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人文楼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 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95周年校庆临近,近日,我校与《厦门日报》联合开设“厦门大学走进世界”校庆特别报道专栏。

首篇于3月22日推出,题为“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今起,该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选取我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展现厦大一路走进世界的足迹和进程。

敬请关注。

(宣传部)附:《厦门日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95周年校庆特别报道解密厦门大学国际化办学之路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楼群采用“一字形”设计,蕴含着带领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陈嘉庚(左一)、林文庆(右一)等视察建设中的厦大校舍。

当年,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字排开的群贤楼群。

现在,群贤楼群仍是厦门大学的标志之一。

【开栏的话】1921年4月6日,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今年4月6日是厦大建校95周年,今年校庆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进世界”。

厦大校方昨天说,今年的厦大校庆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国际性、学术性、文化性”,二是由师生校友唱主角。

从今天起,本报启动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系列报道,介绍厦大国际化办学行进轨迹,并将及时报道校庆活动。

【手记】从“走向世界”到“走进世界”10年前的厦大85周年校庆,校方确定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向世界”,10年后的95周年校庆,厦大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

从字面上看,过去十年,在办学国际化道路上,厦大只完成一个字的改变——从10年前“走向世界”到今年的“走进世界”。

不过,朱崇实认为,从“向”到“进”,虽然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是大学的一大步。

他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从“走向世界”的起跑线,跑到了“走进世界”的另一个起跑线,开始国际化办学又一个新的旅程。

如果从更大背景的视角,或许可以更好理解厦大今年确定“走进世界”主题的意义——在著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去年国家启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战略,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厦门大学建筑之我见

厦门大学建筑之我见

厦门——厦门大学建筑之我见嘉庚楼群设计时间:2012年8月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域综合环境,对当时当地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形态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这个域综合环境就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在内的三大系统构成,分别是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和特征形成的一次、二次、三次决定因素,其实际上大体决定了当时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形态。

同时,某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地域综合环境的变迁,会相应的影响依存于其中的传统城市的发展状态。

因此,一个地区的城市发展特征也是不断变迁的。

由于各地区城市发展的地域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其内部城市的发展和演进也是大有不同的。

本篇报告就是根据厦门之旅经过厦门大学看到的美丽建筑群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上表现出的这种特征,本文通过对厦门大学校园及建筑特点进行分析,从建筑的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几个方面概括了厦大嘉庚楼群设计原则,并结合具体设计手法加以阐述。

一、厦门大学概况厦门大学地处厦门岛南端.万石山“五老峰”下,依山傍海,环境优美.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21年建校至今,先后建成以群贤楼群、上弦场楼群、芙蓉楼群为代表的”嘉庚风格”的建筑。

上世纪80年代后又建成了逸夫楼和克立楼等新建筑。

整个校园形成了以嘉庚建筑风格为主导的多组建筑群体,山林、湖水、海滨相结合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

为改善科研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育部和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学校决定兴建具有现代化特色,又继承厦大嘉庚建筑风格的约50 000㎡的综合楼群,为纪念校主陈嘉庚先生该楼群被命名为“嘉庚楼群”。

该楼群由一幢21层主楼及四幢6层裙楼组成.主楼为学校科研及办公用房,裙楼为公共教学用房及研究室,该楼群选址于校园中心区底标高处的芙蓉湖畔,四周有山体和坡地。

二、建筑特征厦大校园依山傍海,建筑散映于湖光山色之中.绿树红顶,景色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校园”之一.要在此环境中要建设如此大规模的综合楼群.设计难点突出表现为:校园中高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新旧建筑的相互关系问题;厦大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等。

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特征与分析

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特征与分析

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特征与分析
张燕来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07(104)002
【摘要】厦门大学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特征和空间形态,文章从整体布局、平面构成、材料细部等层次对这种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的特征和形态进行了理论分析.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张燕来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传历史文脉承嘉庚风格——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楼群赏析 [J], 缪远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基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实例分析 [J], 周功建
3.中德高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比较分析与对策——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 [J], 吴锡川
4.被嘉庚风格建筑记录的校史厦门大学:青春背后亦有沧桑 [J], 周森林
5.基于眼动实验的嘉庚风格建筑研究
——以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为例 [J], 邱鲤鲤;张锦鑫;刘佳桐;林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嘉庚建筑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集美学村为例

