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延续———华北宗族文化探究
古代家族和宗族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

古代家族和宗族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古代的家族和宗族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传承对于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等各种感情纽带的重要来源。
因此,深刻认识到古代家族和宗族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一、古代家族文化的传承家族文化是指由同一血脉、同一家族先祖所创造和留下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古代,家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包括家族祠堂、家谱、家训、家风等制度,还包括家族祭祀、文化宣传、房屋建筑等方面。
在家族中,家谱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记录了家族的祖宗、分支、后代等信息,同时还记录了家族的历史、传统、风俗等重要文化信息。
通过家谱的逐级传承,每一代人都可以了解到自己是从何而来,有什么样的家族背景和荣耀历史,这有利于弘扬家族的传统文化和家族的凝聚力。
家族祠堂是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家族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家族祠堂中,不仅收藏着家族祖宗的神像和文物,在祭祀活动中还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文化活动等,弘扬家族文化,促进各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感情的交流。
家风建设是古代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各种家风教育、价值观塑造等方面。
家族通过传承教育,让家族成员具有良好的家训、美德、品德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从而使家族成员懂得回报社会,成为贡献社会的人才。
二、古代宗族文化的传承宗族文化是指由同一祖先所属的族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宗族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它与家族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宗族中,一样非常重要的的是宗族祭祀。
它是维护宗族和睦、传承宗族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
通过宗族祭祀,族人可以感受到祖先的风范和文化底蕴,从而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宗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宗族会馆是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继承载体,它是一个宗族的社交场所和弘扬宗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家族志——精选推荐

家族志家族志当今⽂明盛世,⼤⼒倡导⽂化⼤发展、⼤繁荣已成即定国策。
只有经济的腾飞⽽没有⽂化的繁荣就不是真正的⽂明,中华⽂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名族⽂化之精髓却永远根植于各家族⽂化之中。
盛世修志,志载盛族,酝酿三⼗,历时五载的《景泰萧⽒家族志》,迎着祖国⽂化⼤发展⼤繁荣的曙光应⽤⽽⽣、圆满告成、可喜可贺。
在尊祖敬宗,弘扬宗族⽂化⽅⾯,当今盛⾏的⼗之有九是修撰家谱。
其规模之盛甚⾄涵盖到全国的同宗同族之众,但家族志却较少见。
其实家族志和家谱⼀样,是以⽂字和图标形式记载以个家族世袭繁衍,迁徙发展及重要⼈物事迹和姓⽒⽂化的资料汇编。
不同之处在于家谱侧重于先祖较为严肃,有的不沐⾹净⼿不准动谱,⽽家族志则侧重于当代,较为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收集⼀定数量的⽂艺作品,有⼀定的可读性。
即可当家谱供奉,⼜可做书籍观赏。
因此更适应于时代之要求。
⼈⽣在世,应通晓祖辈之来龙去脉,溯先⼈之⽊根⽔源。
⽔寻同源则千流万脉不能淆其源,⽊追其本则千枝万叶不能戕其根,⼈明世系则千秋万代不能乱其宗。
修撰族志之宗旨在于明列世系,宗族敬宗,睦族和亲,传承⽂明,收族旧宗。
倡⾏族⼈宁厚勿薄,宗亲⽆疏,长幼以序,尊卑以分。
临喜则庆,以笃其绸缪,遇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
故世系列⽽阖族亲亲之,族志成⽽阖族凝聚之。
溯我先祖,⾃东周萧叔⼤⼼封地得姓,由秦历汉,沿两晋南北朝,历唐宋元明清。
⼈才辈出,巨星闪烁。
有兴汉之名相,前齐创帝之祖,后梁建基之宗。
⽂著六朝,相传⼋叶,兰陵皇族,⾦城⾼楣。
萧⽒族众从⼭东枣庄播迁,越岱涉江,望出兰陵,涉皖豫晋陕⽢,踏遍青⼭迢迢路,世居边寨⾦城。
明末清初屯垦新疆永泰。
代兴叔侄四⼈⼤洪、⼤河携侄国成、国义来到⼭⽔宝地单墩,披荆斩棘,开辟基业,凿泉⽽饮,结庐为家。
历代耕读传家,仁孝为本,繁衍⽣息,门户昌⼤,⽽今已有千余⼈众。
福禄⽔萧⽒始祖有弟翁⾝系明末永泰城屯垦移民⾄押站帖主。
清初迁居福禄⽔,曾出⼆位将军,昭武将军萧应权,武毅将军萧⽟龙,同时有⼋品以上⽂武官员七⼈诰命恭⼈⼆⼈。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种,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的兴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
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丰富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等。
而在兴隆洼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文化的居室葬习俗。
居室葬是指将死者安葬在他们生前居住的房屋内或房屋附近的坟地中。
本文将从文化动因分析的角度,探讨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
一、宗族观念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宗族观念的认识十分深厚。
宗族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同一祖先血脉的人组成的共同体。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宗族观念的重视可以从居室葬的习俗中窥见一斑。
