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视域下铁路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区域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刘鹏;刘金成
【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年(卷),期】2011(014)008
【摘要】区域经济要素决定了区域轨道交通的模式、规模等级和发展进程.区域轨道交通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诱发性和先导性,影响着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以日本东京为例,说明了区域轨道交通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城市
群内部结构的优化以及内部经济的集聚与融合.二者的协调有利于区域经济和区域
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刘鹏;刘金成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530001,南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804,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804,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125;F530.32
【相关文献】
1.区域性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J], 杨永平;宗传苓
2.“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J], 王春玲
3.“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J], 王春玲
4.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评《区域经济前沿: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J], 杨金璇
5.河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 彭永芳;张梦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城镇化进入市域铁路时代

新城镇化进入市域铁路时代

新城镇化进入市域铁路时代
兰颖春;林玉
【期刊名称】《世界轨道交通》
【年(卷),期】2022()11
【摘要】市域铁路又称通勤铁路,顾名思义,就是人们用于在大都市城区和郊区之间通行的轨道交通系统,它承担着连接卫星城镇、市区郊区与市区核心地带的枢纽作用,能有利地促进市区、市郊进行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速铁路里程达到4万公里,地铁里程超7000公里,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相较而言,对市郊铁路的投入略显不足。

2021年我国市域(郊)铁路里程仅千余公里,不及地铁里程的七分之一。

与国外纽约、东京、伦敦等大都市拥有数倍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市郊铁路相比,我国支撑都市圈发展的市域(郊)铁路规模相对薄弱。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兰颖春;林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3
【相关文献】
1.与新思域同质同源思铭低价入市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思考
3.市域铁路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4.对国铁企业加快融入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思考
5.市域铁路成为新城镇化“香饽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0. 如何通过轨道交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30. 如何通过轨道交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30. 如何通过轨道交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30、如何通过轨道交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而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轨道交通能够显著缩短区域内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以往,由于地理距离和交通不便,城市之间的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受到限制。

但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例如高铁、地铁、轻轨等的出现,使得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

比如,原本需要数小时的车程,现在可能仅需几十分钟就能到达。

这使得人们在不同城市之间工作、生活和旅游变得更加便捷,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轨道交通的发展还能带动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

沿线站点周边往往会形成新的商业中心、产业园区和住宅区。

以地铁站为例,周边通常会聚集大量的商业设施,如购物中心、餐饮街等,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商家。

同时,产业园区也会因为交通的便利而更容易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这种集聚效应不仅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还能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再者,轨道交通有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轨道交通的连接,可以实现资源的更高效流动和合理分配。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将资源更快捷地运输到需求较大的地区,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同时,也能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形成互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

在规划轨道交通线路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的城市布局、产业分布和人口流动等因素。

确保线路能够覆盖主要的经济中心、产业园区和人口密集区,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带动作用。

同时,要注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形成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比如,轨道交通与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率。

此外,政策支持也是推动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轨道交通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铁路经济带思想在青藏两省区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适用性分析

铁路经济带思想在青藏两省区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适用性分析
和 带 动 周 边 地 伟 、 宋迎 昌认为 由于费洪平 、 申金升等 异的今天 ,地区间的时空距离并非是 区经济 发展 。点 所定义的交通经济带的概念忽视 了组 形成经济带的唯一 重要条件 ,关键还 轴 开 发 理 论 最 成经济带空间结构节点的城镇 ( 的 需看沿交通干线城镇群之 间是否有紧 群) 早 由 波 兰 经 济 作用及交通干线外的其他线状设施综 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及沿线地区资源
路 经 济 带 的理
一一 带 一膏两 区济一 一率 一一 一一一 省一 ~ 一的 一
使得原有几个沿线中心城市 ( 、 西宁 格
上 世纪 8 年 代以来 , 0 我国经济理 尔木 、 萨) 拉 的辐射范 围扩大 , 动更 带
论 基 础 ,增 长 论界对于沿交 通干线 ( 铁路 、 公路 、 水 多周边 中小城镇的发展;沿线地区原 极理论 最早 由 运) 密布城市 ( 及产业 群这一现象 有 中小城镇会 成为经济带 次级 中心 ; 镇) 法 国 经 济 学 家 也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 ,进而提出了产 在沿线贸易集 市、 定居 点 、 采矿点 、 公 佛 朗索瓦 ・ 鲁 业带和交通经济带的概念 。 : 佩 如 费洪平 路铁路交通岔 口的综合作用下会 出现 提 出。该理论主 认为 , 产业带是特定经济空间中 , 由众 一批新 的小城镇。青藏高原 由于人 口
张, 区域经 济 的 多相 互配合协 作密切的产业 部门 , 围 总量 低、适合人类居住地 区空间分布 发 展 主 要 依 靠 绕 资源密集区 ,中心 城市 或交通方便 上并不连 续,所 以会在沿线不连续 的 条 件 较 好 的 少 的区位 ( 或节点) 而集聚 , 所形 成的 由 “ ”上 聚集相 对 多的 人 口和产 业 , 点

发 展 不 平 衡 规 线状基础设施束) 为发展主轴 , 以轴上 连续的点状分布 ,沿铁路线呈带状分 律 出发 , 究欠 或其紧密吸 引域 内 ( 5- 8 km) 布 。因此 , 研 约 o-0 从更恰 当的角度而言, 铁路

超大特大城市铁路枢纽地区的站城融合规划策略研究

超大特大城市铁路枢纽地区的站城融合规划策略研究

1研究背景铁路枢纽是城市乃至区域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及战略资源之一,对区域空间格局、城镇人口集聚、产业功能业态等产生深远影响。

