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论证)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 论证思路过程教学设计1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论证思路(过程)》教学设计复习内容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论证思路(过程)。
学情分析我校初三年级8个班做过两篇议论文课前检测,发现学生普遍阅读习惯较好,都有圈画关键词,只是圈画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还需要加强。
在答题方面,其中《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的两道选择题的平均分为 3.98分,《匠人与大师》一文的两道选择题为4.29分。
然而,论证思路分析题的得分情况则更令人担忧,《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一文的平均得分只有1.27分,《匠人与大师》的平均得分稍为高一点,有1.36分,其中能拿4分的同学不多,占11%,拿到0分、1分、2分的同学占了大多数。
分析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把“论证思路”分析题理解为“论证方法”分析题;第二,没有准确理清文段的层次,没有一个同学有划分文段层次的标记;第三,理了层次,但分析不透切,表述不清晰,或表述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1、强化圈点勾画意识,快速把握文段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高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或几段的论证思路(过程)的能力。
3、熟练掌握答题模式,增强规范答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提高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的论证思路(过程)的能力。
教学思路首先,先展示学生的阅读文章,比较学生做题时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明白考场上阅读文章时通过圈点勾画,可把文章“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快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论证思路分析题的题型、答题思路和答案模式,按“通读、勾画、分层”,“分析、明确、概括”,“表述、规范、作答”等步骤对《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一文的论证思路分析题进行分析和答题指导,并让学生对《匠人与大师》的部分答案进行评分,从而巩固掌握的知识。
接着,通过让学生分析几段的论证思路的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答题技能。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答题技能。
最后,布置作业,巩固复习内容。
语文整合教学研究:九上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论证思辨(下)

语文整合教学研究:九上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论证思辨(下)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属于议论文单元,有立论,有驳论,选编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四篇经典议论文,都带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是第二单元议论性文章的延续和深化,承担着培养小说阅读议论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引导学生把握驳论的特点,学习驳论的写法;《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学会疑,学则需疑的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议论文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严谨性;《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力量,培养他们简明、清晰、严谨的用语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
3.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简明、清晰、严谨的语言特征。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大胆设想、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
三、课时安排五课段第四课段研读语言探究写法【课时目标】对比阅读四篇议论文,体会议论文简明、清晰、严谨的语言特征,并探究议论文的写法。
一、导入课堂议论文的语言具有逻辑的力量,主要体现在用于准确、严密、概括、鲜明等特点上。
本节课我们将本单元的的四篇课文对比阅读,感受议论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并探究议论文的写法。
二、按单自学三、当堂展示(一)学生展示交流(二)教师明确:四、当堂探究1.研讨:这四篇议论文,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鲜明特征?——语言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观点鲜明,语言尖锐犀利、泼辣,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爱憎情感表达强烈;《怀疑与学问》逻辑严密,长短句交错,语言简洁朴实,令人信服;《谈创造性思维》论证缜密,多次运用问句,易引起读者思考;《创造宣言》具备演讲稿的特征,文辞优美、感情充沛,气势充盈、说理生动,极具感染力。
2.研讨:试着分析本单元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说说这四篇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分别给了你哪些启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立驳结合,层层论证反驳,采用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式批驳观点;《怀疑与学问》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分别论证;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证明论点,说服力强。
九年级语文 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及作用教学设计

③比喻论证:
作用: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技巧: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 方法,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论 证了……的观点(填中心论点)。使论 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
④对比论证:
作用: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答题技巧: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将……和……加以比较(填论 据),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强调了……
1、学会准确判断论证方法; 2、能够正确分析并写出论证
方法的作用。
关于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 论证 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 论据 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 “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解决 “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解决 “怎样证明” 的问题。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温馨提示:
区别并记忆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的规 律:“二三四”字诀。
修辞手法
—— 引用 比喻 对比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引资料 打比方 作比较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定义:列举具体、充分、确凿、有代表性的
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⑤而现在各种智能输入法唯一的追求就是速度和效率, 其代价则是剥夺了我们在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过程中品味的机 会,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这才是汉字书写之 所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文中的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 用?
