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金钱]金钱与亲情的斗争

合集下载

亲情与金钱作文「精选」_作文3000字_关于亲情的作文_

亲情与金钱作文「精选」_作文3000字_关于亲情的作文_

亲情与金钱作文「精选」亲情无价,应为他能给我们精神上的温暖。

而葛朗台却更重视物质上的金钱,从而导致了一个悲剧人生。

小编收集亲情与金钱的,欢迎阅读。

第一篇:亲情与金钱若论世界上的吝啬鬼,最有名的当属《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了。

初次接触《欧也妮葛朗台》是在三年级时,大字不识几个的我对于文字没有什么兴趣,反而对于书中的插图记忆深刻。

永远也忘不了书的封面——在一个狭小,阴暗且陈旧的小屋子里,散发着光芒的的黄金堆满了屋子,甚至将墙壁都映成了金色。

一个矮小,肥胖,衣着简陋的中年男子叼着雪茄,嘴角微撇,露出奸诈的笑容。

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数着金币,以至于两只瞳孔都变成了金色,使人感到恶心。

还有一幅插图也令我记忆犹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拼尽最后一口气,挣扎地抢夺教父手中镀金的十字架,脖子上和手臂上的血管突起,似乎就要爆开。

虽然那时我对这本书并没有了解,但是那一幅幅夸张的图片让我对画面所描述的这个家庭产生了厌恶和烦倦。

又读《欧叶尼葛朗台》是在小学毕业后。

也许是年龄太小,对于书中的景物描写没有太多留心,更关注的则是人物之间的对话。

觉得葛朗台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有时会对他太太说:“行了高兴起来吧,好太太!你要什么有什么。

”有时却对吐血的妻子无动于衷。

觉得欧也妮是一个善良纯洁的人,为了堂弟夏尔,赠出了自己所有的金币。

在得知夏尔背叛自己后,却依然替他偿还150万法郎债务。

没有受其父亲的影响,在父亲死后,将所得遗产花在慈善与教育上。

合上全书,我满怀对于欧也妮的怜悯和夏尔的鄙视,深感金钱对于人们的祸害。

今年暑假,当我再一次翻开熟悉的《欧叶尼葛朗台》时,突然有种陌生的感觉。

书中所描写的景物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修道院的沉寂,旷野的荒漠和废墟的调败,那些房子都有一点。

房子里的住户,总是生活的那么幽静,甚至让人认为这是一间空屋。

不过,一旦有人在街上走动,窗口就会突然探出一张脸,像和尚打坐般一动不动地朝窗外瞪上一眼。

这段描写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凄凉感和厌恶感。

亲情与金钱的抉择

亲情与金钱的抉择

金钱与亲情怎么衡量
先从金钱与亲情的关系谈谈吧。

如果问大部分中国人,金钱与亲情更看重哪个,人们十有八九会说亲情!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个在外奋斗打拼的人在乎亲情吗?答案肯定是,但他们说要赚足够多的钱让家人衣食无忧,但陪伴却给的很少。

一个亿万富翁在乎亲情吗?答案肯定是在乎,他们说我让家人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却被各种应酬,采访,会议围着,缺少的是陪伴。

很多人都喜欢把金钱跟亲情扯上关系,它们为什么一定要有关系,难道亲情不是应该是跟理解,关爱,信赖的关系吗?
那我们就用市场经济的头脑思考亲情怎么用金钱衡量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李嘉诚的母亲被劫持了虽然不可能,劫匪给他要5000W。

然后李嘉诚交了钱劫匪放了人,可以推出李嘉诚的亲情大于等于5000W。

再假设,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外染上赌博输了10000还不上,被人绑架,父母死活凑不出钱,给劫匪下跪,用命换儿子命也救不了孩子可以推出他们的亲情不值钱。

这是我们用买卖头脑思考的结果。

但亲情真的是值那个价,或者连这个价都不值吗?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养成了把什么东西都估个价。

