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6)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
细讲弟子规01 细讲弟子规02
细讲弟子规03 细讲弟子规04
细讲弟子规05
细讲弟子规06 细讲弟子规07 细讲弟子规08 细讲弟子规09
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11 细讲弟子规12 细讲弟子规13 细讲弟子规14
细讲弟子规15
细讲弟子规16 细讲弟子规17 细讲弟子规18 细讲弟子规19
细讲弟子规20
细讲弟子规21 细讲弟子规22 细讲弟子规23 细讲弟子规24
细讲弟子规25
细讲弟子规26 细讲弟子规27 细讲弟子规28 细讲弟子规29
细讲弟子规30
细讲弟子规31 细讲弟子规32 细讲弟子规33 细讲弟子规34
细讲弟子规35
细讲弟子规36 细讲弟子规37
细讲弟子规38 细讲弟子规39 细讲弟子规40
细讲弟子规41。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弟子规》含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动画风格、深入浅出的儒家精髓,能够让我们提升道德修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这里这一次的讲座叫“幸福人生讲座”。
诸位朋友,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如何让人生幸福?我们人生走了几十年,你觉得幸福吗?很多朋友笑了,笑是有幸福的感觉。
您常常在睡觉当中有没有睡到笑醒的?有。
有没有朋友说说看,你睡到笑醒是什么原因?能不能让这些欢喜在你的人生当中愈来愈多?我们假如这样去经营人生,就会愈来愈幸福。
哪些事情让你一想到就会觉得很欢喜、很快乐?有没有哪位朋友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幸福的感觉?怎么都没有了?好东西要让好朋友分享,当我们把好东西让好朋友分享,你有没有幸福的感觉?施比受更有福。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朋友下午来听过课程,一定有人已经把你最好的朋友带过来,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当我们把最好的朋友带过来,让他在这一节课当中能够得到一生重要的观念,你的内心会觉得怎么样?很欢喜。
假如刚好这节课,他都知道如何把孩子教好,让孩子懂得孝道,他获得这个观念,然后他的孩子真正懂得孝,你这个朋友半夜睡觉都会笑醒。
你不只把自己的幸福自己享,还给别人享。
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去回想一下,你人生所有让你幸福的感觉,其实都是你下对了抉择,所谓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诸位朋友,你的人生曾经下对哪些抉择?人生时时刻刻都在下抉择,现在有没有在下抉择?假如现在在底下说:今天好累,我打个瞌睡好了。
那抉择打瞌睡跟认真听课造成的效果截然不同。
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前面跟后面都是抉择。
“男怕入错行”,所以要抉择对什么?行业;“女怕嫁错郎”,要抉择对什么?择偶。
其实这两个有一个共同的关系,就是你要看人看得很准。
比方说你抉择这个行业,选对了行业,还要跟对了主管,他才会提拔你,他才会成就你。
所以,看人的能力重不重要?很重要!女怕嫁错郎,嫁错老公会不会幸福?很困难。
弟子规完整版

弟子规完整版——蔡礼旭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zǐ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弟子规完整版

弟子规完整版——蔡礼旭一、《弟子规》全文第一章:入则孝第二章:出则悌第三章:谨第四章:信第五章:泛爱众第六章:亲仁第七章:余力学文dìzǐguī弟子规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zǐ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lìzéxué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mǔhūyìng wùhuǎn fùmǔmìng xíng wù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fùmǔjiào xūjìng tīng fùmǔzéxūshùn chéng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读: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
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弟子规》略讲——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略讲(共一集)蔡礼旭老师2008/10/11中国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持人:昨天早上,蔡老师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跟大家做了一个简略的介绍。
看到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非常踊跃,提问非常热烈,所以今天晚上特别加一场交流,让大家离开庐江之前,有一个丰富的精神盛宴。