——2015·湖南郴州卷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作用: 将“书写汉字才能深切体悟其中的文化与 文明”和“智能输入法剥夺了品味汉字、 传承文化和文明的机会”加以比较,从正 反两方面突出强调了“传承汉字,也就是 在传承文化、文明与历史”的观点,使论 证更全面、更严密。
2024初中语文九上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理清议论思路,学会质疑思考——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议论文单元,人文主题是“求知明智,善读辨思”,是对九上第二单元的延伸和深化。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典型的驳论文;《怀疑与学问》能让学生掌握议论文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论证;《谈创造性思维》能使学生领会论据的丰富性;《创造宣言》有清晰的论证线索,能引领学生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联系文章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证方法”。
学生在九上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议论文论点、论据方面的知识,本单元作为学习议论文的接续单元,要重点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知晓议论文的本质是“通过阐释、分析与论述,说明观点的真伪、优劣,及其是否合理”。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撰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分析阐释通过学习课文提炼出来的议论文论证思路与结构模式的共性特点”,并以“准确找出论据,辨析论证方法,分析论证过程,概括论证思路”为学习重点,设计四个子任务。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学习《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二是运用所学方法为《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绘制思维导图,分别理清其论证思路。
三是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前述五篇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共性与个性,提炼其思路结构模式。
四是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的议论性小文段,阐释所提炼出来的思路结构模式具有的共性特点。
结合上述四个任务和单元学习重点,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置四个递进关系的课段逐步实施。
第一课段以《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文,以思维导图搭建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学习常见论证方法,明晰议论文论证思路,为完成下一课段的学习任务积累经验,是打基础。
第二课段学生自学《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两篇课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确论证方法与论证思路,是迁移运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论证思辨,感受思想光芒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论证思辨,感受思想光芒【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议论文时,应关注论证和语言两个方面内容,在本专题中论证侧重于论证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学情分析】1.诊断测试请仿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和语言,写一篇《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么》的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2位学生)在语言上:(1)87%的学生尝试运用了反语、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2)46%的学生在反语、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初步形成了统一的语言风格。
(3)仅18%的同学,语言具有逻辑性,并通过反语、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了鲜明的感情色彩。
在论证上:(1)83%的同学的论证形式和结构体现为驳论文。
(2)58%的同学在具备驳论文的形式和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论点。
(3)仅25%的同学能够选用恰当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批驳“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3.前测分析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能够整体把握驳论文的形式和结构,但无法在细部上把握其语言和论证。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作文指导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论证合理的重要性,掌握使论证合理的方法。
2.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推理、恰当选择论据、合理安排论证结构以及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论证合理的方法,包括符合逻辑、论据支持论点、论证结构合理以及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2.难点(1)如何准确判断和避免论证中出现的逻辑错误。
(2)怎样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论据来支持论点。
(3)在论证过程中,如何合理安排论证结构,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论证合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论证中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范文和问题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论证合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4.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 展示话题:“金钱是万能的吗?”“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
- 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这些话题,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才能让别人信服?-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证要合理。
2.讲解论证合理的重要性- 讲解:论证是议论文的核心,它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论据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一个合理的论证能够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 举例:如果有人说“因为天空是蓝色的,所以所有的花朵都是红色的”,这样的论证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天空的颜色与花朵的颜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强调:不合理的论证会导致文章缺乏可信度,无法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
3.论证要符合逻辑- 观点一致:确保论点在论证过程中保持一致,不出现前后矛盾或偏离主题的情况。
- 概念统一:使用的概念要明确、准确,避免混淆或偷换概念。
- 逻辑错误分析:- 以偏概全:仅根据个别现象或事例就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1.明确论证合理的具体要求。
2.学会如何从论证逻辑、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的角度体现论证的合理性。
