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延津二夹弦剧种濒危的原因探讨

合集下载

论两夹弦的传承与保护

论两夹弦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 :城 市化进展使人们逐渐远离 了民间传统戏 曲,其 中就包 括两夹 弦。研 究两夹弦,丰富人们对两 夹 弦 的认 识 ,有助 于更 好地 保 护 与传 承优 秀 民间传 统 戏 曲,有助 于 更好 地传 承 与保护 两 夹弦这 项 非物质 文 化 遗产 。从 而使 两夹 弦走进 人们 的生活 ,丰 富人们 的文化 生活 。
有个名字 叫白殿玉的秀才 ,尤 其喜爱 当地 的一种土 借鉴基本的身段程式。在乐器上,放弃 了凸肚花鼓,
俗俚曲——花鼓调 ,常编些花鼓新词 ,其妻 贤能,常 增加了大锣 、手钹、堂鼓和坠琴、柳琴等文场乐器。但
在 纺花 时 哼 唱丈 夫 新 作 。每 年 农 作 闲 暇 之 时 ,白秀 是 在演员上 ,多 数 为兼 职 或者 业余 爱 好 者 ,需 要 七八
姑贤》《蓝桥会》等以一生一旦 、一丑一旦为主的两三
清代 道光 年 间 ,约 在 公 元 1825年左 右 ,在 山东 个 角色 的“三小”类 型 的生活 引马集 ,也 就是今 天 的 山东省 菏泽 市 鄄城 县 , 班社 为完善剧 种 的角 色 ,开始 向鲁 西南兄 弟剧 种学 习
对于两夹弦的传承与保 护也是如此 ,所 以保护两夹 和优点 ,使其 自身的音乐素养不断得到加强。此时的
弦这 项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行动 迫在 眉 睫 。
两夹弦代 表 曲 目不 再局 限于《安 安送 米》和《休 丁
一 、 两夹 弦
香》,又先后借鉴创作了《王汉喜借年》《拴娃娃》《小
(一 )两 夹 弦 的 历 史 变 迁
二 、两 夹 弦的原 始演 唱 家与剧 团 (一 )传 承 中的演唱 家 除了乐器的改 良外 ,两夹弦演员 的演出范围也 逐步扩大 ,由乡村逐步走 向了集市和庙会上 台演唱。 白氏夫妇去世后 ,其弟子戚成兴 、梅福成名声 大震 , 清朝时期随着两夹弦商业化 的推进 ,其后一段 时期 涌 现 出“大 金牙 ”崔兰 琴 、大 脚 二妮 等 第 一 批 优 秀 的 女 演 员 。讨 饭 人 黄 二 润 之 妻 张 秀 香 因一 出 《站 花 墙》声名远播 ,得艺号“大 白靴”,其女便是著名两夹 弦女演 员黄 云芝 —— “小 白鞋 ”。 黄 云芝 (1923—1966),艺 名 “小 白鞋 ”,山东 省 东 明县人 。父亲 黄二润 曾是两 夹弦琴 师 ,母 亲张 秀香是 两夹弦著名旦角演员。她从小在戏班生活 ,六岁开始 学 习唱戏 ,八岁 第一次登 台演 出 ,十三岁 就 以花旦 、闺 门旦著称。一 因其母艺号 “大 白靴”,二来 自 1943年 父母 相继去世 ,她穿孝 鞋 守孝 三年 ,故有 “小 白鞋 ”之 称 。1954年 ,两夹 弦剧 团更 名 为菏 泽 县新 艺剧 社 ,她 为首任 团长 。同年她表演 艺术水平 得到 进一 步提 高 , 并且 成功灌制 第一张 唱片 ,获得 优 秀演员 奖 项 。1959 年 ,剧社改名为菏泽专 区两夹弦剧团,她继续担任剧 团团长,并加入 中国戏剧家协会 。同年 9月 27日,她 有 幸在济南 为毛 泽东 等 中央 领导 人 演 出两夹 弦 传 统 剧 目《三拉房》。1964年,她参加山东省革命现代戏 曲汇演,在《向阳人家》中饰演张母。她经常演出的代 表 曲 目还有 《罗帕记》(饰康 素珍 )、《大卷帘 》(饰祝 英 台)、《苦菜花》(饰娟子妈)等。 角色 行 当 由徐 光思 开始 确 立 ,打 破 了 “三小 ”旧 例 ,增加了净行 、红脸行之后 ,受山东梆子 、大平调等 梆子腔系的影响 ,逐渐确立了以生、旦 、净 、丑四大 门 头为主的体制 。现如今两夹弦剧种第十代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人主要有侯彦丽 、李新存、刘文保、孔雪芹 、 杜翠芹 、李爱华。 (二 )两 夹弦的历 史剧 团及 现代 剧 团生 存现 状