就像我们买不回过去,买不来幸福一样,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还有一种你六毛我六毛咱俩就1块2了的纯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是要学会什么都去衡量而是要学会跳出去学会去爱学会去思考,学会享受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少些计较,金钱什么的,也会眷顾那些特立独行的傻瓜吧!
谢谢你的命题我思考了很多,也不怎么瞌睡了,想起了我曾经的QQ签名,出自《海贼王》艾斯的一句话:艾斯:听着路飞我们一定要过一段无怨无悔的人生将来一定要出海然后随心所欲的活着比谁都自由
或许是吧,人要遵从自己的心灵。

高三议论文:莫将亲情与钱比(最新)

高三议论文:莫将亲情与钱比(最新)

高三议论文:莫将亲情与钱比四川小伙邓启明20xx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

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

许多人为邓启明的抉择感到惋惜,认为他事业有成,“钱”途无量,辞去工作,得不偿失。

但是,我为邓启明抛弃钱财,孝养母亲的选择喝彩,因为亲情岂能与钱相比!中华文化中将“孝”作为衡量人格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的开篇就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汉朝选官更“孝廉”这一科目。

由此可见亲情的重要性。

在我国,令我们感动的亲情故事又何曾少过?李密以孝闻名天下,在《陈情表》一文中,他陈述了自己不能奉诏做官的原因。

李密与其祖母相依为命。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作者宁肯放弃地位显赫的官职太子洗马,也不愿弃祖母而去。

有人说,读《陈情表》不泣者不孝,我虽未泣涕涟涟,但内心也是非常感动。

亲情怎能与金钱相提并论?我校“最美孝心少年”梁维月同学,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从小母亲离家出走,她的父亲因故瘫痪,奶奶年老失去劳动力,弟弟身有残疾,这样一个看似要垮掉的家庭,在梁维月的努力下站立起来。

她每逢节假日就去工地上打工,搬砖,抬重物,干得是最苦是累的活,一位瘦小的女生,因长时间的劳作,双手已磨出厚茧。

而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是什么?我认为,除了责任,更是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

这样感天动地的人间亲情,又岂能与金钱相提并论?相反,当亲情与金钱相杂糅,就会使原本纯洁的亲情变得混浊。

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甚至是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兄弟之间为争夺遗产相互猜疑或是大打出手。

许多年轻人只顾自己的前途,而不关心父母的生活,放到养老院就置之不理。

中国古代,也常有儿子为了争夺皇位,为了荣华富贵,做出父子兄弟骨肉相残的事情。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犹太族的谚语说“裹尸布上没有口袋。

亲情败给了金钱的句子

亲情败给了金钱的句子

亲情败给了金钱的句子
1、亲情抵不上金钱,所以有了钱之后,什么事情都可以买卖。

2、金钱能够使你容易获得物质财富,但是却不能给你带来亲情。

3、如今,有钱人们很少把家人当回事,只会想着要怎么赚钱。

4、有人只管把钱当作是唯一的快乐,而把亲情忽略了。

5、很多人把金钱当作是他们的全部,而把对家人的责任只当做是运气。

6、把钱看得太重,就会遗忘别的,比如家人、同伴甚至自己。

7、有了钱之后,有的人会勾心斗角,却不是兄弟情谊。

8、在生活中,有的人只在意金钱,他们忽略他们的家庭和亲情。

9、当出现困难或失败的时候,金钱是不能给予鼓励或安慰的。

10、金钱总是静静地在那里,它不能带给你任何幸福,只能给你一
种物质的快乐,而亲情则可以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

金钱与亲情,(富人亲戚与穷人亲戚)

金钱与亲情,(富人亲戚与穷人亲戚)

金钱与亲情,(富人亲戚与穷人亲戚)标题我什么写“金钱与亲情”而不是“亲情与金钱”呢?因为现在社会金钱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没有金钱就没有亲戚亲情。

上次我写过一篇:《关于“钱”真的是好东西吗?》里面我就提到过没有金钱物质没有真正的爱情。

也许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我这样的说法,但是现在社会很现实,现在没有房子和车有几个姑娘会嫁给一个穷小子呢?有多少人不是为了钱而奋斗吗?今天首先我所聊的是金钱与亲情。

人们常常会说亲情是最真挚的,也是最不掺杂任何物质基础的纯粹感情。

可是当亲情有一天与金钱相遇时,亲情却显得那么没有地位,那么不值的一提。

在金钱面前的亲情,简直渺小的不值一分钱,可以任由人们将其丢弃。

有些家庭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拉扯长大抚育成人,最后老人老了到了晚年,子女就开始争夺家产,闹的兄弟不是亲兄弟,为了钱六亲不认。

