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式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作者:王兰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基于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田野调查,通过引入新内生发展理论,提出认同、赋权、创新、合作四要素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理性认知村落的命运,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主体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要通过确权、赋能提升村民可行性能力,进而将内外资源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参与政策、组织、业务和技术等的创新实践活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要注意加强知识、部门、地区的联动。

四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农牧民的主体地位,激活内外发展动力,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内生发展;乡村振兴;脱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20)04-0065-10收稿日期:2019-12-21 DOI:10.13968/ki.1009-9107.2020.0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MZ041)作者简介:王兰(1986-),女,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农村社会治理。

引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

尤其是2012-2019年,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 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 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1]。

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诸多实践经验都可应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

面对乡村出现的老弱化、空心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力和合作精神等问题,亟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

当前中国乡村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欧美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市民们旅游的新宠。

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侧重介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按照分类,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一、经济乡村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产业,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国外的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纾缓农村贫困和发展经济的途径。

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经济分析。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增加食宿服务业就业机会、推动当地文化艺术及手工制作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各种方式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社会乡村旅游除了经济上的积极影响之外,也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有学者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社会建设和社会资本形成、促进社会互动和社会融合方面的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强经济的互动和交往,而且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环境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了热点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乡村旅游禁不得伤害生态环境。

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共生的。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不同的方面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积极影响。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村文化、参与田园活动等旅游活动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市场需求、农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也有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丰硕。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化运营。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游客的游玩体验受到影响。

二、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秩序不佳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牌。

三、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存在丧失和流失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从古至今中国人注重农业的发展,可谓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因而农村的进步势必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乡村旅游是一种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

目前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有一定积累,但是国内的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1 关于乡村旅游国内外研究1.1 国内研究成果国内乡村旅游起步相对比较晚,因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具体案例分析法和理论研究两大类,研究分别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研究中采用案例分析法的,通常是采用实地走访或是分析比较普遍典型的例子的方式。

如张雯,张广胜采用实地调研法,以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某个村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村庄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在旅游地数量、建设区域、投资规模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几块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现村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出了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也有不少研究成果显示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乡村旅游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总结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四川省成都市的某个农村,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陈景同样选用了案例分析法,他以浙江省金华市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该地区乡村旅游在开发模式、管理方法、产品结构、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结合以往的研究经验,通过走访的方式搜集相关一手材料,通过选取该地区典型的村庄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金华的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分类和分析,得出该地区发展的特色。

通过分析影响金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当地特征,最后提出恰当可行的建议,为金华市的乡村旅游乃至全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

了 乡 村 旅 游 开 发 的 发 起 组 织 不 同 分 为 政 府 主 导 型 和
和非政 ) / 7组 织 主 导 型 等 : 类 似 的还有 F e r n a n d e s C 等
提 出 了乡村 旅游 开 发根 据 发起 的 主体 不 同而 分 为 自
下 而上 ( 居 民为 发 起 者 ) 和 自上 而 下 ( 以 社 区 和 政 府 为发 起者 )两 种不 同形 式 ; Ma r e j a n n a Au g u s t y n则 根 据 发 起 主体 等
旅 游 开 发 的 过 程 进 行 研 究 和 探 索 。 下 面 主 要 对 乡 村 旅 游 的开 发 过程 从 开发 模式 、 开 发 路径 、 开 发 旅 游 产 品 以及 乡 村 旅 游 的 开 发 阶 段 等 方 面 做 简 要 总 结 。
二 、 乡 村 旅 游 的 开 发 与 建 设 研 究
持 续 发 展 的 必 然 要 求 圆。 E I n s k e e p ( 1 9 9 1 1 提 出 社 区 参
与能够 满 足社 区 的意愿 和需 求 、 实现 旅游 的发展 , 并
且 带来 利益 的最 大化【 。 我 国研究 人员 郑群 明 ( 2 0 0 4 ) 提 出乡村旅 游应 该 社 区全面 参 与旅游 开 发 . 通过 “ 公 司+ 农户” 、 “ 公 司+ 社 区+ 农户 ” 、 “ 政 府+ 公 司+ 农 村 旅 游 协会+ 旅 行社 ” 、 股 份制 、 “ 农 户+ 农户” 、 个 体 农 庄 等 模 式 实 现 乡 村 旅 游 开 发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 郑 群 明认 为 乡 村 旅 游 缺 少 社 区 参 与 的 乡 村 旅 游 是 没 有 生 命 力 的, 故 提 出 城 郊 休 憩 型 社 区 可 以选 择 “ 农户 + 农户” 的 模式 , 新 型 城镇 型 社 区采 取 “ 政府+ 旅 游 企 业 +农 户 ” 的模式 . 景 区覆 盖型 社 区采取 “ 个 体农 庄 ” 或者 是 “ 旅 游企 业+ 农户” 的模 式 。 交 通节 点 型 社 区适 宜 “ 农户+ 农户” 和“ 旅 游组 织+ 农户” 。周 永广 等 ( 2 0 0 9 ) 提 出 要 有 社 区 参 与 走 向 社 区 主 导 的 观 点 .他 认 为 社 区 参 与 型 的旅 游 开 发 中存 在 社 区 居 民 象 征 式 的 参 与 ,不 利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唐瑕苓1郑菊1张翎燕1杨颖2彭华1(1.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100)[摘要]通过研读10年来国内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文献,分析乡村旅游研究发展状况,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和动机、当地居民的体验与需求、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学者采用了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关注了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并建议从政府干预、经济效益评估、居民应对策略、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重构本土理论,提炼研究主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旅游者[中图分类号]F323;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4-42-4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新型旅游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旅游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假期;乡村的自然景观、建筑设施与人文等资源都能增强旅游者的感受;拓展了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新兴旅游方式;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学者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实践中存在如利益分配导致乡村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足制约乡村发展、粗放式发展增加环境负荷等问题[1]。

