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49年的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安徽省高校校史研究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视角的安徽省高校校史研究分析作者:张蓓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8期摘; ; 要: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来源,从年度、期刊、作者、机构、地区、关键词、主题等方面对有关“省立安徽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反映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状况,为安徽省高校校史的进一步研究和安徽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省立安徽大学”; ; “国立安徽大学”; ; 校史; ; CNKI; ; 文献统计“省立安徽大学”(1928—1939)与“国立安徽大学”(1946-1949)是安徽省多所高校历史的源头,与华东地区众多高校院系专业的沿革发展密切相关,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端,也是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漫漫百年长卷中最富传奇色彩、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两个历史阶段。
198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以后,“省立安徽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省内多所高校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经过三十六年的探索与发展,各路学者笔耕不辍,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近三十六年来省立安徽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的研究情况做分析和反思,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与启发。
一、文献来源与数据获取本文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有关省立安徽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研究的文献入手,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旨在反映目前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状况,希望能够为安徽省高校校史的进一步研究和安徽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笔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全文”为检索项,采用跨库检索模式,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文献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文献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文献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文献来源,分别以“省立安徽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为检索词,时间确定为“从1984年到2019年”进行检索,从检索结果显示的412篇文献中剔除重复项与无关项,筛选出与“省立安徽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直接相关的文献154篇,并利用NoteExpress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抗战时安徽唯一高等学府“省立安徽学院”

抗战时安徽唯一高等学府“省立安徽学院”自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学在安庆举行开学典礼,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以来,我省创办了不少高等学府。
在这些高校中,有一所却很是特别:它不仅创办于抗日烽火中、成长于战火中,是当时安徽省内唯一的高等学府;而且,学校还几经周折,曾三迁校址、三易校名。
创办省立安徽学院熟悉历史的人都了解,1928年4月10日,安徽大学在安庆的菱湖之滨百子桥第二院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这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是安徽现代教育史上高校创立之始日。
1930年学校正式定名为省立安徽大学。
据史料记载,当时安徽大学办学条件很不错,不仅有图书18万多册,而且理学院仪器设备很完善,在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
而从1932届至1937届,学校也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557人。
但因抗战爆发,敌寇践踏大江南北,吞噬江淮土地。
省立安徽大学所在地安庆于1938年6月沦陷,安徽大学被迫西迁,辗转湖北、湖南等地,终因困难重重,于1939年夏停办。
由于安徽大学西迁未成,致使当时在成长中的青年,求学无校,深造无门,我省又急需培养专门人才。
鉴于此,经省内外有识之士的呼吁,可以在安徽尚未沦陷和半沦陷的地方建立临时学院,解决当地青年学生的就学问题。
这个在《安徽学院沿革介绍》档案资料中有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深入皖省,省立安徽大学随之瓦解,大学教育遂形中断。
二十九年(1940年)大别山区逐渐稳定,为救济豫、鄂、皖边区青年失学,及培养行政干部,乃请求成立高级学府。
于是,1940年春,当时的省政府决议筹办安徽建设学院,次年2月会商于教育部。
后教育部经同意,筹建临时政治学院。
1941年8月,临时政治学院正式成立,校址就设在距当时的立煌县(今金寨县)县城25华里的古碑冲黄家集。
为什么校址会设在这里呢?那是因为当时安徽省政府已迁至立煌县,这里是国民党鄂豫皖大后方,安徽省临时省会驻地,而古碑冲黄家集则是立煌的一个小镇,三面环山,风景尚佳,但比较偏僻。
从省立安徽大学到安徽农学院

1952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项南、戈华、方向明、郑英年、张佐文组成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项南为书记。1952年度第二学期起改行校长制,许杰任校长。