老人宁愿自己吃亏,把财产分给子女想保护这个大家庭的和谐,老人更希望不被子女的争斗气坏了自己的身体。

所谓相亲相爱一家人,兄弟们混好了挣钱了家人都为高兴。

有些兄弟姐妹中有混的好的有混的不好的,混的好的弟兄就该帮助扶持一些家庭中条件不好的兄弟。

虽然都成家立业有自己的家庭,家庭条件不好的借了弟兄的钱,一时还不上,但是心里一直有数是欠你的钱,但你也没必要经常挂叨叨给脸色看吧。

问题是你现在不缺钱,如果真缺钱有困难砸锅卖铁都会给你的。

你再有钱做事做人不要忘记你们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

人一辈子说长不长,何必闹成这样呢?想想都觉的心寒,亲情在金钱面前怎么就变的一文不值呢?老话说,一奶同胞是砸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那是一个深入骨髓的永远不能改变的感情。

回忆一下年幼时在贫困的环境下,一个家庭里长大,一家人互相体贴,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甚至穿一条裤子长大。

那时的感情怎么就能这样在金钱面前就完全丢在脑后呢?想想自己在遇到不幸时,家人给的那份温暖与帮助,想想亲情围绕父母是欣慰的笑脸。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不会在看到那些亲人间的你争我夺。

亲情与金钱孰轻孰重

亲情与金钱孰轻孰重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关系再好,你提钱试试。

再好的关系在金钱面前都会被腐蚀。

现在人们最不愿做的事就是借钱。

这是为什么,原因不下有二,第一是借钱的人喜欢拖欠,俗话说:欠钱的都是大爷,要债的都是孙子。

钱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

第二是因为现在的人手里实在是没有多少剩余的闲钱,都拿去买房买车啥的,所以出门在外尽量不提钱。

但是在现在的的社会我更发现了一个让我难以接受的问题,有的人为了钱可以抛弃亲情。

在某些人眼中,亲情远比前更重要。

我有一个阿姨她就是这样的。

她现在的生活过得还算可以,为人处世也还周到,但是在金钱与亲情上她显然更看重金钱。

有一次,阿姨的弟弟因为结婚彩礼不够像阿姨借钱,按理说亲兄弟有难做姐姐的帮衬一下也是理所应当,但是阿姨却坚决不肯借,直到阿姨的母亲出面阿姨才借出为数不多的钱,之后阿姨因为这件事跟原生家庭间始终留有隔阂。

在现在人的眼中,钱已经在奴役我们了?结婚乃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作为一家人本应该高高兴兴的出钱出力,再说这钱也不是白拿,而是借了有还的,可是在阿姨却不能明白,在她看来金钱凌驾于亲情之上。

在这件事上我始终不能把平时和蔼可亲的阿姨与现在这个视金钱至上的阿姨等同在一起。

在我的眼里,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爹妈生我养我,兄弟姐妹伴我长大,长辈的关怀让我时刻感受人间的美好,钱财乃身外之物没有了可以再赚,如果失去了亲情那么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亲情与金钱的感悟

亲情与金钱的感悟

亲情与金钱的感悟1. 亲情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无比,可没有金钱,这暖阳会不会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呢?就像我那次看到妈妈为了几块钱在菜市场和小贩争得面红耳赤,那时候我就在想,亲情真的能敌得过金钱的匮乏吗?2. 金钱能买来很多东西,但能买来亲情吗?当你看到那些为了遗产争得头破血流的亲人,难道还不明白亲情和金钱的区别吗?3. 亲情是无价的,可在现实面前,没有金钱的支撑,亲情会不会也变得脆弱呢?比如说家里人生病急需钱治疗,那时候就知道金钱和亲情的纠葛有多深了。

4. 你说亲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呢?就像那次爸爸生意失败,家里一下子陷入困境,我才真切感受到金钱对亲情的考验有多大。

5. 亲情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可没有足够的金钱,这依靠会不会也摇摇晃晃呢?想想那些贫困家庭里的孩子,他们对亲情和金钱的感悟肯定很深刻。

