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_1775_简评_杨超

合集下载

美国史书籍

美国史书籍

美国史书籍1、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美国通史丛书”6卷本(总主编:刘绪贻、杨生茂),人民2003年。

李剑鸣著:《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张友伦等:《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丁则民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余志森等:《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1929》;刘绪贻等:《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刘绪贻等:《战后美国史:1945-2000》。

2、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1983年修订版;3、杨生茂:《美国史新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4、黄安年:《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美国的新崛起:20世纪的美国》,中国社科1992年5、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6、何顺果:《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通史类:外国学者著作1、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上下卷),海南出版社2009年;2、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北大出版社2008年;3、保罗·约翰逊:《美国人的历史》(三卷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4、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2年;5、乔伊·哈克姆:《自由的历程:美利坚国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霍华德·津恩:《美国人民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霍华德·津恩:《我反抗:一部独特的美国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8、查尔斯·比尔德:《美国文明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91年;9、塞缪尔·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10、纳尔逊·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11、布尔斯廷:《美国人》3卷,三联1993年;12、乔伊·哈克姆:《自由的历程:美利坚国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3、威廉·本内特:《美国通史》(上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4、阿瑟·林克等:《一九OO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15、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其它(一)教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国史参考书目(重要必看)

美国史参考书目(重要必看)

• 张友伦等:《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 庄锡昌著:《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浙江人民出版 社1993年;陆镜生编著:《美国人权政治──理论和 实践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 • 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 • 查尔斯· 比尔德等著:《美国文明的兴起》,商务印 书馆1991年; • 邓蜀生著:《世代悲欢美国梦》,人民出版社2002; 康马杰著:《美国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 5.端木义万主编《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9. • 6.梅仁毅主编《美国研究读本》(英文) • 7.潘绍中编著《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An Anthology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1607-1914) 1998年,商务印 书馆 • 8.齐文颖主编《美国史探研》,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1年
5. 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0世纪美国史》河 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6. 来安方编著《英美概况》,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7. American History ,Jonathant Ros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1989. 8.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Charles A. Beard and Mary R. Beard,Macmillan, March 1921;
(三)资料类
• 1、(美)《美国志-50州现状》 • 2、(美)《总统外传-美国历任总统简介》 • 3、阮宗泽、宋军编《为什么偏偏是美国》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5.9 • 4、黄安年编《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18401990)》上、中、下册。 • 5、杨玉圣、胡玉坤编《中国美国学论文综目: 1979-1989》,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略论《美国的奠基时代》的史学观念

略论《美国的奠基时代》的史学观念

略论《美国的奠基时代》的史学观念摘要《美国的奠基时代》是李剑鸣教授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介绍美国早期史的重要作品,这本书传达出了很多重要的史学观念,影响着美国早期史的研究,笔者拟从多元化等文化史观的角度解读此书。

关键字美国早期史;多元化;“文化变异”有人说过“历史的起点就是逻辑的起点”,那么解释一个国家的历史必然要追述它历史发展的起点,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度,比起文明古国难以细说的古代文明,美国的早期史显得清晰明了的,我们很容易找到每个州,甚至每个镇它的发展由来,笔者认为研究美国早期史是理解美国主义、美国性、美国精神等概念的必要前提,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美国的奠基时代》是一部不失通俗性又给人以宏观视野的学术著作,它既涵盖了美国早期史的方方面面,又是是由李剑鸣教授一人完成,因而自成风格,章节间逻辑清晰,前后串联。

同时,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传达出的史学观念和治学方法,笔者认为本书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史学”和“唯美国论史学”,研究命题也从宽泛和宏观的论述转向了微观和精细研究,注重客观记叙和对历史大局的把握,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能够拿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并且开始尝试与美国史学界对话。

一、多元化的早期史笔者认为多元化的美国早期史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作者认为美国早期史是各种族裔和其他人群共同创造的历史,边缘族裔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美国历史,作者也谈道:“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史学界越来越倾向于将美国史看成是各种族裔和其他人群共同的历史,早期史也不例外。

”作者的观点也体现了这一点,而这其实也是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趋势,所以作者开篇第一章“两个世界的相遇”就在试图从文化、社会的角度探讨美国早期社会的形成。