根植群众的艺术奇葩——延津二夹弦

根植群众的艺术奇葩——延津二夹弦
收 稿 日期 :00— 6—2 21 0 3
作 者简 介 : 王晓丹 , , 女 河南获嘉人 , 乡学 院教师。 新
我 省素来 就有 “ 曲之 乡” 戏 的美 称 , 津二 夹 弦 延 就是其 中 的一 个戏 曲剧 种 。2 0 0 7年 2月 , 延津 二 夹
众 爱看 戏 、 听戏 , 于 二 夹 弦更 是 情 有 独 钟 。过 去 , 对
受新乡这一带老百姓欢迎的剧种 , 是群众评选 的“ 新乡市十大民间文化” 之一 。本文试从二夹 弦的发源 、 传承 、 艺术 特色及今后的发展进行简单的 阐述 。 关键词 : 二夹弦 ; 起源 ; 艺术特色 ; 发展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 : 5 J 2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64— 3 4 2 1 ) 5— 1 1 0 17 3 3 ( 0 0 0 0 7 — 3
21 0 0年 1 0月
第2 4卷 第 5期
新 乡 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f nin nvri ( oi c ne dt n ora o xagU i sy Sca Si cs io ) l Xi e t l e E i
0c . t20l 0
Vo . 4 12 No. 5
中心 流 向全 国各地 。与 开封近 在咫 尺 的延 津理 所 当 然就 处于宋 杂 剧 活跃 的核 心 地 带 。当 时 , 津也 是 延 开封 通 向北 方 各省 的要 道 , 以宋 代 的各 种 文化 和 所
民间传说 , 清朝 嘉庆 年 间 , 鲁西 南有 位 白秀才 酷 爱诗 词 , 通音 律 。有一 天 , 把女 儿纺 纱时 哼 的小 精 他 曲记 下来 , 填上 词 , 给女 J , 交 LI。和 着 纺 车 的声 音 , 女儿 的歌声 和谐 悦 耳 , 是 好 听 。后 来 , “ 煞 在 花鼓 丁

市场导向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以亳州二夹弦为例

市场导向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以亳州二夹弦为例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1 研究背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属于稀有濒危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现已被列为重点抢救的人类文化遗产项目。

但近年来受到经费短缺、后备人才断代、受众群体缩小等因素的影响,该剧种正面临着严重的受众流失问题,这一诞生于农耕文明的地方戏剧,正渐渐无法找到自己的生存土壤。

①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亳州二夹弦这一稀有濒危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2 国内外传统戏剧的研究和发展状况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关于亳州二夹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受众构成、剧团运营模式、理论总结与传承等方面;国外尚缺少对二夹弦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对于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

②因此,国外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措施可以为二夹弦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写入其法律条文的国家。

为弘扬日本传统戏剧艺术如能乐、歌舞伎、文乐,日本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具体做法包括修建大型国家剧场、培养传统戏剧的演员以及培养观众对传统戏剧的欣赏兴趣。

