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农业生产

合集下载

蜀汉的由来

蜀汉的由来

1. 蜀地的形成1.1 地理环境1.1 地理环境蜀地是指中国古代的蜀汉地区,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蜀地的形成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蜀地地处于川西盆地,被群山环抱,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格局。

首先,蜀地地势较高,平均海拔约1000米以上,因此气候凉爽,四季分明。

其次,蜀地地处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此外,蜀地还有大片的平原和丘陵地带,适宜农耕和居住。

这些地理条件为蜀地的农业、商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蜀地成为了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蜀地的地理环境对蜀汉的由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蜀地的高海拔和凉爽的气候使得蜀地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农业重镇,农业的发展为蜀汉的兴起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资源。

蜀地的丰富水资源和平原地带也为商业和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蜀地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

此外,蜀地的地理环境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涌现,为蜀汉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可以说蜀地的地理环境是蜀汉由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文化背景1.2 文化背景蜀地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在蜀地形成之前,这片地区曾经是巴蜀文化的中心。

巴蜀文化是指古代巴蜀地区特有的文化,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宗教信仰而闻名,这对蜀地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巴蜀文化中,人们崇拜自然,崇尚山水之美。

他们以山为神,以水为灵,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

巴蜀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如石刻、青铜器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山水意境。

这种崇尚自然的文化背景,为蜀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此外,巴蜀文化还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

在巴蜀地区,人们崇拜神灵,相信神灵能够保佑他们平安幸福。

他们建造了许多祭祀场所,如神庙、祭坛等,用来祭祀神灵。

这种宗教信仰不仅加强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也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传承。

蜀地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巴蜀文化的山水意境和宗教信仰为蜀地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也为后来蜀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诸葛亮最西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诸葛亮最西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诸葛亮最西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有从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在魏晋之前,北方的经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到了南北朝,南北方的经济大体上平衡了。

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吴蜀、东晋、南朝这些偏安王朝的开发。

其中蜀汉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

一,农业开发巴蜀之地,号称“沃野千里”,是长江流域难得的粮食基地。

自从秦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巴蜀就逐渐成为了“天府之国”。

《汉书・地理志》称呼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硫食果实之饶”。

在东汉末年,巴蜀遭遇的战乱较少,因而封域之内,仍是“栋宇相望,桑梓接连”。

但是,益州相对于北方来说,人口依然是地广人稀。

在东汉时期,益州的人口从470万增加到了720万。

经过东汉末战乱的影响,益州的人口只有400多万。

400万的人口数量不仅无法和曹魏匹敌,还无法抗衡东吴。

因此,蜀汉要开发南中,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增加人口。

《三国志》记载的人口,并不准确增加人口的一个办法就是向外掠夺。

当时三国鼎立,天下基本稳定,各地的流民都走向安居,所以无法通过招揽流民来增加人口。

于是蜀汉通过对外战争来增加人口。

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多次发动了北伐战争,每次战争之后,蜀汉都会将当地的百姓迁徙到巴蜀。

另外一个政策就用税收政策来促进人们早婚早育。

由于三国时期,社会稳定,蜀汉的人口也不断增加,鼎盛时期突破了500多万。

当然,由于时间简短,无法恢复到东汉的峰值。

诸葛亮执政时期,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

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才国内休养生息,务立其本,鼓励开发山林水泽之地。

他十分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对都江堰的维护,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

诸葛亮每一次北伐之前都要务农殖谷,令军民“衣食足而后用之”。

诸葛亮对农业的重视,是蜀汉能够和魏晋抗衡几十年的重要原因。

蜀汉在外交上坚持“以攻为守”,这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三国时期蜀国农业发展研考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时期蜀国农业发展研考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时期蜀国农业发展研考及对后世的影响作者:高涵来源:《卷宗》2017年第23期摘要: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名饱含了水丰土肥、物产多样的意义。

三国时期的蜀国作为四川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为四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留下重要的一笔,在农业生产方面更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三国时期蜀国农业发展状况研考,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各位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国时间;蜀国;农业发展;后世影响三国时期蜀国的农业发展通过改进与普及农用器具、完善水利灌溉等系列措施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对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发展,甚至是蜀国地区的经济结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继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 三国时期蜀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一)古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古代农业的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农业生产的条件要求来看,一方面农业种植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土壤肥力、水源条件、气候特征、地理位置等均会对农业种植造成影响,也是决定农业生产成果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对于工具依赖程度比较突出,实用性强、操作便利、机械程度高的生产工具会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让农业种植效果大相同。

