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主体理论与昆德拉小说文本的互读——对拉康主体理论研究的文本性认识
从理论的多源上理解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结构理论

二、镜像: 主体的形成史与本体义
镜像阶段是拉康理论的基础,相对来说,这是一个容易被理解的理论,但如果理解了东方思 想,会对这一理论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拉康与弗洛伊德一样,把人的基本定型确定在婴儿时期,只是弗洛伊德通过人在婴儿期的欲 望压抑与规训而形成了人的本我 - 自我 - 超我的心理结构,人性完全是由主体本身的三层心理结 构的复杂关系决定的。拉康则把主体的形成看成是镜像阶段的结果,婴儿面对自己在镜子中的形 象,产生了人的认识飞跃和主体成型。这里基本要项是看镜子的婴儿和镜之中的形象。与弗洛伊 德的主体结构相比,拉康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拉康的主体结构不是一个仅在心理中的 主体结构,不仅是一个心理主体 ( 弗洛伊德把身体器官 的 欲望 都归 为 欲望 从 而 归 结 为 心 理 ) , 而 125
在拉康 ( Jacques Lacan 1901 - 1981 ) 的理论 中, 镜像 阶 段 理 论和主体三 维 结构理 论, 具 有 重要的意义。然而要清楚地理解这两个理论,特别是后一个理论,并不容易。这不仅在于拉康那 闻名于世的行文晦涩,更在于他的理论具有多样的来源,并且他又对这多样的来源作了自己的组 合。不洞晓拉康思想的多重来源,以及拉康思想与整个西方思想演进在历时的承转和共时上的互 动,特别是拉康思想与东方思想的关联,对之理解起来就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困扰。因此,本文 首先从拉康思想与西方思想演进的复杂关系以及拉康思想的多种来源,呈现出其背景和关联的复 杂性,然后进入拉康的镜像阶段思想和主体三维结构。
①。 拉康在 1936 年 第 14 ~ 18 个月期间,但正如拉康 说 的, 却 “体现 了 人 类 世界 的 本 体论 结构 ” 届国际精神分析年会 ( 马林巴德 举 行 ) 提 出关于 镜像 阶 段 的 论 文, 又 在 1949 年 第 16 届 精神 分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

“时间”与主体——拉康主体理论的深层解读陈慧平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公元1901年4月13日—公元1981年9月9日),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
出生和逝世于法国巴黎。
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一、引论法国思想家拉康以其艰深晦涩、惊世骇俗的论断而著称,其主体理论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对自身的理解,具有消解主体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内涵”,也成为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齐泽克、巴迪欧等人的灵感源泉。
那么,什么是支撑拉康式主体的本体论概念呢?这一追问使“时间”浮出水面,但在擅长智力游戏的拉康那里,这一概念与其说是给定的,不如说是隐藏的。
如果我们在无意识、语言、能指链条、欲望等概念面前止步不前,抽象不出它们背后的时间这一支配力量,我们就不能真正地理解拉康的主体理论。
国外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了时间在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重要作用,芬克在《拉康式主体》一书中提出,时间既是拉康精神分析的工具,也是主体在客体的“征召”下与自身不断分裂的基本“装置”[1]13。
时间的运行隐秘地作用在主体的诞生、主体之为主体的欲望、主体栖居的语言之家、主体的文化寄托以及主体克服自身“异化”之在的政治追求上。
显然,在主体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他的一切都打上了时间的烙印,主体的形成、发展本身甚至就是时间运行的表征,时间赋予主体西西弗斯般的命运,也是时间使主体从历史走向未来,并终将通过消解主体形而上学而超越自身。
如果从时间的角度上溯,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消解并非始于拉康,在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辩证唯物主义阐述中物质自然界相对于人之“优先存在”的前提、人作为主体的受动性等,已经表明人的时间性存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主体形而上学,但并没有终结这项任务,拉康主体理解的革命性在于它推进了这项任务,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某些借鉴。
