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我国宗法制纽带是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宗法制和郡县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A.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对4.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5..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负责管理军事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C.执掌群臣奏章D.帮助皇帝处理政事6.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A.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B.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C.都有严密的监察体系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7.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行政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参知政事8. 2000年9月,圆明园青铜牛首等三件国宝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年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导致他们流失国外的罪魁祸首是()A.日本军队 B.俄国军队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9.下列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10.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A.使中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B.使中国完全丧失国家主权C.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11.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12.有一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年级:高一 科目:历史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涂到答题卡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
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 .定期朝见周天子 B .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 .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 .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2.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宗法制的原则,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3.嬴政即位三十二年,秦始皇东巡到达碣石(今秦皇岛一代),命令李斯刻字:“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
……庶心咸服。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即徭役),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对上述文献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 .秦的统一顺应形势,得到六国君民的一致拥护。
B .秦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封国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中消失了C .秦统一后进行了大规模交通建设,有利于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D .当时人民没有徭役负担,安居乐业,社会稳定4.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
该事件应该发生于A .汉朝B .魏晋南北朝C .唐朝D .宋朝5.“公元前6世纪早期,许多经济状况相同的(希腊)城邦都经历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残酷内战,往往长达数十年。
然而,在雅典,一个名叫梭伦的贵族以各阶级调停人的身份出现,为阶级纷争设计了一个出路。
”下列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A .废除债务奴隶制B .铲除贵族的政治特权C .剥夺贵族的土地D .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6.“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新课标)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新课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卷纸的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卷纸一起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6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4、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主要取决于()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政令统一的需要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右图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与以往清政府对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 )A.对外支付的赔款最多B.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广C.割让的领土面积最大D.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影响最小8、我们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B.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C.取得胜利必须有坚强的中央政府来领导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9、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四川南充高中13-14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试卷-历史.

南充高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2013级历史试卷说明: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村常可见到这种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幼童称“叔叔”或“爷爷”。
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呯“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的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强调血缘纽带B.强调尊老爱幼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2.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3.右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明代4.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
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①云贵地区②西藏地区③岭南地区④东北地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
该事件应该发生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7.假如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治理黄河泛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你起草了一份关于治理黄河的诏书,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交尚书省执行B.交门下省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内阁处理8.《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附答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共50分)1.如图,2011年中国邮政4月5日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分别为“祭祖”“踏青”和“插柳”,它采用了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背景为蓝天、白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
其中“祭祖”与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相联系,这种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制 B.世袭制 C.任免制 D.强调孝廉2.《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3.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4.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省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阅读下表: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5.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6.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北京101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后有答案

北京101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 分封制B. 井田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2. 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为周天子承担的义务包括①镇守疆土②朝觐述职③交纳贡赋④随从作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 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4. 西周按照宗法关系构成的等级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 周王—卿大夫—士—诸侯C. 士—卿大夫—诸侯—周王D.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5. 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称量)书,日夜有呈(定额),不中呈不得休息”,这反映了A. 君主专制B. 中央集权C. 郡县制度D. 君权神授6. 虎符为古代调兵之用,阳陵虎符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
空白处应为A. 御史大夫B. 太尉C. 皇帝D. 丞相7. 有一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得负责监察百官。
那么,这位政府高官应该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8. 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大量秦代封泥,上面刻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有力佐证了秦朝A. 出现了造纸业B. 实行了郡县制C. 用泥制陶D. 政治上四分五裂9.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坐大,成为朝廷大患。
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是A. 推恩令B. 削藩策C. 设立内外朝D. 设立节度使10. 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的措施有A.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 设立枢密院C. 设置三司使D. 设立参知政事11. 《朱子语类》云:“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2013_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参考答案1—5 CBBDC 6—10 CBAAD 11—15 BDADA16—20 ACBCD 21—25 CDDBA 26—30 CDCBC31. (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分)(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4分)(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分)(4)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直接选举(抽签选举)(3分)理解:抽签选举产生的国家公职人员难以保证真正的治国人才掌握国家政权,容易导致庸才误国;抽签选举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导致民主权利被滥用。
(4分)借鉴:民主选举与决策、议会制、任期制、差额选举制等。
(3分,任答3点即可)32. 答案:(1)《权利法案》。
(1分)君主立宪制政体。
(1分)发展:《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世纪形成责任内阁制;英国议会不断改革,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6分)(2)政体:总统共和制(或共和政体)。
(1分)原则: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
(1分)相同点:①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②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式。
(4分)(3)相同:①两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都行使立法权;②国家元首有行政权,都是本国军事最高统帅。
(2分)不同:①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小,帝国国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法国议会享有真正独立的权力,虽受总统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的机构。
(2分)②德国皇帝不需对议会负责,拥有绝对的行政权;法国国家元首要向会议负责,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内阁制约。
(2分)。
