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相关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相关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相关习题及答案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悲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围绕着屈原列传展开一些相关的习题及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一、屈原的生平1. 屈原是哪个时期的人物?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人物,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间。

2. 屈原的家庭背景如何?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曾担任楚国的重要官职。

3. 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屈原曾担任楚国宰相,但由于与其他官员产生了矛盾,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楚怀王流放。

4. 屈原的流放生活是怎样的?在流放期间,屈原在江南一带流浪,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5. 屈原的死因是什么?据传说,屈原因对楚国的政治腐败感到绝望,最终投江自尽。

二、《离骚》的创作与意义1.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有什么特点?《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对流亡生活和政治现实的痛苦思考。

2. 《离骚》的主题是什么?《离骚》的主题是对流亡生活和政治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3. 《离骚》的艺术价值在哪里?《离骚》以其独特的诗意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屈原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4. 《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哪些?《离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学者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屈原与中国文化1. 屈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吗?是的,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2. 屈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贡献?屈原的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行动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2012-3一、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2、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3、博闻强志.记,记住4、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扣留5、顷襄王怒而迁.之贬谪,放逐6、渔父.见而问之曰 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使之改变,强行改变8、屈平不与.允许,同意9、人穷.则反本处境艰难,困厄不堪10、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惫11、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忧伤哀痛12、靡.不毕见副词,没有13、乃令张仪佯.去秦假装14、厚币委..质事楚礼物;呈现15、使使如.秦受地往,到……去16、以一仪而当.汉中地抵换,相抵1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怪罪1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1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20、楚诚.能绝齐如果,果真21、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方正22、明于治.乱治理得好,安定太平2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副词,大概2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副词,全都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介词,相当于“于”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1.犹离忧也离—罹遭遇,遭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旨趣,旨意3.人穷则反本反—返返回,回到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黜(被)罢免官职5.厚币委质事楚质—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6.靡不毕见见—现体现7.亡走赵,赵不内内—纳接纳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污浊9.被发行吟泽畔被—披披散10.举类迩而见义远见—现表现,表达11. 齐与楚从亲从—纵合纵三、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

颜,颜面。

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古义:形,形体。

容,容貌。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2.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一、注音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濯淖(nào)滋垢(gòu)渣滓(zǐ)皭(jiào)然汶汶(mén)稚(zhì)子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汨(mì)罗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通“返”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三、重点实词解释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王甚任.之信任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13、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17、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近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泥,同“涅”染黑21、乃令张仪佯装..去秦假装呈献质,同“贽”见面礼2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凭借当权者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职分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酒糟喝淡酒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受物之汶汶洁净的样子玷污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四、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解析版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解析版

选择性必修中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屈原列传[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被”“悉”两字及次常用字“靡”“称”。

2.背诵第三段,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答案①闻( 学识)②志(记)③明(明晓) ④娴(熟练,熟悉) ⑤图议(谋划计议) ⑥接遇(接待) ⑦列(朝列,班列) ⑧害(嫉妒) ⑨造为(制定) ⑩宪令(国家法令) ⑪属(撰写) ⑫夺(强取为己有) ⑬与(同意) ⑭谗(谗毁) ⑮伐(自夸,炫耀)(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屈原列传复习知识点答案

屈原列传复习知识点答案

《屈原列传》一、文学常识屈原,名__平__,字__原__,___战国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浪漫_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同“返”靡不毕见同“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屈平既绌同“黜”罢免官职齐与楚从亲“纵”合纵亡走赵,赵不内“纳”被发行吟泽畔“披”厚币委质事楚“贽”见面礼三、古今异义颜色憔悴脸色,面容形容枯槁形体,容貌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而欲反覆之君悟、俗改。

覆,翻转过来四、解释加点字意思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应对的语言。

王甚任.之信任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屈平不与.允许,同意平伐.其功自夸,炫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恨、痛心。

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神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泥浆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同“涅”,染黑。

