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榆林
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教案-第五课-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2、你还想了解“神仙洞”的那些知识?(生提问题师解答)
3、陕北土窑洞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
师指导:勤劳与智慧。
三、课外活动
采访老爷爷、老奶奶,请他们讲一讲家乡的土窑洞,并且做好记录。(展评学生的采访记录)
教学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并且激起学生自主了解家乡的意愿。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导入
1、师播放陕北土窑洞的图片;
2、生欣赏图片后谈谈自己对土窑洞的了解。
二、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黄土窑洞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地穴式民居,在以陕北为中心地带的西北黄土高原上涌现和普及开来了。陕北人居住黄土窑洞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举凡陕北区域内后来所出现的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以及薄壳式窑洞,其实都是由黄土窑洞转换衍变而来的。黄土窑洞实际上已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种母体窑与祖宗窑。
第五课冬暖夏凉的神仙洞
科目
地方课《可爱的榆林》
年级
四年级
执教者
媒体运用
电子白板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认识陕北地区的土窑洞(建筑材料、结构、样式,冬暖夏凉的特点)。
2、通过了解认识土窑洞体会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帮助学生树立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意识并掌握一些简单的途径。
教学重点
了解、认识陕北地区的土窑洞
陕北黄土窑洞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窑洞里睡人的设施是一盘土炕。这土炕在窑洞的右边,又总是紧靠着窗户来展开。在土炕上一般会有两三道走向基本一致的炕洞子,有了这样的一组炕洞子后,这土炕就完全可以在人们需要烧热它的时候将其烧热到一个合适的温度了。在那冬天的寒夜里,人们正因为是睡在了这样的火炕上,才能够丝毫不受窗外寒风的干扰,才能够进入甜美的梦乡。一个平平正正的大院落,几孔有门有窗的新窑洞,用手推开木板门,一盘盖好炕板石、镶有炕栏石的土炕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当人们住进了这与山水田土浑然融为一体的黄土窑洞后,自然而然便得到了人间一种恬适美好的享受。在山坡上厚厚的黄上覆盖下,窑洞中出现了一种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环境;夏天里,窑内的温度比室外低十几度;冬天里,室内的温度又比窑外高十多度。黄土窑就好像天生带一副性能优良的空凋器,总是把室内的环境调配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程度。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住在这样一种窑洞里,外面的噪音被隔绝了,里边的一切条件又那么地如意,怎么能不觉出生活的愉快与美好呢?怎么能不觉得自己所享受的是一种神仙一样的生活呢?
六年级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张芳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榆林人杰地灵,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优势,榆林迅速崛起。
将这些鲜活的,学生可感知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是本教材的目的所在。
《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榆林、认识榆林,说说榆林人的性格特征。
2、了解榆林的四合院,在寻求古建筑保护与百姓生活的平衡点,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3、了解榆林因地制宜的窑洞,能谈谈自己对窑洞的认识。
4、认识“大漠明珠”红碱淖,使学生明白要保护自然资源。
5、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
6、通过认识榆林土豆,学习他们的土豆精神。
7、了解陕北的名人名事以及各种民俗活动。
三、教学措施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4、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6、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7、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意识。
8、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进度本教材共10课,每课分两课时。
第一课淳朴的榆林人-------------------------2课时第二课“小北京”与“老北京”的四合院-------2课时第三课因地制宜的窑洞-----------------------2课时第四课日渐缩水的“大漠明珠”---------------2课时第五课府谷二人台西北的二人转--------------2课时第六课土豆精神-----------------------------2课时第七课离不开羊肉的榆林美食-----------------2课时第八课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2课时第九课从放羊娃到歌王----------------------2课时第十课幸福榆林·快乐的节日----------------2课时。
潘瑞_四年级可爱的榆林__教学案