居室葬能够将死者与家族的房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族观念下的亲属情感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居室葬这一方式,死者在死后仍然能够与家族的祖先关系保持紧密,从而维护了宗族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二、生活方式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宗族观念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在村落中。
居室葬的习俗可能源自人们对于自己住所的重视。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房屋保障的情况下,人们通过居室葬来保护自己的住所,希望在死后也能够依附在自己生前的房屋中,得到一种居住的延续感。
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的住所,避免被其他人占据和侵犯。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居室葬也有可能与家族的祭祀活动有关。
人们通过将死者安葬在自己的房屋内或周围,来方便进行日常的祭祀活动,维系与死者的联系,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三、宗教信仰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对居室葬的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
居室葬的习俗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于神灵、鬼神、超自然力量等的信仰深厚。
居室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对于死者灵魂的一种保护和尊重。
人们相信,在死后,死者的灵魂将继续存在,通过居室葬将死者安置在自己的房屋内或周围,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抚慰,同时也可以避免死者的灵魂对生者的干扰和威胁。
家庭传统教案——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人凝聚力

家庭传统教案——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人凝聚力增强家人凝聚力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也日渐淡薄,这样很容易导致个人与家庭的分离,影响了家庭凝聚力。
而家庭传统教育可以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家人之间也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一、家族文化的意义家族文化是家族的精神财富,是由前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括家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元素,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个思想认同的基础,让人们将与家族共有的精神价值观当做自己的信仰,建立起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二、家族文化传承的量1.陶冶人的情操正面的家族文化能够对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家族重视孝顺、勤奋、礼貌,那么这些品质也会在家族之中代代传承,并且时间越久远,灌输的效果也就越来越深刻。
2.增强家庭凝聚力家族文化传承能够让子孙后代感受到与家族的联系,感受到相同的脉联系与精神纽带。
这样做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家庭凝聚力,使家族成员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3.丰富家族文化除了要传承家族文化外,家族成员也可以借此机会来了解其他家族的文化,并与家族互相交流沟通,这也能够丰富家族文化,使家族成员更加机智、文化素养也更丰富多彩。
三、如何传承家族文化1.通过口述传承的方式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传统方式,由家族老人向后辈讲述家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品德准则等内容,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
2.组织家族文化节日例如:家族年会、家族日等,并在这个时候强调家族的重要价值观与文化传承,加深家族成员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
3.编写家族志家族志是以家族为主要内容的书籍,记录了家族的来源、宗族分支、家谱、家成员的重要事迹等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的家族情况和需求,编写个性化的家族志,这是一种有收藏价值的家族文化。
四、结语家族文化对于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家庭传统教育可以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家人之间也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家族历史的文化传播学:回姓家族的传承与演变

家族历史的文化传播学:回姓家族的传承与演变一、引言家族历史是一个家族文化的核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承和演变。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回姓家族的传承与演变,揭示家族历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家族历史作为传统知识的传承家族历史是回姓家族的根基,它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的羁绊与血脉联系。
家族历史作为一种传统知识,在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族中,长辈们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将家族历史的故事、传说和传统价值观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对家族文化的弘扬和传统的延续。
其次,家族历史也通过书籍、文献等形式进行传承。
家族族谱、族记等文献记录着家族的起源、重要事件和成就,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这种书面形式的传承可以更广泛地传递家族历史,使更多的人了解家族的文化。
三、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家族历史家族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在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是家族历史中最直观和重要的标识之一。
