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要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潮阳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潮阳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历史的母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
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
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有。
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
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
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高考作文素材之古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之古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评价】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
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
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颁奖词】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
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
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
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
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
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
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
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
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
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
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
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
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
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获奖名片】浊世清莲【评价】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
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
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感动中国的十大古代人物

感动中国的十大古代人物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评价】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
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
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颁奖词】权力的巅峰,他触手可及;忠诚的信条,他永生不忘。
他火烧赤壁,血战南郡,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成就他人的王者霸业。
一颗忠心,东吴元老,他深谋远虑,助吴天下三分。
何谓贤谋,何谓良帅,何谓能臣,公瑾是也。
【事迹】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
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
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
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
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
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
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
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
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
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
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罗英魂【获奖名片】浊世清莲【评价】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
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2.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
你本可以出走他国,却最终因爱恋国土,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怎能不让人叹惋?【颁奖词】是您,使内外交困的楚国一度出现国富民强、诸侯威震的局面;是您,虽屡遭疏远流放,赤子之心却始终不渝。
古代追梦人的例子

古代追梦人的例子
古代追梦人的例子可以有许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1.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诗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了后人。
据传说,他曾经梦到自己被捆绑在大树上,一条巨龙在他的面前飞舞,悲愤之下,他创作出了《离骚》等一系列咏怀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爱恋和忧虑。
2. 李白:是唐代诗人,他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文学家,并且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曾经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将进酒》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3. 贾思勰:是唐代的一位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医学和食品学的研究,成功编撰了《饮食正义》等多部著作。
他的梦想永远是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与真相,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以上这些人物都是古代追梦人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华文化的辉煌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

古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导读:本文古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素材一、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获奖名片】医学泰斗【评价】1.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态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2.一介农夫,怀揣着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颁奖词】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坚定的信念伴你步入医学圣殿,不懈的努力带你翱翔成功之巅!【事迹】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
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二、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评价】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
中国故事身边榜样

中国故事身边榜样
中国有许多身边的榜样。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故事中的榜样人物:
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德行教育为主张,注重培养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2. 刘备: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刘备被人称为“仁者”,他以仁义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广纳贤能,倡导礼仪文化,备受尊重和爱戴。
3. 范仲淹:范仲淹是中国宋代的著名政治家、文化名臣,他以清廉正直、治理有方而闻名。
范仲淹的作品《岳阳楼记》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责任感。
4. 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诗人、政治家,被尊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
他以他的诗《离骚》和《天问》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也以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榜样。
5. 李白:李白是中国唐代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充满豪迈、奔放的风格,表达了对自由、浪漫和人生意义的追求,深受人们喜爱和敬仰。
这些榜样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贡献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
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对于人们的学习、思考和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史记》综合测试题(A)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史记》综合测试题(A)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内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24分)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A.召有司案图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公子与侯生决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C.侯生果北乡自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骓不逝兮可奈何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韩厥许诺.称疾.不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魏王豹谒.归视亲疾.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公子闻之.往请.请.数公子行日我身自请.之而不肯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D.吾不忍..为之民也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赵襄王郊.迎甘罗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若幸而男..吾奉之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怀.其璧.从径道亡武安君南.挫强楚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公子乃自骄而功.之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B.即不灭.若.无声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虞兮虞兮奈若.何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C.臣乃.敢上璧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敢引兵遂下D.如姬为.公子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臣尝为.秦昭王伐赵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必为二子所禽矣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以勇气闻于诸侯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乃封甘罗.以为上卿我何渡为D.何功之有哉淳于髡说之以隐窃载与之齐北有甘泉、谷口之固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感动中国的20个历史人物