6.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亲情在这其中又该摆在什么位置呢?就好像那次亲戚因为借钱的事和我们闹别扭,真让人无奈。

7. 亲情能给我们力量,可金钱能给我们安全感,这两者怎么平衡呢?比如弟弟想要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因为价格犹豫的时候。

8. 你看那些为了金钱抛弃亲情的人,他们难道不后悔吗?我记得有个故事里,儿子为了钱把父母赶出家门,这多让人心寒啊!9. 亲情是我们内心的温暖,金钱是我们生活的保障,它们难道不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吗?就像那次我们全家为了凑齐买房的钱齐心协力的时候。

10. 到底亲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呢?这真的很难说清楚啊!就像我看到那些为了工作常年不回家的人,他们对亲情和金钱的衡量肯定很纠结。

我觉得亲情和金钱都很重要,不能简单地说谁更重要。

亲情是我们心灵的寄托,而金钱是生活的基础,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既充满爱又有一定的物质保障。

【感悟】金钱·亲情·人性

【感悟】金钱·亲情·人性

【感悟】金钱·亲情·人性
金钱支配着人生
人生挥霍着金钱
金钱拉近了亲情
也在分裂着亲情
金钱能让人性善良
也能让欲望膨胀
过了头――
就掉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万丈
金钱是努力奋斗的动力
金钱也是犯罪的根源
钱,让多少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钱,让多少原本不相爱的人睡在一起!钱,让多少感情更加丰富!
钱,让多少感情走投无路!
钱,让多少人失去朋友!
钱,让多少人认清,人不如狗!
钱,让多少人精神失常!
钱,让多少人走进不属于自己的婚姻殿堂!钱,让多少当官人贪污浪费!
钱,让多少普通人走向犯罪!
钱,让多少生意人被逼逃税!
钱,让多少男人沾花惹草!
只是想用钱来弥补你内心的空缺。

不要因为钱而迷失了自我,
不要因为钱违背自己的良心,
不要因为钱做自己本不该做的事,不要因为钱放弃自己的愿望,
不要因为钱虚伪的活着,
不要因为钱忍痛割爱,
不要因为钱放弃真正的感情,
不要因为钱错失真正的友情,
不要因为钱割断真正的亲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钱与亲情的斗争1980年以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作为基本篇目,编人中学语文教材,这是该小说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标志,而莫泊桑本人也成为中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小说家之一。

和所有其他经典作品一样,该小说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对其主题思想的解读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根据最早也是最普遍的看法,“作者通过塑造菲利普夫妇这一对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思想”。

也有论者反对这种看法,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为了适应社会,迫于生计,没有理由去嘲笑、鄙夷他们”,相反,“他们的命运是要用同情心来对待的”。

这种看法暗合了某些学者的倡导,即在新时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要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上升到“经验和人性的层次,社会批判的层次,命运或象征的层次”。

不过,“金钱关系论”“人性论”“命运说”要么套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特征,要么运用社会学理论、人道主义思想,对作品的解读未免太笼统,不够贴切。

要理解《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思想,有两个问题始终绕不过,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我”的叔叔于勒,是菲利普夫妇.抑或是约瑟夫?小说主人公承载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其中主人公的确定尤为重要,因为小说的矛盾冲突都围绕着主人公展开,主人公是“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因此,要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首先要确定小说主人公是谁;小说主人公一旦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便昭然若揭。

笔者在叙述学理论的观照下,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试着对这两个老问题做出新同答。

笔者认为,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约瑟夫的亲身经历,思考金钱与亲情的矛盾冲突带给人的困扰,向读者提出 -个永恒的问题:在金钱社会里如何安置亲情?一《我的叔叔于勒》摆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究竟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呢?一般认为,于勒虽然出现在小说题目中,但是,小说的重点不是于勒的境遇如何变化,而是“面对于勒叔叔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菲利普夫妇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态度如何,全取决于于勒的经济状况,由此,批判“金钱关系论”的主题思想似乎不言白明。

