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抗旱播种优化技术

合集下载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及抗旱措施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及抗旱措施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及抗旱措施1. 引言干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降水量低于平均水平的自然现象。

干旱是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抗旱措施。

2.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2.1. 减产和质量下降干旱导致土壤干燥,降低农作物生长的速度和产量。

干旱还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例如水稻的脆性和营养成分的降低。

2.2. 土壤侵蚀和退化干旱使得土壤更加干燥,容易发生侵蚀和退化。

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肥力的减弱。

2.3. 水资源短缺干旱导致水资源的短缺,给农业灌溉带来困难。

缺水会导致农作物缺水、不良生长甚至死亡。

2.4. 生态平衡破坏干旱会破坏生态平衡,减少草地的覆盖和水源的供应,进而影响牲畜饲料和畜牧业。

3. 抗旱措施3.1.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微灌,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3.2. 种植抗旱作物和品种改良选择耐旱性强的作物品种,并进行基因改良,提高作物对干旱的抗性,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3.3. 土壤保水措施采取保护性耕作和覆盖作物,保持土壤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3.4.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确保农业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3.5. 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干旱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6.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抗旱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采取抗旱措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干旱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导致土壤侵蚀和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应对干旱,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抗旱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种植抗旱作物和品种改良,土壤保水措施,水资源管理,建立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减轻干旱对农业的影响,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是为了在干旱情况下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
1. 秸秆覆盖:在播种后覆盖一层秸秆或其他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流失。

2. 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时间:合理掌握灌溉时间和水量,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情况来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和浪费。

3. 利用雨水资源: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农田灌溉。

4.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

5. 利用保墒材料和保墒措施:使用保墒覆盖材料或进行保墒措施,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避免土壤干燥。

6. 种植抗旱品种: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抗旱品种,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7. 合理密植和适时修剪:通过适量的密植和适时的修剪,减少植物蒸腾面积,降低水分损失。

8. 科学轮作和优化种植结构:通过合理轮换作物和优化种植结构,减少连作障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9. 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湿度。

10. 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和杂草,减少对农作物水分的竞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主要农作物节水抗旱栽培管理技术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灵活调整和组合使用。

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

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

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农作物是人类的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而干旱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主要气候挑战之一。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栽培技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一、适当调整播种时间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是不同的。

因此,适当调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提高抗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常情况下,选择在雨季到来之前或者降雨量较多的时候进行种植,可以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

二、合理灌溉方法灌溉是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关键环节。

选择合理的灌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减少水分浪费。

例如,滴灌和喷灌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减少蒸发和土壤水分蒸发的损失。

此外,合理制定灌溉计划,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溉,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三、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和抗旱的重要因素。

科学的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旱能力。

此外,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调整施肥量,避免营养过量或不足,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也非常重要。

四、合理间作与轮作适当的间作与轮作也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一种方法。

合理的间作和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环境、减轻连续种植的害虫和病虫害压力,进而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间作和轮作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农作物的水分需求。

五、选育抗旱品种选育抗旱品种也是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优良品种,并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可以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科学家们通过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许多抗旱品种,如抗旱玉米、抗旱水稻等,这些抗旱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结起来,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有很多,包括调整播种时间、合理灌溉方法、合理施肥、合理间作与轮作以及选育抗旱品种等。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干旱的地域比例更大。

在这样的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抗旱造林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探索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是当前林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抗旱造林的意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水资源稀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地质量。

抗旱造林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原则1.选择抗旱树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

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柳、榆树、胡杨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首要原则。

2.科学施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科学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科学施肥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强护林治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加强护林治理,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加强护林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树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加强护林治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1.合理设计造林方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制定合理的造林方案,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长期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通过种植耐旱抗逆树种,采取科学的造林技术手段,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治理措施。

1.树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抗旱性强、适应性强、树龄短、生长快的树种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树种有:刺槐、沙棘、柿子树、沙柳、垂柳、乌桕、红枫、槐树、油松等。

根据土地类型、水分状况和经济用途,合理选择不同的树种组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

2.土壤培育干旱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含量低,土层肥厚度也很薄。

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需要进行土壤培育,增加有机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人工造林前田间铺施有机肥、深翻、平整土壤等。