安徽大学先后经历了三次院系调整。第一次在1950年7月,土木系及艺术系调整并入南京大学。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及各项规定,先后调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教师5人、学生21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蚕桑专修科教工28人,学生20人。由原皖北文艺干校、巢县黄麓师专和皖南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安徽师范专科学校也并入安徽大学,成为师范专科部。同时,经济系调往复旦大学,园艺系调往浙江大学农学院,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调整后的安徽大学分为师、农二院。农学院设农学系、林学系、林业专修科、茶叶专修科、蚕桑专修科及中等林业技术班。师范学院设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七系和二年制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等八个专修科及半年或一年制国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七个师训班,并附设有工农速成中学、附师、附中、附小等。到1952年底,教职员工达到499人,其中教师186人,在校大专学生967人。安徽大学自1950至1952年,共毕业学生527人。1953年暑假,学校又对部分系科进行了第三次调整,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调入本校化学系,本校数学系、物理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经过三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由原来文、理、农、工学科专业齐全的大学,变成只有农林和师范类专业的大学。
【省立安徽大学(1928.4-1939.夏)】80年前,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4月在省城安庆创办。她是顺应民国初年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当时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学校首招预科生,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班,学员140人。8月设文法学院,招收本科生,内设中文、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者刘文典首任预科主任兼文法学院院长。1929年文法学院分为文学院、法学院,设理学院,以符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组织法》中“设有三院方可称为大学”之规定;1934年法学院奉令停办;1935年设农学院。从1928年至1937年,共培养了六届本科毕业生,计556人,另有预科毕业生和肄业生。学校十分注重教育质量,先后聘任教授150多人,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或主持校政,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有关史料表明,省立安徽大学在当时全国公立大学中名列第13位。学校图书设备逐年添置,到1938年已有图书18万册,理学院仪器设备完善,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创造了现代安徽高等教育的辉煌。1939年夏,日军侵占安庆,学校被迫停办。部分学生西迁,借读于武汉大学,除安庆房舍外,全部图书和仪器设备分别移交给了国立编译馆和设在湖南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教职员也随之流落至西南大后方。至此,具有10年办学历史和相当影响的省立安徽大学宣告停办,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令人无比惋惜。
浅谈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论文

浅谈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论文从1840年鸦片战争6月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80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安徽芜湖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全文如下: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鸦片战争后,安徽芜湖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据点之一,1876年中英国《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正式对外开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日益加深,芜湖人民进行着日益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本文试对1876年到1919年芜湖的革命作一概述。
一、反洋教斗争1876年芜湖对外开埠以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芜湖人民进行着英勇的反帝斗争,其中以反洋教斗争为主。
1888年5月,天主教堂建筑工地上一名雇工无故殴打附近居民的一个小孩,引起公愤,无数群众涌到神父的住处和工地,要求交出打人凶手,停止建筑工程。
三天后封建官府派人将民众驱散。
这次事件是芜湖人民大规模反洋教斗争的前奏。
1891年由哥老会发动了一场民众焚毁天主教堂、孤儿院、英国领事馆,并抢劫其中财物的暴力事件,史称“芜湖教案”。
此教案发生后,清政府将带头焚烧教堂的王光金、傅有顺二人就地正法,芜湖海关道台成章、知县王焕熙因镇压不力被撤职,赔款白银123684两,为教会修建新教堂提供方便等。
这场斗争就这样被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所镇压。
芜湖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虽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镇压下去,但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近代革命中一朵绚丽的浪花。
[1]48-51二、辛亥革命前夕芜湖的民主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夕,芜湖地区的民主革命活动,主要是创办报刊和开办学堂,使芜湖成为当时整个安徽革命舆论的中心。
安徽省安庆市第六中学2018年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六中学2018年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78年后,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下列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活动有①促成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②向海外派出维和部队③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C2. 秦汉政治逐渐走向大一统,为了加强专制,中央除设三公九卿外,还设有地位与之相当的中尉和将作少府,其中中尉的职能是A.主管宫廷工程修建B.主管京畿治安C.主管地方治安D.主管宫门屯卫参考答案:B3.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 .②③B .③④C .①④D .②④参考答案:D4. 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