其次市场需求量、经济附加值、种植难度等因素也对农作物实际生产情况产生巨大影响,当种植效益较低时,会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造成基本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发生。

而当生存型的种植成为农业基础模式时,则又容易导致农作物种植种类的单一。

从三国时期蜀国地区农业发展的环境来看,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偏远山川丘陵地区,人们或因地区征战而不事生产,或仍然采用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

(二)三国时期蜀国农业发展情况三国时期的巴蜀作为三国争霸战略重地,边争战、边生产,为争霸而生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在粮食生产、农作物种植种类、生产工具革新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成为巴蜀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期。

1、粮食丰饶,农业生产成就斐然。

刘备的蜀汉巴蜀地区的与经济发展

刘备的蜀汉巴蜀地区的与经济发展

刘备的蜀汉巴蜀地区的与经济发展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在统一巴蜀地区后,致力于经济发展,推动了蜀汉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本文将探讨刘备在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

一、巩固政权刘备在巴蜀地区奠定了稳定的政权基础,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整顿农田、加强军事力量、修缮水利等,以巩固统治地位和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农业发展刘备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耕地开垦,改良农田。

他鼓励人民兴修水利,修筑灌溉渠道,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

此外,他还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培育优质农作物,引进高产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举措促进了巴蜀地区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商贸发展刘备注重商贸发展,促进了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

他积极打通交通要道,修筑道路,加强物流运输,便利商业贸易的进行。

他注重市场的规范管理,确保货物的安全畅通。

同时,他也鼓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工商业的繁荣。

这些措施促进了巴蜀地区商贸的兴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了丰富的资源。

四、文化教育刘备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巴蜀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

他注重人才的培养,倡导教育普及,设立学校,提倡文化传承。

他还大力鼓励书院的兴办,并亲自推动古籍的整理和出版。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巴蜀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军事建设刘备在巴蜀地区注重军事建设,加强边防巡逻,维护边境的安全稳定。

他还注重军事科研,提高武器装备的制造水平,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建设的不断加强,为保障地方的治安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引进人才刘备注重引进人才,重用各地的贤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他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制定了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化底蕴和成就

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化底蕴和成就

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化底蕴和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三国鼎立的时期从22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80年。

这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而蜀汉就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它在文化上也有着深厚的底蕴和重要的成就。

首先,蜀汉在文学和诗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蜀汉的时期,有很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出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

杜甫是一位蜀汉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登高》等诗,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另外,蜀汉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为文学和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蜀汉的国都成都是文化繁荣的中心之一,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十分盛行,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学和诗歌的繁荣发展。

其次,蜀汉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蜀汉时期,成都、蜀郡等地区建有很多学校,人才辈出。

蜀汉创立了“龙门书院”,为后来的山僧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蜀汉时期,这些学校都悉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中国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蜀汉还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时蜀汉实行“青苗法”,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产技术,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在军事科技方面,蜀汉的“五火球”、“流星轮”等武器都极具威力,给敌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总之,蜀汉在文化、历史、经济和科技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

它为中国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三国时期蜀汉的经济状况

三国时期蜀汉的经济状况

三国时期蜀汉的经济状况1蜀汉的手工业与商业前已言及,刘备少时与母以贩履织席为业,说明刘备对于手工技艺并不陌生。

诸葛亮长于巧思,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史言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加以亮素志在于吞魏还都,故对于攻守武器与军粮运送工具的研究尤为注意。

《诸葛亮集》有《作斧教》、《作钢铠教》、《作七首教》以督励有关官吏提高武器制造质量。

陕西汉中地区城固县三国墓出土了九件铜弩机;在定军山附近,出土了大量扎马钉和铜箭镞、铁刀等兵器。

以上二地都是蜀汉军队打过仗或驻扎过的,应属蜀汉遗物。

扎马钉有铜铁两种,四角锋利,每角约长0.5市寸,随手掷地,总有一角朝上直立。

1964年3月在四川郫县太平公社出土的铜弩机上刻有铭文,系刘禅景耀四年(261年)二月卅日中作部造,机上铭文说系“十石机”(一石为120斤),一次十矢俱发。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以诸葛亮的慎密、持重,若非其军队的装备确已达到精良程度,安能如此出言。