问题是,菲利普夫妇真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吗?《我的叔叔于勒》人选中学语文教材时被删除了包括小说开头、结尾在内的不少内容,2l世纪以来,大部分中学语文选修教材呈现了该小说的完整版本,这为中学生全面理解小说,发掘小说深层内涵提供了可能。

本文着重考察小说开头和结尾,认为读者如果对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给予足够熏视,一定会对“谁是小说主人公”这个问题产生新的认识。

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

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夫朗什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

我感到很惊奇。

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同想起一件事,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上,念念不忘。

我这就讲给您听。

事情是这样的……”结尾:“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开头、结尾已经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我们称之为故事I),即一个白胡子老头向“我”和同伴约瑟夫乞讨,约瑟夫给了他五法郎,见他如此大方,“我”非常惊奇。

约瑟夫为了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做,便向“我”讲了他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我们称之为故事II):“我”(约瑟夫)小时候跟着家人出游,在船上遇到一个卖牡蛎的穷苦老头,“我”父母认出这就是他们日思夜想的弟弟于勒;看到于勒如此落魄,而非想象中的飞黄腾达,“我”父母又恨又怕,唯恐避之不及。

我们看到,该小说呈现嵌套式结构,约瑟夫讲述的故事II嵌套在约瑟夫的同伴“我”所讲述的故事I里面,两个故事的叙述都采用第一人称“我”。

现在,我们试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我”的朋友约瑟夫给乞讨的穷苦老头五法郎,我惊讶于他的慷慨大方,经过他一番解释,“我”才知道,原来他小时候与家人出游,路上遇到多年未归的亲叔叔于勒,父母见于勒穷困潦倒,不与之相认;长大以后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看到乞讨的穷苦老头,就会给五法郎。

也就是说,约瑟夫的朋友在听了约瑟夫小时候的遭遇后,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对乞丐那么大方。

可见,小说故事围绕着约瑟夫展开,他在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约瑟夫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直接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不管是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还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都被主人公约瑟夫看在眼里,从而对他的思想、行为、性格等产生作用力,因此于勒叔叔和菲利普夫妇都只是衬托主人公约瑟夫的次要人物。

二由上可知,《我的叔叔于勒》包含了两个叙述层。

为了说明主人公约瑟夫为何对乞丐如此大方,叙述者约瑟夫的朋友――“我”转述了主人公约瑟夫――“我”讲述的一件往事,一个围绕于勒叔叔发生的家庭悲剧。

于勒叔叔的故事是南成年人约瑟夫――“我”讲给朋友听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

比如,在谈及小说“叙述者或叙述视角的选择”时,有论者认为,“小说家莫泊桑精心选择了‘我’,若瑟夫(人名的翻译不同,在此保留原文用法――笔者注),于勒的侄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也有论者认为,如果删掉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叙述人约瑟夫的身份由成人变为儿童,“小说的主要内容,也由成人叙事变成儿童叙事”。

笔者认为,不管有没有删除小说的开头、结尾,于勒叔叔的故事毫无疑问是南成人约瑟夫――“我”讲述的,只不过他讲述的时候偶尔会切换到小时候的视角。

以上论者之所以出现偏差,是没有区分叙述声音和叙述视角所导致的。

如果说叙述声音是指叙述者讲述时发出的声音,那么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者讲述时所采用的某个人的眼光,涉及观察故事时的角度;叙述声音同答的问题是“谁说”,叙述眼光同答的问题则是“谁看”。

叙述视角(叙述眼光)不仅指一个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还包括这个人对事物的看法、立场观点或感情态度。

著名文沦专家申丹教授指出,在传统小说中,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通常统一在全知叙述者身上。

也就是说,全知叙述者讲述的时候一般采用自己的眼光,而现代小说则采取完全不同的叙述策略,叙述者讲述(即发出声音)时可能采取自己的眼光(即叙述者视角),也可能采取所讲述的人物的眼光(人物视角);尤其是“第一人称同顾往事的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眼光。

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

这两种眼光可以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

同样地,成年人约瑟夫――“我”讲述往事的时候,一般采用当下的视角,也就是成年人约瑟夫的视角,但有时候会采用小约瑟夫(经历事件的小时候的约瑟夫)的视角,因此有必要区分两个不同时期的约瑟夫的眼光。