《2024年从拉康主体理论研究《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范文

《从拉康主体理论研究《明智的孩子》中的主体性建构》篇一一、引言在文学和哲学的交织领域中,拉康的主体理论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深层次的解读视角。
本篇论文将以《明智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运用拉康的客体关系理论及主体性建构的理论来深入探讨这部作品中的主体性建构。
本文将从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人物的欲望、他者及主体身份等,探究其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拉康主体理论概述拉康的客体关系理论及主体性建构理论是后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是由复杂的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建构而来。
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了解到人类自身的基本形象或主题就是在他者身上确立的。
并且这一主体身份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这些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从另一维度来理解《明智的孩子》这部作品的工具。
三、《明智的孩子》的主体性建构(一)人物关系与欲望在《明智的孩子》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欲望的冲突和交织,为探讨其主体性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分析人物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在相互影响中形成各自的欲望和身份认同。
(二)他者的影响拉康的理论中,他者对主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明智的孩子》中,人物在面对他者的同时也在不断被塑造。
他者的形象、话语和行为对人物的欲望、情感和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使得人物的主体性得以形成和展现。
(三)主体身份的建构拉康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主体的社会文化性和历史性。
在《明智的孩子》中,主要人物的主体身份都是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物的主体身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主体性的建构过程。
四、结论通过对拉康的主体理论在《明智的孩子》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人物主体性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它不仅涉及到人物间的欲望和关系,还受到他者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在人物的性格形成、情感体验和身份认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这一过程并非静态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试论拉康的主体理论

13 9 2年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的主治 医生 。之后 ,他一边行 医,一 边旁听亚历山大 ・ 热柯 夫讲授黑格 尔的 《 精神 现象分 析学》 。拉康昕此 讲座长达六年之久 ,并 且始 终保持 着 当年 的讲 义。所 以 ,有专 家曾指 出, “ 想理 解托 康 ,我们 最 好 由此 ( 若 黑格 尔 )人 手。 ( 一 凡, ” 赵
从 主体人格形成 的过 程 ,拉康 揭示 了 自我 和外 存的人 文环 境 的关 系。拉康认为 自我之外的人 、事物对 主体具有能动的构成作用 . .“自我” 不是一种 生物 存在 , 自我是 一种 自我 的意 识 ,产 生于 他人 的 承 认中. ( 周小仪 ,19 9 6:2 )他者在 自我 的形成 中起 着决定性 的作用 ,获 , 1 导家 庭成员 的承认则成为某种家庭的角色和 自我 ;满足社会需要则形 成社 会 性的 自我。“ 他者” 在拉康 的理论 里有小他 者和大他者 之分。 “ 他者 小 开始是镜像 中那个无语的 ‘ 我’ 的影像 ,以后是父亲母 亲和其他亲人 的 面容 ,还有一 同玩耍 的小伙伴的行为和游戏 。 自我正是在这种非 语言性 的另一个对象 对象性关系 中被 建构 的。 ( 一兵 ,20 ” 张 0 4:3 ) 而 “ 7 一 种能够约束个 人意识 、并使之参与社会生活的宏观机制 。这种先于 、火 于并决定 个人 思 维与 行 为的 深层 结构 ,不是 中国人 所谓 的 ‘ ’和 礼 ‘ 天道 ’ ,而被解释为某种抽象的 、不可 证实的所谓 ‘ 大他者 ”’ ( 赵一