感动中国的20个历史人物1、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2、曳尾涂中的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
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
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
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泥?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3、不朽的行者:屈原当黎明还黝黑时,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
上下求索,踽踽独行。
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诠释。
4、俞伯牙、钟子期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
他们艰难地跋涉于七根琴弦,他们用紧扣的十指敲开了心灵之门,他们的生命也由此产生了共振。
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但在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知己的音韵。
5、忘却荣辱书定历史:司马迁你海棠般的容颜,弹响“史家”千古绝唱?谁,能幽愁发愤,吟出无韵之《离骚》?他以海的大度包容了内心之苦、世人之讽,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
他的坚韧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他的刚正直上霄汉,照耀尘寰!6、永恒的美丽: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傲世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沉思,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这广漠中消隐。
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对你永恒的记忆。
7、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要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历史的母本0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
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
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要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有。
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读者诸君也许会想,司马迁的感人处,不就是以刑残之身写出了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嘛,怎么会一直难于表达呢?是的,我想表达的内容要艰深得多。
今天我想冒一下险,把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试着表述一下,而且故意放在这篇文章的最前面,触犯了写文章绝不能“由深入浅”的大忌,望读者诸君硬着头皮忍耐一下。
02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
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枝巨大史笔。
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
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司马迁交给每个中国人一份有形无形的“家谱”,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会成为彻底的不肖子孙。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这并不是一种权宜的方法,而是一种大胆的观念。
在他看来,所有的事件都是川上逝水,惟有人物的善恶、气度、性格,永远可以被一代代后人体验。
真正深刻的历史,不是异代师生对已往事件的死记硬背,而是后人对前人的理解、接受、选择、传扬。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
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
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为中国文化创建了“以史立身”、“以人为本”的千年传统,但在创建之时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又叫“腐刑”,也就是被切割了一个男性的生理系统。
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让我产生巨大感动的吊诡出现了——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然而,还是无法倾吐我的全部感受。
我经常会站在几乎占据了整整一堵墙的《二十五史》书柜前长时间发呆。
想到一代代金戈铁马、王道霸道、市声田歌都在这里汇聚,而全部汇聚的起点却是那样一位男性:苍白的脸,失去光彩的眼神。
我还会在各种有关中华文化的豪言壮语、激情憧憬前突然走神,想到这种浩荡之气的来源。
汉代,那些凉气逼人的孤独夜晚。
历代中国文人虽然都熟读《史记》,静静一想却会觉得无颜面对那盏在公元前九十年之后不知道何年何月最后熄灭的油灯。
我曾无数次地去过西安,当地很多读者一直问我为什么不写一篇有关西安的文章,我总是讷讷难言,心中却一直想着西安东北方向远处滔滔黄河边的龙门,司马迁的出生地。
还能记得《尚书·禹贡》中的话:“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日龙门。
”我知道韩城还有司马迁的墓和祠,却又无法预计会不会有太多现代痕迹让我失望,不敢去。
但我想,迟早还会去一次。
那年历险几万公里考察人类其他文明回来,曾到黄帝陵前祭拜,我撰写的祭文上有“禀告始祖,此行成矣”之句。
第二天过壶口瀑布,黄河上下坚冰如砥,我也向着南边的龙门默念祭文上的句子。
因为在我看来,黄帝需要禀告,司马迁也需要禀告。
他也是决定中国文化兴衰的一位重要先祖,因此,他也会关注我们的行程。
甚至可以说,司马迁就是一位无可比拟的文化君主。
我对他的恭敬,远远超过秦汉和大唐的那些皇帝。