回姓家族通过姓氏的传承,将家族的身份和文化传播给后代。
其次,在家族历史中,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符号,如家族徽章、家训等。
这些符号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家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传统。
通过这些符号的传承,家族历史得以延续,并在后代中形成共同的认同感。
四、家族历史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在当代社会中,家族历史的传承和演变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受到了新媒体和快节奏生活的冲击。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容易导致家族历史的知识传承的减少。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家族历史需要更加注重与时代的结合。
家族文化的传播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地方,需要根据当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更新。
只有在不断创新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家族历史的传承才能继续。
五、家族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家族历史的传承与演变对于回姓家族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家族历史是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姓氏在中国宗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姓氏在中国宗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在宗族之间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姓氏作为一种祖先传承的象征,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血脉传承,也是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从姓氏的来源、传承方式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姓氏在中国宗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姓氏的来源与传承姓氏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重要标志,与祖先的名字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人的姓氏通常源于祖先的名字或族群的名称。
这些姓氏往往代表着该家族的血统和身份,成为家族凝聚力和传统的象征。
在中国的宗族文化中,姓氏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父姓传承和母姓传承。
父姓传承是中国传统的姓氏传承方式,即男性子女都随父姓。
这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强调家族的持续性和传统的延续。
而母姓传承,则是指女性子女随母姓,强调了母系血缘和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
母姓传承方式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和民族中存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历史价值。
二、姓氏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姓氏作为个人身份的象征,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常常以自己的姓氏自豪,并将之与祖先的荣誉联系在一起。
姓氏代表着一个人的家族、根植和背景,也承载着祖先的期望和祝福。
拥有一个古老而尊贵的姓氏,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个人增添了一份自信和骄傲。
姓氏传承的重要性使得许多人注重研究自己的家族历史,追溯姓氏的来源和沿革。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家族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培养家族情感和凝聚力。
三、姓氏对社会的影响姓氏在宗族文化中不仅对个人有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
首先,姓氏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象征,有助于区分不同的家族和血缘关系,维系了社会的秩序和结构。
姓氏的血脉传承和继承规则,使得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和责任感,促进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此外,姓氏还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名誉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姓氏被赋予了特定的美德和行为规范,作为该家族的代表和标杆。
这种社会责任感迫使姓氏的后代要努力追求品德和行为上的优秀,以维护姓氏的声誉和家族的荣耀。
五胡乱华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承

五胡乱华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承五胡乱华(公元304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指的是从西晋灭亡到南北朝建立之前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民族政权,即匈奴、鲜卑、羯、氐、苻坚,这些民族政权的迁徙对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匈奴的迁徙与文化传承匈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在五胡乱华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匈奴的迁徙主要发生在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他们由北方迁移到了中原地区,并与当地汉族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匈奴的文化传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服饰、农业和军事方面。
