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我”的文化身份意识浅析

合集下载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的作品。

通过对一对夫妇的生活遭遇和命运的描述,鲁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读完《祝福》,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
无奈和愤懑。

在这个以利益和权力为中心的社会里,普通人往往成
为了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操纵和摆布,而他们却无能为力。

作品
中的夫妇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煎熬,最终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同时,作品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在作品中,人们为了利益和地位可以做出种种不择手段的事情,甚至伤害无辜
的人。

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和应对呢?这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鲁迅的《祝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
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让我思考了社会
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希望我们能
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女性主义解读下的《祝福》

女性主义解读下的《祝福》
镇 时 , 脸 颊 还 是 红 的 ” , 到 年 底 时 ,她 “ 口
识 中的男权思 维 。这 不仅 削弱 了他 抨击封 建 文化 的力量 ,也使他 对女性 的 同情 如蜻蜓 点
水 ,涟 漪 过 后 再 无 痕 迹 。 首 先 , “ 林 嫂 ” 在 鲁 迅 的 笔 下 只 是个 祥
教育新思
女性主义解读下的 《 祝福 》
文/ 陶丽君 ( 济宁医学院外语部 )
其 次 ,小 说 的 主导 叙 事 也 体 现 着 男性 摘要 :本文通 过对 《 祝福 》的女 性主 义 建 道德本 是父权 制文 化中 男性权威 为 了将 其 分析 ,探 讨鲁迅在 女性 问题上 的立场 ,认 为 对 女性 的性压 迫、性 剥削合 理化而 打 出的伪 中心话 语 。叙 事主体 的男性 身份决 定 了作 者 鲁迅批判 了传统封 建礼教 对妇 女的戕 害,但 道 德 的 幌 子 。但 是 这 种 观 念 经 过 数 千 年 的传 仅仅从 一个 旁观 的男 性视角 讲述这个 封建 女
在鲁迅 的笔下 ,祥林嫂 的悲剧 源于夫 权、族 不 具任何 主体 意义 的符号 。一旦 男权社会赋
角边 渐 渐 的 有 了笑 影 ,脸 上也 பைடு நூலகம்胖 了” 。 知道 祥 林 嫂 改嫁 时 的哭 闹 ,也 亲 耳 听过 柳 妈 一 次 次 地 嘲 弄 她 的 “罪 孽 ” 、 揭 她 的 疮 疤 。 故 事 中 , “ ”无 处 不 在 , 却 又 犹 如 不 我
奴 隶 和 自觉 维 护 者 而 不 自知 。

引言

作 为最早 的 中国女性解 放倡 导者之 一 , 鲁 迅塑造 了许多 富有典型 意义 的妇女形象 , 挖 掘 中 国女 性 被 践 踏 歧 视 的 根 源 , 直 斥 传 统 封 建礼教对 女性 的摧 残 ,并通过 中国妇 女的 悲 惨 处 境 对 整 个 民 族 文 化 和 国 民 性 进 行 反 思 。他 的作 品中洋溢 着对被 压迫被 凌辱 的中

祝福读后感1000字

祝福读后感1000字

标题:《祝福》读后感《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它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小人物的生活和心态。

读完这篇小说,我不禁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新年之际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祝福信。

这封信让她回忆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也让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然而,她的丈夫却因为嫉妒和贪婪而将信件烧毁,这让主人公感到十分绝望和无助。

首先,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丈夫一方面表现出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又因为嫉妒和贪婪而做出了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

这种复杂的人性让人感到既温暖又寒冷。

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这个故事也展现了社会的不公。

在小说中,主人公因为其贫穷和地位低下而受到了他人的轻视和歧视。

她的愿望和期待被他人轻易地否定和践踏,这让人感到十分愤慨和无奈。

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被忽视和边缘化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反思了生活的价值观。

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是否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了他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情感和人性的培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反思了人与命运的关系。

主人公在面对不幸的命运时显得十分无力和绝望。

她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承受着痛苦和委屈。

这种个体的无力感让人感到心痛和悲哀。

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被忽视和边缘化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综上所述,《祝福》这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无力,也让我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价值观。