因此,即便在西安宫阙陵寝的遗迹边,我还想着他。
03司马迁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前,是一个风尘万里的杰出旅行家。
博学、健康、好奇、善学,利用各种机会考察天下,他肯定是那个时代走得最远的青年学者。
他用自己的脚步和眼睛,使以前读过的典籍活了起来。
他用辽阔的空间来捕捉悠远的时间。
他把个人的游历线路作为网兜,捞起了沉在水底的千年珍宝。
因此,要读他笔下的《史记》,首先要读他脚下的路程。
路程,既衡量着文化体质,又衡量着文化责任。
司马迁是二十岁开始漫游的,那一年应该是公元前一一五年。
这里出现了一个学术争议,他究竟出生在哪一年?对此过去一直有不同看法,到了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和梁启超都主张他出生在公元前一四五年,至今沿用。
但也有现代研究者如李长之、赵光贤等认为应该延后十年,即公元前一三五年。
我仔细比照了各种考证,决定放弃王国维、梁启超的定论,赞成后一种意见。
二十岁开始的那次漫游,到了哪些地方?为了读者方便,我且用现在的地名加以整理排列——从西安出发,经陕西丹凤,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到湖南长沙,再北行访屈原自沉的汨罗江。
然后,沿湘江南下,到湖南宁远访九嶷山。
再经沅江,至长江向东,到江西九江,登庐山。
再顺长江东行,到浙江绍兴,探禹穴。
由浙江到江苏苏州,看五湖,再渡江到江苏淮阴,访韩信故地。
然后北赴山东,到曲阜,恭敬参观孔子遗迹。
又到临淄访齐国都城,到邹城访邹泽山,再南行到滕州参观孟尝君封地。
继续南行,到江苏徐州、沛县、丰县,以及安徽宿州,拜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相争的诸多故地。
这些地方收获最大、感受最深,却因为处处贫困,路途不靖,时时受阻,步履维艰。
摆脱困境后,行至河南淮阳,访春申君故地。
再到河南开封,访战国时期魏国首都.然后返回长安。
这次漫游,大约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
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算是快的。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男子急步行走在历史遗迹间的神情。
他用青春的体力追赶着祖先的脚步,根本不把任何艰苦放在眼里。
尤其在楚、汉相争的故地,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却也因为心在古代而兴致勃勃。
从后来他的全部著作中可以发现,他在贫瘠的大地上汲取的,是万丈豪气、千里雄风。
这是汉武帝的时代,骠悍强壮是整个民族的时尚。
这位从一出生就听到了黄河惊涛的青年学者,几乎是以无敌剑客的心态来完成这次文化考察的。
从他的速度、步履和兴奋状态,也可推断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感悟。
这次漫游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很低的官职,郎中,需要侍从汉武帝出巡了。
虽然有时只不过为皇帝做做守卫,侍候车驾,但毕竟也算靠近皇帝了,在别人看起来相当光彩。
而司马迁高兴的,是可以借着侍从的名义继续出行。
后来,朝廷为了安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曾派他这样身强力壮的年轻小官出使,他就走得更远了。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排列他的行程。
二十三岁至二十四岁,他侍从汉武帝出巡,到了陕西凤翔,山西夏县、万荣,河南荥阳、洛阳,陕西陇县,甘肃清水,宁夏固原,回陕西淳化甘泉山。
二十五岁,他出使四川、云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二十六岁,他刚刚出使西南回来,又侍从汉武帝出巡山东泰山、河北昌黎、河北卢龙、内蒙古五原。
二十七岁,又到了山东莱州,河南濮阳。
二十八岁,他升任太史令,侍从汉武帝到陕西凤翔,宁夏固原,河北涿州,河北蔚县,湖南宁远,安徽潜山,湖北黄梅,安徽枞阳,山东胶南,又到泰山。
我在排列司马迁青年时代的这些旅行路线时,一边查阅着古今地名表,一边在地图上划来划去,终于不得不惊叹,他实在是几乎走遍了当时能够抵达的一切地方。
那个时期,由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精厉图治,各地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都有很大进展,司马迁的一路观感大致不错,当然,也看到了大量他后来在《史记》里严厉批评的各种问题。
这是汉武帝的土地和司马迁的目光相遇,两边都隐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伟岸。
只要是汉武帝的土地,任何智者见了都会振奋,何况是司马迁的目光;只要是司马迁的目光,任何图景都会变得深远辽阔,何况是汉武帝的土地。
司马迁已经开始著述,同时他还忙着掌管和革新天文历法。
汉武帝则忙着开拓西北疆土,并不断与匈奴征战,整个朝廷都被山呼海啸般的马蹄声所席卷。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司马迁跨进了他的极不吉利的三十七岁,也就是天汉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
04终于要说说那个很不想说的事件了。
别人已经说过很多遍。
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说,尽量简短一点。
这是一个在英雄的年代发生的悲惨故事。
匈奴无疑是汉朝最大的威胁,彼此战战和和,难有信任。
英气勃勃的汉武帝当政后,对过去一次次让汉家女儿外嫁匈奴来乞和的政策深感屈辱,接连向匈奴出兵而频频获胜,并在战争中让大家看到了杰出的将军卫青和霍去病。
匈奴表面上变得驯顺,却又不断制造麻烦,汉武帝怎么能够容忍?便派将军李广利带领大队骑兵征讨匈奴。
这时又站出来一位叫李陵的将军,历史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声言只需五千步兵就能战胜匈奴,获得了汉武帝的准许。
李陵出战后一次次以少胜多,战果累累,但最后遇到包围,寡不敌众,无奈投降。
汉武帝召集官员讨论此事,大家都落井下石,责斥李陵。
问及司马迁时,他认为李陵已经以远超自己兵力的战功,击败了敌人,只是身陷绝境才作出此番选择。
凭着他历来的人品操守,相信很快就会回来报效汉廷。
汉武帝一听就愤怒,认为司马迁不仅为叛将辩护,而且还间接地影射了李广利的主力部队不得力,因此下令处死司马迁。
为什么不能影射李广利的主力部队?因为李广利的妹妹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
李夫人英年早逝,临终前托汉武帝好生照顾哥哥。
汉武帝出于对李夫人的思念,也就以极度的敏感保护着李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