3.培养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谋篇布局的能力。
2课时下面这段话的论证合理吗?为什么?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
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满幻想,鼓足干劲,孜孜进取。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前者将一无所有,后者将根植梦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
点拨:不合理。
论题是“好奇心”,但后边的论证中,无论是举反面例子,还是举正面例子,都强调“进取”,完全脱离了“好奇心”这一中心,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明白: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
除此两点外,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观点,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论证的主要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解决问题是回答“怎么样”。
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论证的合理性:1.论证要符合逻辑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的过程,必须符合逻辑。
请给下面的文段加上议论文字。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
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点拨: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打压,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被失败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高三语文《议论文论证方法学习策略》教学设计

议论文论证方法学习策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常用的议论方法及在写作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2.学习应用不同论证方法写作议论语段。
【重点难点】学习应用不同论证方法写作议论语段。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写作时只有用好这条“纽带”,才能逻辑清晰地表情达意。
对于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学习,我给出的学习策略是:一、深读教材,二、分析佳作,三、仿用习得。
因为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好的范文,阅读他人好的作品也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样本,而仿写则是演练。
二、学习任务分析目前议论文论证方法备考中常见的问题有:学生重视例证素材的积累,重视对热点人物事例了解,轻视针对论点恰当分析事例,多数学生作文仅是观点加例子,论证方法运用较为单一,基本仅用例证法,个别同学虽然选择引证法或是对比法,但使用时也缺乏说理分析。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同时加强对说理分析性语言应用的指导。
三、学习活动(一)介绍不同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类比法等。
(二)指导学生每种论证方法的应用方法并给出示范。
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指用列举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2018年天津一考生以“胸中有器量,人生天地宽”为题,写到:器量之于人,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蔺相如出使秦国,忍受廷辱是器量;廉颇负荆请罪于蔺门也是器量。
赵国文相武将的大器量不仅帮助他们在群雄争霸中施展了自己的本领,共同维护了赵国的安宁,而且也让他们的美名彪炳史册。
他巧用课内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做例证,证明分论点“器量之于人,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这就提示我们同学,深读教材,可以帮我们积累写作素材。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具体应用中,我们可以归纳为四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教学设计论证方法训练教学内容分析: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文章的观点,论据是论证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也就是说理的过程。
论证是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不会写议论文主要原因是不会说理。
说理有一些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学生写作比较常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高二我们重点学习举例论正、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学情分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原因是不会说理,如果学习一些说理方法,对写议论文会有帮助。
学生写作议论常用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引证法,最常用的是举例论证。
而在使用例证法,不会叙述材料,不会分析材料是常见的问题。
学生叙述材料不概括,又不会分析,造成说理没有力量。
本单元首先从叙述论据和分析论据两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使用事实论据说理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说理。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方法说理。
2.培养运用恰当论证方法说理能力。
3.学会以理服人。
教学重难点:1.根据要求概括地叙述论据分析论据说理。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
教学课时:六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根据要求概括叙述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请看下面一则新闻。
(议论文就是讲理说服对方。
引发兴趣)浙江绍兴一中的某些考生因为航模获得高考加分。
这些加分者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
绍兴一中今年参加航模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13名考生的家长是地方权势人物,其余6名全是教师子女。
该测试可带来20分高考加分,而据去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考生每增加一分就可超过200多名竞争者。
请以“我主张取消高考加分制度”或“我认为不应该取消高考加分制度”为观点找理由说说你的观点,也可展开辩论。
1.学生发言,辩论。
2.教师展示我主张取消高考加分制度1.高考面前人人平等,而加分政策,无疑使一小部分人获得了某种特权,这对其他考生来说就意味着不公平。
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高考加分在有些地方泛滥,在重庆等地方,每5个考生中就有一个加分的;高考加分呈现“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
这对不发达地区是严重的不公平。
2.高考加分滋生腐败。
只要有加分项目存在,就会有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去找关系、托门路,制造假材料、假证明,通过不法手段谋取用以高考加分的证明。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一份2010年浙江省高考加分考生增补名单。
这份增补名单共有13名考生,其中9名是政府权力部门干部子弟,说明高考加分滋生腐败。
建议政府下定决心取消高考加分政策。
我认为不应取消高考加分制度取消高考加分有些“因噎废食”。
高考加分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意义不容忽视。
比如过去山东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高考加分,一方面是对他们因履行学生干部职责减少学习时间和精力的补偿,更重要的是起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干部在繁重的高中课业之余积极为同学服务。