近代嘉庚建筑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集美学村为例

学校代码: 10385分类号:研究生学号:1200705034密 级: 公开近代嘉庚建筑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集美学村为例Research on Modern Jiageng Buildings Design:A Case Study of Xiamen University and Jimei Village作者姓名: 赵玉冰指导教师: 陈志宏实际单位导师:专业学位类别: 建筑学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学位领域: 建筑学研究方向: 近代地域建筑研究所在学院: 建筑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4月10日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侨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摘 要嘉庚建筑,是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投资并亲自主持建设的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的校舍建筑。

以其建筑的中西合璧,具有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嘉庚建筑的建设经历了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嘉庚建筑从设计到建成的方式是有所发展的,相应的所呈现出的嘉庚建筑亦有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查、书信文献分析、图像转移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由设计主体、设计方式、设计图纸入手,分别梳理还原嘉庚建筑在不同时期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对设计与施工相互配合进行探讨。

然后由建筑实物入手,从群体布局、平面类型、立面特征三方面对不同时期嘉庚建筑设计特点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嘉庚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

以嘉庚精神设计陈嘉庚纪念馆的过程体会及思考

以嘉庚精神设计陈嘉庚纪念馆的过程体会及思考

以嘉庚精神设计陈嘉庚纪念馆的过程体会及思考
洪雅玲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12()4
【摘要】通过陈嘉庚纪念馆的设计实践和对嘉庚精神的学习、对嘉庚建筑的剖析和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一项建筑设计,建筑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所设计项目的特定条件并尽可能全面和细致地占有素材,对自己基础知识,专业设计技巧和审美品位的最彻底的发挥,并对所设计的虚拟目标中的特质进行不舍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心想事成,获得成功。

【总页数】4页(P86-89)
【关键词】学习;感悟;升华
【作者】洪雅玲
【作者单位】中元(厦门)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1.3
【相关文献】
1.“嘉庚精神”熠熠生辉——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侧记 [J], 陈根林;
2.嘉庚精神彪炳千秋——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厦举行 [J], 卢
怡恬;
3.陈嘉庚精神遗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谈集美大学对嘉庚精神的继承与弘扬[J], 张培春
4.歌剧《陈嘉庚》展现嘉庚精神 [J], 蒋海瑛
5.嘉庚精神童校诚毅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嘉庚风格”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龚洁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福建的东南部集美和厦门岛上,出现了一批既具传统的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中华文化与欧陆文化巧妙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大多在西洋风格的主体上,或在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上,加上传统的闽南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个性突出、色彩鲜丽、整体十分漂亮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这就是陈嘉庚先生在创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发明的新颖建筑形式,后人称之为“嘉庚风格”的建筑。

陈嘉庚,厦门集美人,1874年(清光绪十三年10月21日生于集美社颖川世泽堂。

1890年,虚龄17岁时应父召到新加坡学商,后种植黄梨、橡胶,进而经营橡胶制造业,雇用职工约3万人,资产多达新币1000万余元,约值黄金百万两。

陈嘉庚经营成功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青少年,他说:当今中国,青少年没有文化是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

于是他把赚到的钱,全部携回集美、厦门,开始了艰辛漫长而又崇高的兴学之路。

一这条兴学之路是伴随他建造众多的嘉庚风格建筑而延伸的,他兴学到何处,嘉庚风格建筑就出现在何处,而且越建越漂亮,规模也越建越大,为我们留下了闽南的建筑瑰宝。

19xx年秋,陈嘉庚回到集美,召集各角房长幼劝其停办各房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

19xx年8月起,到1927年,他在集美陆续建起许多座教学大楼,计有:小学楼(1940年8月)、尚勇楼(19xx年1月)、居仁楼(19xx年1月)、立功楼(19xx年5月)、立德楼(1920年3月)、立言楼(1920年7月)、德礼楼(1920年11月)、即温楼(1921年4月)、手工教室(1921年2月)、尚忠楼(1921年2月)、诵诗楼(1921年2月)、明良楼(1921年6月)、延平楼(1922年9月)、允恭楼(1923年8月)、文学楼(1925年8月)、敦书楼(1925年8月)、务本楼(1925年12月)、事务楼(1925年12月)、崇俭楼((1926年2月)、瀹智楼(1926年8月)、葆真楼(1926年9月)、养心楼(1926年9月)、敦业楼(1927年8月)等,计约23幢,作为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及商科、女子及女小、农林、幼师等学校的校舍,约45000平方米。

