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正式版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 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 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美国
日本
拉 亚 非
苏联
东欧国家 西欧 瓦解着两极格局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两 极 格 局 最 终 结束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课堂 小结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经济改革引 发经济危机 政治改革引 发思想混乱 改革最终导 致苏东剧变
苏 东 剧 变
苏联解体, 俄罗斯等原 苏联的11个 加盟共和国 成立独联体
独联体成立——1991年12 月,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 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至 此,苏联完全解体。
四、苏联的解体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 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世界:标志着以 两极格局和集团 对抗为基本特征 的旧的国际格局 的终结,极大地 促进了世界多极 化趋势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 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 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 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 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5、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B )
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长期没有克服,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2.内容经济上,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外交上,开展“新思维外交”3.结果: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政治体制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而独立的趋势加强。
4.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例题1下列苏联领导人中,先后把经济和政治作为改革重点,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答案D。
例题2他领导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他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答案:C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与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C。
1. 某小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可见,该文的主题是()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 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
当时领导改革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
”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答案】D【解析】“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D。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着重介绍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以及苏联的解体。
本课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可以说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赫鲁晓夫试图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弊端进行改革,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加之他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的解体”是本课的难点。
苏联原有的模式极其僵化。
戈尔巴乔夫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开展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结果一步步地把苏联推向解体。
“八一九事变”后苏联解体进程加速。
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苏联剧变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作为教学要求,但教师在教学中可做适当分析。
二、教法建议1.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
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
建议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
或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2.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 5.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之后的勃列日 涅夫也进行了改革,其经济 改革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 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 所提高,但他的改革没能突 破斯大林模式制约,反而使 这一模式更加僵化。
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 3.1991年底,苏联解1.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 ①背景: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 • ②内容: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
取得成果,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 方面。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二、苏联的解体
• 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 ③结果: 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
一步下降;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 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 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 的趋势随之加强。
二、苏联的解体
• 2.“八一九事件”
• ①时间: 1991年8月19日。
• ②目的: 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
③影响: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
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
苏联食品短缺,人民排长队购买食品。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 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
勃列日涅夫(1906— 1982),前苏联政治家,曾任 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 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 队最高领导人。 1906年12月 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 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 苏共中央书记。
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 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南乌 拉尔),俄罗斯族。他自1955 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 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工 作了30年,曾任该市住房建筑 联合公司总工程师、经理, 1976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 克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于 1985年调往莫斯科87年11月任苏共 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11月至1989 年5月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叶利钦于1989年3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 1990年5月在俄罗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 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 叶利钦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 总统。1991年12月,他同原苏联其他10个 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一起发表联合宣言,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6年7月,叶利钦 再次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他曾多次访问 中国。
赫鲁晓夫 ,全名为尼基 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 1894—1971),前苏联领 导人。他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 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31年由区委书记爬到了苏共 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 职位,193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 党第一书记,隔年进入了中央 政治局。1949年到1953年, 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 年9月,他
世界 多极 化趋 势的 发展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 一位在联合国大会上 坐在离赫鲁晓夫只有 一米半远处的著名特 工说,当那个人开始 进行反苏宣传时,赫 鲁晓夫发火了。他把 身子俯在桌子底下, 拖出了他的皮鞋。坐 在赫鲁晓夫左边的葛 罗米柯一下子闪开 了……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年代里, 没有一位世界领 袖人物的成败能 像赫鲁晓夫的成 败如此急剧地和 决定性地改变历 史的进程。” ──尼克松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锤子镰刀红旗从 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 旗升上了旗杆。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 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 月5日, 斯大林 突患脑 溢血逝 世,终 年七十 四岁。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 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社会思想混乱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 加垦荒
1953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 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 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 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 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 结不了穗。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 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 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的玉米的种植挤 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D.没有“八· 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3.对赫鲁晓夫改革评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D D.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4.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3、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 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B大种玉米运动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C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局部改革 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
练习 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 正确的是( B )
A.改革提出“加速战略”;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旧体制(?)弊端阻碍了 国民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内容
时间:1953年——1964年 内容: 经济上: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农业:大面积开垦荒,推广玉米种植等。 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观点, 平反冤假错案等
3.两段材料反映赫鲁晓夫的哪方面的改革?取得 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
经济方面或农业方面的改革。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犯了瞎指挥的错误,忽视客观规律。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 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 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 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 大的消极影响。
5、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1)改革未从根本改变旧体制 ,只是对原有 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根本原因) (2)改革忽视了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等。
1964年,赫鲁晓夫在其学生 兼政敌勃列日涅夫的政变逼 迫下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 苏共中央总书记,也进行了 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年--1982年) 1、改革的重点:
苏联历史结束。
二、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时间、标志、 1991年底;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4、苏联解体的含义。 a、苏联分裂成为多个国家。 b、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实质)。
“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 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 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在他们的后面。------所有局部 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
1、苏联成立于?
