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庆礼俗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4:祝寿礼仪大全

祝寿寿指什么寿,足年龄久长之称。
古时候,人有上中卜寿之分,100岁称上寿,80岁称中寿,60岁称下寿。
所以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做生日”,不能称“做寿”,要年达50或60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为“庆寿”。
但为寿翁寿婆者,总会自谦称:“小生日,何必太隆重。
”所以“寿”与“生日”,又被当作“尊敬语”与“自谦语”应用。
寿堂的布置古时候布置寿堂,一般正厅墙壁中间,男寿悬挂南极仙翁,女寿悬挂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图、三星图等象征高寿之画轴;或以金纸剪贴大“寿”字挂于礼堂正中,正中设礼桌,礼桌上陈设寿桃、寿糕、寿面、香花、水果等。
地上置红色拜垫,以备后辈行礼。
祝寿的仪式祝寿无一定的仪式,古时通常晚辈宾客,仅向寿堂行三鞠躬礼,寿星可定时出堂受贺,其余时间则由子侄辈在礼堂答礼。
新式寿诞,常在宴会之前,由寿星分切蛋糕饷客。
寿庆的招待庆祝寿诞,一般都是经济较富余者方能进行,所以在招待上比较讲究。
古时在寿诞前夕,就开始宴请至亲好友,称为“暖寿”;中午为面席,取其“长寿”口彩;晚间为大宴。
次日,尚有宴席,以谢执事。
现在的寿庆宴席,有两项内容似乎是必不可免的:一是要由寿翁(寿婆)吹生日蛋糕上的蜡烛,然后分吃蛋糕;二是要吃面条,以讨长寿的口彩。
寿庆柬帖是庆祝生日所应用的柬帖。
寿庆柬帖与其他喜庆柬帖不同,通常都是由子孙或亲友具名的,不由自己具名。
说明:(一)子孙具名例,为子孙具名的寿庆请帖。
父寿用“家严”或“家父”字样,严母寿用“家慈”或“家母”字样,双寿则用“家慈”字样并列。
兄弟众多的,可由长子或推兄弟中对外最有声誉的代表具名,数代同堂者也可用“率子孙鞠躬”字佯,不必全体连署。
(二)亲友具名例二,为亲友具名的寿庆请帖,多半适用于在政治上或社会上较有声望的人士,下面应列截亲友代表的姓名。
(三)祝寿请帖(四)双寿请帖祝寿寿幛寿幛是用绸布题字为祝寿之礼,也称礼幛。
寿幛用字简短,有一个字的,如“寿”字;有四个字的,如“寿比南山”等。
祝寿文化礼仪知识

祝寿文化礼仪知识祝寿的礼仪祝寿仪礼中国人给老人庆寿并无严格的仪式程序,仅有大致的章法。
一般是,寿辰之日,先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请于神案之上,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寿诞老人穿戴一新,率全家拜祭。
之后,老寿星端坐寿堂椅上,晚辈们衣冠整齐,恭恭敬敬依次磕头祝寿,并献上贺寿礼品。
祝寿磕头为“寿头”,“寿头”是必定要磕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磕头,就变为三鞠躬。
祝寿完毕,寿宴开始,众人给寿星敬酒,寿星把寿糕、寿蛋、寿果等吃食分给众人,众人踊跃嚼食,说是替老人“嚼灾”。
长寿面是寿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面时,儿女们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拨向老人碗中一些,谓之给老人“添寿”。
寿宴后稍事休息,大家陪老寿星看戏、看电影。
晚上请执事人等吃酒答谢。
寿礼便圆满落幕。
祝寿礼品给老人祝寿的亲朋邻里都要拿祝寿礼品,祝寿礼品也多种多样,有衣服、鞋帽、手杖,有寿面、寿桃、寿糕或生日蛋糕,有肉、蛋、鱼、酒,有苹果、石榴、桃,还有写有祝寿字句的寿幛、寿联、寿屏和寿匾。
也有朋友送戏、送电影庆贺的。
忌讳送钟(终)。
准备事项给老人祝寿,儿子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一是预备招待宾朋的馒头、菜肴和酒水;第二是准备寿面、寿桃、寿糕等。
寿面多为挂面,没挂面可用自擀的细面条,叫长寿面。
寿桃是用白面做成桃形,蒸熟后涂上红绿食色。
寿糕是用白面和红枣蒸制的多层枣馍,城镇多买生日蛋糕代替;第三要布置寿堂。
寿堂一般在堂屋正厅,屋内张灯结彩,正面墙壁中间悬挂中堂图画,男寿多为南极仙翁,女寿多为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或百寿图、或红纸书一大金色寿字。
中堂两边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祝福语句的对联。
墙下放礼桌,桌上陈寿桃、寿糕、寿酒等,两边两只红蜡烛。
桌前地上铺设红毡或花席,以备后辈人行礼。
传统祝寿家中如要为老人祝寿,事先便要向亲戚朋友发送请帖,这种请帖一般斗室用红色的信纸做成的,上面写着祝寿的时间、地点以及邀请亲友参加仪式的意图。
一些有身份的人家在为父母祝寿时,还要请人撰写颂扬父母生平事迹的文字,这叫做“寿序”。
寿庆时的习俗-资料