魏将邓艾也说过蜀军“五兵犀利”的话。

这些都说明蜀汉手工业发展水平是很高的。

诸葛亮对于关系国计民生最密切的盐铁手工业是极重视的,《三国志》卷41《王连传》载: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

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自连所拔也。

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蜀中多盐井,以广都县为例,“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

在蜀汉以前,益州的煮盐事业由民办者甚多,所谓民办,实际是由大小豪民办。

《三国志》卷43《张嶷传》言:“定莋、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

越巂太守张疑率所领夺取,署长吏……遂获盐铁,器用周赡”。

越巂郡属于南中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尚将盐铁收归国营,内地各郡自然更不例外。

蜀汉除先以王连领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外,还以张裔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蜀汉与吴国三国时期的两大势力

蜀汉与吴国三国时期的两大势力

蜀汉与吴国三国时期的两大势力蜀汉与吴国是三国时期的两大势力,分别由刘备与孙权领导。

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对蜀汉与吴国的特点进行论述。

一、政治特点蜀汉的政权相对稳定,刘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注重人才选拔和政治稳定。

他秉持仁政理念,崇尚儒家思想,以礼治国,提倡以德服众。

刘备经过长时间的统一和巩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权基础。

而吴国在政治上则更加灵活,孙权十分重视实用主义,他聚集了一批杰出的谋士和军事将领,使吴国的政权得以巩固。

孙权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与他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交往,使吴国在民族联盟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军事特点蜀汉与吴国在军事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蜀汉军队以精强的骑兵和步兵为主力,注重阵地和城池的防御。

蜀汉将领如张飞、赵云等都是战斗力出众的武将,他们以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战场上屡屡取胜。

相比之下,吴国军队以水军为主力,擅长水战。

吴国的将领如吕蒙、陆逊等都是军事才能出众的人物,他们熟知水路地形,善于利用地利进行战术布置。

吴国在战略布局上也较为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机动调整,具备一定的战略决断能力。

三、经济特点蜀汉以农耕经济为主,发展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刘备注重土地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农业生产和发展手工业,使得蜀汉国力逐渐增强。

此外,蜀汉还通过加强物资调拨和商业贸易,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经济实力。

吴国则以水路交通为基础,发展了繁荣的海洋经济。

吴国沿海以渔业和航运商贸为主要产业,依靠舰队的保护及商业贸易来增加国家收入。

同时,吴国着力发展手工业和冶炼业,提高军事装备和生产能力。

综上所述,蜀汉与吴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展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蜀汉稳定的政治制度和强悍的军事力量为其壮大奠定了基础,而吴国的政治灵活和水战能力使其在南方地区成为强大势力。

两国在军事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形成了对抗曹魏的三足鼎立局面。

蜀汉之庄稼汉

蜀汉之庄稼汉

蜀汉之庄稼汉蜀汉之庄稼汉太平盛世,蜀汉大地上庄稼茂盛,乡村风光迷人。

在蜀地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勤劳朴实的庄稼汉。

他名叫李明,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他从小就和父母一起务农,体验了艰辛的农耕生活,也明白了种地的辛苦。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对庄稼产生厌恶,相反,他更加珍视土地的宝贵。

李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懂得农事知识,熟知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土壤的状况,并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耕技术,以确保庄稼能够安全生长。

李明每天清早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田地里查看庄稼的长势。

他会仔细观察庄稼的叶子和茎干,用手轻轻触摸土壤,感受土地的湿润程度。

他相信,只有亲自接触到庄稼和土地,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需求。

在农忙的季节里,李明会从天亮到天黑都忙碌在田野中。

他会耐心地耕种、播种、施肥、除草,不厌其烦地给庄稼照料得井井有条。

他也知道,庄稼成长离不开太阳、雨水和养分的供给,所以他会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灌溉。

尽管每天的工作很辛苦,但是李明从不抱怨。

他深知,自己的辛勤劳动是保障村庄和农民生活的基石。

他不仅种植粮食作物,还会种一些蔬菜和水果,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

他的努力和收获,不仅让他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帮助着整个村庄的繁荣发展。

除了农田里的种植工作,李明还经常参加村民的农业技术培训。

他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帮助其他农民提高庄稼的产量和质量。

他坚信,只有通过合作和共享,农民们才能共同进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明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和赞扬。