20 0 7:3 5 1)
黑格尔认为 ,真正的 自我意识 的产生 ,需要另一个 自我 的承认 。他
说 :“ 只有 个 人 欲 望 不 再指 向 一 种 物 质 ,而 是 针 对 同样 的 心 情 的另 一
主体性与他者

主体性与他者主体性与他者(subjectivity and otherness)导言一、there is a ture lacan who is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一个真实的拉康在等待着被发现。
还原和简化拉康毕生著作的晦涩性,并不是让他们彻底消失。
二、拉康是一个存在系统性矛盾的思想家。
因为尽管他建立起了一个详细、始终如一的理论,却给在其理论中否定了自己的理论借以出现和发展的完整哲学系统的致命的无声的一击。
这也是为什么拉康能声称自己是“反哲学家(anti-philosopher)”。
拉康说:“运用科学方法的哲学,趋向于掩盖哲学结果上的不完整性,和对付这种不完整性的科学能力的欠缺。
”(P4:23~26)拉康解释了哲学系统的隐秘部分。
三、为了解决这些争论并化解现有矛盾(拉康理论中的)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拉康著作中主体性概念的演进。
(the principal aim of this book i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in the works of Jacques Lacan.)(P4:29~31)四、本书将细致阅读拉康主体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三个规则:想象、象征和真实,这其中的重要部分是着重介绍拉康真实域中主体观念的孕育(the gestation of the notion of the subject of the Real.)。
五、“‘So what about subject? where is he?’这显然是一个哲学家该提出的问题。
我试图回答:我把问题重新抛还给你,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哲学家。
毕竟,我承担说有的工作并不公平。
主体的概念确实从佛洛伊德主义以来确实应该修正了。
”拉康。
六、拉康在佛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主体的革命性理论,他持续不断的攻击哲学,不断的修正哲学以适应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使之成为自己理论的研究突破点。
阅读拉康的 心得

1. 镜像阶段主体分化(早期《论偏执狂病态心理及其与人格的关系》)婴儿→未分化,非主体首次镜前自我认识→自我首次出现↗首次同化(自我与镜像合一)↘首次自我异化(发现作为整体自己的像而像又不存在)·俄狄浦斯情结三阶段:⑴母子双边关系期→与母同化⑵父亲介入→三边关系→异己的父法→镜像阶段形成“想象秩序”(想象界)父亲→把欲望和法结合的职能(社会网络戒律的一个维度与象征)产生自己,他者,世界的意识并逐渐使本身“人化”或“立体化”⑶与父同化,牺牲自己真实欲望,建立合法主体完成进入语言秩序→主体生成→进入文化秩序(语言对转换起极大作用)·镜像期→第一次认同;理想之我→第二次认同2.想象秩序/符号秩序/现实秩序(想象/象征/现实)·拉康精神分析核心结构不在于“自我”而在于“主体”·主体心理三层次:①想象秩序:欲望主体,幻想功能,不受现实原则的支配②符号(象征)秩序:秩序,支配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实现,性与侵略本能的规范化(与“超我”不同,符号秩序不实行强制,符号秩序与语言相联系,通过语言与整个现有文化体系相联系)③现实秩序:永远的现在,“需要”范畴,“本我”意味,主观实在界“主体”:不是物,是一系列张力,转移或充满对立的激变,消解,空洞,流变,无中心·符号秩序:能指中主体不断重构,差异,断裂和移置,侵入和支配想象秩序想象秩序:对同一性或类似性的某种寻求(源于镜中自我),虚幻的恒定性3 . 无意识的语言结构(中期《罗马讲演》或《言语和语言在精神分析中的功能与范围》)**对语言学的吸收⑴索绪尔:任意性联想关系↗能指(signifiant)声音领域↘所指(signifié)思想领域拉康S/ s公式:考查的不是能指或所指,而是意指链本身(主体流动性的基础)“滑动的所指”和“飘浮的能指”→能指什么也不表征,只是自由地飘浮⑵雅各布森:↗隐喻(metaphor)用一能指代替被抑制的另一能指→凝聚(condensation)↘转喻(metonymy)用一能指代表另一能指→移置(displacement)·无意识结构:⑴静态构架性⑵动态机制性⑶价值实用性★无意识是以类似于语言的方式建构起来的,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产生无意识·拉康精神分析治疗:无意识语言化,语言与对象分裂开来4.