寿庆时的习俗-资料寿庆时的习俗 -资料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生日的经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着蛋糕,唱着生日歌,其乐融融,。
在古代,过生日都称为“ 寿庆”,跟着美食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寿庆时的习俗吧。
寿庆时的习俗人逢周岁、16岁(弱冠)、20岁、寿诞( 50岁以上)均要庆祝。
平常生日,做寿庆的`人吃染红的鸡蛋或用鸡蛋煮线面,全家吃“生日面”。
旧俗认为年满50称“寿”,因而50岁开始做“大生日”,又称“做大寿”,设宴酬神请客。
以后每逢10年1次的“大寿”最为隆重。
但“做大寿”并非真正在逢10这年的诞辰日举行,而是提前一年做,或推迟一年做。
庆贺日期则依出生月、日而定,一般取农历。
民国时,在寿日之前由子孙发请柬,亲朋戚友备猪前脚、酒、面线、米桃、高烛等物品,以双为限,先送往寿家,寿家接后回报银币和清点贺品。
寿日前往拜寿,满堂忌不吉利语。
礼毕,先进寿面,然后排筵。
请戏班或布袋戏班来家助兴,视寿家财力而定。
有的亲朋请戏班庆寿,主人须另请彩戏来演,以答谢亲朋美意。
一些较有名望或书香门弟的长者做生日,讲究庆寿仪式。
厅堂中置香案,案头寿烛高燃,堂中悬挂寿星图,两边帖春联。
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则写上“延年益寿”“寿星高照”等佳句,资料《寿庆时的习俗》(https://www.)。
做寿诞的长者上坐堂中( 老夫妻白首齐眉者同坐),接受儿孙辈跪拜祝寿,平辈、好友行揖手礼。
祝寿者有的还会咏颂祝寿诗句,俗称“做四句”。
普通人家不设寿堂,但必贴寿联,挂寿星图,增添喜气瑞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俗有变化。
庆寿之日早晨,全家老少吃寿面,象征寿男寿女健康长寿,吃寿面忌讳把面线、面条夹断。
是日,儿孙辈都应聚集祝寿。
女儿、女婿、孙女、孙婿、外甥等也都要携带祝寿礼品前来祝寿。
较有名望的长者寿诞,族内晚辈和亲友近邻也带着礼品前来祝寿。
祝寿所带礼品有寿面、寿桃、寿龟、鸡蛋、鸡、鸭、鱼、猪肉、酒、糕饼等,礼品俱要双数,意为“好事成双”,并要染成红色或帖上红纸,表示“见红大吉”。
寿庆―寿诞

寿庆―寿诞“请吃酒”,说明做寿是儿孙主动张罗,别必送请贴。
亲戚普通送“四色”寿礼。
女婿、外甥要送“八色”或“十二色”。
所谓色,算是指一种果品或一种菜肴。
寿礼中必须有寿烛、寿桃和长寿面。
寿烛,为红色,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蜡面上印有金色的寿字或松鹤图,上寿时点燃。
寿桃又称寿包,是寿诞的要紧礼品,要有104只,意谓“出头出脑”。
长寿面,寿宴上食用的面条,寿日吃面,取“绵长”之意,以祝寿星延年益寿。
寿诞前一天,庆寿之家先要设寿堂,高?臁笆佟弊帧⑹僦帷⑹傩呛褪倭?等。
寿星是分管长寿的神,被画成老人样子。
寿日凌晨需祭神。
下午寿公寿婆同意晚辈跪拜,分赠“寿钞票”。
拜寿毕,开筵席,寿公寿婆坐正席首位,众晚辈分别敬酒。
筵毕,向四邻分赠寿包、金团。
近年来,为老人祝寿的方式,增添了现代色彩,如子女陪老人旅游;当地党政领导亲往祝寿、送寿幛、赠礼品、致祝词;老年协会在老人节期间,为当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馈送礼物,为百岁老人祝寿;群众业余文艺组织为老人作专场演出。
家庭则开筵席,宴请来宾,晚辈为长辈赠送礼物如旧。
非逢十生日,普通送蛋糕,别受年龄限制,有的举办生日派对(聚会),相互祝贺。
小孩子们生日,祖父母、外祖父母给孩子送生日蛋糕等。
“[学校计划]下学期英语教研组计划”学校工作计划别详一、指导思想: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协调好各备课组间的关系。
仔细学习新的教学大纲,巩固进展爱校爱生、教书育人,富有进取精神、乐观积极向上的融洽的教研新风貌,在上届中招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为把我组的教研水平提高到一具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二、奋斗目标:1、开展学习新大纲的活动,稳步扎实地抓好素养教育;2、加强教研治理,为把我组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具新层面而奋斗;3、协调处理好学科关系,在各备课内积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各备课组按照"五个一"要求,做好教研工作,即"统一集体备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寿诞礼俗文化探微(全文)

