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7张PPT)

朗读《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 雨》,概括你的朗读感受。
《望天门山》:__壮__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__柔__美
赏西湖之“晴”
水光潋滟晴方好 明媚
波光闪动的样子 想象
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的阳光洒 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
赏西湖之“雨”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雅
云雾迷茫缥缈的样子 想象
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在西湖饮酒游 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大雨,两种不同 的景致,他都很欣赏,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交代事件背景
[宋]苏 轼
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zhān),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豪放派词人 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从 中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 至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上句中“断”“开”二字运用极其传神, 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下句反 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 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从中间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劈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思考:天门山本来就是隔江相对,诗人却把它 想象成是从中间劈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想象神奇,化静为动,借山势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山势阻挡,江水撞击山石,激起回旋,汹 涌澎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7课《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君山好像一青螺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1.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2.背诵本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说说三首诗的大意。 3.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读一读。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毕 竟 西风 湖光 六不 月与 中四
时 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断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 江而东,来欣赏天门山。
孤帆
1.读一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2.品一品,抓重点词,理解句意。 3.比一比,换词比较,体会妙用。 4.写一写,观察生字,认真连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

17.古诗三首 (第1课时)
自读古诗《望天门山》,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 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 景物。
时间:3分钟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李杜”。
遥望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景物:碧水、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青山、孤帆、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天门山。
借山势写出 水的汹涌。
中断:从中间断开。
开:冲开,撞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 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 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 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互相方悠悠 驶来。)
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 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年级古诗三首17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分别是《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翻译:
1.《望天门山》唐·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望洞庭》唐·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以上是三首诗的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17 古诗三首
李白 (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 “李杜”。有《李太白集》。
你还记得李白的哪些诗词?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默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望望天天门门山山
人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本诗中,诗人用词十分巧妙,你体会到了吗?
断 开回 出来
静态景物 描写 (青山)
动态美
原由 诗人在行进过 程中的“望”
想象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诗人望见了 哪些景物?心情怎样?
青山 孤山
碧水 红日
壮丽奇观
豪迈激情
天门中断
望 天 碧水东流
楚江开
山水相映 至此回
山激 水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无风的湖面
比喻
没有磨拭的铜镜
波澜不惊,映照月色 朦朦胧胧,泛着白光
说一说
结合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 好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 点银光,仿佛……
想一想: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 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 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
两种写法,一样秀美
湖月 相和
望
洞庭湖 潭面
和谐宁静 如镜
洞
景色
庭
山水 山水一体
青色
迷人
相衬相映
君山 青螺
《望洞庭》描绘了秋夜月光下色 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表达 了诗人对洞庭湖宁静之美的赞赏。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68页)精品课件

西湖
洞庭湖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 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
17 古诗三首
祖国山河 壮丽秀美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 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祖国 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1)晴天时的明朗之美; (2)雨中的空蒙之美; (3)西湖在任何情况下都美丽动人。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
说的最好。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 光艳丽,风景看起来非常秀丽;雨天时,在雨幕 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 妆浓抹都是那么的十分适宜,美丽多娇。
这句诗中,作者使用了 比喻 修辞手法。
将 洞庭湖的水色比作 白银盘
将 湖中的君山 比作
Hale Waihona Puke 青螺这种比喻更加突出了月光下的洞庭湖, 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景色优美!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看谁
说的最好。
秋天的夜里,洞庭湖的水光与月光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远远 望去,洞庭湖山水在皓月银辉照耀之下,一片翠绿, 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就如同银白色的 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通过读这三首古诗,你发现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 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祖国的山水景色,都透露 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感。
关于大好河山的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风华绝代【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晓》孟浩然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写手来帮您深度挖掘这三首风华绝代的古诗。
我们来看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
作者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象,寓意着追求更高境界、更广视野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向上的精神,正是古代诗人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
接下来,是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向往和赞美。
作者借助“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清新美丽的景色,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
让我们来品味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展现了孤寂和思乡的情感。
作者借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意象,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追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情的浓浓眷恋。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每一首都深藏着古代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和表达。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不少的思考和启示。
对这三首古诗的个人理解,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古代文化遗产,更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它们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这种情感表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中,我们不妨再挑出这三首古诗中的共同主题,即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登高远望、赞美春天、还是思乡忆故,古诗都在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向上的精神不仅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对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在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