因此,为准确把握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本文对2010—2020年中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炼研究主题并总结研究特征,提出研究展望。

1研究内容综述1.1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1.1.1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

李庆磊等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途径[2]。

是丽娜研究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认为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3]。

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一个文献综述

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一个文献综述

1 引言基于城乡差距日渐增大的突出矛盾,党的十九大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自此,学界掀起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热潮,而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型业态,被学术界视为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选择,将其置于乡村振兴语境中的研究亦迅速兴起。

国内学者根植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围绕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综述,意在厘清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现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聚焦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2 研究综述2.1 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模式作为开展乡村旅游所必需的活动场所,不同乡村地区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必然有所不同。

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和探究。

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向富华(2018)将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归结为“村民自建自营”、“村民+游客”、“村民+公司”及“村民+游客+公司”4种具体模式,并认为一个乡村可同时采取几种模式;根据动力机制的不同,魏超等(2018)提出社区提升、景区依托、文化重构和近郊休闲4类旅游引导的乡村转型发展模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还有学者基于实证展开对具体模式的研究。

王晨光(2018)根据对山东中郝峪和陕西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总结指出,现阶段应选择立足于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制度,以村集体为发展纽带,以合作社、股份合作是、股份制等方式引导全体村民参与的“集体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 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乡村旅游引起了不少学者对其助推乡村振兴机制的分析与探讨。

一是动力机制。

银元等(2018)基于DSR模型,指出乡村旅游通过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在产业定位、空间开发、主客交流、运行机制、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调整,能够实现驱动力的加强与优化,更加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探究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旅游业发展愈演愈烈。

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乡村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

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兴盛乡村产业的有效出路。

分析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从政策支持、加强宣传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引言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城乡交融共进,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之路,在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拓展农村产业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文化资源、人才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已成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支撑和发展目标。

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1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1.1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当下的发展更加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和农村居民搭建了承载乡愁的场域,美丽乡村便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2020年国内居民来津旅游人数约1.4亿人次,消费支出1331亿元。

可见,当前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生活,旅游消费市场仍然潜力巨大。

1.2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立足于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基础农业资源,辅以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掘地区优势,帮助乡村发展提质增效。