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参考答案:C5. 右图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部重要文献颁布30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
对这部重要文献叙述正确的是()A.标志着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建立起来B.表明英国国王失去了一切权力C.使英国成为制度完备的法制社会D.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参考答案:D6.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使用机器的生产部门是A棉纺织业B.冶金业C.铁路运输业D.采矿业参考答案:A7. 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
这种思想()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参考答案:D8. 《明史,儒林传序》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蠖(规矩法度)秩然。
安徽高等法学教育之源头--以民国时期省立安徽大学为考察视角

省立安徽大学法学院不是以法学专业为唯一学科的学院,而是包括法律系、政治 系、经济系等学科的综合性学院。本文的考察对象是省立安徽大学的法学教育,因此, 接下来主要围绕法学院法律系的相关情况展开论述。
二省立安徽大学法律系师资队伍之建设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 设,正如史学家何炳棣先生所说,“梅师长校之初即提出含有至理的名言:'所谓大学 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唯大师始克通专备具,唯大师始能启沃未来 之大师,此清华精神之所以为'大'也”。①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教师队伍建设 关系到一所大学的长远发展。师资队伍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师资 队伍建设,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省立安徽大学法学院在建院之初, 即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其法律系积极聘请当时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任教 于省立安徽大学(见表2)。
••当时的程演生校长本来打算任命法学家囲因先生为法学院院长,在陶先生未到校前,由李景泌先生代理。 1932年8月,因胸因无法到任,改为胡恭先为代理法学院院长。参见《安徽大学周刊》第83期。
资料来源: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版)》(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第2312、2467 -2468, 2036页;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研究中心编《安微師范大学校史校情简明读本〉,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 19页。
刘梯崖 教
刘梯屋(1896-),湖南那阳人。毕业于比利时国立大学,获政
商法、债权、法院
授
治学碩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法政大学、上海法科大
编制法、债权各论
学、湖南省立大学等校教授及讲師
张庆祯
刑法总则、亲属法、 刑事诉讼法、公司法
风景旧曾谙安大简史(一)

风景旧曾谙安大简史(一)适逢安徽大学九十华诞,“安徽大学团委”公众号特推出“风景旧曾谙”专栏,介绍安徽大学发展史。
今天介绍的是“安徽省立大学”时期的校史。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1842年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八股取士遭到抨击,发展新式教育,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开始得到一定的重视。
1898年5月,安徽巡抚邓华熙在新敬敷书院的基础上创立仿照中西学堂式的学堂——求是学堂。
(敬敷书院讲堂)1901年11月,安徽巡抚王之春改求是学堂为安徽大学堂,安徽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始。
1902年,安徽巡抚聂缉椝改安徽大学堂为安徽高等学堂。
1902年6月,严复先生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
(严复)严复针对安徽学堂管理上的弊端进行整顿,使安徽高等学堂逐步进入正轨。
辛亥革命爆发后,安徽高等学堂停办。
安徽大学筹备处的成立1921年8月,胡适来到省城安庆参加安徽省教育会组织的暑期讲演会,在题为《对于安徽教育界的一点意见》的讲演中,他建议安徽教育应该采取变革措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条,就是主张安徽应该建立自己的高校。
1921年9月底,北京政府任命许世英为安徽省长。
许世英明确表态支持筹建安徽大学,推动了安徽大学的筹建工作。
1921年11月,安徽大学期成会成立,并公布期成会简章。
1922年3月,安徽大学筹备处成立,并且公布简章。
安徽大学筹备处印章由省教育厅颁发。
筹备处隶属省教育厅,负责拟定筹建安徽大学的具体方案。
安徽大学筹建经过由于安徽政局变化等各种原因,安徽大学筹备工作直到1926年才真正有所进展。
1926年4月,高世读出任安徽省长后,令教育厅积极筹备“皖省之大学”。
1926年6月,高世读任命洪逵为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兼安徽大学筹备处处长,并要求“三个月筹备竣事,校址既以对江之高级中学,本年度秋天始业,即须招生上课,先办文理两科,至于工商、经济、法律等科,陆续筹备成立。
”1926年秋季正式成立安徽大学,先行招收大学预科生,一年后开办本科。
安徽大学接管工作回顾

作者: 黎洪模;徐静斐
出版物刊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12页
主题词: 安徽大学;国民党;安庆市;长江上中游;南京解放;共产党;依靠群众;清查工作;解放前夕;教师党支部
摘要: <正> 1949年6月中旬,靳树鸿、黎洪模、郑玉林、朱全(徐静斐)等四人根据华东局的指示,由南京军管会派遣,来安徽接管国立安徽大学。
当时安徽大学校址在安庆市。
我们一行四人到达安庆后,即与安庆军管会主任桂林栖同志取得联系,受到桂林栖同志的热心领导和支持。
原安徽大学有文、理、农、法四个学院,农学院有农艺、森林、园艺三个系。
安庆解放前夕,校长杨亮功等一些负责人已逃离学校,一些进步教授自动组成校务维持会,领导师生员工阻止了国民党败军的抢劫破坏。
我们进校后,首先向师生员工宣传共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消除群众中由于国民党当局反动宣传所造成的疑虑,号召离校师生回校复课。
