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设计理论村庄规划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小城镇规划方案设计论文

小城镇规划方案设计论文

小城镇规划方案设计论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小城镇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城镇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规划是小
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小城镇规划方案设计的主要
内容。

一、问题分析
小城镇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居民生活质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选择以下方法:
1.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2. 采取环保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等。

3.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如提供更好的住房、就业机会等。

以上方法可以在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

二、规划内容
小城镇规划方案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1. 人口数量和分布:根据小城镇的规模和居民数量,合理安排
人口分布和各类设施的布局。

2.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
设的规划和设计。

3. 面积分配:确定各功能用地的面积分配,考虑生态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

4. 环境保护和绿化:规划和建设绿化带和公园,降低噪音和污染。

5.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应符合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要考虑环保和能源利用。

三、规划方案的执行
规划的执行需要有明确的时间计划和资金投入计划。

规划的演变有时需要长期改进,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新的环保措施的加入等。

小城镇规划方案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设计者需要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以实现小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

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城中村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桂林市刘村为例

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城中村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桂林市刘村为例

18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9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城中村改造已经成为当下城市更新面临的首要问题[1]。

目前国内城中村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但一些经验方法与具体城市的城中村现状问题不完全匹配,如改造资金不足、居民改造意愿不强等,同时,学术界有关城中村改造的研究多关注城中村的分类及治理模式[2,3]、改造策略[4]等方面,研究案例皆以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为主[5,6]。

本研究以位于普通地级市桂林市的城中村刘村为例,主要从建筑、景观、设施等具体要素分析其现状问题,并引入城市针灸理论对该村的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组织管理等内容进行微改造策略探究,以期为推动桂林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1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1.1城市针灸概念辨析城市针灸最早由曼努埃尔·德·索拉·莫拉莱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提出,旨在通过“点式渗透更新”进行城市微观整治,激活老城区,实现见缝插针式的功能置换[7]。

该理论在实施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诊断,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总结社区现状问题,找到需要进行针灸的“穴位”与“经脉”,即改造重点;二是治疗,即运用新装置或微改造的方式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该理论对于存在拆迁难度大、村民改造意愿不强等问题的社区或城中村较为适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社区的空间肌理与人文风貌,同时缓解政府部门的改造资金压力。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逐渐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工作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而既有的成功改造模式与经验已难以完全适合当下一些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实际状况。

文章以桂林市刘村为例,引入城市针灸理论,通过寻“穴”探“脉”的方式从空间和管理两方面探寻村庄的关键改造点,并从建筑品质、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土地权属、多元参与的角度提出更新改造策略,试图以由点、线及面的整治方式推动城中村的有机更新,为同类型城市的城中村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村镇规划论文

村镇规划论文

村镇规划论文一、引言村镇规划是指对农村和小城镇进行综合性的规划,旨在优化村镇空间布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

本论文旨在探讨村镇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村镇规划的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村镇规划的重要性1. 保障农村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村镇规划能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优化村镇空间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村镇的功能布局,提高村镇的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村镇规划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4. 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村镇规划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村镇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提升村镇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三、村镇规划的现状和问题1. 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部分地区的村镇规划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前瞻性的思考,导致规划结果与实际需要不符。

2. 土地利用不合理:部分地区的村镇规划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农田占用过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的村镇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滞后,导致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等问题。

4. 缺乏社区参与和民众意见的反馈:部分地区的村镇规划缺乏对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民众意见的充分反馈,导致规划结果与居民需求不匹配。

四、改进措施1. 科学规划:村镇规划应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评估,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规划方案。

2. 合理土地利用:村镇规划应注重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自然资源。

3. 健全基础设施:村镇规划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4. 加强社区参与:村镇规划应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民众意见的反馈,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确保规划结果符合居民的利益。

五、结论村镇规划对于农村和小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摘要:城市与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二元体结构,而且城市与乡村也是人们生活、发展必须依赖的载体。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规划不再是空洞的基建设计,也不是单纯的房建规划,它要求设计规划人员根据当地发展状态、未来发展需求、乡村文化特点、空间建设余量等要素特点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为乡村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裕提供强大推动力,同时也为城乡发展二元矛盾的消除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乡村规划引言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要给乡村穿上美丽的外衣,更关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但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因为农村环境比较复杂,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为此,有必要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1 城乡规划工作中进行美丽乡村规划的作用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速度超越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这是我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也为各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我国城乡规划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们过于关注城市建设,而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我国乡村建设严重落后于城市,这更拉大了城乡差距,形成了强大的城市虹吸效应,导致乡村的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给乡村建设增加了阻碍。