在我看来,“祝福”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警示和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个体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正义。

《祝福》中“我”的内蕴探析

《祝福》中“我”的内蕴探析

《祝福》中“我”的内蕴探析
吴芬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3
【摘要】分析《祝福》中“我”的双重身份以及矛盾情感、心态演变与鲁迅自我批判的表现手法,探讨作品对社会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鲁迅的自我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吴芬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南浔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探析刘秉忠名、号中的思想内蕴
2.我国传统舞蹈中内蕴的审美内涵探析
3.反思启蒙与鲁迅的自我批判——重审《祝福》中“我”的内蕴
4.“五一口号”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探析及现实启示
5.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调查研究思想的三维探析——动因·内蕴·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历史悲剧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关键,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最后还是逃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这是祥林悲剧的真正意义。

祥林嫂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及种种迫害,曾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但这种抗争不仅无效,而且导致其越陷越深的可悲结局。

小说《祝福》深该地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盾牌及其掩盖下愚弱的国民劣根性,二者共同造就了在“无爱的人间”的一切以祥林嫂为典型的被蹂躏被压迫宿命的必然。

【关键词】《祝福》传统文化国民性悲剧【正文】一、背景与主要内容: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
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引起了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
暗和残酷。

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在社会的洪流中挣扎,最终被无情地碾压。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旧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中对人性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主人公在遭遇不
公和困难时,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奋斗。

这种顽强
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通过阅读《祝福》,我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能够对社
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浅论《祝福》中的男尊女卑观

浅论《祝福》中的男尊女卑观

的T钱 全数 领走 。 婆婆 要她 回去 , 那有 什 么话 可说 呢 ” , “ 可 恶! 然而 ……” 这样 两句 话 。 我 们 回过头 来看 鲁 四老 爷这 两 句 话 , 从 这 两 句话 不 难 看 出 , 鲁 四老 爷 对 于
们 主要 对像 祥 林 嫂 这样 悲 惨 性人 物 产 生 的另 一 原
业, 以礼屈服” ( 班固《 三纲六纪》 ) 。或“ 妇, 言服也 , 服 事于 夫” 。 从 这话 中不 难看 出夫 权 的主导 地位 , 妻 子 不管从 语 言还 是做 事 皆服从 于丈夫 。 从 男尊 女卑 的礼制 原则 出发 , 一代 代 , 一遍 遍地 灌输 着 “ 夫 为妻
纲” 的 理念 , 这种 理 念 在像 鲁 四老爷 这 样 受 传统 思 想 影 响 的老 监生 心 中是根 深蒂 固 的。 即便 是作 为 主 家 的 四婶也 要 服从 , 更 何 况死 了 丈夫 的祥 林嫂 ? 寡 妇 自古 以来 时 常受 到歧视 和侮 辱 , 在 这我 们 就不 做
主要 论述 。
局看 男尊 女卑 现象 。 祥林 嫂终 归是 留在 了鲁 四老爷 家 中 , 由于她 为 人勤快 , 干 活 出色 , 主人 家 慢 慢 就对 她 寡 妇 的身 份 淡视 了 , 开始 在 干活方 面赏 识她 了 。 可好景 不 长 , 祥
林嫂 的婆婆来 要 人 了 , 而且 还先 斩 后奏 的将 祥 林嫂
谈 男 尊女 卑现 象 。 祥 林嫂 刚 到鲁 镇 时经 卫 老 婆子 介 绍 去 鲁 四老 爷 家 做工 , 看 祥 林 嫂 的 面相 和 身 板 , 鲁 四老爷 一 家
是 很满 意 的 , 但是 刚一 听到 卫老 婆子 说道 祥林 嫂 是 母 家 的邻 舍 , 死 了 当家人 , 所 以才 出来 做工 。 鲁 四老 爷 竞 马上皱 了一 下眉 头 , “ 四婶 ”也 立刻 明 白过 来 ,

《祝福》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祝福》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举杯祝福》一课!我将从教材浅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一、教材浅析《举杯祝福》是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个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俗人情。