③韩国政府则通过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对传统戏剧进行保护,加强对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教育,并且对有兴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进行物质方面的奖励。

此外,韩国政府为了给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入活力,还将传统戏剧与商业开发、旅游观光相融合,从而实现韩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保护、传播与发展。

④3 亳州二夹弦的现状及分析为了加强对亳州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抢救和保护,发掘和多渠道传播二夹弦,丰富和完善亳州戏曲的种类,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笔者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的方式,对亳州二夹弦的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做出SWOT分析,以期探索出保护和传承这一濒危剧种的有效途径。

3.1 亳州二夹弦的现状为了解亳州市民对二夹弦的认知度,笔者随机开展了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青年提交问卷139份,中年提交问卷36份,老年提交问卷25份。

延津二夹弦的传承与发展

延津二夹弦的传承与发展

Rare Opera in Yanjin Two Clamp String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作者: 张思镜
作者机构: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出版物刊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10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稀有剧种;延津;二夹弦;传承发展
摘要:延津二夹弦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但是,这一无价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文章全面梳理了二夹弦的起源和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流变历程,揭示了在现代文化背景及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延津二夹弦举步维艰的生存困境。

文章提出了努力构建稀有剧种赖于传承发展的理论基础、将剧种纳入文化事业范畴、构建适宜于稀有剧种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努力应对市场的挑战等延津"二夹弦"剧种的抢救与保护措施。

稀有剧种二夹弦研究综述

稀有剧种二夹弦研究综述

稀有剧种二夹弦研究综述王璐娜【摘要】Erjiaxian as a local opera drama, carries the soil culture.Bu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its transmission, there are few art scholars who pay attention to Erjiaxian.At present, the researchers are mainly concentrating on source tracing, analysis of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s and music, analysis of the direction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Both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deficiencies still exist.%二夹弦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地方戏曲艺术剧种,承载着一方水土文化,但因其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国内外关注二夹弦艺术的学者较少。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源流追溯、剧目整理、音乐本体与生存发展4个方面,不论是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成果都还存在不足。

【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二夹弦;稀有剧种;研究综述【作者】王璐娜【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二夹弦,又称“两夹弦”“两架弦”“大五音”“半碗蜜”等,是主要流传于苏、鲁、豫、皖交界处的一个地方稀有剧种。

它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成熟于清末民初,因其主要伴奏器乐为一种名为四根弦的胡琴,其拉弓的马尾分夹在每两根弦中,故而得名。

二夹弦最早的形态是淮海百姓逃荒时吟唱的小调,后在鲁西南、豫东一带流传的“花鼓丁香”的影响下发展为“小戏”的形态。

二夹弦的文化生态研究

二夹弦的文化生态研究

二夹弦的文化生态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二期一、二夹弦的生成与发展“花鼓丁香说”被《二夹弦唱腔音乐初探》《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等多部书所引用。

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考证,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剧种大约产生于清朝末年的山东境内,从民间艺术发展而来,带有鲜明的流动性和地域文化特征。

有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土壤,它的发展与流布区域的自然地理、文化艺术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及该地区观众的群体性价值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二夹弦生成的社会背景明末清初的社会,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然而伴随着明中期以来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产生了新兴的市民阶层,此时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桎梏的民主思潮和民族意识空前活跃和高涨。

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具体到戏曲舞台上,便是出现了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章———花雅之争。

这一时期统治戏曲舞台的昆曲日渐走向衰落,新兴地方戏大量出现。

这也是戏曲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和精神需要的结果。

到了清代中叶,地方戏逐渐占据上风。

及至清朝末年,随着四大徽班进京,花部更是逐渐登上了城市的舞台。

这一时期文化生态的土壤适合各地方剧种的兴起,随后地方剧种如春笋般兴盛起来,二夹弦便是这些“春笋”中的一棵。

2.二夹弦生成的文化环境二夹弦一经产生,便以黄河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到达河南、苏北、皖北等地,这里统属于中原文化区。