污浊。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快意,心里舒服。

亡走..赵逃跑。

奔向。

楚人既咎.子兰归罪,责怪。

其存.君兴国思念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帮助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不知忠臣之分.资质..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被.发行吟泽畔披,散着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

酒渣。

喝。

淡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洁净的样子。

玷辱。

..,受物之汶汶皓皓..之白皎洁的样子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贾生吊.之悼念死者又爽然..自失矣茫然五、句式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是以见放被动六、默写《国风》好色而不淫,__《小雅》怨诽而不乱__.。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总结。]( √ )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___二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憔悴 古义:_脸__色__,__面__容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枯槁 古义:_外__貌__,__模__样_________________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委__婉__得__体___________________
果真
呈献 同“贽” 见面礼
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yū】之地六百
与……断绝关系

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
派遣 使者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第四段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
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 全部
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全部
第三段
含蓄隐晦
正直,方正 同“旨”,意图,宗旨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
事物 近 简约
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
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称述
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huì】,以浮游尘
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第五六段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
第二年
抵当
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当权
说假话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

屈原列传默写

屈原列传默写

四、重点知识梳理1.(1)文言实词积累识记(1)被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_________________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_________________④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_________________⑤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_________________⑥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_________________(2)悉①怀王乃悉.发国中兵:_________________②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太史公自序》):_________________③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_________________④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详尽地了解或知道答案①尽,全部②详尽,全面③详尽地叙述2.通假字①“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__②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③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⑥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⑦齐与楚从.亲:_________________⑧乃令张仪详.去秦:_________________⑨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⑩亡走赵,赵不内.:_________________⑪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词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色彩③形容..枯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4.多义实词(1)靡①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___③靡.费:_________________(2)称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②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④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②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_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________________④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蝉.蜕于浊秽..6.特殊句式①秦,虎狼之国:_________________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_________________③为天下笑:_________________④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__⑤不凝滞于物:_________________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_________________⑦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⑧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__________7.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__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屈原列传练习答案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练习答案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编选:陈丽娟做题:查潇霄审核:张文艳基础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 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 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 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B.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内惑于郑袖竟死于秦而归葬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亡走赵,赵不内走:逃跑。

B.屈平既嫉之嫉:憎恨。

C.冀幸君之一悟一:一次。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接。

7.解释加点字词。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4)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一、注音
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
濯淖(nào)滋垢(gòu)
渣滓(zǐ)皭(jiào)然
汶汶(mén)稚(zhì)子
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
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汨(mì)罗
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
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王甚任.之信任
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
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
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
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泥,同“涅”染黑
21、乃令张仪佯装
..去秦假装
呈献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职分
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
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酒糟喝
淡酒
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
..,受物之汶汶
洁净的样子玷污
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四、古今异义
1、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下一年。

2、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3、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话。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
..枯槁
..憔悴,形容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彩。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五、词类活用
1、蝉.蜕于浊秽0
名词作状语像蝉似的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名词作动词同“涅”染黑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作动词效法
5、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六、特殊句式
A 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B 省略句
1、遂绝( 于) 齐( 省略介词)
2、又因厚币( 赂) 用事者臣勒尚( 省谓语)
3、以( 之) 出号令( 省介词宾语)
C 被动句
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 倒装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介宾短语后置)
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介宾短语后置)
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介宾短语后置)
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wéi)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译: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外交辞令。

对内就跟楚王一起商议国事,并发布号令;对外就接待外国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生存的本源。

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为穷矣。

译: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里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他的文章简约,用语含蓄,志趣高洁,品
行正直。

他的文章,讲的事虽小,意义却很大,列举的虽然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的事物;他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7、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译:秦惠王对此感到忧虑,于是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这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君王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良还是不贤良,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来辅佐自己。

10、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人们又有谁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接受脏物的污染呢?
1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然而他们都只是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八、、本文出现的成语
1、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