《举杯祝福》是一首____乌兹别克族民歌,歌曲结构工整、曲调优美、节奏富舞蹈性,充分表现了乌兹别克族人民对繁荣的祖国和美好生活的衷心祝福。

随着六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强这一特点,应用音乐的表现力与旋律的美,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是本堂课成功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

因此,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举杯祝福》,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创编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舞蹈模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乌兹别克族民歌、曲调优美和欢快的舞蹈,增强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同时了解乌兹别克族的风俗风情,在学习感悟中,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学会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2、加入舞蹈的元素,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

六年级的学生好模仿、爱表现,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艺术素养,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常凭兴趣做事,因此,本课的设计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导入、节奏律动、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中“我”的文化身份意识浅析近年我国文化研究领域中,“身份”概念就人来说是人在组成社会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

” [1] “文化身份”即某一文化主体在文学和文化创作中所体现岀来的该文化的本质特征。

这一文化主体对该文化身份的认同就是文化身份意识。

具体到文学创作中的文化主体而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会动态地进行自我身份的建构。

本文尝试从文学作品层而入手,分析现代启蒙文化语境中鲁迅小说《祝福》中“我”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意识。

一、导语《祝福》以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隅一一鲁镇为背景展开创作,小说以鲁四老爷为首的各色鲁镇人围绕着一个中心点一一返乡的现代知识分子“我”揭开了各自的而纱。

就作品的结构设计来看,《祝福》中的“我”是鲁迅精心设置的一个情绪结构对彖,它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效果,使之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岀。

进一步推敲,作品中的“我”具有两种文化意义:作家创作时一种不完全的自我化身、社会特定文化语境的凝结。

作为生活在20世纪初中国铁屋子里的一名觉醒的现代知识分子,无论“我”间接还是直接地接触到祥林嫂,都抹杀不掉“我”对她命运的反思和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这是鲁迅自我解剖式的批判,更是现代知识分子自我文化身份的自觉探寻,因为“身份是人们生存的一种意义方案”,“如果我们要对身份问题有足够的省察,对从事这种省察的主体的警觉,即知识者的自我批判就是不可缺少的"[2],所以,与祥林嫂灵魂的“对话”中,“我”把自己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诉求一一文明批判意识与悲凉孤独意识全而展现了岀来,体现出作家及社会启蒙文化对普通下层劳动妇女这一素材的独特价值判断,如此一来既增添了祥林嫂生动的形象意义,又加深了《祝福》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文明批判意识《祝福》是受双重文化影响的鲁迅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浸染下的中国社会现象时的观感。

投射到作品中,“我”是一位离开故乡鲁镇,去探求新人生的“新党”知识分子。

当“我” 带着新思想返身去体验浸染在传统文化中的鲁镇的人与事时,自然因为带着启蒙时代对社会的忧患意识而引发出更深的感悟。

而对鲁四老爷,“我”从骨子里充满批判与鄙视。

在鲁镇,作为“新党”、“异类”的“我”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外来者,“讲理学”的鲁四老爷则是固守传统的权势者。

“我”和他之间仅靠血缘和记忆联系在一起,有着源自知识系统和社会权利的最根本的冲突,这是旧时代矛盾冲突的焦点之所在!见而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的发泄和书房的讽刺性陈设让“我”看到了一个礼教恪守者所谓的尊严、稳重与世故。

这种认识判定在祥林嫂的遭遇中得到确证。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一一封建礼教这一核心话语的创造者和最强烈的维护者,鲁四老爷时刻以“秩序中心话语”作为处事哲学。