中原文化一向具有兼容并包、合而成体的包容性特点。

据考证,20万年前中原既完成了南北文化的第一次交汇。

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

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文化成果,熔铸自己的文化。

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佛教传入中原,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濒危剧种及其研究(终结版)

濒危剧种及其研究(终结版)

• 另外可以看出,傅谨先生提出的所谓的濒 危剧种的认定是相对于另外两种剧种发展 情况而言:一方面是许多还有市场生命力 : 市场生命力 的剧种,并不一定要用对待濒危剧种的眼 光与策略来对待它们;另一方面是说已经消 已经消 亡了的剧种就只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亡了的剧种 它们已经丧失了传承的可能与必要,丧失 了抢救与保护的具体内涵,它在戏剧史上 再重要,也不能成其为抢救与保护的理由。

• 我们可以归纳出傅谨关于濒危剧种的界定标准: 我们可以归纳出傅谨关于濒危剧种的界定标准: • 一是应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这里的 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是相对于上百个20世纪50年代 末和60年代初和“大跃进”伴生的曲六乙先生称之为“人 为剧种”而言,一般将其认定为那些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自 然形成的剧种。 • 二应该是目前确实濒危或者濒危灭绝并且已经丧失演出可 能的,它已经面临无法以其自然状态生存与发展的非常困 难的局面,很难有市场化的可能性,很难在戏剧市场有自 己的一份份额,同时一般尤其是那些只剩下一两个剧团 (国营和民营)的剧种,剧团很可能因一两个代表性演员 的离去或矛盾而消亡。 • 三是目前应该尚存一至两个剧团(包括民营剧团)和部分老艺 人,尚能演出或恢复一些足以体现该剧种独特艺术魅力的 传统大戏或经典折子,有可能通过努力恢复本剧种基本面 貌。最后一代演员和乐师还有传授技艺的能力,可继续传 承戏剧这种舞台艺术真正关键的传统技艺。
• 2.《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吴金宝《中国戏曲学院 学报 》第26卷第2期 2005年5月 • 另有研究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濒灭剧种的概念及条 件;独领风骚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 击,从艺坛霸主地位跌落至低谷,一些稀有剧种由于多种 一些稀有剧种由于多种 原因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原因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 • 河南是个戏曲大省,同时也是濒灭剧种较多 濒灭剧种较多,处境较为严 濒灭剧种较多 峻的地区……根据我们课题组2003-- 2004年对全省濒灭 剧种的调查发现,二十六个剧种中有六个外省剧种、省内 二十个剧种中有十六个属濒灭剧种 属濒灭剧种,占全省剧种的4/ 5 。 属濒灭剧种 • 提出了所谓濒灭剧种的五个条件,相比较而言,标准类似 于濒危剧种,可以认为是对剧种同一状态的不同概念表述。