在交流之前,我们再次邀请蔡老师跟大家就有关《弟子规》如何应用在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一些主题,做一些简单的报告。
接下来欢迎蔡老师。
蔡老师:首先非常佩服诸位长老、诸位长辈朋友们学习的这一份用心,这一份积极。
我们这几天,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不少,可能都有六个小时、八个小时。
而三天过去了,我们这一份认真不能只有三天,应该这一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热情能够保持到终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道德学问可以不断提升,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好学的典范。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屹立不摇的根基今天晚上跟大家交流到,中心非常着重推广的一本经典:《弟子规》。
而常常听到师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很多学者在研究: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在这个世界之林屹立不摇,而且还呈现的是大一统的状况,还这么团结?能有这样的表现,那一定跟中国人的思想、华人的文化有关系。
他们深入去了解。
因为几千年都这么团结了,在世界上已经找不到第二个国度有这个情况。
后来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说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
所以显然家庭教育在整个我们民族当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核心价值。
而我们再细细去想,其实一个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他人生的价值观,都来源于他的家庭的教育,他做人的根基都是小时候扎起的,所以俗话又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就像昨天我们长老也提到,他们重视胎教,重视七岁以前的教育,很多做人做事的习惯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可能一辈子就屹立不摇。
就能够以他扎下的根基好好地去做人、好好地去处事。
所以家庭教育对我们整个文化来讲,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所在。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12)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二集)2005/3/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12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也让学生读《弟子规》,当我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内心都会非常感动,因为学生可以早我们十多年就接受到圣贤的教诲。
记得我体会到《弟子规》的重要性,就拿了书,从家里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去找我一个结拜的大哥,因为他的女儿一个小学二年级,一个小学四年级。
一到了台中之后,我跟他坐在一个餐厅里面,还不等吃饭,我已经开始一句一句念给他听,讲给他听。
比方说「父母呼,应勿缓」,孩子的恭敬心养成之后,对一生至关重要,假如没养成恭敬心,后患无穷。
就这样一句一句把它的影响性跟重要性,跟我的结拜大哥做说明。
刚好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内心觉得很伤感,所以就哭起来。
结果我的大哥被我吓了一跳,他也没说话,后来我情绪比较平和下来,他就对我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有人讲成你这个样子。
我就跟他做了一下解释,是因为我刚刚念到一半,突然感受到我这一生,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没有老师教我这个?假如从小就有老师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我,我的人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冤枉路。
其实一个人走了冤枉路,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体力,但是在走这个冤枉路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言语、行为又犯了多少过失,又伤了多少爱护我们的人的心。
而这个伤害这些爱我们人的心,能不能再挽回?很难!所以觉得非常遗憾。
因为人生有这样的遗憾,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学生再有这样的遗憾,所以常常我听著学生在读诵的时候,也会非常感动。
诸位同修,让遗憾就到我们为止,不要让下一代再有同样的遗憾。
【亲有过。
谏使更。
