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13
日本百事通13:日本的国花国鸟

日本的国花国鸟
一个国家的国花是国家的象征,日本目前还没有法定的国花,但是习惯上把樱花或是菊花当做日本的国花。
这两种花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深受日本民众的爱戴,自然而然被大家当做国花。
例如,樱花每年都会被种植,并且每年春天大多数的日本人都在期待樱花的开放。
而菊花则是日本皇室的徽章。
日本鸟类学会在1947年选定野鸡为日本的国鸟。
选定的理由不只是这是一种日本独有的鸟类,还因为这种鸟比较亲人,并且富有勇气和母性。
日本的民间传说呀,文
学作品,绘画作品等都经常出现野鸡。
旧版1万日元的纸币上也有野鸡的图案。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
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
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
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
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
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こふんじだい】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
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略论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及其21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

严厉的批评作为一种激励。 在此次学术讨论会上, 中国学者屡次提出了令人震惊的见解, 而 他们指出的正是日本学者往往欠缺的研究视角和我们正在丧失的问题意识。”他还写道:“与 1980 年时相比, 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认为, 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这样 一个阶段, 即不仅是单纯地相互占有双方的研究成果, 而且还要进一步就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进行探讨, 进一步从亚洲史的研究立场出发, 促进学术交流。” 据统计自 1979~ 1995 年间, 中国学者发表的有关日本历史、地理的论文和一般文章, 有 2045 篇, 其中日本历史方面近 1800 篇之多 (见表 1)。
— 56 —
19 世纪中叶以后, 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 日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此相 反, 日本却通过明治维新, 吸收西方文化, 迅速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严峻的危机感, 迫使中国 的有识之士思考与反省。在此背景下, 出现了研究日本历史与现状, 特别是研究明治维新热。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当推首任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的《使东述略》、陈家麟的《东槎闻见录》、 叶 庆颐的《策鳌杂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顾厚火昆的《日本新政考》、康有为的《日本变政 考》等。 其中《日本国志》和《日本变政考》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日本国 志》以史志体例, 从广泛的领域, 即包括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兵、刑法、学术、礼 俗、物产等在内的诸领域, 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叙述, 尤其对明治时期的革新措施论述颇详。 在记述过程中, 作者常常以中国的现状对照明治新政,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 该书在近代 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成为主张改革者的重要读本。 如果说,《日本国志》是从历史发展的 过程中探索明治维新史的话, 那么,《日本变政考》则是从现实的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出发, 直接对明治维新进行研究的。 它以编年体手法, 对明治元年至明治二十三年间, 日本发生的 重要的事件和改革措施一一加以辑录, 并常常在每一条事件之后, 加写评语, 提出应否学习、 模仿的意见。 康有为的这些意见, 日后成为“戊戌变法”运动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20 世纪前期中国的日本史研究 进入 20 世纪以后, 中国的日本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加强对 中国侵略, 中国学术界掀起了目的在于揭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研究热。这一新的研究 热, 在 30 年代和 40 年代达到高潮, 涌现了许多优秀著作。 据已知的资料可以看出, 20 世纪 前期, 中国学者撰著的著作近 50 种之多。 (1) 日本通史类, 主要有王先谦的《日本源流考》 (1902)、陈恭禄的《日本全史》(1935)、缪凤林的《日本史鸟瞰》(1935)、洪启翔的《日本历史概 论》(1944)、金学成等人的《日本史纲》等; (2) 日本断代史和专史, 主要有程恩培的《日本变法 次 第类考》(1902)、古同资的《日本维新三十年史》(1935)、李建芳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 ( 1937)、郑学稼的《日本明治维新史纲》(1940)、张水淇的《日本明治维新前史》(1941)、何兹 全的《日本维新史》(1942)、郑学稼的《日本财阀史》(1936) 等; (3) 中日外交交涉史, 主要有刘 彦 的《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 1921) 、故宫博物院的《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1932) 、《清宣统 朝中日交涉史料》( 1933 ) 、《清光绪朝中日外交史料》( 1935 ) 