二、鲜卑的迁徙与文化传承鲜卑族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民族。
他们的迁徙主要发生在公元4世纪,鲜卑从东北迁移到中原地区,并建立起独立的政权。
鲜卑的迁徙对中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与汉族、匈奴等民族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三、羯族的迁徙与文化传承羯族在五胡乱华时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羯族在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迁徙至中原地区,并与当地的汉族、鲜卑等民族融合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羯族的文化传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
四、氐族的迁徙与文化传承氐族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迁徙主要发生在公元4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
氐族从西部迁移到中原地区,并与汉族、羯族等民族进行了文化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氐族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宗教、语言、民俗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苻坚政权与文化传承苻坚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历史人物,他建立了苻坚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
然而,苻坚政权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尽管如此,苻坚政权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礼仪、乐器等方面。
综上所述,五胡乱华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匈奴、鲜卑、羯、氐等民族的迁徙与汉族的融合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并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华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初探

华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初探刘景芝【作者简介】刘景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如同探索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考古研究课题。
史前考古发现表明,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研究表明,华北地区早期旧石器已经显示出地理分布的区域性①,晚期旧石器更是多样化②。
新石器的出现在华北地区地理分布的不平衡和时间位相的差异似乎愈加错综复杂。
因而,探讨华北乃至中国文明起源不能不重视对华北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研究。
一、文化遗存和特征中国史前考古学中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段严重的缺环,事实上缺环是不存在的。
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是逐渐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过程。
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多年努力和考古工作的新进展,连接这段缺环的可能性越来越成为现实。
多年来,我国华北地区考古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可以看到细石器的发生和发展是探索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关键。
正如我国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所指出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之间,细石器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③。
我国细石器文化的出现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发展过程。
华北地区山西北部和河北西部的桑干河流域泥河湾盆地,孕育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各个时期的古文化。
有距今100万年以前的东谷坨和小长梁旧石器地点文化遗存,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有的器物加工比较精致④。
我国已故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曾指出小长梁的石器达到了黄土时期的式样,好象把周口店时期飞跃过去了⑤。
在大约距今10万年的许家窑人文化的石制品中,拇指状刮削器已接近细石器文化传统中的此类器物,尖状器、雕刻器以及石钻都加工得小巧精致。
研究者认为许家窑遗址发现的石器不仅细小,而且从类型上也应归到东亚、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传统范畴之内⑥。
距今2.8万年前的峙峪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品,以及骨制品,还有装饰用的钻孔石墨,文化遗物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但是其文化传承却是一直在延续发展。
关键词:宗 族 ;家 族 ;族 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6)14-000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 ! ! !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 约定俗成的一种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 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 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 尚的传统文化。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文化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影响上,包括对人们衣食住 行、闲暇支配、和人际交往等生活内容的价值观念、道 德审美意识及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具体来说都是通 过族规家法和宗族活动来实现的。 1 族规家法中的礼教、尊卑文化传承