这一叙述策略无疑充分体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现代性,也是理解该小说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成人)约瑟夫为了解释他的慷慨之举,向朋友讲述了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情。

约瑟夫回顾往昔时,一般采用当下的视角,或者说当下视角覆盖并超出小时候的视角,比如,讲叔叔在美洲发财的经历:“一到那里,我这位于勒叔叔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法语原文中,“不知”使用的是现在时态,与上下文的过去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以前不知,现在依然不知)。

又如,同忆泽西岛之旅时他说:“我现在想起来还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

”但有时候约瑟夫也会故意放弃当下的视角,切换到小时候的视角。

比如,成年约瑟夫肯定知道于勒最终没有发财,他们一家在船上遇到的卖牡蛎的老头就是于勒;但是讲述时他假装不知道,而是透过小时候的视角来看,讲述父母如何认出并确定卖牡蛎的老头就是于勒……在此采用小约瑟夫的视角,意在设置悬念,制造戏剧性的效果,让读者和小约瑟夫及其家人在同一时间明白真相,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

读者如果没有意识到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之间的区别,没有意识到约瑟夫讲述故事的时候会在成年视角和儿童视角之问切换,就会断定于勒叔叔的故事是由小约瑟夫讲述的,也会忽略主人公约瑟夫性格的纵向发展。

此外,由于有了一定的时间距离,加上阅历的增长,约瑟夫的成年视角包含更多的内涵,从而深化了小时候的视角。

比如,说到于勒挥霍钱财,叙述者有这么一段评论:“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吃喝喝无非算是糊涂荒唐。

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

”“虽然事情是一样的事情,这样区别开来还是对的,因为行为的好坏,只有结果能够决定。

”相对于小约瑟夫,成人约瑟夫显然对现实社会、人情世故有了更多认识。

再比如,说到父亲向船长打听卖牡蛎老头的情况时,父亲先客客气气地跟他打听泽西岛的情况,叙述中间加入一句话:“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们谈论的至少是美利坚合众国哩。

”这幽默打趣的话像画外音,反映了成人约瑟夫对父亲和船长善意的嘲讽,也让读者看到了约瑟夫的成长。

三约瑟夫(成年人)是小说主人公,而且是故事II的叙述者。

约瑟夫在讲述于勒叔叔的故事时,会在成年视角和儿童视角之间切换;同样,约瑟夫又是他的朋友讲述的故事I中的主要人物,约瑟夫的朋友讲述时一般采用自己的视角,有时候也会采用约瑟夫的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叙述过程中始终没有采用过菲利普夫妇的视角,他们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透过小约瑟夫的视角展现出来的,他们本身并非视角人物;有论者在划分视角层次的时候,将菲利普夫妇单独列为一层,这是不合理的。

因此,小说的叙述视角一共有三个:约瑟夫朋友的视角、成年约瑟夫的视角、小约瑟夫的视角;前面一个视角的范围一般大于或者等于后面一个视角的范围。

主人公约瑟夫的经历不仅通过自己不同时期的两个视角呈现出来,还进一步被他的朋友看在眼里。

小约瑟夫看到,父母对于勒的态度随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于勒在家挥霍财产时,父母视之为家庭的“恐怖”,送他到美洲;于勒在外发财时,父母视之为“福音”,日日盼望;于勒沦落到船上卖牡蛎时,父母视之为累赘,赶紧躲开。

那么,小约瑟夫又是如何看待于勒叔叔的呢?从小听着大人讲叔叔的事情,小约瑟夫早已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叔叔非常熟悉,早就在心里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家人;在船上第一次看到叔叔的时候,他特别想与之相认。

父母为了避免被于勒认出来,打发小约瑟夫――“我”去付钱给卖牡蛎的老头,小约瑟夫则真想喊他“我的叔叔”,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他甚至擅自付了小费,并且很坚决地向母亲宣布这一行为,不惜为此招致母亲严厉的责骂。

在菲利普夫妇看来,只要付了账,便可以跟穷困潦倒的于勒恩断义绝、两不相欠,付账这个交易行为集中体现了菲利普夫妇与于勒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小约瑟夫显然割舍不掉亲情的链条,并以实际行动向父母只认钱不认人的态度做出反击,小说情节的发展由此达到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