无意识作为“他者”的话语·“他者”不仅指其他人,也指仿佛由主体角度体现到的语言秩序,是一个陌生的场所,而所有的语言都诞生于此·人向“他者”屈服,“独立的主体”不存在,人的每一行为都来自要求被“他者”承认和自我承认的愿望,主体与“他者”的关系是由欲望所刻画的,主体从“他者”处接收到哪怕由他自己发出的信息·“主体和他者”的辨证依存颠覆主体的同一性→“我思处我不在,我不在处我思”·“他者性”→无意识与“前意识—意识”系统的分裂,人相对于自身的外在性·原初他者→父亲之名(法权符号)5.欲望的分析欲望(拉康思考中心):超越了需要层面而产生,与匮乏相联系,只在与他人关系中才能产生→支配一个人,又能自我逃避能指系统的严密逻辑·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语词:表面命名,没能把握能指的实质↘欲望:给予能指以意义→意义只为主体所感→无意识是一种呈现,对未被认指的欲望的呈现·家庭关系中欲望与无意识的产生:母子“双边结构”被父母子“三边结构”取代,由于父亲介入,孩子进入“后结构主义式的焦虑”无穷趋近欲望却无法满足,欲望受外在戒律的抑制,被压缩成无意识(从想象秩序转入符号秩序),欲望无终结的运动,由一个能指转向另一个能指,以求得匮乏的满足*父亲性别符号:菲勒斯(phallus):一种性别的含义,把我们分离出想象态,置于符号秩序的符号语言依靠这种匮乏起作用,沉入语言就成了欲望的牺牲品,就永远脱离了真实世界,使自我在想象和虚构中得以完成无意识就是那些遭到了“抑制”的欲望,之所以成为无意识,是因为孩童期学会了语言,拉康语语言是一切暴力,抑制和异化的开端,令一切成为语言空洞的能指形式6.相关文艺理论:·凝视:表现于视线与无意识欲望轨迹的交汇点上,凝视的主体恰就是被无意识话语所察看的人·精神分析理论用于文本分析:“隐喻性替代”:无意识话语反过来将意识置于能指系统中,换位或位移叙述的是无意识欲望的位移,叙述具有位移的表层和深层意义·爱伦坡《被窃的信》解读:结构的重复信:结构体系中流动的能指,控制主体群的行动意向国王和警长:能指极限位置,视而不见;王后和大臣:身处其间,双边关系迷惑,仍有盲点;杜宾:全知全视位置(分析者)非主体性的“主体理论”:主体不是全知表述的主体,而是被事件或话语决定的主体·现代艺术:比喻性转喻性消失,意指链崩溃,留下一连串的能指→沉醉于现实,将现实中一切看作破碎的、零散化的能指系统→后现代式的精神分裂的欲望和欲望的堕落·文学解释和批评:有限性阅读,两面性阅读,全方位阅读。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对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探究,介绍了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拉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拉康理论的解读和实例分析,探讨了拉康的独特观点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雅克·拉康是20世纪精神分析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佛洛伊德的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但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拉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在儿童期通过在语言和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中形成的。
他的理论基础包括“镜像阶段”和“象征阶段”等概念。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他探讨了个体如何在幼儿期通过镜像自我投射来建立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他认为,幼儿在镜像过程中首次认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外界的形象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
这个过程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拉康的象征阶段理论中,他讨论了语言和符号对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和言语交流来建立和理解现实世界。
拉康提出了“认同”和“欲望”这两个重要概念,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欲望是通过言语和象征系统的互动来形成的。