阅读课文:了解①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 的改革? 结果如何? ②苏联解体的经过和标 志性事件。
解读新课
“乱” “僵”
“跨”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改革三部曲”
勃列日涅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 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 体内容(从哪些方面进行的改革)? 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 哪些问题? 4.赫鲁晓夫改革结果如何?怎么样评价他 的改革?
重工业
2、结果:
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 有所提高,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 制更加僵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苏两国力量对比
î Ä Ï ¿ ê ² Ä Ý Ã À ¹ ú Õ Á Ë ª Ï î ¿ Ä Ä ² ê Ý Ã À ú ¹ Õ Á Ë ª Þ ¼ Ê µ ¼ µ ¯ 1968 1054 858 Ï Ö Ò Û ä Î ³ °¿ ° ¶ Ó 1968 350 340 Ö 1978 1054 1400 1978 210 440 ±ä É µ ¼ µ ¯ 1968 656 121 Ì ¹ ¿ Ë 1968 8500 32400 Ç 1978 656 1015 1978 10500 50000 ½ Â Ô º ä Õ ¨ú » 1968 545 155 Õ ½ Ê õ ² É » ú 1968 5100 4000 Õ 1978 432 135 1978 4500 4600 Ë µ ¯ Í ² 1968 4300 1300 Ë ® Ã æ ½ Õ ½ ¢ 1968 360 320 º 1978 11000 4500 1978 172 24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 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他在任期间,苏联 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 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没有很大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 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材料一: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8560万吨,其中来自
开垦地的产量为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43%。哈萨克斯 坦地区的谷产量比1953年增长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 乎增长了3倍。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
材料二:苏联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
年在赫努晓夫的指挥下达2800万公顷。但苏联大部分地区 的地理条件不具备像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农 民播种的玉米几乎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足够 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农作物,连人的 口粮都受到威胁。
2、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的加速剂)
失败。
的威望和能力,苏联的分裂进一步 加快。
(4)、影响: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
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 乌克兰撇开戈尔巴乔夫,首先宣 布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 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 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 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 将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而且在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仍在搞个人崇拜,搞个人集权。 据统计1963年全国性大报刊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 年头9个月就140幅。
4、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评价:
失败。 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 效,但未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最终失败。 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 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材料一: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召开,戈 尔巴乔夫指出必须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 “改革”。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 业完全自主经营。但是改革带来生产的严 重破坏和社会危机,1986--1988年,年均 赤字430亿--449亿卢布,消费市场日益恶 化。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种消费品 中95%缺货。1990年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成为苏共中央书 记,此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政治季度 的腐败、经济大幅滑坡、民族矛盾公开尖 锐化.....戈尔巴乔夫吸取赫鲁晓夫时期的改 革经验和教训,开始对苏联社会进行了一 场艰难而又雄心勃勃的改革。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
(1)、改革内容: 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后转到政治方面,由一 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2)、评价: 改革没有成效,引起人 们思想上的混乱,社 会危机加剧。成为苏 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哪里? 成效如何?
重点:经济方面改革。没有取得成果,反而苏联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材料二:1988年6月,苏共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 “改革政治体制”的若干重点措施,标志着改革的 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1990年,苏共“二
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 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取消了一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 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 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于是,各种政党和政治派别如雨后春 笋般出现了,到苏共解体是已经有500个形形色色的政党、6 万多个“非官方组织”。
课
堂
小 结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 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 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 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 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 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 一定会成功!
后来戈尔巴乔夫有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哪里?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 结果怎样?表现如何? 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重点转到政治领域,造成政治混乱。 表现有二:1、一党制变成了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2、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局势随之加强。
二、苏联解体
(1)、时间: 1991年8月19日 (2)、目的: 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 (3)、结果: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的生命周期表
这个新生儿月份不足,它的母亲虚弱不 堪,它自己长期营养不良,成长环境不 佳,也不太招人喜欢,是地地道道的欧 洲孤儿,很少有人看好它。是什么力量 让它在20岁后奇迹般地从欧洲孤儿成为 欧洲宠儿;30岁时更是从世界的边缘站 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又是什么力量使 它在年富力强时身患绝症而亡。
苏联的生命周期表
1917年一个新生命诞生; 1936年长大成人; 1945年儿孙满堂; 1956年重病; 1986年手术; 1991年死亡。
探究
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你认为对中国的改革有何 借鉴?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没有找到一条适合 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苏联是亡于
政而非亡于制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电视演说
5、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八一九事件 加速剂: 外部条件: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