铁路枢纽地区作为站城互动最为紧密的区域,其规划建设更应谨慎论证、精细设计,以充分发挥枢纽价值的辐射带动作用。

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高密度城区内的铁路枢纽地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其周边地区的人、地、产、居矛盾日益凸显,枢纽改造及地区综合提升的内源动力尤为强烈。

“十四五”时期是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站城深度融合的关键期[1],也是以存量开发为特征的枢纽周边地区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发展窗口期。

以全局视角理顺全过程的规划建设实施路径,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超大特大城市铁路枢纽站城融合地区的协同式规划范式,实现枢纽改造提升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和有机协调,成为当前发展背景下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2研究综述近年来,聚焦存量更新背景下的大型枢纽周边地区站城关系的规划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李扬[2]以大阪梅田和东京站枢纽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日本铁路枢纽地区四个阶段的发展模式演进,总结提出日本“站城一体”城市更新经验对我国枢纽地区改造提升的启示:①优化铁路运营能力,支撑枢纽地区发展;②以高强度混合开发汇聚人口资本;③以高品质的步行网络和公共广场强化空间连接;④以站城一体化运营管理打造区域品牌。

刘雨菡等[3]结合广州TOD 站城融合发展实践,从政策规范、工作架构、技术路径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总结多层次的TOD 站城融合发展框架,并探讨以协作式规划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站城深度融合的关键期,也是以存量开发为特征的铁路枢纽周边地区应对机遇与挑战的发展窗口期。

在此背景下,文章以超大特大城市的重大铁路枢纽地区为切入点,首先剖析了当前枢纽改造及片区提升在规划建设方面的工作重难点及存在问题,进而总结提出应以全局视角理顺全过程规划建设实施路径与要点,探索形成常态化伴随式的顶层协调机制、跨专业系统型的技术成果体系、工程性与在地化相结合的规划技术思路、战略性与务实性相结合的土地储备模式,以期为超大特大城市的铁路枢纽周边站城融合地区的高质量再开发提供经验借鉴与路径指引。

站城融合理念下铁路站区综合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站城融合理念下铁路站区综合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站城融合理念下铁路站区综合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窦静雅
【期刊名称】《铁道经济研究》
【年(卷),期】2022()1
【摘要】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与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客站周边往往成为聚集商业、服务业、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区域,在拉动城市经济、重塑城市格局、高效利用土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供给侧为新型城镇化、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持高铁建设与城镇化融合发展,铁路站区综合开发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文章以铁路站区TOD上盖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现阶段铁路站区综合开发的支持政策、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我国铁路站区TOD开发进展缓慢的成因,提出加快推进铁路站区综合开发的建议。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窦静雅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基于“站城融合”理念的城市铁路客站发展策略
2.铁路旅客车站结合城市设计"站城融合"理念探索
3.站城融合背景下铁路客运站选址优化研究
4.基于站城融合理
念的当代铁路客站设计内涵初探5.站城融合视野下的铁路客站建筑文化性表达发展趋势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

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
1、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支持力度,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 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科学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和运输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提高 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3、优化城市功能组织,合理布局各项功能区,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 题。
4、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 运营。
要促进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需要在多个层面上采取措施。首先,在规 划设计方面,应注重轨道交通与新城的融合发展。通过优化线路布局和站点设 置,使轨道交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城,提高新城的交通便利性和吸引力。此 外,还需加强城市设计与轨道交通的协同,将新城的开发与轨道交通的建设有 机结合起来。
其次,在建设管理方面,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和协调。由于轨道交通与新城 的发展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域,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以保 障项目的顺利推进。此外,还要注重轨道交通与新城的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优 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轨道交通与新城的互动共赢。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功能组织之间的协调发展变 得越来越重要。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分析现状问题, 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能环 保等优点。然而,目前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尚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主要体现在线路覆盖不足、运输能力有限、换乘不便等方面。同时,城市轨道 交通系统的建设也面临着投资大、周期长、技术难度高等问题。
3、换乘时间不匹配:由于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运行时间和班次不同,往往 会出现换乘时间不匹配的情况,导致乘客无法及时搭乘下一趟班次。
4、票务政策不合理:一些城市的票务政策不合理,如多次换乘需要购买多次 票等,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成本。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第一章城市与和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新城市主义2.城市化3.城市化水平4.逆城市化5.再度城市化6.城乡一体化7.城乡二元结构8.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9.城市化进程中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家(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三、论述1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前景。

12.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意义。

13.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2.霍华德3.马丘比丘宪章4.北京宪章5.城市规划区6.人居环境科学7.城市规划体系8.区域规划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2.分区规划13.修建性详细规划14.控制性详细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16.结构规划17.远景规划18.战略规划二、简答题19.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20.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

三、论述21.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

22.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名词解释1.城市用地2.风玫瑰图3.热岛效应4.逆温层5.城市绿地系统6.绿地指标(三项)7.竖向规划8.工程管线综合9.结构规划二、简答题10.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11.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自然条件是土地适用性平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包括:(1)地质条件:建筑用地、滑坡、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湿度与降水。

(4)地形条件:山地、平原、丘陵。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作用: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对用地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评定的内容:用地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是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要求的用地,二类是只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就能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三类是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评定的结果括图纸和文字说明,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包括现状建设条件,工程准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分析,A建设现状条件是指城市现有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条件与数量的状况,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发展,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