五年级《可爱的榆林》导学案年级五年级课题1、大美的榆林四季教师屈玉粉学习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榆林所处位置;2、欣赏榆林四季之美;重点难点榆林的四季各有不同,明白榆林的各季文化。
课前准备搜集榆林地图;询问同学或长辈,有关榆林的四季文化。
学法指导观看图片,了解榆林。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榆林地图1、请同学在地图上找出榆林所在地;2、想想榆林都包括哪些县;3、你对榆林了解有多少。
二、感受榆林的春之美1、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说说榆林春天时,榆林人大都在忙什么?2、老师讲述榆林早春时沙尘暴现象,从而让学生知道榆林人在早春时都在忙植树。
3、榆林植树造林的树木品种有哪些?观察书上第6页的图片。
(榆林植树造林的树木品种主要有油松、长柄扁桃、樟子松、沙柳等。
)第二课时三、感受夏之美1、学生自己介绍榆林的旅游景点,并以导游的身份向其他学生介绍榆林的这些景点。
2、多媒体上播放榆林的夏季图片,让学生感受榆林夏季之美。
四、感受秋之美1、看插图,大美榆林之秋。
2、你知道榆林的秋天主要收获的农作物或果实是什么吗?。
3、看多媒体出示的榆林秋收之美。
五、感受冬之美1、了解榆林冬天的美丽,及冬天的文化。
2、小组讨论并交流。
3、介绍榆林冬天在寒冷的时候,榆林的主要食物伴随榆林人过完冬天。
六、作业布置你最喜欢榆林的哪个季节?并尝试说说原因。
板书设计春之美---植树夏之美---旅游(红碱淖、二郎山、府谷老城、红石峡、统万城)秋之美---土豆、玉米、红枣冬之美---闹秧歌、贴窗花教后反思年级五年级课题2、马铃薯的新美食主义教师屈玉粉学习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榆林马铃薯的用途;2、了解马铃薯的营养价值;3、观看插图,欣赏各国马铃薯制成的美食;4、学习马铃薯被制成各种美食,尝试着自己制作。
重点难点马铃薯的作用,学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家长指导自己会做一两种以马铃薯为食材的美食课前准备自己在学校或家里调查马铃薯的各种做法及所制成的美食。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

三下可爱的榆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榆林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对榆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榆林的地理位置:介绍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
2. 榆林的历史文化:介绍榆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如革命历史、古城墙、古寺庙等。
3. 榆林的旅游景点:介绍榆林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红石峡、镇北台、白云山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其美丽风光。
4. 榆林的特色美食:介绍榆林的特色美食,如羊肉泡馍、油糕、刀削面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其制作过程和风味特点。
5. 榆林的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榆林的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污染等,并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榆林的风光和特色。
2.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加深对榆林的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榆林的图片或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榆林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等基本概况。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榆林的特色美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话题。
4. 分享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课程:教师对榆林的基本概况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榆林的风光和特色。
2. 调查家乡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3. 选择一种榆林特色美食,了解其制作过程和风味特点,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1. 榆林的传统艺术:介绍榆林的传统艺术,如剪纸、皮影、陕北民歌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其独特魅力。
2. 榆林的风俗习惯:介绍榆林的民俗习惯,如过大年、闹元宵、赶庙会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K12学习】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