第二部分: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是由于潜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的不断转移引起的。
通过对个体的语言表述和无意识信息的解读,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其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并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
他提出了“分析的四个阶段”概念,包括倾听、诠释、转译和让步等步骤。
这些步骤帮助精神分析师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并通过对患者言语表述的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隐含意义。
拉康主体欲望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

拉康主体欲望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作者:崔萌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4期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最为经典的中篇小说。
以拉康的主体欲望理论为基础,能够深入地探究《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理发展历程,揭示其作为欲望主体的确立过程,在初始欲望对象匮乏的状态下如何在欲望驱动力的作用下不断寻找、追逐欲望对象的替代物,由受害者步步沦陷为加害者。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拉康欲望对象欲望主体《金锁记》是张爱玲经典的代表作品。
中国旅美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称其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在有限的篇幅中,文本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作为一个女人最为清醒的残忍,读来让人感到直彻心骨的苍凉与悲哀。
小说的苍凉主要源自于曹七巧对健康“身体”的原初的欲望,而这种现实对象的匮乏造成她对金钱的执念与对子女近乎神经质的加害与毁灭。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对象之缺乏,正是主体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动力源,欲望的根本对象就是一种缺乏。
”[1](P15)主体寻找其欲望对象的过程,同时也是试图实现自身的过程,因此人是欲望的载体,也是一种欲望主体。
这一点是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作为欲望主体确立的最佳的注脚。
一、欲望对象的缺乏小说《金锁记》中,七巧刚一出场,就展现了她原始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生存状态,她对三少奶奶蓝仙的揶揄与轻佻,她与大少奶奶开轻浮的玩笑,无不体现着她嫁进姜家后所承受的痛苦。
而这一切的痛苦都源于她的丈夫是一个患了骨痨的废人。
七巧曾这样形容自己丈夫的身体:“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麻了,摸上去那感觉……”[2](P225)仿佛那是一堆“腻滞的死去的肉体,没有生命的肉体”[3](P231)。
七巧是健康的、有着强烈的生命欲求的人,这样的“身体”必然会导致七巧缺乏男性肉体的关爱,而这种缺乏实质上则是主体欲望对象的缺乏。
这种“健康的身体”对七巧来说,是不曾拥有过的、缺失的对象,因此更是其渴望拥有的欲望的对象。
作为一种驱动力的欲望,在其能量即力比多的驱使下,不断地指向其所欲望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义学 家 , 雅克 ・ 拉康 (aq e Lcn 10 —18) Jcus aa ,9 1 9 1
的结 构 主 义 精神 分 析 学 是 在弗 洛 伊 德 的精神 分 析 学 、荣格 的原 型批 评理论 和马尔 库塞 的心理社会 学 说之 后 , 出现 的极具 影 响力 的广 义心理 学学说 。 新 人
个人 , 在洛 拉看来 , 意 味着把 肉体 献给 他 。 ( 就 )
的理 论依 据 。 像 时期标 志着 自我 原 型 的诞 生 。 镜 拉康
响更是深远。基 于想象界 的镜像阶段 的主体只看到 自我虚幻的统一性 , 将他人误认为 自我从 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 ; 而进入 象征 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 主体与世界 的分裂性,承认 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 小说 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 两种人物形象恰