对完善高考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标准有促进作用。
现行高考制度基本还是一张试卷定终身,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可能在这张试卷了比其他人低几分,平时的表现优秀,但高考可能考不过其他同学,如果有适当照顾加分,这样就让德才兼备的学生考上大学,这能说不公平吗?这恰是现代考试制度的完善。
再次,高考加分滋生腐败,不是加分本身的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如果各级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堵住后门,比如说,采取家长、老师、学生联合推送,公开、公正、透明,就一定把一些品学生兼优的学生得到合理加分。
这是才是真正的公平。
所以我不主张取消高考加分制度。
我们说服不了对方的原因,是理由不充分,方法不得当。
我们写议论文时,常用举例论证,使用举例论证法论证论点,首先要叙述好材料。
本节课学习如何叙述材料。
二、叙述材料要求。
1.选好角度。
叙述材料要抓住重点,抓住能论证论点的信息,按要求叙述。
2.概括叙述。
议论文的叙述不需要细节,也不需要故事性,只把事件的主要内容说出来让大家知道,能作为说理的依据就可。
三、叙述方法指导。
1.看看下列叙述有什么不妥之处。
(1)给题目,看要求。
猪的悲剧皇桑峪有狼,饿极,入村窃猪。
到猪舍,先洞开圈门,以备出逃。
觑猪熟睡,即轻舒前爪,为猪搔痒,猪身多虱,搔之甚感惬意,搔到妙处,猪四蹄平伸,一任摆布。
至久,狼微错长牙,轻啮猪肉,使立,与己并肩站,以尾轻击猪臀,并驾而行,出门渐远,鞭挞始急,至山凹,狼凶相毕露,猛扑啮其喉,饮其血,食其肉,乃从容而去。
____1990年月10期《读者文摘》刘勇摘《猪的悲剧》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本材料可从猪贪图狼的搔痒丧命的角度展开联想,联系现实谈“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学生讨论,下面学生习作在叙述上有什么问题。
不要贪图安逸生活皇桑峪有一只狼,饿极了,到村子里去偷猪,它先打开圈门,准备出逃的路,看到猪熟睡,就给猪搔痒,猪身上有很多虱子,感到非常惬意,任狼摆布。
狼用长牙轻咬猪,让它站起来,把它赶到山凹里,猛咬它的喉咙,喝了它的血,吃了它的肉就离开了。
(3)教师指导①叙述角度不对。
谈逸豫亡身问题应该从猪的角度入手叙述,不应该从狼的角度叙述。
②不概括。
不需要叙述过程和细节。
③重点不突出。
应该突出猪贪图安逸而被狼吃掉的情节。
(3)教师示范。
逸豫可以亡身一头猪,被一只狼搔痒搔得惬意,任狼摆布,丧失警惕,跟着狼走,结果被狼骗至野外山凹,被恶狼吃掉,失去了性命。
(可怜可悲的猪,它贪图一时的安逸而送掉了性命。
它的故事证明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逸豫可以亡身。
)2.看下面叙述有什么不妥之处。
(1)作文题:阅读下面寓言,按要求作文。
鲶鱼效应沙丁鱼味道鲜美,挪威人爱吃沙丁鱼,鲜活的沙丁鱼价格比死鱼要高出好几倍,因此当地渔民千方百计想让捕到的沙丁鱼活着靠港上岸。
但由于缺氧,还没等靠岸,捕到的沙丁鱼已大部分死掉了。
后来,有渔民想出了办法,在装沙丁鱼的鱼槽放进一些鲶鱼,结果绝大部分的沙丁鱼都能活着返港上岸。
原来,在弱小的沙丁鱼群中放进凶恶的鲶鱼,原来懒洋洋的沙丁鱼便会活动起来,以逃避鲶鱼的掳掠,于是整个鱼槽便会活动起来,大大丰富了水里的氧气,刺激了沙丁鱼的运动活力,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耳熟能详的“鲶鱼效应”。
依据寓言的寓意,写一篇800字以上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学生讨论,下面学生习作在叙述上有什么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挪威,渔民为把活的沙丁鱼运回岸绞尽脑汁,可沙丁鱼总会因缺氧而死。
后来渔民往鱼群中放入鲶鱼,沙丁鱼为逃过掠食,便会游动起来,使得水槽的氧气大丰富,鱼也能活下来。
这便是“鲶全效应”。
(3)老师示范在挪威捕鱼人船的鱼槽中,沙丁鱼因为逃避鲶鱼的掳掠由原来的懒洋洋变得活动起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水里的氧气,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耳熟能详的“鲶鱼效应”。
四、叙述训练1.老师给材料曹雪芹是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
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
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成年后,流落在北京的西郊,过着贫困的生活。
贵族家庭生活给曹雪芹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基础。
曹雪芹晚年的生活更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
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才气纵横。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要求概述以上材料(1) 观点是:勤奋出人才①学生明确要求。
突出曹雪芹勤奋才写出《红楼梦》。
②学生动笔写作并交流。
③老师示范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十几年里,勤奋耕耘,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
(2)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者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全文不少于800字。
①请以“耐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为论点叙述曹雪芹的材料。
②学生写作交流。
③教师示范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家庭败落,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贫穷寂寞生活,但他不畏艰苦,默默笔耕,“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用十几年的寂寞,换来了中国古典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五、作业使用曹雪芹的材料还可以论证如下论点,请选择一个论点,重新叙述。
1.成功在于坚持不懈2.逆境出人才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根据要求分析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检查作业:学生读习作,师生评点。
逆境出人才伟大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百年望族”,家族败落后,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流落在北京的西郊,生活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
这种环境不但没有阻止他写作,反而更激励了他的斗志。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二、分析材料训练。
叙述材料后还要分析材料,建立材料和论点的联系,才能有力地支持论点。
改变我们只有叙述没有分析材料问题。
1.在上段叙述材料后写一段分析,使材料有力地论证论点。
①明确要求:必须是议论,不能再叙述;突出逆境对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作用。
②学生动笔写作并交流。
③老师示范逆境出人才伟大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百年望族”,家族败落后,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流落在北京的西郊,生活凄凉、悲惨,“举家食粥酒常赊”。
这种环境不但没有阻止他写作,反而更激励了他的斗志。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逆境让曹雪芹体验了生活的疾苦,逆境磨练了曹雪芹的意志;如果他还是过着“贾宝玉”式的纨绔子弟生活,养尊处优,“内帏厮混”,能写出这文学巨著吗?。
2.勤奋出人才①学生明确要求。
突出曹雪芹勤奋才写出《红楼梦》。
②学生动笔写作并交流。
③老师示范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十几年里,勤奋耕耘,写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
可见文学巨著《红楼梦》是曹雪芹心血的凝结,是他勤奋的硕果;试想,如果没有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写作,哪有今天的巨著,没有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写作,哪有他的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