嘉庚纪念馆社会实践报告

嘉庚纪念馆社会实践报告

嘉庚纪念馆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作为一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日,我们团队前往嘉庚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和深入了解,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了嘉庚精神和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们在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经历。

二、实践活动概况1. 活动时间和地点我们的嘉庚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于2021年7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进行。

嘉庚纪念馆位于厦门大学校园内,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教育家陈嘉庚而建立的综合性陈列馆。

2. 活动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主要包括了参观嘉庚纪念馆的永久陈列馆和临时展览、听取讲解、参加主题讨论等环节。

在参观和讲解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嘉庚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以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巨大影响。

在主题讨论中,我们就嘉庚精神对我们的影响、继承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思考。

三、实践收获1. 对嘉庚精神的深入了解在嘉庚纪念馆的参观中,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嘉庚先生的思想、作为教育家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嘉庚坚信“教育救国”,提出了“实事求是、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以及“兴则兴家、兴则兴业”、“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等理念,对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嘉庚纪念馆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嘉庚先生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坚持为扶危济困、振奋中华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我们深受其影响,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团队成员相互配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总结。

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交流中共同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实践体会1. 对嘉庚精神的思考在嘉庚纪念馆的参观中,我们对嘉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嘉庚精神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奉献,鼓舞着我们努力学习、扎根基层、服务社会。

我们要秉承嘉庚精神,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P12 嘉庚故里

P12 嘉庚故里

嘉庚故里
这里与其他名人故居最大的不同,是这里不是单纯的一位名人或伟人的故里,在这相跨整整一个城镇的地盘上,每一处,都蕴藏着“一个精神三个文化”,基于这个特点,嘉庚故里中的嘉庚先生故居,似乎反而显得并不那么抢眼,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非常精美的景色,和充分反映嘉庚先生人生轨迹、历史功绩、思想情操的一系列重要遗迹。

