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2021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语文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
他被人称为“________”,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奇景色。
3.本诗第一句中“_____”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__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_____、_____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4.在《望洞庭》一诗中,作者将_____比作白银盘,将_____比作青螺。
5.《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美女西施表现出西湖景色的美丽。
二、选择题。
1.对诗句“水光激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诗写了西湖睛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睛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白银盘里一青螺B.潭面无风镜未磨C.欲把西湖比西子D.两岸青山相对出3.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正B.山色空蒙..雨亦奇灰暗的样子C.湖光秋月两相和.和谐4.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明明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B.《饮湖上初晴后雨》C.《夜书所见》D.《望洞庭》三、古诗默写。
1.《望天门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能让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景象。
2.在看到天门山那江水回旋的壮观景象后,我不禁吟诵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一、基础知识1.看拼音,写词语。
zhōng duàn qīng chǔ gū dúyáng fān yín pán yáo yuǎn2.读拼音,写同音字组词。
(1)jìng 铜()究()()赛(2)duàn ()定()落()炼(3)wèi ()来香()座()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望:①向远处看②拜访③希望④声誉望天门山( ) 喜出望外( )名望极高( ) 探望故人( )(2)欲: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将要随心所欲( ) 食欲旺盛( ) 摇摇欲坠( )二、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天门”指_________;“楚江”指_________(2)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两句诗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西子”指__________。
(2)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两句诗采用了__________手法;“遥望”指__________。
(2)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连线。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第一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预习及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预习及课后练习题预习4,书写下列生字。
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课后练习题基础再现1.看拼音,写词语。
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2.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
“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的;“回”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势的。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澎湃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2)水光潋滟..雨亦奇。
..晴方好,山色空蒙○1潋滟”的意思是(),“空蒙”的意思是()。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4.活学活用(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B.《饮湖上初晴后雨》C.《夜书所见》D.《望洞庭》(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
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
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
阅读提高5.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课时练(附答案)

17古诗三首一、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A.天门中.(zhōnɡzhònɡ)断楚江开B.淡妆浓抹.(māmǒ)总相宜C.湖光秋月两相和.(héhè) D.潭面无风镜未磨.(mómò)二、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1.碧水东流至此回.。
()A.返还B.答复C.回旋2.水光潋滟晴方.好。
()A.方向B.地方C.正3.湖光秋月两相和.。
()A.和谐B.温暖C.和气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水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是说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五、把诗句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__________,山色空蒙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苏轼。
2.这首诗描绘了西湖________和________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________之情。
3.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主要是因为()。
A.“西子”与“西湖”都有一个“西”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2.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3.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有误的是()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A.相安、和谐的意思;一面铜镜B.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C.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5.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选填序号)①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②山色空蒙雨亦奇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③水光潋滟晴方好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④山色空蒙雨亦奇A.奇怪B.奇妙6.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夸张(1)飞流直下三千尺。
(2)白银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古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练习题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
一、填空题1.《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李白。
2.《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壮丽山河的思念之情。
3.《静夜思》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李白。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意思。
答案:诗中的“床前明月光”是诗人在夜晚床前看到的明亮的月光。
这一景象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中,香炉和紫烟的比喻意义是什么?答案:香炉象征着庐山,紫烟是庐山上瀑布溅起的水雾。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将庐山和瀑布的壮丽景色与香炉冉冉升起的烟雾进行了巧妙的联系,使整个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二、选择题1.下面哪一句不是出自《静夜思》?A.座中泣下谁最多B.床前明月光C.扬子江头夜送客D.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C2.下面哪一句不是出自《望庐山瀑布》?A.日照香炉生紫烟B.飞流直下三千尺C.相逢何必曾相识D.长风破浪会有时答案:C三、简答题1.《古诗三首》这篇课文包含了哪些重要的意象?你理解后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
答案:《古诗三首》包含了明月、庐山、瀑布等重要的意象。
明月代表着宁静、辽阔、美丽和希望,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悠远神秘的意境;庐山象征着壮丽山河和浩渺天地,诗人通过对庐山景色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恢弘;瀑布则是力量和奔流的象征,通过描写瀑布的浑厚声音和山洪般的气势,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2.你觉得《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为什么?答案:《古诗三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诗歌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通过诗人的巧妙描写,给我带来了清新、宁静和壮丽的感受。
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行《古诗三首》的课时练习,通过解答问题来深入理解这几首古诗的内涵。
以下是对三首古诗的解析和练习答案。
1.《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春天的来临?答案:诗中通过描写鸟鸣、风雨、花落来表达春天的来临。
(3)请问“花落知多少”这句话中的“花落”指的是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中的“花落”指的是花开的同时,也是花朵凋谢的意思,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化。
2.《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意境?答案:这两句表达了冬天的寂静和荒凉,人迹罕至的景象。
(3)请问“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句话中的“孤舟蓑笠翁”指的是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中的“孤舟蓑笠翁”指的是一个孤独的渔翁,他独自执着于钓鱼,与寒江雪景形成对比,强调了他内心的坚持和专注。
3.《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通过什么来表达对壮美景色的向往?答案:诗中通过描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对壮美景色的向往。
(3)请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中的“千里目”和“一层楼”暗示了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用“千里目”暗示了远大的志向和追求,用“一层楼”暗示了有更高的目标和更美好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
...。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
...里一青螺
..。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
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