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08

合集下载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含多场景) 教案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概述《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货币的起源、发展、功能以及银行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操作。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掌握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银行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金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2.实践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货币银行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技能。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2)货币的职能与货币制度(3)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2.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分类与功能(2)金融工具及其定价(3)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与监管3.银行体系(1)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经营(2)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业务(3)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4.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3)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效果5.国际金融(1)外汇与汇率(2)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3)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机构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法:开展模拟银行业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学时分配:(1)货币与货币制度:16学时(2)金融市场:16学时(3)银行体系:16学时(4)货币政策:8学时(5)国际金融:8学时3.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2)期中考试:30%(3)期末考试:40%六、教学资源1.教材:《货币银行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文献:(1)《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金融市场学》(张亦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合板书进行讲解。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

金融学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定位:《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货币银行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等,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金融课程和将来从事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2. 信用与债务:信用的概念、信用形式、债务与债务工具。

3.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运作。

4.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系。

5.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和实务。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务操作:安排学生参观金融机构,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的运营与管理。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操作。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每周安排2课时。

五、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手段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货币银行学》(第五版),提供全面、系统的货币银行学知识。

2.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金融学网站,了解最新的金融动态和研究成果。

4. 金融软件:教授学生使用金融分析软件,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货币银行学》(全套课件)

《货币银行学》(全套课件)

42
第三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 吸收存款 存款结构的变化 其他负债业务
43
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 贴现 贷款及其种类 贷款证券化趋向
44
第四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我国的银行贷款与对企业的资金供给 信贷原则 西方商业银行的“6C”原则 证券投资 租赁业务
58
第九章 货币需求

教学要点: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59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MV PT
M d kPY
60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M M1 M 2 L1 (Y ) L2 (r )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 通货膨胀对策 无通货膨胀成长和通货紧缩
72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对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 过去我国流行的通货膨胀定义 近年来对通货膨胀的观点
6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单位 价格 流通手段 货币需求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7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贮藏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8
第四节 货币的定义



一般等价物 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 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法律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生产关系的体现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及其业务•金融市场及其运行•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述01课程性质《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02课程内容涵盖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03课程地位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01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货币制度、信用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活动的运行规律。

能力目标0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具备初步的金融分析和决策能力。

素质目标03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提高学生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货币银行学》(第X版),XXX主编,XXX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等相关教材及专著。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

货币与货币制度简单商品交换中产生,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发展货币形式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阶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货币形式不断演变,包括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0302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作为交换媒介,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货币的作用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货币制度的概念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等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从银本位制到金银复本位制,再到金本位制,最后到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货币银行学课件8

货币银行学课件8
• 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过去的苏联和东欧等 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 度。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 是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 的中央银行制度。二战后,许多地域相邻的一 些欠发达国家建立了货币联盟,并在联盟内成 立参加国共同拥有的统一的中央银行。
合计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 支付清算制度
支付清算系统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支付清算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 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
• 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支付的过程从最 简单的当面支付,到通过中间人的支付,到超 出本地市场的支付,到超出国界的支付;支付 的工具从铸币、现钞的支付,到利用票据的支 付,到通过中介的账面金额划转的支付,等等。
• 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均已从关注银行券和发行 保证扩及存款货币。控制的最小口径也是通货 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的 M1。这是因为,稳定与 否的关键已主要取决于较大口径的货币供给状 况。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银行的银行
• 存、放、贷--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 • 集中存款准备; • 最终贷款人; • 组织全国清算。
• 在实行金本位的条件下,币值和银行体系的稳 定取决于:
——银行券能否随时兑换为金铸币;
——存款货币能否保证顺利地转化为银行券。
• 那时,中央银行的集中黄金储备成为支持庞大 的货币流通的基础和稳定币值的关键,人们最 关注的问题是银行券的发行保证制度。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行的银行
• 20世纪以来,各国的货币流通均转化为不兑现 的纸币流通。
–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国内建立中 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 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利。 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货币银行学 第八章 国际金融

货币银行学 第八章 国际金融

76.9
74.2 /
73.9 73.7 1.8 16.8 9.6
3.3
国家 黄金储备(吨) 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
10.荷兰 612.5
63.0
11.印度 557.7
10.0
12.欧洲央行 502.1 13.中国台湾 422.4 14.葡萄牙 382.5 15.委内瑞拉 372.9
34.8 6.1 89.8 71.1
(1)货物(goods),亦称贸易收支,或进出口。指有 形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
(2)服务(service),亦称服务贸易收支。指无形商 品的进出口。比如旅游、运输、通讯、建筑、金融、保 险、专有权的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等。
(3)收益,亦称收入。指生产要素(劳动力和 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引起的报酬收支。如劳动力 报酬、投资收益
636.28
631.18
638.83
635.87
3.按照国际汇率制度进行划分,可划分为固定汇率和
浮动汇率……
4.按汇率的形成方式是否受官方当局管制,可划分为 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
5.按照国际汇率制度进行划分,可划分为固定汇率和 浮动汇率。
我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是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施的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 的浮动汇率制度”。
16.沙特 322.9
3.3
17.英国 18.黎巴嫩 19.西班牙 18.奥地利
310.3 286.8 281.6 280.0
18.0 32.5 35.5 58.3
(2)外汇储备 货币当局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的流动性资产,是国家作为清 偿国际收支逆差,维护本国货币汇率的重要手段。一般包括 国际广泛使用的可兑换的货币,其具体形式包括政府在国外 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各种支付手段。我国 201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181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38 亿美元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回顾1950年之前“货币银行学”学科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黄达“学科”,大多与高等学府“课程(我们还有一些古老的叫法,如教程、学程)”的开设密不可分。