】我们刚刚提到了父子之间如何劝诫,君臣、还有夫妇,接下来第四伦,兄弟的劝诫。
兄弟也是相当的密切、亲密,所以当兄弟有过失,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来规劝,当然规劝的态度方法就很重要。
刚刚我们讲的这些古今的事例,最重要的也是从他们的表演当中,学到个中的本事。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文稿)(07)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七集)2005/3/7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7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刚刚在外面看到诸位同修非常勇猛精进,已经把「睡」都打掉,中午也没有休息,一直在那里读诵《弟子规》,我们是随喜功德。俗话说「初发心,成佛有余」,我们这样的勇猛精进,一定要持之以恒。早上我们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个教诲最重要的要长养孩子的孝心跟恭敬之心,而至诚的恭敬心与自性相应,所以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当我们在落实这一句教诲的过程,事实上也在落实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看这一句教诲是不是落实了「孝养父母」,也落实了「奉事师长」,因为师长也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再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当我们用这样的恭敬心面对父母,父母欢喜;当我们用不耐烦的心,用瞋恨的心对父母,那就没有做到慈心不杀。当我们是用恭敬心的时候,也是做到了不杀,也是做到了不瞋这样的教诲。
有一位女子,有一次经过一家寺庙,她非常恭敬进入寺庙礼佛,礼完佛之后,她把她仅有的两文钱统统布施出来。方丈住持亲自出来帮她诵经祈福,帮她求忏悔。后来她福报现前,入宫富贵,带了几千两到佛寺来,结果方丈没有出来,反而派他的徒弟出来帮她诵经,帮她回向。这位女子觉得很诧异,之前捐钱两文,方丈住持亲自帮她祈福;现在她捐的数目这么大,只有叫徒弟出来帮她诵经。这位女子她也很有好学之心,主动询问方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方丈也告诉她,从前你捐两文钱是真心真意,所以我不出来帮你忏悔,内心过意不去。而现在你虽然捐了这么多钱,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像以前这么样的真诚,所以叫我的徒弟出来就可以了,所谓福田最重要的靠心耕。我们处处心地里面都希望众生离苦得乐,都能随分随力去帮忙,相信修得的福报也是非常的广大。这是在事业方面,我们要懂得稳扎稳打去经营。
文字版蔡礼旭细讲弟子规中部

文字版蔡礼旭细讲弟子规中部文字版蔡礼旭细讲弟子规中部蔡礼旭,1973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
主讲的《弟子规》深受大家欢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字版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我这个人生回想高中的时候,一发考卷都要瞄瞄看别人几分,假如比我的分数高,我的内心怎么样?很不舒服。
小鼻子小眼睛,这样的人格会幸福吗?我们要深思。
我记得我大学毕业,刚好在一个商店里面遇到我一个初中的同学。
他每次都是第一名,在我的印象当中,好班里面的第一名。
当他大学毕业出来,因为长期就是埋在书堆里,所以跟人相处的能力特别差。
一谈到他出社会工作的经验,他就在那里发抖,他说人为什么这么恐怖?我都很怕跟他们相处。
你看他与人相处能力极低,相同的,包容别人的胸襟也没有形成。
所以,他这样的人生不大可能会幸福。
我们再来思考,我们把孩子往升学主义推,他出来又拿了博士、硕士的很多,请问现在失业率最高的是什么学历?现在高中毕业的都不会失业,为什么?劳动、洗碗、扫地,他愿意做,所以他不会失业。
反而是大学、研究所毕业,觉得那个薪水太低了,不愿意做。
诸位朋友,请问大学、硕士给了这个孩子什么态度?屈不下去,人生要能屈才能伸。
好,现在每年大学以上的毕业生非常非常多,但是有很多都失业。
有没有?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从教育体系里面培养了十多年的人才,出来用不上。
出来很多!但是诸位您假如有朋友,他是企业主,他是公司的主管,甚至于公家机关的主管,你问问他,现在年轻人有没有好的人才?他会怎么回答?他会告诉你,找不到人才!教育的机器一直在出产,结果企业家觉得用不上。
所以诸位家长,您假如跟你的孩子讲:你就是考试就对了,其它的家事你都不用做,你就一直给我考试,都一直考上去,大学毕业保证你有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有没有家长给你的孩子这样打包票?你会跳票!好像告诉他,你就是把书念好,你以后就是一帆风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5/3/7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118-06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刚刚有没有同修去买刮胡刀的?【父母责。
须顺承。