具体来讲,他主要以寡妇禁忌、家长制和祭祀礼制为标准来衡量祥林嫂的是与非。

两次守寡来鲁家做工的祥林嫂多次使鲁四老爷皱眉头,因为她是寡妇,尤其第二次守寡简直伤风败俗,此其一。

其二,祥林嫂的婆婆到鲁镇抢人,鲁四老爷尽管认为此事“可恶”,有悖于上下尊卑,但仍以中庸平和的态度淡然处之,是因为这符合封建家长制。

其三,再度守寡的祥林嫂被拒绝染指祭祀的准备活动,并不是她没有先前麻利,而是因为其“不干净”,不符合祭祀礼制。

进而,祥林嫂死于“祝福”时节被冠以“谬种”唾骂之,同样源于这不合时宜、大煞风景。

在一个普通下层劳动妇女的命运里,“我” 敏锐地洞悉了一个封建权势者内心复杂的文化世界一一所谓“合法”的理学规范是无视人间正常的温情的。

所以,在隔膜中“我”自然表露出对这一内心文化世界的抵触,并将憎恶的情感蕴含在对“鲁镇”的急切逃离中。

此时的鲁镇实际上是沉积着传统封建文化的中国社会的象征性缩影。

传统封建文化麻痹着鲁镇人的神经。

“我” 回到鲁镇,看见他们“年年如此,家家如此”都忙着准备“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就感到沉闷和窒息,并显示出想要离开的急切,这暗示着“我”对这种文化氛围的抵制。

更何况,祥林嫂又死在这种鲁镇氛围中。

所以,在繁响与朦胧中“我”清醒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可以这么说,对鲁四老爷和他的鲁镇,“我”体现出无法融入与认同的逃离!正如王富仁所说:“《祝福》中的'我' 无力拯救祥林嫂,但他却是小说画而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的痛苦命运,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感情,对鲁镇保守、守旧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人物” [3]。

因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我”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传统及其文化机制对“人”的束缚与改造能力,在鲁四老爷及其固守的文化堡垒的强力“辐射” 下,“我”不仅为国家及国人的命运感到忧虑,而且为自己能否保存清醒的认知及战斗力感到担心。

所以,“我”只能以“逃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焦灼与愤懑。

再者,而对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卫老婆子之流,“我” 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论身份、论地位都不及鲁四老爷,但是却能够将祖上传下来的一套根深蒂固地刻在脑海里并付诸实践,或者公然用家长制的权威践踏一个无助者的尊严, 牺牲其所谓的“贞节”换取现实的既得利益;或者于盲目的迷信中在黄泉路上推了无辜的祥林嫂一把,无意中维护着等级社会的礼制规范,担当起封建权势者“吃人”的帮凶。

对他们无知地维护封建礼制规范、无畏地践踏人性,“我”深感痛恨,同样持一种批判态度!如果说,《祝福》通过鲁四老爷等人同祥林嫂之间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我”自觉的批判意识,那么,不容忽视的是, 作品同样通过“我”与祥林嫂之间并不必然的联系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的批判态度。

或许,祥林嫂的死“我”不应该负责任,因为那是传统社会中各种力量合力“吃人”的结果。

但在突然得知祥林嫂惨死在祝福时节里时,“我”想要急切地离开鲁镇恐怕除了鲁四老爷及鲁镇给“我”带来的不安,就是祥林嫂之死给“我” 带来的沉重。

因为,祥林嫂临终前充满希望地向“我”提岀了“灵魂”与“地狱”的三问,惶惑中的“我”给予她一个并不明确的答案,最终让她带着困惑死去。

对此,“我”有自己的思考:祥林嫂“向'我’提出的问题是从迷信出发的, 却有一种奇怪的思想深度的音响”。

[4]于祥林嫂而言,探求人生终极问题并不能显示其思想的深刻性,因为她的本质意识中只有愚昧无知,急切地发问只不过想解脱内心深处的惶惑,但是作为现代启蒙主义者,而对启蒙的可能对象祥林嫂的发问,“我”深感到只有忧患性认知而不能根本解救其精神痛苦的无奈,这于启蒙者自身来讲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所以,“我”近乎不负责任的回答是在无形中给了恶浊的杀人社会以一臂之力,对此,鲁迅以“逃离”的方式给予了严厉的自我批判。

而这种批判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内在世界特别是情感世界的自我反思。

至此,《祝福》耐人寻味地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对自我灵魂的批判交汇在一起,形成了现代知识分子全而的社会文明批判意识的整体而貌。

三、悲凉孤独意识《祝福》通过“我”对鲁镇的现实人生作了近乎全方位的审视,并由“我”的社会思考折射岀现代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文明批判意识。