、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 本》( 1933) 、张健甫的《近六十年来的中日关系》( 1937 ) 、王信忠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 景》(1937)、杨甲骆的《中日国际编年史详目 (近代部分) 》(1940)、《甲午以来中日军事外交大 事纪要》(1941) 等; (4) 日本侵华史, 主要有蒋坚忍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0)、朱 契 的《日侵略满蒙之研究》( 1930) 、王钟麒的《中日战争》( 1935) 、龚德伯的《日本对华侵略的 过 去及未来》( 1935) 、吴兆铭的《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 1935) 、柳乃夫的《日本的大陆政策》 ( 1939)、思慕的《战争途上的日本》(1939)、张觉人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中国侵略史》(1939)、 王仲廉的《甲午战争以前的日本挑战史》(1943)、张治安的《从甲午到七七》(1944)、谢南光的 《日本主义的没落》(1944) 等等。 (三) 50~ 70 年代的日本史研究 40 年代后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东亚世界的的日本史研究及 其 21 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0
1931
9月九·一八事变。
1932
1月一·二八事变。5月“五月事件”。
1937
7月卢沟桥事件,开始全面侵华。12月南京大屠杀。
1941
10月东条英机内阁成立。12月偷袭珍珠港,对美宣战。
1945
4月美军登陆冲绳。8月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苏联对日宣战。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签订投降文书。10月废止治安维持法。
1900
6月决定派兵镇压清义和团运动。
1904
2月日俄战争爆发。
1910
8月吞并韩国,改称朝鲜。10月设置朝鲜总督。
1913
10月承认中华民国。
1914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对德宣战。
1915
1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1921
12月华盛顿会议签订日美英法四国条约。
1927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
日本史
600
初次遣使赴隋朝贡。
607
7月遣小野妹子赴隋朝贡。法隆寺建立。
608
614
6月遣犬上御用田锹使于随。翌年归国。
630
8月第一次遣唐使派遣。
西历
日本史
753
12月鉴真至日,传律宗。
西历
日本史
794
10月迁都平安京。
1603
庆长8
2月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成立。
1609
庆长14
在平户置商馆,开始与荷兰贸易。
1613
庆长18
9月派遣赴欧使节。
西历
天皇·年号
日本史
日本文化13

5月、権力の絶頂にいた義満が急病で亡くな る。朝廷は義満に「太上法皇」号を送るも、 義持が辞退。
あしかが
よしみつ 室町幕府3代将軍
将軍に続き、平清盛以来
の武家で太政大臣に就任。 公武双方の頂点を極めた。
天皇を超越しようとして
いたとも言われている。
1411年:明と断交
1429年:琉球王国建国
尚巴志が琉球王国を建国する。
1438年:永享の乱
鎌倉公方足利持氏と関東管領上杉憲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対 立に乗じ、義教が持氏を追討。翌年、持氏 と嫡男義久は自害。
1440年:結城合戦
常陸(今の茨城県)の結城氏朝が持氏の遺児 安王丸、春王丸を擁して挙兵するも翌年敗 北。安王丸、春王丸は京都へ護送中に義教 の命令で殺害される。
五山の下にはそれぞれ京十刹・関東十
刹、更にその下に諸山が置かれた。
将軍職を義持に譲った後に義満が住ん
だ別荘「北山殿」の舎利殿として13 98年に建立。義満死後に法号にちな んで鹿苑寺となった。
3層の殿閣建築で第1層は寝殿造の
「法水院」、第2層は和様の「潮音 洞」、第3層は禅宗様の「究竟頂」。 戦後放火で焼失したが再建。
1419年:応永の外寇
朝鮮の兵船が対馬に来襲。
1428年:足利義持没
足利義持亡くなる。子の義量(5代将軍)は 既に亡くなっており、出家していた義持の 弟の中からくじ引きで青蓮院義円が選ばれ る。義円は還俗して足利義教となり、翌年 将軍に就任。
1428年:正長の徳政一揆
京都周辺の土民が徳政を要求して蜂起。
る」との禅問答を描き、 それに五山の僧31名 が賛を寄せたもの。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
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
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
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
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
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こふんじだい】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
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九上历史13课知识点

九上历史13课知识点摘要:一、抗日战争的爆发1.局部抗战的开始2.西安事变3.卢沟桥事变二、全民族抗战1.国共第二次合作2.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3.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4.抗日战争的胜利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2.意义正文:一、抗日战争的爆发1.局部抗战的开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中国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展开局部抗战。
2.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经过谈判,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