恰是 异 化 自我 与 认 识 自我 的 真 实 映 照。
们提 到拉康 , 势必会 首先想 到弗 洛伊 德 , 为拉康 延 认
续 了弗 洛伊德 的精神 分析学说 进而走 得更远 ,更加 癫狂 和猛 烈 。实际上他 是在 吸取 了弗 洛伊德 学说 的 精 华之后 , 多 的是 加 以改造和创新 。具 体来说 , 更 “ 拉 康 运用结构 主义 和后 结构 主义语 言学 的理论 ,就与
人 的主体 问题有关 的所有方 面 ,尤 其是无 意识 与语
言 的关 系问题 ,对弗 洛伊德 主义进行 了改造 和重新
阐释 。” ’ )
者 的话语 的无 意识 , 意识是真 正 的主体 。” 5 无 …(这 种 观念极 大地影 响 了人 们对 于 自我 的认识 ,给人们
在孜 孜不倦 反省 “ ” 人 这个永 恒哲学 话题 的同时 , 以
第 2 பைடு நூலகம்第 2 3 期
2 1 年 4月 00
濮 阳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P y n o ain la d T c nc l o lg o r lo u a g V c t a n e h ia l e n o C e
V0 . No. I 23 2 Ap . 01 r2 0
关键 词 : 康 ; 拉 昆德 拉 ; 异化 主 体 ; 识 主 体 ; 认 自我 中图 分 类号 :16 I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 2— 1 12 1 2— 0 6 4 17 9 6 (0 0 0 0 8 —0 J
有人 这样评 论道 : 拉 康是不 可理解 的 , “ 而他 的 追 随者们 只不过是 一些 百依百顺 的傀儡 。 ……你 购
据。 需要提 出 的是 , 在这 里所谓 的“ 主体 ” 并非 我们 早 已熟识 的传统 意义上 的实 在性 的和 自为性 的主观 能 动性 主体 , 拉康 认为 主体是 一种无 意识载 体 , 主体 没 有 自我控 制和 自主 的能力 ,而是完 全受制 于主体 自
我无 意识 , 绝对 主体从根 本上 说是一个 虚无 , 是根本 不存 在 的。从 主 体未 出生 以前他 就 已经受 到各种 外 在条件 的影 响制约 , 文化 的 、 治 的、 济 的、 教 被 政 经 宗 伦理 的 、 习俗 的等深 深地打 上 了烙 印 , 因此纯粹 的 自 我根 本 不可 能存 在 。 “ 自我接 受社 会 决定 过程 之 在 前 , 将 自我 的能 动力量 引 向了虚构 的方 向。”3 就 [这 1 是 一种 与传 统 哲学 上 的主 体概 念完 全 不 同的概 念 , “ 它既 不是从 任何形 式 的 ‘ 我思 ’ 角度 出发 , 也不是 从 主体 间性或 自我 意识 间性 的角度 出发 ,而是从第 三 者 即他 者 的角 度 出发 ,认 为真正 的说话 者是作 为他
要 特 点 与 象 征 界构 成 认 识 主 体发 生 过 程 的 重要 部
分 ,也是 理 解 认 识 自我 与异 化 自我 的 重要 理 论 依
买《 拉康选 集》 就相 当于购买 了一桩重 大事件 , , 购买
了一样 象征标 志 。 本无 须阅读这 本书 , 根 你就 能感 受 到它 的魔力 ,因为里 面 的那 些 口号 已经 融人 了巴黎 的时 尚闲谈 。 …( 为法 国著名精 神分析 学 、 构 ” "作 结
一
在拉康 的主体 理论 中 ,镜像 理论 是拉康 整个理
论 建构 的逻 辑起点 ,蕴含 了几乎 所有拉 康此后 学说 的萌芽 ,同时也是 理解拉康 有别 于其他 精神分 析学 家 的最 重要 的关 键所 在 。镜像 理论 作为想 象界 的重
收稿 日期 :0 9—1 — 3 20 1 0
种 新视角 看待人类 的生存 方式 ,开 拓 了研究 者们
在主体 与社会 之 间关 系方 面的新 思考 与新角度 。对
现代社会文化思潮来说 , 也是一种深刻的震撼与启示。
作者简介: 郭
一
毅 (9 5 , , 北 邯郸 人 , 南大 学 文 学 院 2 0 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 18 一)女 河 西 0 7级 比较 文 学 与世 界 文 学 。
拉 康 主体 理 论 与 昆德拉 小 说 文本 的互 读
— —
对拉 康 主 体理 论 研 究的 文本 性 认 识
郭 毅
( 南大学 文学院 , 西 重庆 4 0 1 ) 0 7 5
摘 要 : 现 代 社会 中 , 康 的 主体 理 论 对 于人 们 认 识 “ 在 拉 主体 ” 一概 念 的影 响 可谓 是 颠 覆 性 和 开创 性 的 , 这 尤其 他 的 镜像 理 论 影
8— 6
以此 “ 装 ” 佯 一种 巨大 的悲哀 和博 得别 人 同情 的 “ 权 镜 像 理 论 是 拉 康 为人 所 知 的 最 重 要 的理 论 之
一
力 ” 她 以 自己 自认 为 的方式 固执地 爱着 贝尔 纳 ,爱 。 “
一
,
并且 也是 文学 评论 者们 拿来 作 为分析 文 学作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