他的庄稼总是长得特别好,收成也特别丰收。

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庄稼汉的真正含义,他不仅是一个种植作物的农民,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蜀汉之庄稼汉,就是李明这样的人。

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蜀汉大地上的庄稼,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他的事迹将被一代又一代传颂,激励着更多的人热爱田园生活,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庄稼汉的形象将永远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蜀汉的农业政策
蜀汉是三国面积中最为狭小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个,外部长期与魏吴进行军事对抗内部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弱小的蜀汉却从未停止过征伐活动。

长期的战争特别依赖稳定的物资供应,尽管蜀汉拥有富庶的成都平原,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对农业用心的经营恐怕蜀汉政权经不起长期艰苦的战争的考验。

重农思想由来已久,封建王朝历来将农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而言,农业发展与社会繁荣政权强盛息息相关。

蜀汉也不例外,在三国战事频繁的环境下,治理农桑繁息人口对于供养战争维持政权的生存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蜀汉位于中国西南一隅,东汉战事纷纭之时还较为安定农业生产系统未得到破坏,平坦肥沃物产丰富的成都平原又为发展农业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蜀汉发展农业的条件还是特别优越的。

自然条件优越并不能保证农业繁荣,特别是在乱世政权的治乱兴亡与政府的作为紧密相关,农业的发展也依赖于政府大力的治理。

史书记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①粮食的供应对于战争的取胜极其重要,要有所作为克敌制胜就必须在战时农业发展上胜对手一筹。

对于这一点,先主刘备有清醒的认识,因而从治国思想上刘备将稳定农业生产在战略位置。

刘备出征之前总要以稳重之臣坐镇后方保障后勤,诸葛亮凭借修政之才赢得先主的青睐。

诸葛亮在主政时将治理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多次在政令中强调发展农业将重农思想落实到了实处。

诸葛亮不仅自己力行农政还影响到了之后的领导班子,他们敛兵殖谷务农持国将发展农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了下来。

正因为在治国方略上以农为本,治理农业自然不遗余力,蜀汉政权才得以在政治上较有作为,在强敌还伺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并在前期对魏吴政权保持进攻态势。

蜀汉政权对于农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修养生息充蓄人口。

中国古代各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都有自己的农业基础设施系统,比如成都平原依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沟渠灌溉系统,也拥有成熟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因而农业经济是否发达与外在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政府偃兵息武修理内政农业生产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成绩。

安定的政治环境会在另一个层面上促进农业的发展,安定的环境利于人口的蕃息,大大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对于南方早都实现了精耕细作的成熟农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三国战争频繁疯狂消耗人口的年代,人口数量规模显得极其重要,人口不仅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更是征收赋税充实财政补充兵员扩军力的珍贵资源。

在短时间内繁殖人口较为缓慢的情况下,吸引外来移民则成为增加一个重要的捷径。

蜀汉政权凭借自己较为安定的区域政治环境和汉家王朝的正统继承人的旗号在招徕外来移民的方面下足了功夫。

刘备作为汉室余脉素有安民亲民的好名声,在曹操南下征伐刘表集团时,刘备南下逃避竟有十万百姓依附紧随以至于大大拖慢了行军速度,但为了收服人心刘备未轻弃百姓。

刘备入蜀之后为稳定根基更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②刘备伐吴,留诸葛亮稳定后方,供养物资。

不想猇亭一败白帝托孤,刘备享国日短在农业治理上没有直接大的作为,农务之事全赖诸葛亮全力担当。

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全面执掌朝政事无巨细躬身亲问,当时农业的治理主要可以看作是他的功绩。

诸葛亮军事才能并非出类拔萃,军事战略上主要以攻为守,而他在内政修理上却有良相之才,使得蜀汉政通人和诸事顺理,而为支撑其以攻为守的策略必须战备现行保
①陈寿:《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注引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页
②陈寿:《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56页
证后方的繁荣与物资供应的稳定。

故而在北伐之前,先平南中,一方面稳定了蜀汉的政局,另一方面也为此后的伐魏之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

对这个历来少数民族聚居的特殊地域,诸葛亮采取的主要是土人治土的羁糜安抚的政策。

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初安。

对于处于统治中心的百姓,则采取了务农殖谷的执政态度,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把维系生产安定百姓生活放在了执政的第一要务上。

