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春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春》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写景的基础上,表达对春的赞美。
2、理解作者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朗读带、老师范读、学生诵读等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抓住春的特点,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的生动形象语言。
揣摩恰当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效果。
三、知识与技能1、积累“酝酿”、“欣欣然”、“烘托”、“卖弄”、“花枝招展”等词语并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2、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揣摩“钻”、“闹”、“静默”等词语。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某些景物的写作方法,在作中能熟练恰当使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全文。
2学情分析在本册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散发着芳香,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学生刚升入七年级,感悟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来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并摘抄下来直至背诵。
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枯燥无味、结构杂乱,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多研究精美文章的写作手法,例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提升学生写作技巧。
学生活泼可爱,表现欲望强烈,上课时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
3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直至背诵,了解思路。
2、运用生动形象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引出标题,吸引学生的兴趣。
2、用PPT课件检查学生预,打通文字关,了解作者。
⑴、字词略⑵、作者:XXX,字佩弦,当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重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名篇散文有:《背影》、《绿》、《荷塘月色》。
2【活动】反复朗读1、口述:大家边听边看全文。
放音频、视频文件范读课文。
2、教师范读,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3、指导学生朗读:用欢快跳跃的语调读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声调里充满喜悦之情,节奏可缓慢一些,语气要轻快。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春》课件(新版)

介绍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 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 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 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 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 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 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 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 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2)“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4.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积累生字、生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 ng) 酝酿(yù n nià ng) 应和(hè ) 笼(lǒng)着一层薄烟 黄晕(yù n) 蓑(suō)衣 巢(chá o)
解释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酝酿:文中是说各种 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 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 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春》课件

2021/3/5
把握人生的春天 创造美好的明天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52021/3/5Friday, March 05, 2021
2021/3/5
探春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
春天在哪里?
2021/3/5
探春
作者朱自清眼中的 春美在哪里?
2021/3/5
春
写景抒 情的散 文
朱自清
2021/3/5
朱自清
2021/3/5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 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 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 《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 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 里。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花里带着甜味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侧面衬托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2021/3/52021/3/52021/3/5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52021/3/52021/3/53/5/2021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52021/3/5March 5, 2021
2021/3/5
朗读指导 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 2、把握好感情的变化。
初一上册语文11课春读后感

初一上册语文11课《春》读后感
一、课文概述
《春》是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11课,主要描写了作者眼中的春天。
通过课文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二、读后感
1. 美丽的自然景色
课文中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那片桃花林。
桃花盛开时,整个树林都被浪漫的粉色花瓣覆盖,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这景象让人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桃花节,每年春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欣赏桃花的美丽。
春天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它让人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2. 春天带来的希望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在课文中,作者提到了“万物复苏”,这是春天独有的魔力。
寒冷的冬天一过,大自然开始苏醒,花草树木重新抽出嫩绿的枝条,鸟儿也开始欢快地歌唱。
这给人一种新的开始的感觉,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希望和活力。
3. 春天的人生启示
春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
作者在课文中描绘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他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
这给我启示,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就像春天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寒冷和荒凉,它总能用温暖和生机来回应,这是春天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三、结语
通过阅读《春》这篇课文,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春天的美丽和它带给我们的希望。
春天不仅是一种季节,更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和感恩春天带给我们的一切。
让我们一起期待春天的来临,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希望。
11春

11.春一.教材分析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篇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立意、还是写作技巧,都可大讲特讲,都可开掘出一些亮点,长期以来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理念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重视互动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四.教学设想:教学目标定为:《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11课《春》PPT课件

• 朱自清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 《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旅 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 《朱自清文集》里。 • 名篇: 《背影》《荷塘月色》 《匆匆》《春》《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春》 • 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 • 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 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 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 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 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 向前。
阅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 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 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 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这个句子照应了上文:桃树、杏 树、梨树。
• 重难点 体会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的运用; 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2、文中写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 是( C ) A、突出蜜蜂、蝴蝶非常多,非常漂亮。 B、突出蜜蜂、蝴蝶忙着采集花粉。 C、烘托出花的繁盛、艳丽和香甜。 D、渲染一种忙碌的气氛。
阅读理解 实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 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静 虚 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 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动 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 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的“闹” 字用得好,原因是什么,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C ) A、突出蜜蜂多,声音大,突出春天生机勃勃,一派欣 欣向荣的景象。 B、突出春天来了,蜜蜂忙着采花酿蜜,也给春天增加 了热闹的气氛。 C、烘托出春花的繁盛、艳丽、芳香,不仅写出了一派 欢腾热闹的景象,而且使画面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D、突出蜜蜂多,花上花下飞,声音大。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春》word教案 (21)