伴随着新的发展模式,也将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迈新台阶。

市蓟州区依靠乡村旅游,蓟州区产业也迎来了升级发展,区域农村发展渐入佳境,村民致富创收,乡村风貌更富生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课题 之 一 , 国 内 外 专 家 学 者 对 “内 生 式 发 展 ” 的 理
社会 , 随 着 大 众 对 乡 村 文 明 的 寻 根 以 及 对 乡 村 户 外
游憩 体验 活动 的热 捧 , 乡 村 旅 游 越 来 越 成 为 日益 旺 盛 的游客 消 费需求 , 乡 村 资 源 也 成 为 愈 来 愈 稀 缺 的
关键 词 : 乡村 旅 游 ; 内生式发展 ; 理 论 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F 5 9 2 .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3 3 3 X( 2 O 1 4 ) 0 5 - 0 0 9 4 — 0 3
在 中 国 , 农 村 是 国家 的 根 本 , 农 民 是 民 族 的 基
摘 要 : 随 着 欠 发 达 乡村 地 区 发 展 问题 逐 渐被 受 到 世 界 的 关 注 , 如 今 该 问题 已 成 为 各 国研 究 的 主 要
课 题 在 中 国 , 乡村 发 展 问 题 尤 其 是 乡村 旅 游 发 展 问 题 已 成 为 我 国 学 者 的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之 一 。 引
容 。I a n e对 乡 村 旅 游 可 持 续 开 发 归 纳 为 : 传 统 乡 村 生 态 文 化 环 境 的需 要 ; 协调 旅 游开发 与保 护 的需要 ;
鼓 励居 民收入结 构 平 衡增 长 , 但 必 须 是 以 社 区 经 济
增 长为 核心 的需要 ; 保 持 乡 村 性 的 必 要 性 。
不 仅仅 是 外来 资金 , 也 导 致 了 当 地 乡 村 传 统 文 化 和
乡 民 思 维 方 式 的 转 变 。 因 利 润 分 配 不 均 而 导 致 的 飞
地化、 公地 悲剧 、 乡 民 矛盾 等 问题 , 在 乡 村 旅 游 开 发 和发展 过 程也逐 渐 凸显 出来 。 随 着 少 数 名 族 地 区 发 展 问 题 逐 渐 成 为 社 会 研 究
入 “内 生 式 发 展 ” 理 论 , 从 乡村 性 、 社 区主体 的视 角 , 深 入 研 究 了 乡 村 旅 游 开 发 与 保 护 中 的 乡 村 旅 游 生 态 文 化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问题 , 总 结 了 国 内 外 相 关 学 者 关 于 “内 生 式 发 展 ” 理 论 的 不 同观 点 和 看 法 。
V o 1 . 1 2 No . 5
Ma y 2 0 1 4
2 0 t 4年 5月
内 生 式 发 展 视 角 下 的 乡 村 旅 游 研 究 综 述
武晨 淇 , 邱 玲
( 兰州商学院 a . 工商管理学院 ; b . 统计 学 院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2 0 )
第 1 2卷
第 5 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所 以 , Br a mw e l l提 出 为 了 实 现 旅 游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应 以 保 持 乡 村 的 本 真 性 为 乡 村 旅 游 开 发 的 核 心 内
王 志 刚 和 黄 棋 等 相 关 学 者 对 内 生 式 发 展 也 作 了 较
为 深 入 的 研 究 。虽 然 学 术 界 对 于 “ 内生 式 发 展 ” 的 内 涵表述 各 不相 同 , 但 有 着相通 的观点 。 参考 以上 学者 研究 , 结 合 笔 者 自身 实 践 , 笔 者 归
为 国家解 决 “ 三农 问 题 ” 的 重 要 阻 碍 之 一 。 当 下 中
国, 作为 改善 我 国乡 村 “ 三农” 现 状 重 要 手 段 之 一 的
乡村旅 游 发展现 有 状 况 , 寻 求 一种 可 兼 顾 多 方 利益 群 体 的乡村 旅游 发展 新 的模式 。

乡村 旅游 , 乡 村 旅 游 不 仅 成 为 一 种 阻 止 农 村 社 会 经
济 衰退 的有 效手段 , 而 且 还 成 为 增 加 农 民 可 支 配 收

入的有效 途 径 。在 欧 洲 , 乡 村 旅 游 已 经 成 为 拯 救 欧 洲 乡村 的 产业之 一 , 甚 至 被 认 为 可 以 替 代 传 统 的 乡
村 产业 。同时 , 乡村 旅游 发展对 农村 的作 用 , 带 来 的
旅游 资源 。
论 也进 行 了深 入研 究 , 但 目 前 仍 未 出 现 较 为 一 致 的
理论 发 展 体 系 。学 术 界 如 普 勒 格 和 塞 克 考 曼 德 、 Ra y 、 S h a r p l e y、 宫 本宪一 、 李 承嘉 和周永 广 r 】 1 6 以 及
乡村 作 为 一 种 独 特 的 旅 游 资 源 , 需倍加保 护。
基 于“ 乡村性 ” 的旅 游可 持 续研 究
乡 村 性 是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的 依 托 和 灵 魂 。 乡 村 社 区越 是传 统 的 , 乡村 旅游 越是 原始 的 , 才பைடு நூலகம்越 对 城 市 游 客具 有无 可替代 的 吸引 力 , 保 护 当 地 社 区 的 传 统 文 化 和 传 统 旅 游 资 源 是 旅 游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根 本 。 当 今
笔 者基 于原 生态 型 乡 村 , 引入 “ 内生 式 发 展 ” 理
石 。 中 国 农 村 经 济 环 境 的退 化 和 社 会 环 境 的 恶 化 成
论 , 从 乡村性 、 社 区 主体 的视 角 , 深入 研 究 了 乡 村旅 游 开 发 与 保 护 可 持 续 发 展 问 题 。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我 国
纳 内生 式 发 展 的 理 沦 内 涵 为 : 保 持 当 地 社 区 的 本 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