第一章“两个世界的相遇”主要记述了印地安世界和欧洲世界的社会情况和人文地理环境、各殖民地创建之时艰辛生活、13殖民地的土地劳动和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的演进、多样性社会文化的发育,描述和考察了全景式的北美社会生活。

《美国独立战争》史料集锦

《美国独立战争》史料集锦

《美国独立战争》史料集锦资源1:但北美第一个真正的启蒙思想家却非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莫属。

富兰克林出生于波士顿而发迹于费城,从14岁起就开始写作和投稿。

对多种科学专题作过观察和实验,是最先从事电学实验的先驱之一。

从1732年起,他编发《穷查理历书》,将科学和民主思想以谚语形式随历书向广大群众传布,对美洲人起了巨大启蒙作用。

他的格言是“时间比金钱更重要”,“自助者,天助之”。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3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资源2:1758年,21岁的波士顿人埃比尼泽·麦金托什(Ebenezer MacIntosh)放下鞋锥子,参加了抗击法国的马萨诸塞远征队,与敌人在尚普兰湖展开战斗——这是英法双方在北美、加勒比海地区和欧洲所进行的所有战争中一场极端艰苦的战役。

麦金托什,这个波士顿穷鞋匠的儿子在前几场战争中同法国人打过仗。

......在把法国人赶出北美的斗争高潮中做出了他微小的贡献。

但一个更伟大的角色等待着这位波士顿穷鞋匠去扮演。

1763年英法签订了《巴黎条约》(the Perce of paris),两年后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收印花税。

在随后的群众抗议中,麦金托什成为波士顿人的街头领袖。

一群波士顿人在两个晚上捣毁了该殖民地两位重要官员的住宅,此前北美从未有过如此严重的破坏私人财产的事件。

......马萨诸塞总督写道:“暴动如此普遍并受到广泛支持,以致于政府的一切权力瞬间化为乌有。

”随后的几个月里,波士顿穷鞋匠的势力逐渐壮大。

麦金托什被市民称为“将军”和“自由之树上将”,不久后他就炫耀地穿起金色和蓝色相间的民兵制服,戴上一顶饰有金色花边的帽子。

11月5日,2000市民听从他的命令,沿着波士顿弯曲的街道有序地行进,用游行示威来表明他们团结一心抵制令人痛恨的印花税票。

五个星期后,一伙人公开地侮辱了印花税票代销人奥利弗。

在12月的一场瓢泼大雨中,市民带着他在镇里游行,要求他在聚集的市民面前宣布辞职。

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招生指南

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招生指南

201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招生指南一、本系简况(详见本系网站: )北京大学历史学科始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

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坎坷,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

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

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得风气之先。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李大钊、朱希祖、马叙伦、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衡哲、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垣、陈受颐、顾颉刚、范文澜、冯家昇、张星烺、刘崇鋐、毛子水、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流先后在此执教。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史学精英汇入北大,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历史系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全球大学历史学科排名中也位居前列。

历史系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实体科研机构(西方古典学中心),2个藏书共达4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

本系还设有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台海两岸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韩半岛研究中心等虚体研究机构。

历史系师资队伍的建设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

目前有教授43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59人。

教师整体水平在全国历史学科处领先地位,有资深教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6人,百千万人才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等20人。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_李世安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_李世安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李世安 内容提要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历史悠久,英国政府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国家干预的做法,摸索出从惩罚、济民、移民,到“济身”、创造就业机会和福利国家的一套做法,成功地解决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又主动积极地创造剩余劳动力,使他们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业部门转移。

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并且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是英国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为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 英国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方一些国家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些农民事实上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当这些失地农民开始进入非农部门和城市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就开始了。

西方工业化时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各国又人为地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在不断发展。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产业结构性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现代化向更高层次不断发展的重大问题。

但是国外学术界对近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没有专门的研究,而只是从流民、人口和移民等方面谈到了这个问题;对20世纪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则主要是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没有从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进行讨论。

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对西方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但是成果较少。

《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发表了张季风的《战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一文,但缺乏对欧美国家的研究。

研究这一问题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两本专著:第一本是戎殿新和司马军编写的《各国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二本是由王章辉和黄柯可主编的《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政治传统——读《美洲18世纪政治实践》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政治传统——读《美洲18世纪政治实践》