江苏盐城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100分钟,总分15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3分,共9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B.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2、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
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3、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答案】C4、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5、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
这样做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6、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秦简的记载B.史家的学术观点C.民间的传说D.《史记》中的记载7、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坭陂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其中的“封建”指的是A.实行分封制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D.任人唯亲2.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中央任命 B.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5.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①负责管理军务②负责国家监察事务③执掌群臣奏章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6.下列有关郡县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郡县制是对先秦政治制度发展B.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D.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7.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削弱王国势力 D.实现民族融合8.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9.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建设最具成就的时期是①秦汉②隋唐③宋元④明清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0.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1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主要作用是A.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贵族势力受到削弱 D.中央机构更加完备12.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设置于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13.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C.始终是清朝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14.下图是北京故宫内的一处建筑,对于该机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政令统一的需要明朝的内阁大学堂旧址15.内阁是明朝设立的,官员叫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顾问。
下列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B.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C.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D.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16、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A 殖民扩张,崇尚无力B 多为藩属关系C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D 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17.假设某年雅典全国人口约20万,自由民约为168 000人,其中男性成年公民45 000人,外邦人约30 000人,奴隶约10 000人。
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A. 约168 000人B. 约45 000人C. 约75 000人D. 约85 000人18、在雅典公民大会休会期间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民众法庭B.五百人议会C.元老院D.执政官19.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说法错误的是A.民主政治有了高度发展B.其实质是奴隶主民主C.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D.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民主典范20.课堂上,两位同学就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民主展开论述,其中最为合理的是A.都维护了所有公民的利益 B.都使妇女权益受到法律保护C.都导致最终的衰落 D.都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21.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世界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①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②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③雅典的奥运精神④罗马古城的建筑风格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2、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A. 为了扩大帝国的势力B. 为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C.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D. 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23.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
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
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这段话表明:A.罗马法是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B.罗马法的规定太啰嗦C.罗马法影响深远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24.英国1688年的那场宫廷政变之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主要在于: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实现了政治联合B.是一场基本上没有流血的政治事件C.出现了英国历史上“双王共治”的局面D.用相对和平方式完成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革命使命25.有人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表明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有变化,只是议会发生的变化B.革命后议会与国王共同掌权,二者之间是平等的C.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位置,而且发生了质变D.革命只是改变了统治形式,本质没有改变26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对辛亥革命正确的评价是()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是彻底失败了②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来看,是失败了③给封建君主专制致命的一击,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是完全的胜利④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胜利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27英国内阁被称为议会中的“第三院”,那么其中两院是①上院②下院③参议院④众议院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8.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却因“莱温斯基”事件险些被国会弹劾。
这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项重要原则A.中央集权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两党制 D.联邦制29.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国家政权C.否定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 D.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0.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有关议会的不正确叙述是A.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B.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C. 美国总统与外国缔结的和约必须国会批准才生效D.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31.2008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共和党的麦凯恩和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呼声最高,最终民主党人奥巴马成为新一届总统。
当选者任职期间A.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权B.主持国会工作C.行使最高司法权D.掌握最高行政权32.右图是2009年1月20日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进行就职演说,下列有关这一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 2008年总统大选奥巴马在美国全体公民直接选举中胜出B.奥巴马有权提名并任命新政府的高级官员,不必经过国会同意C.作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说明美国的种族歧视完全消除D.奥巴马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33.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总统是国家元首 B.总统是政府首脑C.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联邦法院大法官 D.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四年34.“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有A. 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B. 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C. 内阁和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35.假如穿越时空隧道,让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A.掌握行政权B.是军队最高统帅C.是国家元首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36、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
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支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丘吉尔为内阁困扰是由于所有内阁成员的意见要保持一致,集体对议会负责B.丘吉尔不为议会所困扰是因为内阁不必对议会负责C.丘吉尔对美国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示无比的羡慕D.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对国会负责3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A. 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B.加强了军国主义特色C.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8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共同特点是①都颁布了法律②都经历了统一战争③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④都实行共和制⑤都实行君主立宪制A. ①③B. ①⑤C. ①②D. ④⑤39.下列哪首诗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C.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D.不信江南百万户,锄口只向陇头耕40.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
其中“权断手足情”是指()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变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2分)近现代西方有句名言:The glory is Greece ,the grandness is Rome(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似乎他们对古希腊罗马文明怀着一份永远无法释怀的感念,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
(1)古希腊以其健全的民主政治、繁荣的商品经济和灿烂的思想文化影响后世,尤其是雅典更成为全希腊的学校。
请写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6分)(2)古罗马则是以其完善的法律影响后世的。
请写出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6分)42阅读下列材料(本题8分)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代议制又称为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
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材料一 : 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
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劾……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