3.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应选择在天气稳定、雨量较多的春、秋季进行,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或干燥、寒冷时期造林。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树苗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4.科学的定植定植的树苗要有质量保证,保证其干燥充实,根系健全、发达。

在定植时,根据土地结构、地形、坡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定植方式和净空面积保证树苗生长。

5.养护管理抗旱造林后要进行养护管理,促进树木生长。

主要包括: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除草保墒等。

同时还要加强园区的管理,如设立防火带、安装防盗设施、定期巡逻执勤等措施。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中,选对树种、科学管理、适宜时间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以此为核心,不断推进精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经济、生态效益,从而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农业抗旱措施

农业抗旱措施

农业抗旱措施一、前言干旱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灌溉技术、作物品种等方面阐述农业抗旱措施。

二、土地利用方面1.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土地规划时,应考虑到干旱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宜种植耐旱作物的土地进行开发。

同时,在规划时也应考虑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避免浪费水资源。

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在干旱区域中,水土流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如植树造林、修建沟渠等。

三、灌溉技术方面1.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对于不同的作物有着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灌溉时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例如滴灌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效率。

2.科学制定灌溉计划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可以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减少水分的浪费。

同时,也能够避免过度灌溉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四、作物品种方面1.选择耐旱作物品种在干旱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时,应选择适宜种植的耐旱作物品种。

例如玉米、高粱等作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能。

2.采用优质种子采用优质种子可以提高作物的抗旱性能,增加产量。

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选用优质的种子进行播种。

五、其他方面1.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浪费水资源,并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建立水资源监控系统、加强污水处理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开发新型节水设备、研究新型抗旱材料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

六、结语综上所述,农业抗旱措施涉及到土地利用、灌溉技术、作物品种等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科学制定灌溉计划、选择耐旱作物品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科技创新也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作物抗旱综合技术方案

农作物抗旱综合技术方案

农作物抗旱综合技术方案
抗旱技术是提高农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个综合的农作物抗旱技术方案:
1. 选择抗旱品种:选择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抗旱品种,如耐旱稻、旱地玉米等。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和抗旱能力。

2. 剪叶处理:在播种后的初期,可以适当剪去一部分农作物的叶片,减少水分蒸发和蒸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 播种与灌溉配合:选择适时适量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确保土壤水分供应充足。

灌溉时应注意节水,避免水分浪费。

4. 覆盖保墒:利用覆盖材料或秸秆等覆盖土壤表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

5.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供给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吸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6. 科学管理土壤:合理耕作,避免过度耕作和水土流失。

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能力。

7. 控制病虫害:加强病虫害防治,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作物因病虫害损失,提高抗旱能力。

8. 合理调控生长周期:根据干旱情况,调整播种和收割的时间,避开干旱高峰期,减少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这些综合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增加产量,并有效降低农作物因干旱造成的损失。

同时,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科学农业管理也是实施农作物抗旱技术方案的关键。

极端气候适应技术应对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的种植方法

极端气候适应技术应对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的种植方法

极端气候适应技术应对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的种植方法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种植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给农业产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极端气候适应技术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针对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气候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一、干旱气候下的种植方法1.选择适应干旱的农作物品种在干旱地区,选择适应干旱的农作物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耐旱性强的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荞麦等,能够在干旱环境下存活和生长。

这些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传统作物可能有所不同,农民需要了解并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

2.增加灌溉设施在干旱地区,建设灌溉设施是解决干旱问题的关键。

合理规划并构建灌溉系统,确保作物得到充分的水源供应。

科学可行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和渗灌等,能够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分浪费,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土壤改良与保水干旱地区土壤通常贫瘠,保水能力较差。

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如深翻土壤、施用有机肥料、覆盖物料等,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蒸发损失,并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二、洪涝气候下的种植方法1.选择快速生长的品种在洪涝地区,快速生长的品种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生长期,减少受灾风险。

因此,在洪涝地区种植快熟作物如水稻、油菜等,能够更好地应对洪涝的威胁。

2.合理排水在洪涝地区,改良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设立排水沟和渠道,将积水迅速引走,避免积水对作物的危害。

