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PPT

端午节传承与发展: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 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 1天。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 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 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感谢阅读
感谢阅读
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端午歇后语: 端午节卖月历—---过时了。 癞蛤蟆躲端午---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节的黄鱼---在盛市上。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端
午
节
01 端午节介绍
传 统
02 端午节传说
节
日
03 端午节习俗
04 端午节诗句
端午节介绍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介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 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 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 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 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 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1、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端午节和中秋节

端午节和中秋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两个重要节日,它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两个节日既富有欢乐和欣喜的氛围,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亲情。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介绍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及庆祝方式。
一、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龙舟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目前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楚国的国士和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忠于楚国,秉持正义,但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与陷害。
最终,他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无奈。
故事传说在他的投江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纷纷下江参与打捞,并在江畔摆放粽子来防止鱼虾蚂蚁饿到他。
此后,端午节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是吃粽子。
粽子是用糯米包裹馅料,并用粽叶捆扎而成的食物。
粽子的馅料因地域而异,有些地方使用枣泥、红豆沙等甜味馅料,有些地方则使用咸味馅料如肉类和豆沙。
吃粽子既能纪念屈原,又有祛病消灾的意义。
此外,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龙舟竞渡起源于人们下江捞屈原的传统,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竞技运动项目。
参赛队伍会划着精美的龙舟在水上奋力竞渡,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氛围。
此外,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避疾病和邪气,并举行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
二、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月下节或团圆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传,古代有十个太阳轮流照射大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善射箭,他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世界。
后来,王母娘娘赐给了他仙药不让后羿得道,独自拥有。
后羿的妻子嫦娥得到仙药后,不忍心看到世人生活在黑暗中,便偷偷吃下仙药后飞向了月宫,成为了月亮上的仙女嫦娥。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简介什么是端午节端午节(Duanwu Festival)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用来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后来,端午节也逐渐演变为庆祝夏季到来和祈福的节日。
端午节的时间端午节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根据阳历来算大约是每年的6月份。
由于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别,具体的日期会有所浮动,但大致在6月初。
这一天也是农历中的午月,故称为“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有关。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据传,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致力于反对强大的秦国并救国。
然而,屈原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被秦国的统治者所陷害并放逐。
在放逐期间,屈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无尽的忧伤,最终选择在汨罗江投身而亡。
当地居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并且还在江中撒下了大米给屈原的魂魄。
为了防止鱼虾等动物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还制作了粽子,将其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们吃到粽子后不再伤害屈原的遗体。
这些传统活动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1.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伍,乘坐装饰华丽的龙舟,划着橹竿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这项活动不仅展示了人们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也是对屈原故事的一种纪念。
2. 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菖蒲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
馅料的种类多样,包括豆沙、咸肉、蛋黄等等。
吃粽子也是纪念屈原的传统,人们认为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祸,预防疾病。
3. 赛鸽子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赛鸽子的活动。
参赛者会训练自己的鸽子,在比赛开始时同时放飞,看谁的鸽子先回到家中。
这个活动也是一种娱乐和传统文化的展示。
4. 草药插艾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这天插艾草,艾草有驱邪和辟邪的作用。
人们将艾草插在门楣下、床铺上等地方,以驱除疾病和不好的运气。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端午节,也叫“五月节”、“重五节”、“龙船节”。
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源远流长,与我国诸多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一、端午节的由来诸说纷呈,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博弈其中的传说。
1.纪念屈原屈原,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家、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楚国政治家、大臣、将军。
《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卓然而立,为我国文化遗产。
而在楚国内部斗争中,屈原被立法贬斥,被汉太子的陪臣赵高陷害,投河而死。
后世有一种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而死的日子。
为了让屈原的魂灵不被恶水怨气干扰,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以便让离去的英雄得以安息,也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一种源流。
2. 汉武帝祭龙舟据《晋书》记载,自汉代起,端午节便有了龙舟竞渡的活动。
汉武帝此时为了纪念屈原,下达了“端午节各处皆善作龙舟,龙舟斗竞上中下,以四方为国”命令,并且他本人也亲自到岸边为龙舟扎彩带、放香烟,展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决心。
龙舟竞渡起源于粤港澳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赛龙舟的编纂见于《南朝齐梁书历志》。
据说其由来是民间传说中,坐在船上的儿童打赵佗的牢房,最后沉于水中下落不明,人们于是抛粽子、竞赛救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水上运动和救援竞争的风俗。
3.战国时期遗传风俗《晋书》中亦有《左传》记载的习俗是:“五月五日,如夏日,葭菼始生,于是以菖蒲及艾,防蛊除害,故谓之端午。
”艾蒿、菖蒲等草药有着防蛊除害、消除瘟气的功效,人们将之晾干,制成艾叶、菖蒲包等,悬挂门户、房间,以消除家中之恶气,这也成了端午节的一种习俗。
二、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既有纪念、祭拜祖先的活动,也有纪念屈原、巧渡扶水、救人相助,以及祈求借阳气之力祈求健康平安等庆祝和祈福活动。
1.吃粽子粽子作为中国传统小吃之一,是端午节的主要元素之一。
粽子包馅料丰富,可以有咸味糯米粽、甜味绿豆粽、肉类馅料等多样选择。
同时,还有不同地域文化的粽子:如江浙一带的粽子甜而酥脆,有奶味,广东潮州的橄榄脆皮肉粽,等等。
关于端午节简介

关于端午节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民都会庆祝这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庆祝活动以及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传统。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据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是端午节的主要源头。
屈原原名屈原复,是楚国人,也是一位有着卓越文学天赋的诗人。
他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尊称为“楚辞之祖”。
在楚国,屈原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感情上的困扰,他的忠诚、正直和深思熟虑的政治主张让他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最终导致他被贬谪并自杀投汨罗江。
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悲痛欲绝地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同时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便在江中投入糯米,以保护他的尸体。
为了防止鱼龙蛇虫吃掉屈原的身体,那一天人们也包粽子,下河排龙舟,撒入江中,以图驱除恶鬼、疾病和厄运。
这些传统习俗渐渐就演变成了现代端午节庆祝的核心内容。
二、庆祝活动1.粽子制作和分享: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它是用糯米包裹在竹叶里蒸煮而成的,常常加入豆沙、红枣、肉类等馅料。
端午节前,家庭会一起包粽子,以团结和谐之意,然后互相分享自制的粽子。
2.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传统上,人们会组成队伍划龙舟,竞速比赛。
整个过程热闹欢快,激烈竞争,观众伴随着鼓声、音乐和欢呼声为选手们加油助威。
3.赛龙舟以外的其他活动:除了龙舟竞渡,人们还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各种其他活动,例如踏青郊游、放风筝、观赏艾草的习俗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让人们享受到了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三、文化传统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热衷。
1.佩香包:人们会在端午节佩戴香包。
香包是用绣花的布料制成的小袋子,内装香料,象征着祈福、驱邪和保平安。
2.挂艾草: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前、床上或其他地方挂上艾草。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端午节是哪一天_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哪一天_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习惯。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
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汨罗江自杀。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为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
虽然商店里的粽子品种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家里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妈妈就会把包粽子的粽叶叶买回来用清水煮好,然后准备包粽子的原料:糯米、红枣等。
接下来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每次妈妈都会选取两三片叶子,左手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住叶子的另一头轻轻地往里一卷,卷成一个三角体的形状,卷好后就往里面放准备好的原料,最后用棉线把粽子捆结实,一个有模有样的三角粽“宝宝”就诞生了。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插艾叶、赛龙舟。
端午节真是个充满神奇、充满喜悦、充满热闹的节日。
于璐瑶
四、三班
安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