寿诞礼俗文化探微一、杭州寿诞礼俗面面观(一)禁忌习俗寿诞指五十岁以上的诞生礼。
一般来说,五十岁以后进入生命年龄的老年期,只有进入老年期以后的寿辰,才是名正言顺的“做寿”,需要设宴酬神请客。
此后每逢十年,子孙都要为之庆贺寿诞,名为“做大寿”。
因杭州话发音“十”与“贼”谐音,为避讳而提前一年做寿,俗称“做九头”。
除去避讳原因,“十”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有到头、到顶的意思,“十全为满,满则招损”,意味着寿将做完。
此外,“九”与“久”同音,寄寓了生命长久的吉祥意蕴。
以上说法反映出一直存在于民间民俗文化中的语言禁忌意识,可追溯到原始巫术思维模式――将语言理解为所表达之意的本身,对语言魔力保有非凡的信仰。
祈求吉利话语是人人乐意接受和刻意追求的,凶语厄运是极力避忌防范的,所以这个图吉利的寿庆习俗才会流传至今。
杭州民间认为人的十九岁、三十六岁、六十六岁是人一生中三大难关。
杭谚称:“活到六十六,阎王要吃肉。
”六十六寿辰前一日,必须由女儿或媳妇、侄女,烧六十八块精猪肉,切成丁块,用酱油蒸熟;待寿辰之日,一块敬天,一块敬地,其余的六十六块敬父或母。
现代社会为父母烹饪六十八块肉的意义已不再是传统的迷信思想,更多是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爱护。
(二)仪式流程杭州民间做寿前夕,寿家预先分发寿帖通知亲友,邀请五族三代亲友皆来庆贺。
旧时做寿十分盛大,家中大厅铺设寿堂,寿堂正中悬挂红底金边的“寿”字,两边高挂寿联;下设香案和寿烛,堆叠寿桃等糕点;香案两边成对摆放松柏盆栽,寓意有福有寿。
旧时杭人亦有在天竺、灵隐等寺院里做寿。
寿庆仪式的司仪一般由长子或长女婿担任。
开场时司仪欢迎来宾后宣布仪式正式开始,亲友按照辈分亲疏以家庭为单位一一诵读祝寿词向寿星表达祝福。
寿词祝寿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宋代尤其兴盛。
据统计,两宋寿词共约2554首,占《全宋词》总数的12.13%。
民间寿词虽艺术价值有限,但起到烘托喜庆气氛的作用,扩大了词的有用意义。
我们可以从杭州祝寿仪式中保留的寿词贺寿环节,推想南宋市民社交礼俗的生活化场景。
礼仪全书·寿诞礼仪

事实上!抓周礼虽依然在民间流行!但它已纯粹是一种 失去了预卜人生意义的一般礼仪$
命名礼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 标 志 !因 此 为 这 个 新 生 命 取 一 个 好 名 字 !是 每 个 父 母 的 愿 望 $ 自 古 以 来 人 们 对 取 名 就 很 重 视 !一 般 都 要 举 行 一 定 的 礼 仪 !尽 管历来的命名礼不那么严格!但仍是郑重其事的$由于各民 族习俗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命名礼仪$
百家衣具有超越一般衣服的意义存在!是集各种颜色的 碎布连缀而成的!虽不一定来自百家!但敛布的家数越多越 好!穿百家衣是为了长寿!有的孩子穿到周岁才脱掉"
百家锁也叫 #长命锁 (索)$’#百家索$等"它有各种各 样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用红线将铜钱编串起来!挂在小 孩脖子上*其次是用金银打制锁形的薄片!系金银锁链挂在 小孩脖子上+现在各地都可见到的含金镀铜长命锁!是其余 韵"百 家 锁 一 般 都 有 文 字 或 图 案! 文 字 多 为 #长 命 富 贵 $’
礼仪全书
寿诞礼仪
主编 田晓娜
祝寿的习俗

祝寿的习俗(原创)祝寿的习俗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传统文化(祝寿礼俗)

