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风俗传承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俗调查报告范文民俗调查是一项了解和记录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通过对民俗的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在进行民俗调查时,我们需要深入田野,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同时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以全面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在进行民俗调查时,我们选择了某个地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记录。

首先,我们走访了当地的村庄和居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风俗,比如过年时的祭祀活动、婚礼习俗、节日庆祝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其次,我们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在当地的一些重要节日,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当地居民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祭祀祖先、舞龙舞狮、吃年糕等。

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

在当地,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比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和传承。

同时,我们还观看了当地的一些民俗表演活动,比如土布织造、竹编手工、传统技艺等,这些活动都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传承。

综上所述,通过对某地区的民俗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记录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民俗调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了解和记录。

希望我们的民俗调查报告可以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报告2篇

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报告2篇

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报告2篇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报告1一、调查目的:春节期间感受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

二、调查对象:寒假期间的各个传统节日。

三、调查内容:这些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以及意义。

四、调查方式:资料法。

五、调查时间:1月15日~2月11日六、社会实践调查结果:在这期间,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这三个。

首先,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其次是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2篇)在当下社会,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1一、实践单位XX市各市区及乡村二、实践时间20XX年2月12日至20XX年3月5日共22天三、实践目的为响应我校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学习践行活动,弘扬优良社会风气;拓展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四、实践内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在饮食、文娱及传统活动等方面对沅江市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然而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

据调查,XX市的春节习俗主要可以概括成: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九、贴春联;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大年初六、把店开;七不去,八不归;正月十五、挂灯笼。

1、二十三、打扬尘、送灶神:打扬尘的意思就是大扫除。

一般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太做得,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

湖南话为“打扬尘”。

每次,我家在二十三这一天打扬尘,最重要的事就要擦窗户,尤其是室外那一侧面。

一年积攒的灰尘要在这一天清理的干干净净,更好的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打扫,就是祭灶神了。

家家户户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打扫干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贡品,我家一般用香油,但也有用糖果之类的。

全家大小要在这时行礼许愿。

2、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湖南各地过的时间有些差别。

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通用6篇)难忘的实践活动又将谢下帷幕,你梳理过这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实践报告吧。

可是实践报告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报告1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民最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最重要和重视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有很多习俗,例如:贴春联、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看春晚、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放鞭炮、出门拜年、挂灯笼、贴窗花等等。

研究背景: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又称为农历新年,我们叫它为“过年”,它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天,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在春节期间,全国人民都要举办一些有趣味的活动来庆祝,以祈求自己来年可以平安健康,工作学习顺利。

活动很丰富,到处充满着喜气洋洋的景象。

春节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已经蔓延到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和我们一同欢度春节。

正文: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年除夕都会出来害人,当又一年后人们正要逃往深山避难时,从外村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下决心要把“年”兽赶走,那晚,老人身披红袍,放鞭炮、挂灯笼,“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知道了“年”最怕红色,于是每年都张灯结彩庆祝。

这一天称为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怕是没有比春节还热闹的了。

办年货,过年出门去拜年都要送礼,大多数是送酒的,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祝福;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不好的、晦气的,都扫出家门,不然怎能说是辞旧迎新呢?大年三十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拿出刚买的春联,贴在门上,墙上等地,还要把旧的窗花撕下来,贴上新的,有的人家外面挂上2个大灯笼,夜晚红彤彤的很好看。

除夕夜的年夜饭无疑最令人期待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大餐,一起看春晚,不管在外面有多忙,一定要回来过个好年,。

年夜饭自然是很丰富了,有一桌子的美味佳肴,第一道菜是一种叫“全家福”的汤,希望新的一年以福为主,并贯穿全年。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多篇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多篇