美丽乡村理念的提出正是针对当前的城乡状况,美丽乡村不仅要景美,还要保证乡村生活美、经济美。

美丽乡村规划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发展战略要求,对乡村生态、空间、基础设施、人文精神等要素进行科学地、系统性地规划,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助推力。

2 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要点内容在当前的背景下,中国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严格遵循当前的要求原则,积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进而保证当前的规划设计合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1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窘境
的 感 觉 困扰 着每 一 个 故)村落社 会空间的促进 。营造 自由、平等的 2
乡 村 ,正 使 我们 感 到越 来 越 陌生 。 “ 乡丧 失 ” 社 会 秩 序 ,合 理 的社 会 环 境 。 故
( )村落经济的发展。鼓 励不同形式的农业经 3
引入 城 市 设 计 手 法 的 新 农村 规 划 ,应 当 使 新 农
乡 村 的 小路 , 曾记 录 着先 人 的足 迹 , 儿时 的 回 村 成 为农 民理 想 的生 产 园地 、 安 乐 的 生 活 福 地 、宜 忆 。 但 如 今 ,在 推 土机 的轰 鸣 声 中 ,这 一 切 却 难 再 人 的休 息场 地 。 具 体 包 括 :
寻觅。直线难以容忍弯曲 ,机 器难 以容忍安静 ,就 像匆忙 的脚步 难以容忍频繁的 回忆 1
( )村落空间形态和村落形象的刨造。设计出 1
空 间形 式 朴 素 大 方 、贴 近 自然 、舒 适 宜 人 ,功 能安 全 方 便 ,具 有 文 化 内涵 的 农 村 新 气 象 、 新 景 象 。
南方农业 S u h aA r uue o t i g i l r hC n ct
2 1 年 1 月 00 2
第4卷第 l 期 2
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黄建 军 ,杜飞辉 ,叶长盛 ,谢小辉 t ,秦 华: 1 东华理工大 学地球科 学学院,江西抚州 340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 0 1 ) 4 00 0 75
新农村的城市设计主要 目标有 2个: ( )平衡 1
2 1 , ( 2 0 04 1 )
www. f yz m n n zco
黄建军,杜飞辉,叶长盛,谢小辉,秦 华:基于城市设计手 法的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美丽中国建设中乡村建设是其核心部分,是农村在全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一次改革,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革命。

科学合理的美丽乡村规划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良好发展。

文章简单概括在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等内容,努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意见。

标签:城市;规划;设计;乡村1 导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建设工作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部分问题,相关执行部门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规划绿色、节能、环保的美丽乡村。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2.1 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需条件,保障着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以及其他能源。

乡村由于过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多种生物数量急剧减少,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逐渐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问题。

乡村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规划施工,建设乡村生态景观与人类生活完美融合,保证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生产,培育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鄉村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

2.2 保留地区独特文化乡村地区文化中包含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这些均是该地区居民最大的精神财富。

我国中华文化发源于乡村居民生活文化,乡村地域保留着我国比较完整的民族特色文化,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以及民俗风情,这些均是吸引游客的相关原因。

想要构建乡村独特的美丽景观,需要保护当地独特的文化,最大程度地保留该地区的特色。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乡村的经济发展受到乡村经济以及地区文化的影响。

乡村居民为了改善当前贫困的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比如随意砍伐树木进行贩卖。

乡村居民虽然获取了部分经济利益,但并不适合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后果的破坏。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摘要: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国家已从城市规划设计转向乡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发展中的重点。

但是,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建设并不尽如人意。

文章指出乡村规划要摆脱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要注重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从农村实际出发,抓住农村特点,要不断完善以提高科学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研究引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后各省、市纷纷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成绩显著。

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城乡一体的规划时代,使乡村规划长期忽视的状况得到改变。

各地纷纷制定方案贯彻城乡规划法,开展乡村规划工作。

但是,目前乡村规划仍比较薄弱,并存在脱离农村实际照搬城市规划的问题,制约着新农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分析美丽乡村的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部分,是一次在绿色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的全新的农村全面改革,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建成小康社会。

它在改观和规划乡村景观的同时,把景观所蕴藏的本土特色和本土文化牢牢结合在一起,在最大范围内把规划区中的自然风光和标志性特色建筑与乡村文化都表现的相得益彰,在该土地原有景观基础上,保护了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又创新融入新的人文特色景观文化元素,包括特色鲜明的街巷建筑、风格独特的居民院等、更要兼顾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表达精神文明、非物质文化文明。