传统文化(祝寿礼俗)古人认为,千富贵不如一长寿,因此在我国传统“五福”(福、禄、寿、、喜、财)中,有“寿为先”有说法。
“寿”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也体现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追求与尊重。
五十才做寿,百岁不贺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上层统治集团中就已经出現了“献酒上寿”原始形态的祝寿活动:在一些喜庆欢乐的场合中,一些地位较低.的人举起酒杯祈祝地位较高的人“寿运永继、长生不老”。
这种“献酒上寿”应算祝寿礼仪中雏形。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祝寿礼俗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当时主要是为小孩子做生日,至于成人,若父母在世也可以做生日,但是父母去世就不能做了。
到了唐代,唐明皇把自己的生日作为“圣寿节”,开了全国为皇帝做寿的先例,自他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有了自己的“圣寿节”。
到了明清时期,不管是祝寿的范围还是规模,都有了空前的扩大。
民间为生日举行的寿诞仪式,俗称“做寿”、“过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粉或衣物鞋帽以示庆贺。
中、青年生日,一般都不请客庆贺。
俗谚“不三不四”,讲的就是20、30、40不庆寿,逢这样的年庚,吃饭时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
40不做寿,还因为“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
因此,庆寿通常是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
但这种大寿并非真正逢十,而多是指49、59、69等逢九的岁数。
因为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人们为讨个吉利,故形成了这种“庆九不庆十”的风俗。
有谚语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
”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故八十岁寿辰多延至下羊补办,俗称“补寿”、“添寿”,也有一些地方提前一年庆寿。
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岁寿。
寿星分男女,做寿讲究多寿庆的主角通常称为“寿星”。
民间画像中的寿星多为白须老翁,头大额隆,手持鹿杖,并衬以仙桃、松鹤等物,以喻长寿。
寿星本为星名,《尔雅.释天》称“寿星,角、亢也”,即天上的角、亢二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庆礼俗
寿庆礼俗活动兴起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至道光、咸丰时期发展到高潮,民国以后逐渐衰退。
寿,是人类生命在时间上的概念。
寿,是生命久长之称。
至于到什么年龄才可以称寿,古代是有一定标准的,即使百年过半也不及格。
按庄子的说法只有活到“花甲”之年——六十岁,始达到寿的最低标准,谓之“下寿”;逾过“古稀”之后十年,到了八十岁方可称为“中寿”。
只有圆满达到百岁大关,才称为“上寿”。
每人每年都有这样一天——即生辰,俗称“生日”,即人所诞生的日子。
但根据人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年龄性别,却有着不同的提法。
清代,皇帝的生辰,谓之“万寿”。
二三十岁的“万寿”都谓之“庆辰”,只有到五十岁的“万寿”,才称为“庆典”。
在王府的主要成员中,如王爷、福晋、太福晋等人庆祝生辰,则谓之“千秋之禧”。
民间也相同,必须是给年达五十或六十岁以上的长者庆祝生辰才称为“庆寿”。
给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为“做生日”而不称“做寿”或“庆寿”。
百岁为人寿最高点,称为“期颐大寿”。
真正能成为“人瑞”,享受“期颐大寿”者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有的晚辈给长辈提前办“百岁大寿”。
最常见的是,长辈九十九虚岁即按一百岁办。
其次九十七虚岁即按一百岁办,说是“天增一岁,地增一岁,合计九十九(虚)岁”。
甚至,长辈九十虚岁即按百岁办寿,谓近百人生几经闰年闰月,加起来也够百岁大寿了,故也称“期颐大寿”。
还有说法,这种预祝大寿的庆典可以使被祝贺人真正突破百岁大关。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提前办了百岁大寿之后,在其有生之年,每年寿辰均须按“期颐大寿”庆祝,直至其百岁为止。
整寿”、“晋九”的寿庆,需用正式庆典。
“散寿”则不一定有庆典但有近亲来贺,聚餐聚酒之举。
传统规范的寿典,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寿堂、拜寿、寿礼、寿宴、寿庆堂会
人生应有六种生活:即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包括物质享受)、文化生活(包括精神享受)、社会生活(包括人情往来)、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包括爱情和性的生活)。
从主体上看,给家族长辈庆寿既是社会生活又是家庭生活,而且是“家政大事”。
它是社会人情往来之一,是一种协调家族成员、亲友、同僚关系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有利于在共同事业中的合作。
含有正常人生六种生活因素,只不过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个人,每项所占的比重不同罢了。
故庆寿礼俗从其立意上讲应该说是一种良俗。
中华民族一向有着尊老敬贤的美德。
庆寿就是尊老敬贤的美德在家族、社会的体现。
它是对老人在家族、社会的存在价值的肯定。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仅就寿庆而论,子女表其孝,弟表其悌,友表其义,而共同表其礼。
礼仪是人群互相礼敬的产物,故它是人自身的尊严所在。
庆寿礼仪体现了人类自身尊严与价值。
庆寿是为表彰被祝贺者的既成业绩,树立典范,供他人效法,祝贺者以表崇德报功,感恩戴德之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庆寿是人生中的一种荣典。
对于他人,尤其是对其家族晚辈则又是一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