《春》重点词语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欣欣然:欢欢喜喜的,高高兴兴的。
欣欣重叠,加重了语气。
形容词,偏正式合成词。
]张开了眼。
山朗润[朗润:明朗,润泽。
形容词,偏正式合成词。
褒义词。
同义词:滋润。
]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口语)。
课文中有趁机,凑热闹,争先恐后的意思。
动词。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抚摸: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动词,褒义词。
同义词有抚摩。
]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yùnniàng):原指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气味在空气里融合,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烈。
(比喻义)动词,并列式合成词。
]。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这里表现鸟儿争相鸣叫的热闹景象。
并列关系动词短语。
]地卖弄[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动词,并列式合成词。
一般用于贬义,这里显示鸟儿鸣叫展示歌喉,不含贬义。
同义词:炫耀、夸耀。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宛转(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这里形容鸟鸣声圆润悦耳。
形容词,褒义词。
同义词:悠扬,委婉;反义词:直率、爽直。
]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应和(hè):声音相呼应。
动词。
同义词:附和(含贬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1《春》课件35张

如何准确形象描述景物?
1、认真观察,力求细致。 2、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 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 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
3、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比如通过 联想,想象写景)。
4、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景物 。
5、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 喻,拟人,排比等增加文章的文采。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细密,晶亮,绵长)
(雨润春)
状:斜织 薄烟 (轻盈 迷蒙)
——正面 景:叶绿 草青 灯 人 房屋
(滋润万物,气氛和平安静) ——侧面
对春雨的无比喜爱——可别恼 比喻 排比
迎春图
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 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 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 薄 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 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 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 的,在雨里静默着。
写 颜色:绿绿的 (新鲜) 写
春 草 图
范 花争春
争先开放 (拟人) 1、先写树上:色彩:鲜艳、绚丽 (比喻、排比)
甜味 (实写) 果实 (虚写)
2、后写花下:昆虫喧闹
3、再写遍地:野花种类多 (拟人)
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图 景
绝句 (南宋)志南和尚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 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 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春》
一、积累和运用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胳膊.(bo )抖擞.( shǒu )应和.(hâ)酝酿.(niàng)
B、支撑.( chēng )摇曳.(yè)宛.转(wǎn )傍.晚( bàng )
C、抚.摸(fǔ)嘹.亮(liáo)鸟巢.(cháo) 黄晕.(yùn )
D、稀疏. (shū ) 匀称.(chân) 欢欣.(xīn )静.默 (jì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引人瞩目栩栩如生呼朋引伴流连忘返
B.名列前矛杞人忧天汗流浃背再接再励
C.笑逐眼开披蓑戴笠赏心悦目巧妙绝伦
D.鳞次栉比通霄达旦按排工序鸦口无言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朗润(不干枯)宛转(曲折)一年之计.(计划)
B.烘托(陪衬)欣欣然(愉快)花枝招.展(招手)
C.静默(不出声)抚摸(轻轻地按着)呼朋引.伴(招引)
D.应和(跟着唱)舒活(伸展)繁.花(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某些部门稍一放松,那些制假造假的地下工厂又如雨后春笋
....一般兴旺起来。
C、我们班的语文科代表学写散文一举便成功,他已在校刊上发表了好几篇散文,真是妙手
..
偶得
..啊!
D、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根深蒂固
....的人,都看不见这种有奇特功能的衣服。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6、下列说法有一项有误()
A、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即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
