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ppt.ppt
(2019年新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 《七律长征》(30张ppt)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概况
• 【名称】七律·长征 • 【作者】毛泽东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创始人之一) • 【创作时间】1935年10月 • 【创作年代】近代 • 【类型】七言律诗[1] • 【韵脚】
•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 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 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 “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 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 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 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 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 寒,说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 4.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 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5.红军:具有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结束
鉴赏 老师备课用
•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
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课件:古诗三首PPT【部编版】

•
9.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 慷慨, 或清绮 ,风格 多样。 这说明 ,乐府 民歌不 仅给文 人诗歌 形式, 还遗传 了题材 、体裁 、意象 和风格 特征。
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概做铺垫。尤其是 这些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如果说哪些汉唐 战争史历史的正剧,那么这景色就是其舞台 背景。唐代的边塞使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 一齐摄入笔下,写出了许多豪壮的诗章。
课堂小结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 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 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 马诗》这组诗大多都反映了这些现象。学完这首 诗,大家被李贺的满腔壮志所打动的同时,也可 以多去找找这类型的诗来读一读。
3.一个“任”字,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 神?
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 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我们也能 从中体会到竹子执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4.这首古诗仅仅是在写竹子吗? 不管竹石受到多大的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 劲。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 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 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的铮铮傲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整首诗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朗读时一 定要注意语调略高,语气自信坚定、大无畏 之感。
马诗
整体感知
请根据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意 思。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 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骏 马啊骏马,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 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写法借鉴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 对事物某个方面的特征的描写或叙述来表达情 感或揭示作品主旨。比如《石灰吟》表面上是 写石灰,实际_上是拿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管遭 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 的品格。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知识与技能: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过程与方法:学会按要求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学生评价)鲁迅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2%B3%D1%B8&in=13064&cl= 2&lm=-1&st=&pn=0&rn=1&di=46082234010&ln=1988&fr=&fm=&fmq=1329916407862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46082234010&objURLhttp%3A%2F%2Fa1.att.hudong. com%2F87%2F05%2F01300000362797124037055918665.jpg&fromURLhttp%3A%2F%%2Fs %2F%25E9%2598%25B4%25E5%259F%258E%25E9%2583%25A1%2B%25E5%2590%258D%25E4%25BA%25BA%2Fxgtupia n%2F22%2F7&W230&H306&T7174&S36&TPjpg2、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版》精品PPT优质课件

反问句:强调八儿对腊八粥虽然望眼欲穿,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苦苦等待。
想粥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 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第14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分别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写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九,这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依依不舍之情。从结构上看,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与课文首句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Thank you!
Good Bye!
2 腊八粥
听儿歌:《过了腊八就是年》
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主要作品:《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熟读生字词。思考: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者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字词学习
初旬 杏仁 荔枝 菱角 腊八蒜高醋 饺子 翡翠 货摊 薏仁 杂拌儿榛子 栗子 蜜饯 掺和 眨眼 正月通宵 燃放 小贩 白云观 彼此 贺年轿车 骆驼 骡马 娴熟 恰好 火炽
xún
rén
lì
línɡ
fěi
yì
zhēn
lì
jiàn
chān
zhēnɡ
ɡuàn
课文详解
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是如何写过年前的准备的。
六年级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课文《有的人》的笔记如下:
一、背景介绍
《有的人》是一首现代诗,写于1946年。
这首诗是作者鲁迅逝世三周年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而写的。
二、内容概括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崇高的敬意。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对比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 排比句式:这首诗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节奏感。
3. 形象描写:这首诗通过形象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五、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有的人》,我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时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有的人》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臧克家。
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达到颂扬某些人高尚品质和批判某些人丑恶行为的目的。
以下是《有的人》的课文笔记:1.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颂扬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批判了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主题思想是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内容结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来引出主题。
第二部分是主体,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包括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等。
第三部分是结论,通过与前文的对比,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 写作手法: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手法、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突出了主题思想。
同时,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4. 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主题思想的内涵。
难点是理解文章中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思想,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5. 学习方法:建议采用朗读、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其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最后,归纳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6. 学习价值: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乐于奉献,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PPT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二)、精心组织专题
本册专题安排的特点:
1.具有“双专题”特征,即从内容和语文读写 点两方面去考虑专题。 2.组元的角度多样。如“初识鲁迅”。 3.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感受 自然”“轻叩诗歌的大门”。 4.关注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外部生 活和内心诉求。
诵读课 读书会、 读后感、 手抄报
学生 准备
在整组课文教 手抄报、 学之后 幻灯片、 总结
第五单元:初识鲁迅
三 文本感悟,亲近鲁迅
1.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
《少年闰土》的片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 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 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中的片段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 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 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 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 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 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第二部分: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 资 源 丰 富
1.资料袋; 2.阅读链接; 3.“课外书屋” 引导读整本的书; 4.插图; 5.“日积月累”内容的丰富性: 1〉.情景相生〔 形式:古诗名句〕 2〉.热爱祖国〔形 式:名人名言〕 3〉.诚信〔形 式:古典名句〕 4〉.保护环境〔形式:标语/公益广告〕 5〉.鲁迅名言〔形 式:鲁迅名言〕 7〉.动物〔形 式:古诗《马》〕 8〉.艺术的魅力〔形式:成语〕
六上语文《有的人》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有的人》课堂笔记
创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纪念活动,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
“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先生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
”于十一月一日写了此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主题
这首诗在怀念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描写了和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通过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伯父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表明人民群众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2—3):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4—13):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14—16):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17—25):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26—27):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