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政治传统——读《美洲18世纪政治实践》摘要:李剑鸣先生曾在《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一书的引言部分提到:“1585——1690年是英属北美建立和走向稳定的时期”,我们由此可以认为北美大陆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在18世纪就已经初具规模。

政治结构作为社会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已初步成型,它的发展离不开英国的已有的政治传统。

理查德·毕曼在《美洲18世纪政治实践》一书中针对“英国与北美殖民地政治传统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国;北美殖民地;政治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毕曼在《美洲18世纪政治实践》一书中探讨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政治传统问题,虽然把第一章命名为“英美传统政治结构”,但是他在本章开篇就先否定了这一说法,他认为17至18世纪的英美都不存在政治的传统结构。

原因何在?作者通过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来回答这个问题。

17世纪英国的政治斗争的参与者主要有两组:宫廷内部是国王和议会,宫廷之外是贵族和乡绅。

查理一世被处死、詹姆斯二世遭流放的结局打破了“君权神授”理论的权威,此时的议会尽管占上风,却也没有强大到保证议员自身优势、为人民建立一个秩序政府的地步;贵族与乡绅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关系表现为“竞争与合作的交替”,他们可以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一致对外。

虽然此时的英国已经摆脱了专制政府的威胁,但是人们也发现国家缺少一种领导人民实现团结的社会性组织,只能在无政府的状态下得过且过。

随着议会势力的增强,加之受到辉格党的贵族乡绅等小范围阶层的控制,因而政治制度暗含了向寡头政治转变的隐患。

由此看出,英国政治结构极不稳定,难以形成一种稳固统一的“传统”。

而当时的北美大陆殖民地呢?这些殖民地大都建立在母国政治混乱的背景之下,毫无政治传统可言。

而土著居民以部落为主、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政治经验可以借鉴。

因此,殖民地最初的建立者就展开想象的翅膀,勾勒社会政治的蓝图,当然最开始还是简单模仿英国现有的政治结构。

约翰亚当斯

约翰亚当斯

1 8 2 6 年 7 月 4 日 , 即 独 立 宣 言 获 正 式 采 用 的 5 0 周 年 纪 念 , 约 翰 ·亚 当 斯 逝 于 昆 西 市 的 安 宁 庄 园 , 其 著 名 之 遗 言 为 “ 托 马 斯 ·杰 斐 逊 还 活 着 吗 ? ” 实 际 上 , 他 的 早 年 政 敌 , 晚 年 老 友 托 马 斯 ·杰 斐 逊 早 他 数 小 时 已 然 撒 手 人 寰 , 但 约翰·亚当斯直至逝世前并不知情。
“在这个世界上,我能够与之交谈的人不多,”亚当斯曾经这样说。“如果有必要,我可以与任何人就工作 问题礼貌而得体地谈话。但是,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从未感到愉快。” 这种表白概括了亚当斯性格......
“波士顿的约翰·亚当斯先生为这个国家的独立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我称他为美国独立的擎天巨柱。是他 确立了辩论的做法,他通过坚定执著和滔滔宏辩,不仅展示了正义,也展示了正义的权宜性。”——新泽西州理 查德·斯托克顿,《独立宣言》的签署者,1776年。
约翰·亚当斯 在老亚当斯的任期内,因为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美国开国元勋们最初的梦想——建立一个超 然于政党之外的纯洁的政治体系——彻底破灭了。原因之一,多数原则;原因之二,法国大革命。多数原则要求 联合,越稳定越好,因而政党是不可或缺的。 法国大革命则在意识形态上分化了这种联合。以老亚当斯为首的 联邦党人,面对以杰弗逊为首的共和党人的挑战,牢牢地把持着权力。1798年,老亚当斯提出了移民和言论法案, 试图在法律上阻止共和党人在新移民中招募支持者。和预料中的一样,这些措施引起了轩然大波。
马萨诸塞州议会议员(1770~1774)1770年,他代表波士顿,入选州议会(下院),担任州议会的法律顾 问。1773年,被州议会推选进入总督委员会(上院)任职,然而,他的当选遭到皇家总督的否决。亚当斯赞赏波 士顿茶党案,认为这是反抗英国殖民地政策的恰当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9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6第23卷第3期Ludong U niversity Journa l(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Edition)V o.l23N o.3
美国的奠基时代 1585-1775 简评
杨 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哈尔滨150080)
李剑鸣教授的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是一部大容量、视角独特的论著。