家的父母,家人,族亲按照亲疏长幼,集于喜堂前,受 新妇的叩拜。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尊卑有序,等级严 密的宗族秩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宗族文化 被当做封建糟粕被剔除,但是在当今时代有的村落仍 然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着严格的等级长幼规矩,比如 在吃饭的时候长者没有动筷,其他人是不准乱动筷夹 取食物,否则就会受到训斥,并被视为没有家教的表 现。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宗族文化的传承性。此外,华 北地区的宗族非常注重对族中孩子的道德和人品教 育,着重强调家庭伦理教育,讲究孝悌忠信、吃苦耐 劳。 例如平遥冀氏宗族强调:“子弟之关乎家道重矣 哉。而其善或不善,惟视父兄之教导以为程。当使之亲 良师、近益友。”以及“饬伦纪、睦族党、重宗祠、严斗 殴、息争讼”等家训。 2 族规家法对人行为的约束规定
理论 探索
2016 年第 14 期
本文 DOI:10.16675/14-1065/f.2016.14.003
传承的延续—— —华北宗族文化探究
□李 想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近代的华北宗族大体上保持了清朝发展而来的形态,在社会的动荡和演化下长期留存下来,在近代华北地区
宗族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作为社会最基层的 社会组织,宗族在清代到达发展的繁盛时期,历代的 封建统治者都推崇儒家学说, 并作为官方正统思想, 整个社会都处在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之中,当时统治 者尤其标榜孝道,提倡尊卑有序,尊敬长者。例如同治 八年间,宝坻县居仁里邓家庄民人王昆将其父王富贵 赶出家门,“并不赡养”,王富贵随即赴县呈控。在审理 案件过程中,知县认为“惟关逆子不孝”,败坏伦理,因 此传讯王昆到案。在此案中,王富贵赴县控告的目的 是借助官府权威向亲子施压, 王昆面对官府压力,不 得不委托亲友调处,保证“照旧养赡,衣食无缺”,王富 贵到达目的后,向知县请求撤诉,据其称,“身子媳等 向身再三央恳,身念骨肉之情,又看亲友情面,身情甘 息讼。”[1] 这个例子说明当时官方是非常重视孝道的, 并且最终协调还是在族人亲友的协调下得到了解决, 这也就说明了,在当时宗族在维护社会和道德秩序上 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宗族文化是以儒家文化 为依托,因此十分重视强调等级秩序观念和家长统治 观念。在族规中,从对族长,家长的遵从,到男女之间 的地位、角色差异;从举行祭祀和集会的森严秩序,到 日常的规矩,都有详细的记载。河北栾城县寺北柴,该 村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据说合族宴会时座次排定相当 严格,长辈中最年长者(族长)座于桌子的北头,其他 人依辈分和年龄向下(南)排列。[2]并且始终贯穿着长 尊幼卑、男尊女卑的原则。例如在婚姻礼俗中有一项 叫做“认大小,拜街”就是结婚的第二天早上,凡是男
宗族通过带有强制性的惩戒、规劝,规范族人的 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 维护和传承传统的生活方式。 对于言行不合乎传统生活方式、 不合乎族规要求的, 宗族则会通过实行家法来纠正越轨行为。对于言行不 合乎传统生活方式、不合乎族规要求的,宗族则以实 施家法来纠正越轨行为。比如(《平遥冀氏宗谱》冀氏 家训)规定“ : 居家须男女有别,而授受不亲”。“贤良女 子惟持守口如瓶…并不允入寺烧香, 与三姑六婆往 来”。“至于取友,不得泛滥,果系良朋,则然诺无欺”。[3] 为了统治控制族人的言行,宗族特别重视家法族规的 惩戒性, 要求族人的所有行为必须严格按照规矩来, 否则必将受到惩处。 一般来说士家大族族规较严,许 多惩戒活动都在族内进行,而多数宗族主要靠族内的 舆论来发挥作用。宗族作为一个大家庭,最为重视的 就是父子,以及长幼顺序。最为重视孝道。这是维护人 伦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清政府也制定相关的法令去 维护。首先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政府的法 令已经族法对于叛逆不孝不忠之人的处罚是相当严 厉的。父母如果将违反教令或供养有缺的子女扭送官 府治罪, 司法机关甚至不要求出示证据。《清律例》规 定“ : 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随着时代的
作者简介:李想,男,满族,河北承德人,毕业于邢台学院,现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专门史。
·4·
2016 年第 14 期
理论 探索
发展,许多族规家法慢慢演化为固定的习惯和风俗流 传下来。 3 宗族文化对家庭关系协调维持的传承
在父母年老或者父母均已亡故的情况下,大家庭 中的家庭关系的协调,主要靠兄弟妯娌之间的相互忍 让和相互理解。 各方面都要恪守传统的家庭伦理,需 要有较高的道德自觉性,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经济收 入的成员,需要做出较大的牺牲,去维护家庭关系的 和谐,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中较为富裕者,只是赚钱补 贴自己的小家庭用,而没有去供养父母兄弟,这样就 会导致大家庭的经济基础崩溃,同居共财的结构基础 一旦失去,大家庭的和谐关系也就宣告了结束。再有 宗族文化最大的传承影响还体现在分家析产上面,在 父母在世时,多数兄弟们仍然与父母一起过着同居共 财的生活,分家者较少。但父母去世后,基本上都要进 行分家析产,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经济压力变大,父 母在世时进行分家析产的人数也日益增加。宗法势力 对于遗产的继承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家庭中 没有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须过继旁系卑亲属男子继 承,宗法势力的影响非常大。在《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 迁中》引用《同官县志》的记载:“如年老无子嗣,即过 近房侄辈承祧;若为女招赘,户族反对,谓之异姓乱 宗。”[4]族长和其他宗法势力有权干涉和决定家庭继承 问题,相沿成习。 4 宗族文化对礼俗文化的传承
大体上存在着仕宦大家族、商业大家族、和一般的农耕家族三种类型,而农耕性的宗族则是更为普遍的宗族。 这些宗族
人丁不多,经济力量也薄弱,其内部制度和各类设施也大多不完善,教育和文化能力差,甚至连完整的族谱家谱也不具
备。 但是它们的文化形区的宗族发展渐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