六年级《可爱的榆林》教学设计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通过地方课程《可爱的榆林》教学,让学生了解榆林的悠久历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习俗,增强学生热爱榆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学生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已基本对家乡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灿烂文化、历史名人等有所了解,对家乡有了浓厚的感情。
故而学习本书难度不大,更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全面了解。
三、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共有十课:第一课《淳朴的榆林人》,介绍了榆林人的性格特点和涌现出的名人;第二课《《“小北京”与“老北京”的四合院》,介绍了四合院的年代和构造;第三课《因地制宜凿窑洞》,介绍窑洞的特点和历史之悠久;第四课《日渐缩水的“大漠明珠”》,介绍了红碱淖的风景、物产和面临的危机;第五课《府谷二人台西北二人转》,介绍了其来、唱法和使用乐器;第六课《土豆精神》,介绍了马铃薯的特点和作用;第七课《离不开羊肉的榆林美食》,介绍了榆林羊肉没膻味的特点和不同吃法;第八课《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介绍了榆林豆腐的历史、做法和吃法;第九课《从放羊娃到歌王》,介绍了歌星王向荣的坎坷经历;第十课《幸福榆林快乐的节日》,介绍了在不同节日里,家乡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庆佳节。
四、教学目标《可爱的榆林》地方课程,立足本地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审美、认知、实践、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榆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本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行多学科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创造,是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综合性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
五、教学重、难点1、了解小、老北京四合院和窑洞的构造和特点。
2、感悟家乡二人台的独特魅力。
六、教学措施1、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全面了解每课的内容,确定好每课的重难点。
三年级可爱榆林教案[最新]
![三年级可爱榆林教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63b81d3ba5e9856a561260a6.png)
三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教学学期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第1---2周第一课我家在榆林(2课时)第3---4周第二课筑巢红碱淖的遗鸥(2课时)第5---6周第三课千姿百态的窗棂图案(2课时)第7---8周第四课黄土高原上的彩花花(2课时)第9---10周第五课古老的摩崖石刻(2课时)第11---12周第六课枣乡人家的红枣情(2课时)第13---14周第七课榆林人的唢呐音乐(2课时)第15---16周第八课定边皮影道情曲(2课时)第17---18周第九课杨家沟的红色记忆(2课时)第19---20周第十课幸福榆林·广场上的笑脸(2课时)科任教师:杨芝青2017.08.29第一课我家在榆林课程目标: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的为家乡现积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教具准备榆林的形象图片、中国地图、陕西地图、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浏览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图片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榆林各处的风光图)2、说说这些图片都是哪里?这里曾经给你留下那些深刻的印象?3、今天,就让我来学习第一课《我家在榆林》,一起去了解家乡的地理地貌及家乡引以自豪的地方吧。
4、板书课题。
齐读。
二、初步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概况。
1、学生畅谈对家乡榆林的了解。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简介榆林概况。
(从地理位置、经济、交通、名胜古迹几方面进行总结。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
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可爱的榆林》PPT课件1

学习目标:
1、了解沙漠植物的特点及其在治沙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沙漠植物的顽强品质。
思考: 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水、阳光、空气 、营稀少? 缺乏水、营养物质(无机盐) 、温度也不适宜。
南部沟壑纵横,北部沙丘连绵,
山岩裸露,植物稀少,且气候干燥,
每遇风日,黄沙弥漫,遮天蔽日。
固沙先锋
沙蓬
沙芥
沙竹
沙蒿
籽蒿
讨论:
在沙地里生长的小草有哪些特点? 沙蓬、沙竹、沙蒿、沙芥等植物为什么能在沙地里生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说一说
作业:课后收集有关榆林人治理沙漠的故事。
谢谢大家
五年级下册可爱的榆林全册教案

2、崎岖山路上唱出的赶牲灵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可爱的榆林教学案
年级
五
班级
1/2/3
课题
3、陕北说书根在榆林
主备教师
贾义军
上课教师
贾义军、马云飞、贺兴凯
备课时间
2014.3.1
学习目标
1、了解陕北说书的历史背景。
2、继承并弘扬陕北说书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
1、了解陕北说书的历史背景。
2、继承并弘扬陕北说书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自学指导三:
自学白云山庙会传统风俗部分,思考:白云山庙会有哪些传统风俗?白云山的道教活动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人们哪些期许?白云山道教音乐由哪几部分组成?5分钟后回答。
1、生观看视频,师解说。
2、抽查检测。
逛庙会、吃神饭、走神路、看神戏;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经韵曲调、笙管音乐和打击乐。
五、自学指导四:
学习目标
1、了解靖边跑驴这一民俗。
2、继承并弘扬靖边跑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
1、了解靖边跑驴这一民俗。
2、继承并弘扬靖边跑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前准备
视频资料
学法指导
看视频学习
导
学
过
程
一、板题示标,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学来自生活的靖边跑驴部分,思考:靖边跑驴是通过怎样的表现形式被人们接受的?5分钟后谈谈你的看法。
自学白云山上新活动部分,思考:白云山上主要有哪些新活动?5分钟后回答。
1、生观看视频,师解说。
2、抽查检测。
土特产、现代化商品。
六、总结
课堂延伸
上网搜集有关白云山及白云山庙会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了解这一宝贵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