此外,选择具有较好耐湿性的作物品种,也有利于减少水涝对作物的影响。

3.采取旱作措施在洪涝地区,采取旱作措施是常用的栽培方法之一。

在积水过程中,适时停水,保持作物根系呼吸通畅,减少积水对作物根系的危害。

等到洪涝过去后,再重新灌水,恢复正常的种植管理措施。

总结起来,极端气候适应技术在种植方法上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针对干旱地区,农民可以选择适应干旱的农作物品种、增加灌溉设施以及进行土壤改良与保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地区抗旱播种优化技术赵萍1,马莉1,赵功强2(1.宁夏草原工作站,宁夏银川750001;2.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1)摘要:在干旱区的海原高崖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苜蓿出苗的主要因子进行研究,应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组合条件下苜蓿出苗率和产草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播种量(C)是影响苜蓿出苗率和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播深(B)、播种方式(D)、行距(A)。

最优组合为A2B1C2D1,即行距25cm、播深2cm、播种量19.5kg/hm2、播种方式为条播覆土。

该组合条件下基本苗数121.3万个/hm2,干草产量15.34t/hm2,适于在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播种量;播深;播种方式;行距;半干旱区中图分类号:S54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09)06-0154-02近年来,在大规模生态环境治理、退耕还草、封山禁牧、实施“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和立草为业的新形势下,使得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8年,宁夏苜蓿种植面积达到42万hm2,其中宁南山区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30万hm2,为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减轻天然草地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该地区90%的苜蓿种植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坡地和旱塬地上,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土地、土壤和气候类型多样,降水、干旱、高温、霜寒冻规律难以准确把握,加之播种方法不科学而造成大面积冻死或高温烧死或久旱无雨干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苜蓿产草量低、品质差,不能形成规模,从而使其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建设和草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因此,针对半干旱地区旱作紫花苜蓿规模化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抗旱播种技术研究,提出科学的抗旱播种保苗技术,对于实现苜蓿生产的优质高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退耕种草工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1试验区概况试验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海原高崖,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冬季寒冷,年均气温7.4℃,≥0℃以上积温3000~4000℃,≥10℃以上积温2500~2800℃,无霜期130~ 150d,年均降雨量388.7mm,干燥度1.87,土壤为砂壤土。

2试验材料和方法参试品种为中苜1号,纯度100%,净度95.1%,发芽率83.5%。

试验采用正交设计,设行距、播深、播种量和播种方式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为3水平,选用L9(34)正交表,试验设计方案见表1。

行距设15,25,35cm3个水平,播深设2.0,3.5,5.0cm3个水平,播种量设12,19.5,27kg/hm23个水平,播种方式设条播覆土、条播不覆土、撒播3个水平。

试验共有9个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2m2(2m×6m),小区间距0.5m。

2007年4月23日播种,生长期随时根除杂草,每茬初花期刈割,测定株高、分枝数、产草量。

3结果与分析3.1出苗数用直观分析法根据表2绘出图1,由图1可以看出,出苗数随行距变化不明显,随播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量以19.5kg/hm2处理最高,播种方式以条播覆土处理最高,撒播处理最低。

因素R值的大小是判断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R值越大,说明该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越大,R值越小,说明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越小。

根据表2中R值的大小可知,各因素对收稿日期:2009-06-01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NZ0623)。

作者简介:赵萍(1968—),女,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苜蓿产业化技术研究工作。

表1正交试验设计cm,kg/hm2行距(A)151515252525353535处理A1B1C1D1A1B2C2D2A1B3C3D3A2B1C2D3A2B2C3D1A2B3C1D2A3B1C3D2A3B2C1D3A3B3C2D1播深(B)2.03.55.02.03.55.02.03.55.0播种量(C)12.019.527.019.527.012.027.012.019.5播种方式(D)条播覆土条播不覆土撒播撒播条播覆土条播不覆土条播不覆土撒播条播覆土表2不同处理出苗数直观分析表个,万个处理A1B1C1D1A1B2C2D2A1B3C3D3A2B1C2D3A2B2C3D1A2B3C1D2A3B1C3D2A3B2C1D3A3B3C1D1R1R2R3m1m2m3RA1112223333029289125151009.6670963.6667838.3333171.3333B1231231233690266820771230889.3333692.3333537.6667C123231312157438692992524.66671289.6670997.3333765D1233122313577250523531192.3330835784.3333408出苗数(个/小区)1072136864816201412252113219213361hm295.4101.056.0121.3102.617.090.818.8100.1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6):154-155出苗数影响的效应大小次序为:C >B >D >A ,最佳组合为A 1B 1C 2D 1。