B、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有《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C、《春》这篇课文围绕一个“春”字,按照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分为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
D、“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课文理解
1、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2、根据课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
(2)、课文中展现了一幅春的画卷,是一曲春的赞歌。
文章的思路是:开篇写盼春、接着绘春、最后颂春。
()
(3)、“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不成熟”,象征了新生命的开始,需要成长、完善。
()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师桃儿、杏儿、梨儿。
”这句话写的是春天的果实,让人感觉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
3、简答。
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这同“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怎样的联系?
答:
4、“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的特点。
“逼”字的作用是。
三、课外阅读春天
①我喜欢春天,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正如宋代诗人黄庭坚所说:“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②春天挺美好的。
⑧冬天是那样的严酷、晦暗。
坚冷的冰,银灰色的云,铁青着脸的岩石,瑟瑟发抖的衰草,还有肆虐狂暴的朔风,瘦骨嶙峋的枯树,都使人感到压抑、凄凉,引得诗人的泪珠儿要落下来,不禁想:怎么春天还不来呢?
④默默地盼啊!急切地等啊!一天早晨,我惊喜地发现春蹑手蹑脚地来了。
⑤那泓碧水,冒着腾腾白气,虽还有些残冰,但确乎比昨天绿了。
水色遥看近更佳,我掬起一捧清冽的水,仔细瞧去,见那芝麻粒似的水藻,犹如被人用细细的钢针挑着绿极轻地点了一下,沾上了些微新翠。
⑥哦,春天,你这调皮的娃娃,不知不觉就来了。
⑦春天犹如一位极爱打扮的俏站娘,一天一个样儿。
⑧河里的冰消融了,太阳的脸也愈加柔和。
两只黄莺儿婉转地叫着,忙忙地报春,把冻僵了的垂柳也唤醒了,于是,它伸了个懒腰,柔软的青枝上,就有晶莹剔透的
玉牙钻出来,一尘不染,黄里带点绿,嫩得仿佛呵口气就会化似的。
⑨淘气的暖风也凑热闹,它在绿得流油的麦田上打几个滚,就去搔白杨的胳肢窝,痒得白杨“沙沙沙”地笑了。
⑩昨夜,风似乎大了些,更夹了几丝细雨。
我一夜没睡好,天一亮,就推开窗子,一股
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袭来。
向外一望,我不禁“咦”了一声: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⑩雨后,一切都显得那么素雅、洁净。
乳白色的薄雾,轻盈地弥漫着。
天蓝得那样空灵、深远,仿佛被极精心地擦过。
望着它,什么也不想,仿佛心胸也融了进去。
碧水清澈,水面平滑如镜,还融一块蓝天在里面,成了一块硕大无比的翡翠。
柳枝间停着一团黄绿的柔雾,山间的柏树林绿得令人叫绝,似乎画家用了极奔放的大写意泼翠挥毫,于是便有娇艳的翠绿在柏树林间流淌。
一树香气馥郁的雪梨花,花瓣土沾了晶莹的水珠儿,似乎受了极大的委屈刚刚哭过。
哦!风儿,求求你,莫要再吹了!可风儿哪里肯听……
(11)更妙的是黛绿的远山中,正有一段段粉红的云霞点缀其间,那是怒放的杏花。
牧童折柳枝条,便有嘹亮的笛声直冲苍天,引得太阳也从东山上探出头来。
恰有位老农扛着镢头上山去,他那黝黑的身影,便被镀上了一层金黄……
(12)我不禁惊呆了。
,
(13)春天,好美,好美……
1、朱自清的《春》,从结构上可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写作思路自然、严谨。
参照对《春》的分析,简要地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2、第③段结尾,“我”不禁想:怎么春天还不来呢?作者发出这种感叹的原因是什么?
3、第⑩⑥两段写了雨后美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的动词用得非常传神,请你品析“就去搔白杨的胳肢窝”中“搔”字的妙处。
5、本文和朱自清的《春》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
1、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两个黄鹂鸣翠柳( )
(3)、踏花归来马蹄香( ) (4)、一枝红杏出墙来( ) (5)、处处闻啼鸟 ( ) (6)、天街小雨润如酥( )
2、有时,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这样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这句话说得节省又含蓄,不过,个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体会。
如果你是“自家的孩子”,定会知道父母想要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听到别人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他的言外之意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一则小幽默,简要回答问题: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向问酒店老板:"你们这儿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急忙问道:"什么办法?"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
⑪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出他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