同时,依靠群众逐步开展各方面的清查工作,并发放小米维持师生员工的基本生活,使学校得到初步安定。
七月上旬长江上中游连降暴雨,紧靠安庆市的广济圩危急。
我们响应市军管会的号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TAI WORLD 兰台世界尹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建校,是安徽当时唯一的高等学校。
1939年因日军入侵,省立安徽大学一度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复校,并改“省立”为“国立”,校址仍在安庆。
国立安徽大学时期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极其重要的一个办学时期,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美誉。
1946—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复校后在安庆办学的三年,是进步力量同反动势力不断斗争的三年,学校爱国民主运动空前活跃、高涨,广大师生工友以此来表达反对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呼声和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之情。
一、1946—1949年的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状况1946年,复校后改“省立”为“国立”的国立安徽大学校园内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军复员学生三派势力强大,一直把持着校务工作。
在教职工中,又有中大派、武大派、北大派三派互不团结,派系斗争非常激烈。
其时,校内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迫害青年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广大师生强烈不满。
1946—1949年这一短暂的历史时期,学校发生了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其中规模、影响较大的运动主要有四次。
1.“六·二”学生大罢课。
1947年5月,全国性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学生运动爆发。
北京大学生发出了“六·二”总罢课的号召。
5月下旬,南京发生“5·20”惨案的消息传到国立安徽大学,令广大学生义愤填膺。
校内刘玉浦、尤继安等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书写了诸如“朱门酒肉臭,学生饿的瘦”、“把打内战的钱省下来给我们吃饭”、“拿打内战的钱办教育”之类的标语,张贴在校园各处,呼吁声援“5·20”惨案。
基群等学生收到中共华东局学运组指示,积极发动学校师生参加“六·二”总罢课行动,配合全国性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斗争。
6月2日凌晨,基群、朱蒋生等同学在教学大楼秘密贴出《反内战总罢课宣言》,同学们看到宣言,都主动响应,拥护罢课的大字报和标语很快在校园各处出现。
一些进步教授如潘怀素、朱剑农等,也主动配合退堂罢教。
最终,国立安徽大学师生冲破反动党团的阻挠,取得了罢课的胜利。
2.1947年工友罢工。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国立安徽大学校工和全国工人一样,政治上无地位,生活上无保障,还常常遭到校内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军学生的侮辱殴打。
1947年夏,全校200名工友在进步学生的帮国立安徽大学是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办学时期,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美誉。
1946-1949年学校在安庆办学的三年,是进步力量同反动势力不断斗争的三年,爱国民主运动空前活跃、高涨,其中不乏规模、影响较大的运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当下高等学校教育广大师生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坚定信念具有启迪作用。
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特征历史作用1946-1949年的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研究侯彤中图分类号K26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09摘要关键词HouTongNational Anhui University was an important stage i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s history,and enjoyed the great reputationof “only secondary to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in Beijing-Shanghai area ”at that time.The university was operated in Anqing from 1946to 1949,when the progressive force kept fighting with the reactionary force.At that time,the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s of National Anhui University were rising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and some of them were with large scale and big influence,hel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and produced positive historical effect,which still plays an enlightening role in encourag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of times and stand firm intheir belief.National Anhui University;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features;historical effectDOI :10.16565/ki.1006-7744.2019.02.32DANG'ANCHUNQIU 〉〉〉档案春秋133助下,成立了工人联谊会,以此来维护工友利益,联谊会推选朱英担任主席。
同年秋,学校发放生活福利补助,工人照例没有。
工人联谊会立即召开会议,向校方提出三项要求,即第一,工人与教职员的工资要同时发放;第二,工人与教职工福利同等;第三,校方辞退工人,须经联谊会同意。
校方对联谊会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联谊会当即召开罢工大会,宣布举行罢工。
一些进步学生也主动响应罢课号召,以支援工友的罢工斗争。
顿时,整个学校陷于瘫痪,迫使校方不得不进行谈判。