该书不以 殖民地 命名,反映出作者从总揽美国国家、民族发展的客观角度论述美国历史的意图。

该书阐述了独立运动前北美13个殖民地的形成与发展和殖民地人民的开拓历程。

全书所遵循的主线是北美英属殖民地的产生、发展及其走向独立的必然性,通过历史分析解读今日美国文明的早期渊源。

在写作方法上的总体特点是纵横交错、经纬分明,在以时间线索为纵向主线的基础上,从各个专题、不同方位和角度重现了北美半殖民地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认为 至少在18世纪60-70年代, 美利坚人 还只是一个基于人文地理的泛称,不具备严格的民族学意义 。

其原因李剑鸣教授在书中虽没有专门进行阐述,但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为一种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最大特点是共同的心理素质和凝聚力,但这些在独立运动前的北美居民中尚未形成:其一,虽然在第七章第一节中专门论述了 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

但很显然,作者认为此时的共同体不是依托北美,而只能是地区意识, 人们往往自称是马萨诸塞人、弗吉尼亚人、纽约人,而长期缺乏整体的认同 。

更为关键的是,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承认是 英王臣民 或 英国人 。

其二,虽然书中也论及此时北美居民的共同性,论及了北美居民对自身与英国人的差异有了自觉的认识、对北美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但归根结底, 北美居民在种族、族裔、文化、宗教上具有突出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内部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交融还很有限。

可见,内部的局部认同、对英国的 恋母情结 以及种族、文化的多元性都注定了此时还谈不上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李剑鸣教授认为殖民地的独立源于两个基础:其一为社会基础 社会的独立性、政治的自主性,才是美国独立建国的真正基础 ;其二是思想基础 殖民地居民的确怀有某种 自由情结 ,将自由和权利视为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政治的终极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由情结 乃是殖民地居民寻求独立的深层动因 。

进而认为: 北美殖民地居民不是 逼上梁山 ,而是要主动地、理性地争取一些可能的利益和机会,结果造成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

可见,北美人民具有的 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性 推动着他们最终主动地走上了独立之路。

关于性质,该书认为: 英属北美不是一种异族统治的殖民地,而是英国的海外领地,殖民地居民在法律上是 英国人 , 无论是当时的英国人,还是殖民地的居民,大多把独立战争看成一场 内战 ,是住在北美的 英国人 要从母国分离出去 。

显然,这一结论又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问题相互呼应、前后一致。

书中还提出了许多老问题的新看法,如对 五月花号公约 的过高评价,关于英国对北美经济政策的全面认识, 契约奴 叫法的不准确性,以及黑奴制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和 海上贸易条例 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等等。

另外,本书对许多微观问题的解读也给人以全新的认识。

传统认为,殖民地的租佃制农民极为贫困,但该书告诉我们租地者并非都是一贫如洗、任人宰割者,其中有为了增加收入的土地持有者,也有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和资金不足、以租地过渡的新移民,他们有较多的自主权。

再如对土地投机者的看法,过去被称为 吸血鬼 ,但本书肯定了土地投机者在当时对于吸引移民和促进开发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该书的 新 还体现在该书的视角新:作者不是从阶级斗争、民族冲突的角度去认识殖民地时期的历史,而是以美国及美国人民作为研究和论述的主体。

在涉及到印第安人和黑人时,作者没有回避殖民主义的罪责,但也强调了殖民地居民与印第安人在文化、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强调北美殖民地当局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政策差异。

该书还指出,北美的奴隶制和仆役劳工制一样,是解决劳动力匮乏的手段,而不单纯是歧视黑人的产物。

另外,在该书中作者还把对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看法并列,有助于开拓读者的思路,也表现出了作者学术态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从论述的顺序看,该书基本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介绍到具体剖析、从共性到个性的顺序,对13个殖民地的历史采用了由总而分、从面到点、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证顺序进行论述,堪称是举重若轻。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档案、早期殖民地居民的书信,还有国内外学者的专著文章等。

这种 见之于行事 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想性和说服力。

总之,李剑鸣教授的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新意盎然、举重若轻。

阅读该书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更有助于解读今日美国的一些特征,体现出卓越的史学价值。

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