货币银行学学科就是这样。

编写这份材料的任务是“回顾”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的历程,是希望通过回顾,可以帮助从事和有志于从事这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人士,大体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从中导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路……为了这样的设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①请几位硕士生在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处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图书,翻拍了封面、序言、目录、版权页;②请宋玮老师在美国的图书馆翻拍了十几本英文的有关著述。

材料颇多遗漏,有待补充。

现在暂按已有的材料做初步的整理。

概 述“货币银行学”,是大专院校的一门课程。

其开设,约有一百年;今天看来,依然会继续存在和发展。

在西方,在这门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有3个代表性的名称:Money and Banking;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实际上还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如在Money and Banking阶段,有Money, Debt and Economic Activity、Money, Credit and Finance、Principles of Money and Banking等。

在中国,“货币银行学”学科,或者说“货币银行学”课程,是“舶来品”,是对应西方的Money and Banking翻译而来的。

引进的时间应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直到今天,在我们这里,这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依然习惯概称为“货币银行学”。

以“金融学”的命名代替传统“货币银行学”命名的,上个世纪30年代末,在中国就曾有人采用,如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出版的黄曦峰所著《金融论》;改革开放后间有采用,如王松奇编著的《金融学》;本世纪初黄达主编的《金融学》是最近的一本。

08版货币银行学实验大纲(调整)

08版货币银行学实验大纲(调整)

《货币银行学》实验大纲修订版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性质:必修学时数:54学分数:3课程号:02132311开课学期: 2013-2014-1大纲执笔人:徐蕾大纲审核人:一、课程的地位与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以货币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该课程主要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其内容涵盖面广、涉及范畴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了解货币银行领域里的新的情况和新的理论成果,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货币金融问题,特别注意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分析货币的需求和供给、货币政策等经济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掌握和了解有关货币和信用理论,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货币、银行和金融问题。

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二)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实验一:目的:学生掌握银行承兑汇票相关业务。

内容:1、学会填写“银行承兑协议”。

2、学会填写“银行承兑汇票”3、掌握买方手续费的计算。

4、掌握罚息的计算。

仪器:计算机、xp系统、金融模拟软件实验二:目的:学生了解证券市场相关知识。

内容:1、了解股票市场,熟悉股市大盘分析工具。

2、了解债券市场,熟悉债券交易。

仪器:计算机、xp系统、同花顺模拟软件。

实验三:目的:学生掌握股票投资交易业务。

内容:沪深A股模拟交易。

1、开户。

2、市价交易。

3、委托交易。

4、了解交易费用和收益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06国际经济与贸易授课教师:张超
总学时:51 学分: 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银行及现代金融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掌握有关金融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宏、微观相结合,观察和分析现代金融运行的总体状况,提高学生对金融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实际状况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类型、金融市场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熟悉金融工具的应用,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种类、作用原理及传导机制。

明了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金融管理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主要突出对理论的系统分析讲解,结合实际分析一些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学生要具有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内容:货币的定义;货币的产生;货币的主要职能;货币的五种类型;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我国的货币制度
教学重点: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演变
教学难点:货币的类型;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演变过程
第二章信用及利息
教学内容:信用的定义与特点;信用关系的产生;信用形式;利息;利率及其分类;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利息的计算;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信用的概念、特征;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及各种信用形式特点;利息的概念、计算;利率的影响要素
教学难点: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复利的计算以及货币的时间价值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
教学内容: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西方国家及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的构成
教学重点:西方国家及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格局及其构成
教学难点:金融体系的构成及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金融市场
教学内容:金融市场的概念;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主体;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金融工具的种类;货币市场的特征、交
易主体和形式;货币市场的种类;资本市场的类型及其运行
教学重点:金融市场的功能和主体、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本运行教学难点:资本市场的运行
第五章商业银行
教学内容: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性质与职能、组织制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中间与表外业务;派生存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及影响因素;金融创新的涵义、原因、内容及对金融业的影响。

教学重点: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和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教学难点: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
第六章信托与租赁
教学内容:信托的内涵与发展;信托的种类与特征;信托的职能;国外的信托业务;我国信托业务的种类和发展
教学重点:我国信托业务的种类、发展、经营模式及其创新
教学难点:我国信托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与业务创新和现代租赁的租金计算
第七章保险
教学内容:保险的概念;保险的职能和作用;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类型;保险合同;保险经营的环节;保险基金的运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商业保险、政策保险、社会保险的种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保险合同的特点和要素分析;保险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及其变更和终止
第八章中央银行
教学内容:主要讲解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与类型;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制度的形式、结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我国的中央银行
教学重点:中央银行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治理结构和货币政策工具
教学难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第九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教学内容:货币需求的概念;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
教学重点: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教学难点:弗里德曼——施瓦茨货币供给模型;乔顿货币乘数模型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教学内容:讲解通货膨胀的含义以及与货币流通、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的类型与成因;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反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通货紧缩含义、标志、
成因、危害与缓解对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具体情况。

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概念、类型;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与成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教学难点:通货紧缩的特征;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第十一章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
教学内容:金融结构理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既然弄制度的特征;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我国的金融改革
教学重点: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
教学难点:金融深化理论
第十二章金融监督与管理
教学内容: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和原则;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当今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不同模式及以后的发展趋向
教学重点: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和原则;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1.课堂教学
货币银行学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集理论与应用于
一体的经济科学。

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前设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其它的相关课程。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2.习题要求:
为巩固所学知识,每章结束时学生应做相应的复习思考题。

五、课时分配
六、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前设课程。

同时由于本课程属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最好具备数学、统计学知识。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周浩明:《货币银行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
参考书:
1. 成力为;《货币银行学》,科学出版社。

2003.8
2. 曹龙骐:《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7
3. 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2
八、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

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