谈判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人代表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全体校工团结一致,无人复工。
最终,校方被迫答应了联谊会提出的三项要求,国立安徽大学工友罢工斗争获得了胜利。
3.1948年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
1948年5月,在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国立安徽大学广大学生和进步教授一再呼吁,要求校方同意成立学生自治会。
但围绕着“自治会由谁组阁”的问题,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选斗争。
当时参加竞选的有三个学生团体。
一个是校方支持的“民主”竞选团,成员主要是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一个是“公仆”竞选团,成员主要是复员青年军;第三个是“大公”竞选团,成员主要是各院系思想比较进步的学生代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立安徽大学党支部经过研究,支持并参加“大公”竞选团。
针对“民主”“公仆”两个竞选团的政治背景,“大公”竞选团提出了“无党派、无背景、无津贴”,“自由、民主、进步”等竞选口号,公开揭露“民主”“公仆”两个竞选团的黑幕。
为了保证竞选成功,党支部支持进步学生组织“助选团”,以唱歌、广播、出快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大公”的竞选主张。
最终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大公”竞选团获胜。
通过这次竞选活动,学校师生更加认清了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军的丑恶嘴脸,增强了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胜利的信心。
4.隐蔽疏散,护校迎解放。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更加黑暗,特务组织拟定了大批黑名单,企图进一步逮捕中共党员和进步师生,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国立安徽大学的校园。
学校党支部书记刘玉浦和党员尤继安、朱蒋生遵照中共南京市委“隐蔽疏散,积蓄力量,迎接解放”的方针,撤离国立安徽大学,回南京警运系统工作。
另有一批进步同学也先后投奔皖北解放区,加入革命队伍。
解放前夕,隐蔽在学校的民盟成员、进步教授张效良、齐坚如等,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强行要把国立安徽大学南迁江西泰和的计划,组成“国立安徽大学校务维持会”,率领广大师生护校拒迁,有力地阻止了国民党败军逃窜时的抢劫和破坏行动,为保护学校图书仪器设备不受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1946—1949年的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的特征1.中国共产党是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的领导核心。
1946—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的爱国民主运动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1946年10月,国立安徽大学复校之初,中共南京地下市委决定,将从南京临时大学转来国立安徽大学学习的五名中共党员组成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为李昭定;另外,中共上海市委学委也直接领导一批学校进步学生,他们相互配合,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
鉴于国立安徽大学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共南京市委指示国立安徽大学支部,当时国立安大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有关情报,宣传革命理论,团结进步师生,迎接安庆解放”。
国立安徽大学党支部以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领导并支持了学校此起彼伏的爱国民主运动。
如1948年,以进步学生代表为主的“大公”竞选团赢得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国立安徽大学党支部为了加强对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派中共党员尤继安担任了学生自治会的秘书长。
中国共产党对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的领导和支持,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权利的要求是一致的,学校运动蓬勃发展,不断取得胜利,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明斗争方向密切相关。
2.国立安徽大学的爱国民主运动以进步学生为主体力量。
纵观整个国立安徽大学的爱国民主运动,始终都离不开学校进步学生这一群体,不管是膳食团的查账运动、“六·二”学生大罢课、1948年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还是隐蔽疏散、护校迎解放,始终都活跃着进步学生的身影,他们是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展开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争取、团结其他进步力量,推动诸如鼓励工友罢工、维护自身利益此类学校爱国民主运动高涨的有力强心剂。
进步学生所争取的权益,不只限于他们自身的权利,更多的是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呼吁和呐喊。
这也反映了学生维护自身利益,追求进134兰台世界LANTAI WORLD尹步、民主、自由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3.团结一切可团结的进步力量推动爱国民主运动。
除进步学生之外,国立安徽大学的进步教授也投身到学校的爱国民主运动中,积极支持学生活动。
1948年,第一届学生自治会成立后不久,出版了四版《安徽大学新闻》半月刊。
进步教授潘怀素、徐太素等人都写了文章,表示支持。
解放前夕,隐蔽在学校的民盟成员、进步教授张效良、齐坚如等,组成“国立安徽大学校务维持会”,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强行要把国立安徽大学南迁江西泰和的打算,率领广大师生护校拒迁,有力地阻止了国民党败军逃窜时的抢劫和破坏计划,为保护学校图书、仪器设备不受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进步学生还积极深入学校工友中,主动宣传、动员、帮助全校200名工友成立工人联谊会,来维护工友利益,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三、1946—1949年的国立安徽大学爱国民主运动的历史作用1.国立安徽大学的爱国民主运动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