伴随我国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并开始着手去建设。

2村庄规划的主要原则2.1村庄规划与自然结合原则在村庄规划中,要重视现有风土风貌,乡土民俗。

利用好现有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坡地平地互用,宜山、岗坡阳面,忌山、岗、坡背面和易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大的地域。

根据土地利用价值、利用率与自然现状结合,依地块区域所有权属确定村庄用地。

遵循规划与自然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

2.2村庄规划复合性原则在新村庄建设前和旧村庄改造时,要把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用地规划、建设内容之间的混合、布局、空间与地面利用、合并建设情况,进行合理布置,有序整合。

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

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

[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东阳市花园村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0 — 07 0 [ 1 0 — 0 2 2 1 ) 5 0 3 — 4 中图分类号] U 8 .9 [ T9 22 文献标识码] B
Be L I u t sd a nn s do m pe e s eDe eo me t o c p: n y n a』 c Co nr iePln i Ba e nC y g o r h n i v lp n n e tDo g a g v C
区 。东 阳市 域 南 北交 通 干道 东 永 一线 和 东 永 原 花 园村 面积 为 O 9 m, 共 1 3户,总 人 .9K 2 8 口为 4 6人 ;2 0 9 0 4年 1 月 ,花 园村 与周 边 O
东阳市花园村被誉为浙江第一村,是 “ 浙江农 二线贯穿花园村,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 ) 图1 。 宜游”的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既是花园村的责 任,又是其内在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 前,花园 村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 发展基础,从城乡统筹、城乡共进的生态文明 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建设美丽花园对促进花园 村持续稳定发展、提升花园村综合竞争力、引
c n r sd , e u i l o n r s e t e s B a ig c mp c , ih e c n y i d sr l p rd n r cpe , ou t ie b a t u c u t i ” h me . e r o a t hg f i c ,n u ti g a ig p i ils y f y d n i e au n
济 福利进行全 面 的有机 整合,成 功地
质;③在现有良好的村容村貌和生态 园村缺空间资源,周边村缺产业带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探讨【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新农村规划设计既要求保留乡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又要求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对新农村规划设计进行挖掘,本文通过对村庄的空间布局、选址、景观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以乡土文脉为核心的新农规划设计手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村庄规划与设计;乡土文脉;村庄空间
1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内容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应该要能将村庄规划成为广大农民理想的生产园地、舒适的居住家园以及放松的栖息场所。

其主要内容包括:
1.1 村庄空间格局及形态的营造:应设计出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序列丰富、朴素大方、自然舒适并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村落空间格局。

1.2 村庄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设计能营造出自由平等、具良好秩序的生活,以及营造合理的社会环境。

1.3 村庄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设计能激活各种形式农业生产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4 村庄自然环境的维护:通过设计,能合理控制新农村发展,保护农田,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法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目标主要有:(1)随着社会发展满足村民对
经济条件、环境及生活区的需求,并能在可持续的自然环境中受益。

(2)建立一个统一的以本土文化为公共领域基础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图1)。

图1 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新农村
规划设计方法框架
3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村庄设计内容主要有:生态风貌特色、开放空间系统、空间脉络布局、重点景观节点、乡土文脉、人文活动体系等设计。

3.1 村庄风貌特色设计分析
中国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特色:如黄土高原、江南的水乡等。

中国的乡村风貌瑰丽多姿,其风貌特色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包括有:(1)村庄本身的自然环境;(2)村庄独具特色的自然形态,也就是其空间布置形式,包括村庄的多种不同的布局形态、空间布局以及交通脉络形态等;(3)村庄的物质组成要素,如村庄的建筑要素,由其组成的旧民居聚落、历史文化遗迹景点仍与新时代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农村文化景观特色的最重要部分。

3.1.1村庄选址位置
从中国南方现存的众多古村落选址位置可看出,古村落选址或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而且设计为开窗见山、槛外是水。

即使在平原地区,许多古村落也是溪水穿村(傍村)而过,成为村庄的重要自然构成要素。

3.1.2 村庄布局
村庄的布局,具有如下特点:
(1)依山傍水,靠近自然环境。

我国传统的都城是方正规整的布局形态,而村庄却与山群、溪流融为一体,即使是人工的建筑房屋,其屋顶曲线也是与山际线巧妙融合在一起。

(2)大小聚落均是聚族而居,民宅结构严谨。

如岭南的古村落,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以此中心环围营建(图2)。

图2广州沙湾古镇岭南传统建筑风貌
(3)具有象征意义,意境高远。

我国传统的古村落普遍多采用象征手法,一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考察完中国建筑后,他曾经感慨说:“中国城乡中建筑在田庄中的住宅,常会给人一种宇宙图案的感触,一种节令、方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3.1.3 村庄的建筑风貌
传统的村庄建筑特点与村民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其所属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及组织模式,村民的传统观念更是反映在传统建筑物质环境上。

