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法的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景象描写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景象描写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景象描写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远的意境吸引了世人的注目。

其中,意象与景象描写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恰到好处的文字表达,打造了美丽而生动的画面,使读者陶醉其中。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景象描写进行全面总结。

一、花卉意象花卉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被用来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境。

在《诗经》中,作者常以花卉来喻情感的状况,如“绿竹猗猗,环堵绕垣”中的绿竹,寓意着盛情的通达。

在唐代杜牧的《秋夕》中,他用“白露凋残菊,青云卧望秋”描写了秋天里傍晚的景象,美丽而凄凉。

可以看出,花卉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二、山水意象山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题材,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在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山水场景,展现了壮美景色和壮丽气象的对比,给人以震撼之感。

而在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运用山水景色来表达自己对逝去年华的思念之情,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三、季节意象季节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它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时间的流转和情感的变化。

在《古诗十九首》中,北朝民歌《青青园中葵》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描绘了夏日的清晨景象,将夏季的热闹、清爽与动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他以“白鸟空中尽,青山醉美人”展示了春天的活力与美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四、动物意象动物在古代诗词中也经常被用作意象,以传达出百态人生和世事变迁。

在《汉乐府·长歌行》中,作者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描绘了夏日的清晨景象,将夏季的热闹、清爽与动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他以“白鸟空中尽,青山醉美人”展示了春天的活力与美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五、宫殿意象宫殿作为古代帝王的居所和权力象征,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形象化:意象是一种具象的、形象化的表征方式,能够直观地呈现事物的形态、颜色、运动等特征,让人们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

2. 联想性:意象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促使人们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信息相融合,形成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知。

3. 情感性:意象通常会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情绪反应,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4. 多义性:由于意象的本质是图像化的,它们常常有着多种可能的解释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进行解释和理解。

5. 跨文化性:意象是一种基本的、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中的表征方式,具有跨文化性和跨语言性,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进行学习和交流。

初中语文意象表现手法知识点讲解

初中语文意象表现手法知识点讲解

初中语文意象表现手法知识点讲解导读:关于语文的学习中,下面是我们对意象表现手法知识的讲解学习哦。

意象表现手法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通过上面对语文中意象表现手法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同学们好好学习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意象联想知识点总结

意象联想知识点总结

意象联想知识点总结意象联想是一种处理信息和问题的方法,通过联想和联想,利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生成新的思想和概念。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和提高创造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意象联想的定义、其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如何使用它来解决问题和发展创造力。

一、意象联想的定义意象联想是一种思维方法,通过联想来触发和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

它通过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扩展我们的思维,产生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解决问题、发展创造力和探索新的思想。

二、意象联想的原理意象联想的原理是基于我们的大脑工作方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了数百亿的神经元和无限多的连接。

当我们进行思维活动时,大脑会不断地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形成新的思想和见解。

通过意象联想,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联想来触发我们的大脑,促进新的思想和概念的产生。

三、意象联想的应用意象联想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等领域。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意象联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创意和概念,使我们的创意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问题解决方面,意象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从而解决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创新领域,意象联想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如何使用意象联想使用意象联想的方法可以是很简单的,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资料和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了解问题的性质和背景,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联想和联想。

2. 创造性思维:在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后,我们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

3. 形成新的概念: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后,我们需要整理和整合新的概念,形成有意义的新的思想和概念。

4. 应用新的概念:最后,我们需要将新的思想和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意象联想的例子现在让我们来看几个意象联想的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的应用。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人们喜爱。

而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更是其中的核心与精华。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意象的概念与分类意象是指诗词中通过用词、造句等方式运用形象化的表达手法,营造特定情境,以产生感染力和艺术美感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描写自然景物的自然意象和描写人物、社会等内容的人文意象两类。

1. 自然意象: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常通过形象描绘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以表达诗人的情感。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人文意象:古代诗词中的人文意象常通过描写人物形象、社会事物等内容来表达情感。

比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描写了作者沉痛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忧虑与诘问。

二、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意象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手法,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诗人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紧密,常常通过意象来凸显和传达情感。

1. 感情的营造:诗词通过描绘意象,将作者的情感情绪融入其中,进而通过读者对意象的共鸣来感受并分享作者的情感。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描绘的夜空之美,凸显了作者对亡弟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同身受。

2. 情绪的烘托: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还常常用于烘托情绪,通过描绘意象来增强诗句的气氛和表达力。

比如,白居易的《卜算子》中的“黄道吉日嫁新娘,狂喜足春情”中的嫁娘形象,通过欢乐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对婚姻和爱情的赞美。

三、情感表达的常见手法古代诗词中,情感表达是诗歌赋予读者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情感表达手法:1. 对比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来展现情感的冲突与对立。

意象知识

意象知识
1、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如果诗意对于人生是一种精神的维生素。若诗人想要把某种维生素提供给读者,他不必提供维生素的纯各类补品药剂,而可以用提供含有维生素的苹果、橘子等的水果这一方式。因后者色香味形俱佳,口感更好,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充满愉悦的过程,让读者更好的吸收。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编辑本段意象的作用
诗歌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意象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那是分析诗的情思、意象和语言三要素的关系得出的判断。如果从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能对意象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分类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4、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在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被割断喉管,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借助意象,作委婉的表达。《毛诗正义》也曾记载过这么一句,“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取比类”就是取意象。 如果某种维生素或别的什么药物是这个时代所忌讳的,有心匡时救世的诗人,无奈之中只好出以一些隐含这些药剂成分的水果。其疗效虽然可疑,但总还是聊胜于无,至少也使诗人的良心稍安吧。