】当父母责罚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好好检讨,好好反省、改过;因为毕竟父母是用一分爱护我们的心,希望我们能够德行增长,才会教育我们,责罚我们。
我曾经也问小朋友,假如你被父母处罚,你内心是什么想法?诸位同修,你的孩子被你处罚完,他是什么想法?你们有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孩子最多的答案是「好衰」。
他说:好衰!被父母骂,下次做错事不要被看到,就不会被骂。
这样好不好?对,所以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要敏锐去观察,你才能够引导他正确的态度。
所以我们当老师要帮父母说话,要让孩子体恤,父母教育你们,也是对你们的一分爱心。
我就告诉学生,一个人发了脾气以后,会不会觉得神清气爽很有精神?你有没有看到一个人发完脾气说:我精神百倍。
有没有?没看过!发完脾气大部分身体会觉得怎样?比较累。
为什么?因为一发脾气,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发一次脾气要几天才可以恢复过来?三天。
所以这个对身体是很大的损伤。
为什么父母知道发脾气对自己身体不好,但是他还是要管教你?因为怕你不学好,怕你人生没有建立正确的人格、态度,是为了你好,宁可伤害自己的身体也要教诲你,所以你要体恤父母的用心。
我们要对得起父母这个教诲,绝对不能说很衰,而是要藉由这个教训以后,了解到自己哪里犯了过失,往后绝对不能再犯,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教导。
要学习颜渊的德行,颜渊能做到「不二过」,所以下次不能再犯。
我们应该抱持著挨骂换得进步,每次教训完,我一定可以再进步,赶快把过失导正过来。
当孩子被教训之后,他的心态是如此,那他也能够珍惜这个机会提升自己;他就不是情绪化而已,而是能用理智来面对事情。
所以,『父母责,须顺承』。
在春秋时候,有个孝子叫曾参,有一次他父亲很生气,处罚他。
顺手拿起旁边的一根棍子,很粗,结果一打,他很乖都不动,「父母责,须顺承」,就乖乖在那里给爸爸打。
爸爸因为情绪比较大,所以失控把他打昏了。
这个消息传到孔夫子的耳里面,夫子就说:你这样做,不孝!曾参觉得:我很乖,「父母责,须顺承」,连跑都不跑,怎么会不孝?夫子说:假如你的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了,那谁最伤心?父母。
这样是陷父母於不义!所以学道理要灵活一点,夫子告诉曾参说,「小杖则受」,小棍子可以受;大杖,用跑的比较快,「大杖则走」,赶快离开。
所以我们求学问要学灵活,懂得权变。
今天我们学完之后,比方说,刚好犯了过失,爸爸在骂你,这时候你要「父母教,须敬听」。
但是假如你父亲有心脏病,看你愈看愈生气,这个时候你可不能站在那里,要赶快离开。
所以这是我们要懂得观察情况,处处替父母著想。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谁呼也要应勿缓?我们看五伦关系,比方说君臣关系,「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
我们这个态度真正做到,你的上司一定对你非常欢喜。
他要带下属出门,一定会带谁?一定会带你;都带那些很有礼貌,懂得帮人家夹菜,帮人家倒茶的。
所以这个态度也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事业。
记得我们在广东,有一次见到一个园长,他就有提到,有一次他跟广东的客户见面,也带了一些他们学校里面的老师一起去吃饭。
他带这二、三位老师去吃饭的用意在哪?重点是请客人吃饭,带这几位年轻的老师去要干么?当然要帮忙招呼,总不能让老板去坐在门口端菜!所以要懂得这些礼仪、礼貌,才能够协助领导者,而不会帮领导人捅娄子。
结果这些老师也没有学《弟子规》,所以点菜,因为是广东的客户,一定点给谁吃?点广东菜给客户吃。
那些老师有的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欢吃辣,所以一边吃菜,这些老师就在那里说真难吃,在那里议论起来,这领导人很不舒服。
好不容易上了一、两道比较辣的菜,这个领导人当然把菜先转到客户的面前,这个客户才夹一口,这些年轻的老师马上转过去,赶快夹起来。
他又把它转回来,转到客户面前,没多久他们又把它转回去。
真的,不学礼,无以立,连做人的分寸都不懂,事业很难立足,很有可能会给人家添麻烦。
所以对长者、对领导者,我们都要有恭敬的态度,要懂得察颜观色。
所以「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
一个孩子懂得受教,他到公司去,才能够真正得到这些公司里面主管还有长辈的疼爱。
所以五伦关系当中,君臣关系也要做到这一条。
再来夫妇关系,太太呼,怎么样?要互相尊重!太太呼也要应勿缓,太太命也要行勿懒,答应的事情要做,不能拖拖拉拉。
假如太太教,要须敬听,闽南话说「听某嘴,大富贵」,听老婆的话才会富贵。
当然听老婆的话要听她对的话,你老婆给你很好的建言,我们都要能够接受,因为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有个好太太,随时在旁边帮你叮咛,那是你莫大的福分。
人生的过程有很多的挑战跟诱惑,假如你一不小心跌倒了,可能就很难再爬起来。
太太是相夫教子,所以太太责也要须顺承。
再来我们看兄弟、看朋友,事实上也应该落实在这一句教诲之中。
儿子呼,也要怎么样?儿子呼,可不能应勿缓。
你儿子说:爸爸!你马上很乖,跑过来:儿子,有什么事吗?那就倒了,这个不行。
因为孩子我们要长养他的孝心跟恭敬心,应该是他要遵守这一条教诲。
除了五伦关系之外,还有一伦关系至关重要,五伦关系假如没有这一伦关系,这五伦关系也无法彰显。
这一伦是哪一伦?师生关系。
诸位同修,五伦的道理都必须透过老师教诲,人才懂得这样去做人。
所以,「老师呼,应勿缓,老师命,行勿懒」。