影响传统建筑文化的因素包括:乡土文脉、地方特色、社会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风水理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影响因素彼此融为一体,呈现在传统建筑文化载体上。

3.1.4 村口特色
村口既是村民进出村落的出入口,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村庄聚落的盛衰荣败。

现今众多村庄的村口,已成为常用来举办大型活动的
场地,例如庙会举行、戏剧出演等,甚至还作为小型商品交易的场所。

村口特色是影响村民获取记忆村庄的重要要素之一,村口设计好可以大大提高村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此外,村口的环境面貌也会影响到村庄的整体形象。

由此可见,村口形象是由村庄整体建筑风貌特色、整体布局特色等相关环境共同建立而成的主题形象。

3.2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设计与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应将开放空间的概念引入设计中,运用图底手法,能较好地对村庄建筑空间结构形态作分析,剖析出属于人们共有的生活空间形态和品质。

村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而成的结晶,需要更贴切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很有必要建立村庄开放空间系统。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主要有:公园绿地、休憩活动场所、交通道路用地等。

具体包括:村口开放场地、村庄绿地、村内道路系统、池塘、溪河、湖泊、荒地、农林山地等。

3.3 村庄空间脉络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对于村庄空间脉络需要重点分析其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等村庄要素的构成。

3.3.1 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重点主要在于村庄公共活动开放空间的组织。

在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及图底关系手法,能更好地对进行系统分析,取得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法。

譬如江南村落空间脉络与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常呈现出水围村
(或村包水)的空间布局。

可见,在村庄空间布局中水是占据了主体地位;其次是村庄巷道、院落空间的应用,弯曲有序的巷道和灵活分布的院落,两者构成了人们活动的主体空间,构成了村庄空间系统的网络。

3.3.2 村庄景观轴线
村庄传统景观轴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村庄空间及其结构上传统景观轴线是村庄传统文化复兴理念的体现。

村庄景观轴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风格的定位,建筑形体与村庄的关系,都必须和村庄轴线的时空维度和整体形态形成正向叠加。

通过强化村庄的绿化空间,包括风景林、绿色廊道、绿化带等配合村庄建筑形成和完善村庄景观轴线。

3.3.3 村庄视线通廊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的村庄视线通廊,需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如村口与公共活动空间之间,可以通过绿化区、公共活动场地、设计标识等要素结合而营造出一条主要视线轴。

此外,可以充分运用我国以往园林中的造景手法,来建立村庄外围水景、山景与主视线通廊之间的联系,使村庄景观与大自然环境形成理想呼应。

3.4 景观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景观节点设计应重视保护村庄传统景观节点,充分挖掘村庄原有的景观资源,确定村庄主要节点,包括村口、公共活动中心地带、祠堂周边修复改造、转角位建筑等,创建具有本土地方风格和浓郁传统特色、优美自然景观、良好生活空间的宜人居住环境。

3.5 村庄文脉的分析
农村聚落的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历史年代都会在村庄发展与演变中遗留下属于自己的轨迹。

因此,保留村庄的传统特色,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也就等于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村庄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景观。

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在村庄内建造了很多具有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及巷道,这些都是维持各个社区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

村庄的历史环境及其住区,又把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环境及住区起到精神纽带作用。

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留乡土本身的建筑特色,保存乡村空间的回忆,是真正能够延续历史文脉及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村庄历史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应该在村庄规划设计中有效发挥其中重要作用。

所以,基于城市理论进行村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传承村庄的历史文脉。

4 总结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及手法进行村庄规划时,必须注重村庄的风貌特色,必须对村庄的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重要景观节点、开放空间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和推敲,并且要能传承村庄发展的历史痕迹和文脉,保证规划后村庄景观风貌具有历史延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富更. 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3) .
[2]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 人文地理, 2002,(01) .
[3] 葛丹东,华晨. 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 城市规划, 2010,(06) .
[4] 赵荣明. 成都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
[5] 杨忠伟,岳晓群. 新农村居民点规划及宅基地市场化分配模式[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6) .
[6] 葛丹东, 华晨. 适应农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建构[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