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全民族抗战1.国共第二次合作: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共识,共同抗日。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团结抗战。
2.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英勇抗击日军。
3.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4.抗日战争的胜利:经过八年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日军的疲惫和国内矛盾。
2.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总之,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悲壮历程。
全民族英勇抗战,终于赢得胜利,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独立。
1938年12月13日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
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
面对日本侵略,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显示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敌后军民则开展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广泛的游击战争,钳制与消耗日军,并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
两党相互配合的抗日持久战,令日军虽占领大片中国国土,但无力对中国实行全面进攻,无法实现征服中国的目的。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相持阶段。
1943年下半年后,中国军队逐渐转入局部反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随后出兵中国东北。
6日和9日,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应仁之乱 八代将军义政不务正政事,其妻玩权 本定其弟义视为继承人,但子义尚生后变 山名宗全、细川胜元分别主支持一方 1467年两大武装集团发生武装冲突 • 细川东军24国16万、山名西军20国11万 • 义视进西军,形成两个幕府 • 三分之二大名卷入,直到1477年结束 • 京都严重损坏,幕府成为地方政权 • 1485年山城国赶走守护自治,“下克上” • 守护大名成为割据一方的战国大名 • “应仁之乱”后进入战国时代
• • • • • • • • • • • •
六、社会动乱 动乱根本原因为庄园制崩溃下阶级关系变化 镰仓末期出现自然村落,动乱时期惣掟、地下检断 为罢免不法庄官、减免租税举行请愿、暴动 1428年要求取消债务的京都“德政一揆” 1429年要求解除守护的播磨“土一揆” 将军义教专制,1441年被播磨守护赤松所杀 同年爆发大规模“一揆”,颁布《德政令》 1454年镰仓公方与管领发生冲突 幕府权力弱化,实权落入地方有力大名
• • • • • • • • • • •
三、守护大名 将军将近亲或亲信派往各国任守护 职权“大犯三条”外、1346年赋予司法裁判权 即禁止非法收割“刈田狼籍”、“使节尊行” 1352年,为筹措军费颁布“半济令”,税半分 初近江、美浓、尾张三国一年,后扩展全国 不仅赋税(年贡),土地也半分归守护 私领庄园、公领均纳入守护统治之下 区域内武世也编入守护名下 变为守护大名,其统治体制称守护领国制 守护在京都时设守护代,守护承包为守护请
• • • • • • • • • • • •
二、财政结构 将军的直辖地称“御料所”,规模不大 分散在全国,约200所,缴纳部分年贡 货币经济发展,征收各种现金赋税,如: 按“段”征收土地税,称“段钱” 按“间”征收房屋税,称“栋别钱” “段钱”、“栋别钱”为临时税 对仓库业者和金融业者征收“(土)仓役” 对酒店、高利贷者征收“酒屋役” 在主要道路设“关所”,征收“关钱” 港口使用费为“津料” 对明贸易征收一成的税,“抽分钱”
• • • • • • • • • • • •
八、室町文化 1、三代将军义满的北山文化(公武融合) 传统贵族文化与禅宗文化相结合,“金阁” 五山十刹制,禅僧汉诗的“五山文学” 大德寺一休宗纯《狂云集》 “能”,世阿弥的《风姿花传》 池泉回游式庭园,“西芳寺” 2、八代将军义政的东山文化(武家文化) 禅宗精神的幽玄、寂静,“银阁” 雪舟、土佐光信、狩野正信的日本画 枯山水庭园,大德寺大仙院、龙安寺 茶道、花道、狂言
• • • • • • • • • • • •
四、对外关系 1368年明朝成立,因倭寇问题派使节赴日 1401年义满派使节赴明,封“日本国王” 恢复邦交,进行“勘合贸易” 1404年到1547年,共派遣17次贸易船 其中四代将军停止,六代将军再开 逗留费、搬运费均由明朝承担,日获利大 出口铜、硫磺等,进口生丝、铜钱等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建李氏朝鲜 1404年日朝复交,设倭馆,“三浦贸易” 出口铜、硫磺、胡椒、药材、香木等南洋品 进口纺织品,其中棉制品为多
室町幕府与守护大名 一、统治机构 1168年足利义满任将军,完善幕府机构 辅助将军者管领,由斯波、细川、畠山轮流 中央机构设政所、侍所、问注所、评定众 侍所长官所司赤松、京极、山名、一色轮流 直辖军为奉公众,兼任直辖地代官,监督守护 地方机构设镰仓府,公方由足利家族担任,管 理关东十国,管领上杉氏世袭 • 设九州探题、奥州探题、羽州探题及守护 • 1390年“土歧氏之乱”、1391年的“明德之 乱”、 • 1399年的“应永之乱”打败有力守护 • • • • • • • •
• • • • • • • • • • • •
五、经济发展 农业出现多元化、集约化的趋势 米、麦双季作以及米、麦、荞麦三季作 早、中、晚稻,水车、农家肥、草木灰普及 近畿地区桑、麻、茶等经济作物普遍栽培 以铸造出口刀剑、炊具为主的冶金业发达 从明朝进口生丝的丝绸业——“西阵织” 商业发展,月六次的六斋市、问屋、“座” 输入钱不足,劣质的“私铸钱”盛行 屡次颁布“撰钱令”,促进货币流通 经营金融业的土仓、酒屋增多 廻船、马借、车借、关所、城下町
• • • • • • • • • • •
九、中世史学研究动向 1、东亚变动与地域权力 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政权相互影响 2、五山禅僧与外交 无正式邦交时期僧侣的政经文化交流功能 3、“一揆”与专制 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自治 4、中世时期的王权 武家政权的合法性来自朝廷 7、铜钱贸易与中世经济 动乱时期政权的信用、采铜的成本高、冶炼技 术较差等与货币经济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