“即将消失的艺术”——二夹弦戏曲音乐研究综述

“即将消失的艺术”——二夹弦戏曲音乐研究综述

24 I Yi Shu Ping Jian

I Min 9u Min Yi·民俗民艺l■l
策 研究 )(2o12年 )、王伟 的 《非物 质 文化遗 产 视 阈下 的 方 面 ,二 夹 弦 多 以宫 调 式 为 主 ,也 使用 徵 调 式 和 羽 调
毫 州 二 夹 弦研 究 }(2015年 )以及 王璐 娜 的 (- 夹 弦剧 式 。唱腔 以真声 演唱 ,假声拖 腔 为基本 特点 ,旋 律 多 四
鼓 丁香 的改 良 ,是 秀才 白殿 玉 夫 妇在 其 基础 上 加人 四
随着 时 代 的不 断 发展 ,作 为 一个 体现 着 民间群 众 弦 乐器 所创 。随着 花鼓 丁香 说 唱形 式 的发 展 ,演 唱 内
生 活 的地方 戏 种 ,二夹 弦戏 曲 的传 承 问题 使 这类 剧 种 容 从 简单 的故 事增 加 成 为一 部完 整 的戏剧 故 事 ,伴 奏
历史 文 化渊 源及 其 传播 》、张莹 《二夹 弦 的文 化 生态 研
在学位论文罗 九红的4-夹弦戏 曲音乐研究 }(2006
究 》、李 慧娜 《关 于 博 爱二 夹 弦 的研究 》、靳 小 莉 《鲁 西 年 )、吴佳 文 的《音乐 传 承 的时代 变迁— — 对一 位 开封
南 传 统 剧 “两 夹 弦 ”之 文 化 探 源 》等 都 收 录并 应 用 了 市 二夹 弦传 承人 的个 案研究 》(2008年 )、高 飞胜 的《开
剧种 ,也是 一 个濒 I 灭绝 的剧种 ,它起 源 于河 北 (清道 清 唱或 ‘打地 摊 ’,即简单 化装 演 唱 ,只用一 面 手锣 ,一
光年 间 ),曾广泛 流传 于 苏 、鲁 、豫 、皖边 界 地 区 。在这 个 梆 子 ,一 个跨 在腰 侧 的凸 肚 花鼓 ,没 有 丝 弦 乐 器 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胡 ( 四弦 胡 琴 ) 每 根 弦夹 着 弓 上 的 一 股 马 尾 用 是
来拉 奏 , 因而 得 名 二 夹 弦 。二 夹 弦戏 曲艺 术 在 建 国 演 出团体 , 二 夹 弦 的推 广 和 普 及 打 下 了非 常 好 的 为
通 群众 对二 夹 弦 的热 爱 并 非 一 般 , 调查 收集 的一 后得 到 了迅速 的发 展 , 方 上 纷 纷 建 立 起 了专 业 的 经 地
苏 鲁 皖 冀 。 表演 、 载歌 载舞 并 同时 兼 有 伴 唱 和 管 弦 伴 奏 的 戏 曲 广 泛流 行 于豫 、 、 、 、 五 个 省 的 部 分 地 区 J 雏形 , 称之 为歌 舞戏 _ 。发 展 到宋元 时 期 , 】 J 杂剧 成 了
全 国性 的 剧 种 , 唯 有 杂 剧 为 正 声 ” 这 说 明 中 国 音 “ ,