关于意象法的知识(2013年10月版) 袁健

关于意象法的知识(2013年10月版) 袁健







关于句法:从语体语气上看分口语句、书 面句,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 肯定句、否定句;从形式上说有长短句, 整散句,单复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 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语言风格:豪放雄壮、婉约清新,自然通 俗、含蓄隽永,浅显、深沉(深刻),朴 素、华丽,粗犷、典雅,激情、冷峻,简 洁、繁丰,幽默、平实,具体、抽象,平 淡、生动,口语化、书面语。
关于意象法的知识
2013年9月版
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袁 健
关于“意象法”的最新释义: 1.写作:立“意” ,选材(选“象”),用 “法”。 阅读:从定“象”,再定“意”,再确定“法”
关于“意象法”的最新释义: 2.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 与“理”。 没有诗歌是不讲“理”的。诗歌的“理”一般
(3)对比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 人,如《燕歌行》中用达官贵人的歌舞来对比前 方战士的苦战。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 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 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但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 人物,诗歌中的不少诗词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4)化用典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 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词就成功地运用了 多个典故,凝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 情。
D.修辞方法七类: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复(三比,反对 借夸) D.修辞方法七类:比喻、比拟、排比、反复、对偶、借代、 夸张。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 冗长为简洁。 比拟:给物(人)赋予人(物)的特征,生动形象,蕴涵 丰富,感情强烈,激发共鸣。 排比:内容贯通,节奏匀称,语势强劲,酣畅透彻。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 感。格式整齐,回环起伏语言美。 对偶:表意凝练,易于记忆;有音乐感,便于吟诵。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言过其实,突出事物本质,引起读者联想,获得表 达效果。 *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引起兴趣,增强说服力。

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性知识积累

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性知识积累

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性知识积累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3、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鸟:象征自由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表达方式五类: 描写(点与面、正与侧-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远与近、 高与低等空间角度,动与静、虚与实、视听结合、明与暗 等感觉角度,白描与工笔即“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等细节描写”)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哀景写乐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托物抒 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史抒情、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怀古伤今,用典抒情) 议论(举例论证即归纳论证;说理论证即演绎论证, 引用论证是说理论证的一种;比较论证分为类比论证和对 比论证;比喻论证) 记叙(顺叙、倒叙、插叙) 说明(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 作引用、下定义、作诠释)。
• A.结构方法四类。文章结构方法主要为“起、承、挈领、引 出下文、(理)开门见山、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埋下伏笔、 制造悬念、照应、点明季节、时间、地点等。其实都是在“时、 地、物、景、人、事、情、理”等方面起笔。 • 比如文中“承(转)”中有:照应、呼应、引起下文、为下 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层层深入、蓄势等。其实都是在 “时、地、物、景、人、事、情、理”等方面承上启下。 • 比如文末“合”中有:呼应、总结、卒章显志(情+理)、 深化主题(情+理)、升华主旨(情+理)、首尾圆合等。其实 都是在“物、景、人、事、情、理”等方面收笔。
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 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 国破家亡的痛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有建功报 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 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 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 赤诚献身的心声);有 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 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 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有寄情山水(寄情山水的悠闲、 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有感时 伤逝(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 不我予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有热情赞 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 爱情的赞美);有人生梦幻(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有吟 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的景观)等等
•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四类:分别是物、景、人、事。基层是 物,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或“老树”或“昏鸦”写的 是物。中层是景,“枯藤”和“老树”和“昏鸦”构成的景。中 上层是人,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后面的人或是景物前面的人或 是景物之上的人,“枯藤、老树、昏鸦”之后就是思乡的作者; 人的形象又分为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中常 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 下、忧国忧民的爱国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 别、思念故乡的游子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缠绵悱 恻、爱恨情长的形象等。上层是事,即人和人的关联,“枯藤、 老树、昏鸦”其实在写作者思家人、以及令他失意痛苦悲凉孤独 的事。此四者共同构成诗歌的内容,其中景和物是最主要的 “象”,诗人往往将自我情感借助客观的景和物表现出来,因而 被称为“意象”,主要的意象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
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 或借物抒情。在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 大漠古道、长亭客栈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 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2)托物言志。作者借助 对某种事物的刻画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如陆游的《咏梅》就是 借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3)对比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 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燕歌行》中用达官贵人的歌舞来对比前 方战士的苦战。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 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但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诗歌中的不少诗词都 运用了这种手法。(4)化用典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词就成功地运用 了多个典故,凝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5)联想想像。也称作“虚 写”,常常表现为叙写梦境、虚境,回忆和遥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 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像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 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送别诗中,从对方入手描写的图景,也是虚写的一种。大胆丰富 的想像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6)比兴象征。比,就是打比方,用一个形象来 表现有相似点的另一个形象。兴,就是先说一个形象,然后借此引出所要表现的另一个 形象。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 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 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 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小说的“象”即三要素,环境——“物” 加“景”,人物,情节内容——事件。 • 戏剧的“象”即三要素,场景——“物” 加“景”,人物,情节冲突——事件。 • 散文的“象”即“形”,分为物、景、 人、事四类;若是议论文写作对象可以是 “理”。
3.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为四类,A类是四 类结构方法,B类是五类表达方式,C类是六类表现 手法,D类是七类修辞方法。

没有诗歌是不讲“理”的。诗歌的“理” 一般从时、空、人、事四个维度呈现出来 的全面、发展、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观 点等。 • 小说和戏剧的“意”即主题,也分为通 过小说或戏剧传递的情感和表达的道理。 • 散文的“意”即“神”,也分为通过散 文传递的情感和表达的道理。
2.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 景、人、事。
意象法的相关知识
1.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 “理”。
景、人、事。
2.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 3.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为四类,A
类是四类结构方法,B类是五类表达方式,C类是 六类表现手法,D类是七类修辞方法。

1.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 “理” 诗歌涉及的“情”是多方面的,这里列举八类“情”:有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