自然与文化的物质资源,与作为非物质的嘉庚精神完美地融合,构成最能体现人文集美特质的文化旅游资源---陈嘉庚纪念胜地(鳌园景区)。

具体地说,这里除了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堂、归来园、毛泽东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陈嘉庚纪念馆等建筑和遗物、史料等展品之外,还有:鳄鱼园、境外高校中国学习中心、大学城艺术街、文创产业园,嘉庚体育馆以及集美万达等等。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其实,通过以上调查,最应该在建筑内部空间的改善 上努力。人文楼ABC的功能、空间形态、立面设计 等等大体上都是一样的,难免造成了建筑内部空间排 布单调乏味的现象。即使,通过两个中庭和入口大体、 观景阳台的开放性空间结合,建筑内部实际使用空间 依旧缺乏变化。这是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的问题。当然, 中国绝大部分大学教学楼都是这样的设计。但是,通 过这次的调查,我们也很清晰的看出了大学生对于丰 富、变化、动感的需求。
评价指 数 0.2648 -0.0294 0.3824 0.2059 0 0.6471 变化度 动感 整齐感 吸引力 光感 氛围度 植被覆 盖度 0.0294 0.0588 0.5883 0.1176 0.3235 0.4118
熟悉度 色彩丰 富度 关联度 环境关 系
0.5883
0.4117
-0.0294 0.3823
美感 愉悦感
0.4412 0.14能布局上: 功能布局上: 体育教室用房放置于专业学习教室旁边,导致学习环境喧闹, 人流复杂。 建筑设置双走廊,虽然起到了遮阳的效果,但是在这里却显的 有点多余。建筑教室内侧走廊使用率极低,并且使得本来采光 就弱的北面,常年无法正常采光。 人文楼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了大小不一的各种办公室、公共教 室、专业教室、设备房间等等,分布不均匀且布置凌乱,造成 了建筑内部人流线凌乱的现象。 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 建筑主入口立面造型丰富多变,即具有嘉庚建筑的风格,但同 时不失现代造型性。 建筑其他三个立面造型单调,且与主立面不协调,导致使用者 对于人文楼具体的造型形象有陌生感。 建筑立面在廊道上的设计过于通透,虽然起到了通风散热的果, 但是在雨天却容易发生不挡雨的尴尬。
经管楼建筑: 经管楼建筑
经管大楼,仅供嘉庚学院使用,是国际商学院的主 要上课场所,其它专业的数学课或全院的经管类公选 课也会在此上课。1-4层拥有研讨室、案例教室等多 种类型的教室,5-6层是教师办公室。
理工楼建筑: 理工楼建筑
理工大楼,底下几层供厦大理工科学生使用,上面 几层嘉庚学院理工科学生使用,都是理工类专业实验 室。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中区人文楼
人文楼地理环境以及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人文楼处于学生上课、吃饭、回宿舍三条主要流线的 交点处。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接触和看见最多 的建筑物之一。 周边有临近南面的经管楼,不过两建筑之间并没有任 何流线连接。人文楼北面为中区食堂,以及网球场, 是人流量相当大的一条主干道旁建筑。人文楼北立面 正位于此主干单边。人文楼周围景观环境主要以草坪 为主,在竖向景观上只有较少的道路树。因此,人文 楼草坪常常被抄近路的学生踩踏。
人文楼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及空间功能分析 人文楼建筑平面、立面、
人文A为建筑学系专业教室,C为艺术设计系专教。 中间围合为中庭,使得环境优美、静谧,在门厅部分 又有开阔空间进行活动。
三层主要以公共教室为主,专业用房为辅。因此,教 室空间规律整齐,以两条南北交通横穿东西交通核。 使得建筑交通流线通畅。
交通流线上: 交通流线上: 东西、南北三条主要流线廊道的相互交错,使得建筑 内部流线通畅。 建筑内部楼梯通道过多,又因为利用山地高差形成的 错层,导致内部流线指示性不强,使得不熟悉者发生 经常性迷路。 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上: 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上: 人文楼是较少建筑外围有景观广场的建筑物,使得建 筑看起来更加漂亮大气。但是,景观设计与道路流线 发生冲突,导致了局部草坪经常性被学生踩踏至秃的 现象。 建筑形式合理的利用地形高差,使得本来体积感很大 的建筑和谐的融入山地环境中。
人文楼调研报告
调查背景:厦大漳州校区中区人文楼、经管楼、 调查背景:厦大漳州校区中区人文楼、经管楼、理 工楼总体规划分析
人文楼建筑: 人文楼建筑
人文大楼,仅供嘉庚学院使用,是建筑学系、艺术设 计系、新闻传播系、中文系的主要上课场所,拥有建 筑、艺术的专业教室、苹果机房、多媒体编辑室、线 性编辑实验室、画室、摄影棚、演播厅和案例研讨教 室等各种先进的专业教室。文B是各系辅导员的办公 室,文C405 406 505 506每天开放供自习使用。
三幢建筑相互之间的关系
人文、经管、理工自北向南,沿着校区人工湖横向排 布。东面全部面向嘉庚主楼群,是校区主干道上仅次 于嘉庚主楼群的群体建筑。 三者之间的比较,则较多凸显在连接的地势高低不同, 创造出了各不相同的建筑形态。 人文楼以及经管楼北面都是人流量相当大的地方,所 以,在建筑形态上,以较为私密的四面围合和三面围 合形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理工楼所处位置,人流 量较小,但是四面景观良好,所以,在设计中,做了 一个底层架空,上层四面围合的中庭式建筑,即保证 了教学楼的私密性也保证了其开放性。
顶层以专教和、办公室、设备辅助用房为主。 不同于其他层的是,拥有两个面向东面人工湖的大阳 台,作为公共休息空间。其他教室布置与3、4层大 致相似。
立面图
剖面图
人文楼使用者使用感受调查
SD法评定测试结果表示: 法评定测试结果表示: 法评定测试结果表示
建筑感 受 空间感 体积感 层次感 形体感 韵律感 幽静度
三幢建筑在校区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厦大漳州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依据现成的自然景观制定了 “山、水、树、人一体”的设计理念。强调充分利用地理 地貌,使建筑与山体自然融合;利用区内原有的三个水库 能决山体排洪问题;在校区内开挖一个人工湖,保持区内 原有的果树林带并使之环湖生长,此处将成为校区的中民 景观;强调校区的人性化建设,营造新意的校园空间。 由于厦大漳州校区自然条件优越,依山临海,因此,环境 设计整体分为三部分:靠近山体的部分保持自然的生态景 观,沿着主干道临海的部分设计成都市化风格,两者之间 的地带是人工化的景观。 人文楼、经管楼、理工楼在校区总体规划中,是处于生态 景观环境处,所以,基本上在这个设计带的建筑都依附山 势,结合环境,做到融于环境又创造环境。使学生在这三 栋建筑(艺术、财管、理工)的学习中,感受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