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报告多篇目录一、传统文化概述 (2)1.1 文化定义与分类 (3)1.2 传统文化内涵和特点 (4)1.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5)二、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现状 (6)2.1 传统节日与习俗的保留与传承 (7)2.2 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8)2.3 古籍文献保护与传承情况 (9)三、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3.1 文化传承中的断层现象 (12)3.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分析 (13)3.3 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4)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建议 (16)4.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7)4.2 制定与执行相关政策法规 (18)4.3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19)五、具体案例分析 (21)5.1 传统节日端午节在社会中的现状 (22)5.2 京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分析 (23)5.3 古建筑保护的实例探究 (24)六、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25)6.1 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27)6.2 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作用研究 (28)6.3 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协同路径探讨 (29)七、结论与展望 (31)7.1 研究总结 (32)7.2 发展趋势预测与未来展望 (33)一、传统文化概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文化交融碰撞,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愈发显得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哲学,从墨子的兼爱非攻到韩非子的法治理论,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还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其独特的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自己丰富的传统文化,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不仅传递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信息,还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篇)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篇)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安福县部分村落调查方法: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表嫂茶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

“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

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

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

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

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吃新节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

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岛。

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

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

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

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

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诸神菩萨。

形式有敬斋、耍龙灯、游垅、打火把、唱山歌等。

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祷神灵,祝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也是为了联络亲朋好友、愉悦心身,促进社会和谐。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拥有博大且浑厚的文化。

因此,从古至今就流传下不少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深感自豪,这些传统节日牵动着我们的心,激励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值此清明之际,我们小组开展了有关重阳节的一些调查。

一、调查目的: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及民族文化含义2、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程度、态度3、培养对老人的敬老之情,弘扬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1、对象: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部分学生2、调查方法:①上网查阅重阳节相关资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

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重阳节问卷调查》三、调查结果分析及收获与反思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中国政府在19__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从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重阳节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当代大学生都知道它是农历九月九日,可是对于它的历史及发展过程的却不太了解,对于这种小节日关注度不够,不像对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一样重视。

对于重阳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如登高,赏菊,插茱萸或是别称敬老节或是它的针对群体老年人等知识,学生们就更是不懂。

看来,重阳节在社会群体中,至少可说在大学生中重视程度很不够。

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重阳节当天关爱老人最有意义的活动是去敬老院帮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聊天、唱歌、打扫卫生、做饭。

这确实是个关爱老人的好方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院的老人不也是相当于我们自己的老人吗?用这种方式,既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同时又能让老人们感觉到温暖,让他们不觉得自己是孤独可怜的,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习俗和风俗文化。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以某省某市为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和文献资料的收集,获取相关信息。

调查的范围包括节日习俗、婚俗、葬俗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三、节日习俗调查结果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

例如,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还有舞龙舞狮、走春等民间表演。

元宵节则以猜灯谜和吃元宵为主要活动,这些习俗传承了千百年的历史,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婚俗调查结果婚俗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风貌和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婚俗习惯多样。

例如,婚礼前的“过大门”仪式,新娘要穿过一道门槛,象征着迈入婚姻的新阶段。

婚礼上的“敬茶”仪式,新人要向长辈敬茶,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这些婚俗习惯凝聚着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和期待。

五、葬俗调查结果葬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它关乎着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葬俗习惯主要包括丧葬仪式和祭祀活动。

丧葬仪式通常会有一系列的程序,如守灵、告别仪式、火化或土葬等。

祭祀活动则是为了纪念逝者,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

六、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习俗逐渐被遗忘或改变。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民俗文化博物馆、组织传统节日活动等。

同时,教育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民风民俗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

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时间2014年2月10号—2014年2月16号(三)过程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

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

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

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

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

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

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

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

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单纯的记录更多的只是原始的,传承才是更大意义的保护。

首先对其进行现代化认定,即对其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认定,以这为基础对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筛选,认定那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化价值,然后推动文化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博物馆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从小学开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生民俗文化素养与兴趣,同时开展各类民俗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让大家更多的接触与了解。

测控1302谢锦篇二: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

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

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

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

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

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

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

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

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

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篇三: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前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我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同学们来介绍了我的家乡湖南春节的几种习俗。

一、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湖南也都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办年货)、打糍粑、做叶子粑粑、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调查目的:探究湖南家乡春节习俗,了解湖南家乡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调查内容:1.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在我们家乡的对联,有人是去市集买,也有毛笔字写得不错的人买来笔墨自己写。

2.年夜饭: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或12道菜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再加上鸡、猪头肉,饭前家人会带着蒸熟的猪头祭拜祖先,还会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3. 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

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

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

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