尽管诸葛亮主政时战事不断,依然获得了“仓廪实,蓄积饶”的评价。

其后的执政者蒋琬也是一个安民理财的好手,他效仿诸葛亮吸取前人理政的经验教训闭关保民重农敛谷,将蜀汉安定的局面保持了下去,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守成之臣。

蜀汉在三国时还算是一片较为安定的地区,成都平原周围被山川包围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只要保证主要关塞不被攻破则可以高枕无忧,巴蜀素来富庶有天府之国美誉也是一个吸引移民的有利条件。

加之蜀汉政权安置流民欢迎移民,三国之时竟出现了大量移民流入的现象,这对于蜀汉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极为有利。

巴蜀的移民大量是流民,《后汉书》记载“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

”①蜀汉进行征伐战争往往迁移被征服地区民户入川,如第一次北伐“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又如延熙十六年,姜维北伐,“拔河关、狄道、临挑三县民还。

”蜀亡时文献记载蜀汉的人口还有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当然隐匿人口和少数民族还不计算在内,一个州估计还有200万以上人口规模还算客观。

蜀汉治理农业的具体措施就是开垦屯田和兴修水利。

屯田由曹操所开创是在战备状态下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有效手段,曹魏的屯田规模大成效显著受人关注,蜀汉政权也曾借鉴曹魏做法在个别地区实行屯田开垦。

兴修水利是振兴农业的基本措施,古代农业靠天吃饭科技手段落后,有了水利灌溉的保证则可以有效改善生产环境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重修蜀汉政权是十分重视的,因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史料对于曹魏屯田的记载较多,对于蜀汉的屯田状况只有零星的记载提及,我们只能从中粗略地了解到其屯田政策的大致情况。

尽管蜀汉的屯田规模和效绩不如曹魏政权显著以至于史书疏于记载,但是屯田开垦仍旧是蜀汉建设农业应付战争的重要政策。

诸葛亮在与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言道:“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蜀国战将赵子龙在退兵时毁坏了北出的山间栈道难回的道路又由于山雨被毁,子龙进退维谷只能在山间屯田驻守以期早日恢复交通,此次屯田虽然是应对一时困境的权宜之计也说明了蜀国军队会在需要时进行军屯。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曾提到,“(建兴)十二年,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②姜维也曾为避祸屯兵沓中(今甘肃临潭县)种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蜀汉的军屯是十分普遍的,因为从四川经秦岭向北伐前线运粮十分艰难且效果不佳,屯田成为了蜀军补给军用稳定脚跟进行长期讨伐的重要补充手段,有力支撑了蜀汉以攻为守的军事战略。

关于蜀汉民屯的记载更为稀少,这从侧面说明了蜀汉民屯的规模很小也不重要。

蜀汉是缺乏民屯条件的,蜀汉没有大量的无主荒地和流民,其统治区长期较为安定土地关系稳定严密,没有大规模的民屯现象在正常不过了。

蜀汉新得的汉中地区民户早被曹操悉数迁走,主要进行军屯以供军用。

虽然规模小但民屯确实是存在过的,如《三国志蜀志吕乂传》记载:“(吕乂) 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三国职官表》也介绍到:“蜀置督农供继军粮,屯汉中,他郡无考。

”为保证农业的产量稳定,蜀汉政权大力整治水利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就是都江堰了,虽是战国时秦李冰父子所修距三国时已有五六百年,于蜀汉之时仍旧发挥着水利枢纽
①范哗:《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44页。

②陈寿:《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87页。

的作用,《益州记》称赞其功道: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

诸葛亮素来重视对都江堰的修理和利用,他将都江堰看做保证蜀中农业丰收的头字号水利工程和国家农业得以凭借的根本,于都江堰设立堰官进行专门管理并派遣一千余人的兵丁加强护卫。

诸葛亮修理水利的功绩卓越留下了大量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水利工程,如诸葛堰是诸葛亮在金齿指挥司城南一十五里修建的水利设施,诸葛井是成都江南馆街相传由诸葛亮开凿的水井,诸葛堤是诸葛亮在金牛区修建的拦水堤坝。

从云南到陕西汉中地区蜀汉都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力保证了蜀汉的农业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