但另一方而,当“我”实际接触到“鲁镇”这一亟待启蒙与改革的对彖时,作品又流露出了现代知识分子悲凉孤独的文化身份意识。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而上: 一是鲁镇这一传统文化堡垒以及沉睡于其中的人,一是外来的负有社会启蒙职责的“我”自身。

在看似对立的人物层而上,流露岀不同内涵的悲凉孤独感。

祥林嫂是《祝福》中最不幸的人。

她初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为的是用勤勉躲避婆婆的逼嫁、换来替夫守节的安宁,但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微笑和白胖,收获的还是抢亲逼嫁;她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为的是用虔诚换来借居的地方,并忏悔自己一女嫁二夫的罪过,但得到的只是白眼和嘲笑,收获的是在祝福的喜庆氛围中死去。

这个勤恳踏实的劳动妇女的多舛命运不仅没有获得世人普遍的同情与帮助,反而遭到玩味鉴赏、烦厌唾弃。

其遭受的命运“捉弄” 并不是根源于不可抗拒的诸如伤寒、狼袭的天灾,而是现实制度设置的悲痛人祸!短暂返乡的“我”对在地狱中挣扎的祥林嫂寄予了一定的同情,但更多的还是因同情而生的批判, 因批判而生的悲凉。

诚然,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的确令人心生同情,但是而对这些现代启蒙者认为只要通过质疑就有改变认识进而改变命运的可能这一现状,祥林嫂却显示出了麻木、迟钝。

她短暂一生的努力与其说是在和命运抗争,还不如说只是为了求得社会“合法性”言行标准的认同!沉重的奴隶意识和深刻的愚昧迷信使她越是循规蹈矩想努力获得走进秩序中心的资格,越是不断地被同类衡量、排斥。

这种病入膏肓、尚无自觉、难以自拔的惨痛现实怎么不让人由最初的同情进一步地心生愤怒、倍感悲凉?因为对于礼制的恪守、对于宗教的虔诚也许可以安慰人,但这并不能保证对他人的爱和宽容, 自然也就不能必然使人幸福。

正如祥林嫂对于魂灵的执著追问,在这一点上,她可以存在同柳妈甚至鲁四老爷进行交流的薄弱基础,但是,交流的结果只能更加严酷地摧残一个将死的人,丝毫不能将她从死亡的冷酷中拉岀。

小说细致的描绘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最终走向死亡的个人原因一一灵魂的自食,小说同样清晰地体现出其最终走向死亡的社会原因一一来自鲁镇的“排斥”,表达了“我” 失望的忧伤。

祥林嫂一再回到鲁镇,是因为她无处可去,无以为生, 也因为她希望成为熟悉她的鲁镇中的一员。

但无论是上层的封建权势者,还是普通的群众都以相同的冷酷排斥着祥林嫂。

鲁四老爷固守着自己的等级思想,维护着自己的等级权利, 拒绝着不断自我救赎的祥林嫂;鲁镇人固守着传统的思想意识,玩味着渴望理解的祥林嫂的悲痛。

他们联合起来把祥林嫂置于“孤独者”的位置,毫不留情地使他成为“祝福”时节里第一个“祭品”。

这种毫无人性的漠然抹杀使“我”清楚地看到悲剧制造者的总体而貌,印证了自己在特定时代的忧患意识,那便是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传统社会里,传统文化作为维系封建机制正常运行的纽带,不仅催生了维护封建机制的上等阶级人种,也麻痹了下层劳动者的生存神经, 他们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人性、对自我绞杀的强大力量。

同时,在丧失自我个性与人性的基础上,导致整个社会机制失却了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我”在启蒙文化的熏染中较为自觉自主地去完善自我、启蒙他人、拯救社会。

但年底的返乡之行给了“我” 一种无形的重创,使“我”最终因为失去了启蒙的可能希望而生出悲凉之意。

再者,于“我”而言,在自我反省批判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苍凉。

“我”这个现代启蒙者在旧历年底祝福的热闹气象中回到了故乡鲁镇。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暂时寄住在本家鲁四老爷家里。

在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祈求来年幸福的时候,“我”为什么会回到阔别已久并无亲人的故乡?毫无疑问:“我”在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几乎无路可走,回到故乡是为了求得精神与心灵的双重抚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