将表2资料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列表3,各因子的不同水平间差异极显著。

F 值检验结果表明,该试验起主导因素的是C ,其次是B ,再次是D ,最后是A 。

这个次序和根据极差R 值的直观判断结果是一致的。

3.2干草产量用直观分析法根据表4绘出图2,可以看出,产量随行距变化不明显,随播种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量19.5kg/hm 2的处理最高,条播覆土处理最高,条播不覆土处理最低。

根据表4中R 值的大小可知,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效应大小次序为:C >B >D >A ,最佳组合为A 2B 1C 2D 1。

将表4资料进一步做方差分析列表5,各因子的不同水平间差异显著。

F 值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播深、播种量间差异显著,行距、播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

起主导因素的是C ,其次是B ,再次是D ,最后是A 。

这个次序和根据极差R 值的直观判断是一致的。

4结论①在干旱少雨的地区,15~35cm 行距对苜蓿出苗数和产量影响不明显,播深2cm 为最佳播种深度,播种过深会导致出苗率下降,播种过浅容易造成烧苗,且不利于扎根,降低保苗率。

播种量19.5kg/hm 2为经济播种量,加大播种量虽然会提高出苗数和产量,同时还会增加种植成本,且密度过大不仅不会增产,还会造成减产。

②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量(C )是苜蓿抗旱播种中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播深(B )、播种方式(D ),最后是行距(A )。

最佳组合为A 2B 1C 2D 1,即行距25cm 、播深2cm 、播种量19.5kg/hm 2、播种方式为条播覆土。

③在干旱区播种,条播深浅一致,可有效提高出苗率,覆土镇压可增加保墒性,增强植物抗旱性,提高保苗率,所以该套抗旱播种技术适合在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2][3][4][5][6]韩瑞宏,卢欣石,高桂娟.紫花苜蓿抗旱性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J ].草地学报,2006,14(2):142-146.赵仁镕,余松烈.田间试验方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71-297.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李妍.紫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4-85.杨青川.紫花苜蓿生产与管理指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ZHANG Z W,CHEN L Z,ZHENG Y Q ,et al.Pilot study of drought resistance for maize at budding stage [J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2008,9(4):4-7.□表3正交设计方差分析表(完全随机模型)变异来源行距播深播种量播种方式总和平方和47179.5556443948.2222894097.5556296718.22221681943.5556自由度2222均方23589.7778221974.1111447048.7778148359.1111F 值********注:F 0.05(2,2)=19;F 0.01(2,2)=99。

表4不同处理干草产量直观分析表t/hm2处理A 1B 1C 1D 1A 1B 2C 2D 2A 1B 3C 3D 3A 2B 1C 2D 3A 2B 2C 3D 1A 2B 3C 1D 2A 3B 1C 3D 2A 3B 2C 1D 3A 3B 3C 1D 1R 1R 2R 3m 1m 2m 3RA 11122233324.2428.5321.368.089.517.122.39B 12312312333.9923.6716.4711.337.895.495.84C12323131215.3534.5824.205.116711.52678.06676.41D12331223130.4020.6823.0510.13336.89337.68333.24干草产量9.959.684.6115.3410.892.308.703.109.56表5方差分析变异来源行距播深播种量播种方式总和平方和8.678651.699261.762217.1242139.2642自由度2222均方4.339325.849630.88118.5621F 值**注:F 0.05(2,2)=19;F 0.01(2,2)=99。

14121086420水平1水平2水平3图2各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处理水平□□□□□□□□□□□□□□□□□□□□□□□□□□□□□□□□□□□□□□□□□□□□□□□□□□□□□□行距播深播种量播种方式干草产量(t /h m 2)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基本苗(个/小区)图1各因素与出苗数的关系□□□□行距播深播种量播种方式□□□□□□□□□□□□□□□□□□□□□□□□□□□□□□□□□□□□□□□□□□□□□□□□□□□□□□□□□□□□□□□□□□□水平1水平2水平3处理水平赵萍等:干旱地区抗旱播种优化技术第6期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