我在跟随师父上人学习的这个过程,我是偶然的机会在电视看到师父讲经,一听很欢喜,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道理,所以确确实实人不是不学,而是没有遇到好的因缘。
我们有一位同修,他刚好看到电视颁师铎奖,他坐在那里,一边看一边掉眼泪,哭得稀里哗啦,一个大男人。
为什么哭?他说我这辈子为什么就遇不到这么好的老师?结果后来他也听到师父讲经,内心很欢喜。
他本来是事业做很大,他做房地产,他马上珍惜这个学道的机缘,把他的公司统统收掉,不做了,我要好好学道!所有的同业人员都觉得他脑筋有问题,这么多的钱不赚,要去修学佛法。
结果很有意思,因为他所有都收掉了,过没多久房地产大跌,所有的同业都亏得稀里哗啦的,所以同业人员都说他会算。
所以诸位同修,因为一颗求道、好学之心,把他的厄难解掉。
他说他一开始听经,听八个小时,差不多五、六个小时都在打瞌睡。
但是他很坚持,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他一定要好好学下去,后来慢慢那个昏沈的现象就减去了。
我遇到这么好的机会也很珍惜,就开始学习佛法。
诸位同修,你们可能是比较有福分,一开始就听闻老和尚的教法,我是曾经从事教育训练,也接触到很多的演讲,听的大半其实都是邪知邪见。
你看现在社会上讲的「成功,我一定要成功」,他们对成功的认知是什么?如何赚进人生的一千万,如何赚进人生更多的财富。
这样的认知对不对?已经有所偏颇。
因为人生是全方位的经营,绝对不是只有在财富当中经营。
而财富是不是挣来的?也不是。
当他们接受的是这些知见的时候,其实他的人生已经陷入很危险的境地。
我在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他们来上课很贵!三天上课,台币要三万多块,还有的上十天要五、六万块,这个行情是已经五、六年前的行情,现在上更贵。
我就觉得自己很愚痴,这么好的佛法、经典,人家送我们,我们视而不见,还自己花大把大把的钞票去送给别人。
相信也是以前欠人家的钱,「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所以当我们能够听闻师长的教诲,内心非常欢喜。
「师长教,须敬听」,在所有师长的教诲当中,有六个字我们时时记在心上,就是要「为佛法,为众生」。
后来师长又说,只要你发心,其他的事都给佛菩萨安排,我听了也很欢喜。
因为过去生的习气比较重,喜欢做生意,你们看得出来吗?我妈妈常常都会讲到这里,说我每次回外婆家,都会去买一个小的,比方说,卖地瓜,就是人家拿五毛钱来跟我抽,抽到了我就东西给他。
我记得第一次是八十张签,可以赚四十块,本钱是二十八块,所以我从小就从小本生意做起,一次可以赚十二块,后来慢慢再增加。
所以我妈妈说这个过去生一定做生意。
结果真的,我小时候写日记,我的志愿我就写我要做生意,而且那个做生意是写到「无奸不成商这句话是错的,我要把它改正过来」。
所以,这个习气就一直带著,都没有改。
后来思想很纷乱,都一直想要赚大钱,都觉得赚钱以后我就可以帮助别人;后来因为听到师长的教诲,这个观念慢慢就转变过来。
真正帮一个人最彻底的,是让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当他明白道理他才能真正离苦,才能真正经营财富,经营好家庭生活。
当我把这些纷乱的习性放下,也没有去求,机会就来了。
刚好我那时候没有工作,跑到台东去住。
有个学校有个老师生产,生完产需要一个代课老师,刚好那一年法律又规定要大学毕业才能当代课老师,整个乡镇找不到一个大学毕业生,结果就找上我来了。
我一听,要带一年级的小朋友,那个身高有的都还没有到我的腰,所以我很诚惶诚恐,我说:不要,拜托,我从来没有教过书,还是不要!结果一个礼拜以后,他们又来,说实在找不到人。
这时候,佛陀的教诲叫我们要恒顺众生,不能拒人於千里之外,所以我就答应教了两个月的书。
教到第一个礼拜,我很欢喜,终於找到一个行业是可以很单纯的为人服务,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了钱服务。
所以愈教愈欢喜,就下定决心,要从事教育这条路。
我一下山,马上就去参加补习,结果佛菩萨连补习费都帮我们安排好了,那两个月代课,就有补习费可以缴。
我们在补习过程,我也很有信心,因为佛菩萨会加持。
记得师长有一次说,在这个末法时代,假如你发心要为佛法,为众生,那你就是诸佛菩萨的独生子;因为诸佛菩萨找不到人加持,没有人发心,只要有发心你一定变独生子,所以我们很有信心,诸佛菩萨会加持。
在整个补习的过程也很平稳,也很幸运就顺利考上。
佛菩萨很慈悲,他派给你的任务都不会压死你。
因为我还没有教学经验,所以第一年就给我是科任老师;等我熟悉教学的生活,第二年就让我带一个班级,而这个班级并不好带;第三次,我又带一个全校最不好带的班,也熬过来了。
能力也透过佛菩萨的安排,一点一滴慢慢提升。
接完这个班以后,我就到海口去了,就变成要承担「海口孝廉中心」的推广。
所以我们也是抱持著师长命,行勿懒。
记得在今年初,刚好我在外面忙,有一个小孩十多岁,我就吩咐他在中心里面听师长讲经,听完之后,我回来他要跟我报告。
那一天中午在吃饭的时候,我就问他,我说今天你听老和尚讲了什么?孩子他就说,今天老和尚说:他的年纪都快八十岁了,还要为了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常常要在国际间飞来飞去,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发心,也来做这些事情,我老人家给他磕头。
当时候,这是在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口里讲出来,但是我们做弟子的,听了之后非常惭愧,所以也抱持著以师志为己志,以师长的志向为我们自己的志向来努力。
而能感是我们的心,所感是境界,当我们起了这个念头,感应马上就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