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五大考察类型的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一:一、抓诗眼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一.分析意境型1.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②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词。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气氛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答题套路: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气氛,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通过〔〕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完毕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选自:<<杜甫,绝句>>二.检测层次容• 1.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①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②分别解析层次容例如: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选自<<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三.分析全诗情感一般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答题套路:我认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述〕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古诗情感:一.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是难度极大文学色彩浓郁的常见题型,下面小编为大家集锦一些关于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套路及答题技巧。

 【一】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题型1.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幺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幺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幺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幺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融后所产生的。

高考古诗鉴赏五大题型高分全攻略

高考古诗鉴赏五大题型高分全攻略

高考古诗鉴赏五大题型高分全攻略第一类:形象意境类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题目类型: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答题步骤:形象类: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类:(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语文学科中,古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的学生不是读不懂古诗,而是不会组织答案,即意思明白,却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仅供参考。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幺而“感伤?”。

小编推荐: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版
2.分析技巧型。

古诗词鉴赏分析技巧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分析技巧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分析技巧型答题技巧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图片表达技巧)图片。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语文月刊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19
华子岗
裴迪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20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 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 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1
•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 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十、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
①检测层次内容
②检测中心意思 (分析全诗情感)
22
七:评价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引用诗中词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 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4 (步骤三)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古诗词答题技巧(一)(1)“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答] ①“阔”字更好。

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

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下同。

)古诗词答题技巧(二)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古诗词答题技巧(三)意境型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例析: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明确: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③用了什么手法。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练习:1.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生动地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2. 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2004北京高考)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理由:写梅花、白莲的诗能作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故赞扬;石曼卿《红梅》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具体分析:“疏影”句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句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句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5.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人君口。

本诗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做简要分析。

1)比喻夸张对比拟人(2)比喻作用:将那些只知道吮吸百姓血汗的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夸张作用:将那写吞食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

对比作用:“健儿无粮百姓饥”与官仓鼠朝朝入口进行对照,将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鲜明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拟人作用:“君”字把“官仓鼠”当作人来称呼,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分析最后一句的妙处。

(2)“谁”字下得极秒,官仓鼠有恃无恐,肆无忌惮,那谁是它们的后台呢?诗人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深刻。

高考古诗词鉴赏五大考察类型的答题技巧:一、检测语言08【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意思接近即可)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简要分析。

(4分)【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意思接近即可)07(天津卷)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1.炼字型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 2、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07(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2.一词领全诗型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山行即事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

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

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08【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3.分析语言特色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