使命,实现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必须改造传统农业,使之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农村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转型及其规律分析传统农业的转型,是指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
这种转变是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要求相适应的。
( 一) 农业生产目的的转变: 由为了自给自足转向为了市场而生产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生产目的的转型,由自给自足的生产转向市场化的生产。
农业生产目的的改变,也是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以及组织方式改革的动力。
1. 生产目的转变的诱导因素。
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的诱因是农产品需求数量和结构的改变,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入。
工业化所带来的结果是市场对食品和原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这种来自需求方的压力,是引导农业实现市场化转变的主要诱因。
而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必须改变传统农业下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说,不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或根据广义上的国家的需要,人为地安排生产,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价格的指向来安排生产。
这种市场机制的引入,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是自然完成的,但制度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关键的。
2. 农地制度与农业生产方向的转变。
农业的市场化转型,与土地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传统农业模式下的封建地主) 佃农制度,不利于农业实现生产目的转变。
因此,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有利于农民的人身解放和发展生产的激励,从而是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
但土地改革并不意味着单纯对土地私有权进行改变和重新分配,它是一个综合的制度改革。
如果仅仅只是将地主的土地平分给农民,而农民却并不具备独立经营的能力,他们仍将难以走进市场。
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后,必须面对增加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他们却缺乏应有的知识以及习惯性地害怕变革,这些缺点就使得获得土地的农民并不一定将土地看作是提高收入的手段,而是把单纯的土地占有看作是最终目标。
因此,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制度保障,则土地改革并不一定获得成功。
3.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农庄制或人民公社制,既不同于传统农业,又不同于市场农业。
传统农业属于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范畴——传统经济或自给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不仅没有打破传统农业社会的家族或氏族色彩,相反,各种限制人口流动和职业转移的政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特色。
各种传统社会的习俗也没有因为政治教育而改变,而是以另一种与当时环境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来。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中“浓厚地保留着欠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传统的各种因素的混合型社会主义”。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业体现社会分工及专业化水平的指标都很低,而且农业领域的流通手段和组织也很落后,因此计划经济下的农业带有强烈的传统农业色彩。
实现体制的转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严格控制下是无法进行的。
农业走向市场仍然存在制度上的障碍。
同时,国家通过控制价格来吸取农业剩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租税,它对农业市场化起着抑制作用。
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和集体所有制模式下的农业,存在难以逾越的制度性障碍,阻止了农业市场化的进程。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种障碍,只有通过这种制度的提供者——政府自己,才能解除。
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转型,是从7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
通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逐步成为面向市场拥有独立经营权的经营主体,经济自由化程度得以提高。
( 二) 农业生产的技术变革: 用机器替代人力,用新要素替代土地按照供求关系理论,农业产出的增长,既可以来自沿着给定供应曲线增长,也可以通过由供应曲线右移而增长。
技术变革是大多数生产率长期增长的源泉,传统农业下原有技术水平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只能最终导致很低的边际收益。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主要应依赖于向农业投入新的更有利的要素,那就是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技术进步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另一种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技术开发和传播的方向,取决于土地生产要素禀赋状态。
技术的进步具有一种“诱导型创新”的特征,称为诱导型创新理论。
亚洲的技术变革的道路,要求在最初阶段有强大增长的土地生产率,去对付农场规模狭小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当经济其余部分吸收农村工人并提高工资时,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开始迅速增长。
诱导型创新理论强调了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但这种价格环境只是农业技术变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正如舒尔茨所分析的那样,向传统农业引入新技术要素,会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传统农业实现改造的初期,农民却并不具有能力和知识来承受这种风险,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措施,新技术将根本无法得到推广和应用。
( 三)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大农业内部的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随着工业化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数量和结构的改变,以及农业本身商品化程度的不断的提高,农业的生产结构会发生重大改变,总的趋势是: 林、牧、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上升,而种植业的比重将会下降;经济作物的比重将上升,而粮食作物的比重将下降;直接生产部门的比重将下降,间接服务部门的比重将上升。
同时也会带来生产要素在农业中的重新配置。
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农业逐步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
工业化的中后期,如果没有制度性障碍,在农业生产要素流出农业的同时,非农产业的技术、信息、资本和人才也会大量流向农业,这些资源都是依托龙头企业进入农业的,它们在推动农业商品化和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传统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
( 四) 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1. 规模经营的形成。
规模经营是指由土地、劳动、资本和技术这些要素形成最佳配置而产生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
虽然各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侧重点各有千秋,但农业发展总的趋势是土地经营规模会逐步扩大,农场数目则逐步减少。
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取决于与农业发展有关的多方面因素,例如农民的文化素质、非农产业的市场规模、为农业提供现代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