了“ 子 ” “ 子 ” “ 歌 ” “ 头 撅 ” 民 间小 调 赞 、捻 、秧 、砍 等 后 逐渐 发展 形成 的 , 流行 在 冀 、 交 界 一 带 的 “ 与 鲁 北
词” “ 和 一勾 勾 ” 也有 一 定 的关 系 。早期 只是 二三 个 人 唱 “ 凳 头 ” “ 地摊 ”, 板 或 打 到清 道 光年 间 已能演 出
统 音 乐元 素—— 戏 曲文化 的传承 和发展 的关 注却越 来越 少了 , 有很 多小 剧种 已经 濒 灭 , 津二 夹弦剧 种 正 处 延
于 濒 危 的 边 缘 。 作 者 通 过 大 量 的 调 查 、 阅 和 整 理 资 料 , 延 津 二 夹 弦 剧 种 的 发 展 历 史 、 术 风 格 进 行 了 深 翻 对 艺
二 夹弦入 选省 政 府 批 准 、 文 化 厅 确 定 的第 一 批 河 在 豫东 和鲁 西南 一 带 的 “ 省 花鼓 丁香 ” 基础 上 , 吸收 又 南省 省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为 保 护 和 抢 救 二 这
夹 弦这一 稀有 剧种 提供 了很 好 的历史 机遇 。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团前身 ) 巨野 县新艺 剧 团 、 、 单县新 民剧 团 、 明县二 台》 5 东 等 0多种传 统剧 目。经 典剧 目多是描 写男 女爱
象地描绘 了他们心 目中的二夹弦。
弦剧团 , 山东的菏泽县新艺剧社( 菏泽专区两夹弦剧
收 稿 日期 :0 9—1 — 7 20 1 0
作者简介 : 李
莉 ( 9 3一) 女 , 南 开 封 人 , 教 , 18 , 河 助 主要 从 事 钢 琴演 奏 与 音 乐 理 论 研 究 。
7 9
些 民间“ 口溜 ” 顺 正是 这一 情 景 的真 实 写 照 : 二 夹 “
弦哼一 哼 , 穿棉 袄 能 过冬 ” “ 吃不 穿 不 过 年 , 不 ,不 也 群众 基础 。例 如 河 南 省 的延 津 县 二 夹 弦艺 术 团 、 开
要 听听二 夹 弦” ……老 百姓 用最 朴素 的 表达 方式 , 形 封二 夹 弦剧 团 、 丘二夹 弦剧 团 , 徽省 的毫问二夹 弦 已经 具有 一 定 的规 模 了 。据专 家考 证 , 夹 弦大 约创 始 于清 朝 中前 期 , 二
乐 已进 入 以戏 曲音乐 为 主体 的时 期 。 自宋元 杂 剧 之 最早 流 行于河 南 、 山东 交界 的黄 河 两岸 , 来 又传 播 后
后, 中原地 区形 成 了各 式 各 样 不 同 的剧 种 。位 于 黄 到河 北 、 安徽 的一 些 地 方 。 因为 它 的主 要 伴 奏 乐 器 河 畔 的延津 县 被这 一戏 曲文 化 滋 养 了祖 祖 辈 辈 , 特
别 是延 津二 夹 弦 。在 以农 耕 为 主 的农 业 社 会 里 , 普


延 津 二 夹 弦 的历 史
中国的戏 曲艺 术历 史久 远 , 化 底 蕴浓 厚 , 在 文 早
些单折小戏 , 王小赶脚》 《 如《 、 王小过年》 《 、 张郎
南北 朝末 年就 兴 起 了 一 种有 故 事 情 节 、 角 色 化 妆 休妻》 《 有 、梁祝下山》 。清末 民初是它的鼎盛期 , 等 曾
层 次 的研 究 与 剖 析 。
关键词 : 津二 夹弦; 展 历史 ; 延 发 艺术 风 格 ; 危 ; 因 濒 原 中 图分 类 号 :8 5 J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0 2 1 ) 3— 0 9— 4 17 6 6 ( 00 0 0 7 0
河南 省 素来 就有 “ 曲之 乡 ” 戏 的美 誉 , 津 二 夹 延
戏 剧 史论 家 马 紫 晨 先 生 这 样 描 述 二 夹 弦 的形
弦就是从 这 片 土 壤 中 孕 育 而 生 的 一 个 地 方 戏 曲 剧 成 : 二 夹 弦又 名两 夹 弦 , “ 在不 同地 区和 不 同历 史 时 种 , 现 在 正 处 于 濒 危 的 边 缘 。2 0 但 0 7年 2月 , 津 期 还有 “ 架 弦” “ 延 两 、 大五 音 ” 等称 谓 。一 般 认 为 它是
第 3期
No 3 .
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He a n ttt fS in e a d T c n l g o r a n n I si e o ce c n e h o o y o u
21 0 0年 3月
Ma . 01 r2 0
di1 .9 9ji n 17 6 6 .0 0 0 .2 o: 36 /. s.6 3— 0 0 2 1. 30 1 0 s
造 成 延 津 二 夹 弦 剧 种 濒 危 的原 因探 讨
李 莉
( 南科技 学 院 , 南 新 乡 河 河 430 ) 503

要 :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 化 日新 月 异 的 今 天 ,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 乐 方 式 越 来 越 多 元 化 , 对 中 华 民 族 传 在 文 人 娱 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