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讲)-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_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解析:选A从“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开沟和播种功能的耧车,故A项正确;B项曲辕犁发明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隋唐水利灌溉工具筒车,故C项错误;D项是东汉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D项错误。
2.(2018·盐城月考)晚唐诗人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记载:“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谓之犁。
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
”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A.属于二牛三人耦犁农具B.可以自由调节犁耕深浅C.魏晋时推广到江东地区D.将开沟与播种紧密结合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此工具是曲辕犁,此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深浅,故选B项;曲辕犁只需一人一牛,隋唐时期,出现在江东地区,故A、C两项错误;D项描述的是耧车。
3.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解析:选B材料中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说明来源比较丰富,故B项正确。
4.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
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谕,传播农桑新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解析:选A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选修精选测试题集含答案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检测(十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选D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2.(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
”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
”中国古代“富民”( )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 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 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解析:选A “(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可知古代的富民没有什么特权,故A项正确;“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只能说和其他人一起承担赋役,故B项错误;“士”是指读书人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做官)的人,故C 项错误;“夫所谓富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徭役者也”说明没有免税权,故D项错误。
3.《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 )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析:选C 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地主田庄的家庭事务安排,意在说明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限时特训:第6单元-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1. [2015·太原模拟]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 原始农业开始出现D. 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解析:由“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答案:C2. [2014·烟台质检]《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 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3. [2014·北京海淀期末]《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 商朝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解析:“田里不鬻(yù,卖)”说明当时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井田制。
答案:A4. [2015·河南洛阳高三检测]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该表反映了( )A.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 封建自然经济衰落解析: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方。
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断增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唐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仍超过长江流域,故A、B两项错误;唐朝前期封建自然经济在不断增长,故D项错误。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命题时空定位第2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考试要求:(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②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c);③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①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②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c)。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b)(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③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④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微点拨犁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其材料为石头,通过磨制而成。
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材料为铁,通过冶炼而成。
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c)(1)主要土地制度①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
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及影响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
微点拨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原因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的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考纲展示:(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
热点提示:(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概况;(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田园风情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思考] 古代耕作工具图图1 图2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提示:变化: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由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意义: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2.农耕技术(1)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点拨]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题 优秀课件

后世所沿用.
——完善阶段
2、精耕细作的体现
结合图片与教材完成下表:
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开始)
垄作法 (耕作方法)
都江堰
两汉
耦犁、犁壁 代田法 耧车(改进) (耕作方法)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耕耙耱技术、耕 耙技术(耕作技
水利灌溉:工具、工程
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条件、特点、评价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始农业的起源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考古;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传说)
2、表现: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耒耜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 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 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 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 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 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 慢发展
知识结构梳理
农业起源:
发 达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耕作工具、方式、技术: 农作物品种:
特点:
的
古 代 农
耕作工具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
2019高考解读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③析概念——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 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 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 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 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
2研考点 主题精准突破
——摘编自张燕《中西会通——徐光启》
读史
① 其中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② 徐光启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17世纪徐光启人生经历所折射出的 时代特征。
答案 徐光启投身科举名落孙山,折射出明朝八股取士的文化专制政策不利 于人才选拔;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好,学习西方知识,翻译西方著作,折射出明 清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出现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发展 的社会思潮;徐光启致力于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水利技术,完成《泰西水法》 《农政全书》,折射出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以及科技重经验、重实用、重总 结的特点,并尝试与西方自然科学相结合;晚年致力于采用西方测量方法修 订历法,但被守旧派刁难,这折射出17世纪中国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士大 夫们重视功名科举,对实用性的著作不感兴趣。
3练经典 素养强化提升
练•高考真题
命题点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明代社会的新变化
1.(2022江苏卷,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
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
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读史 ① 由于外部白银流入的减少和明末战乱频繁 ② 这里指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 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答案 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欧列强殖民扩张。 表现: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 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贸易顺差以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 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以中 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 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3讲 课题38 全球航路的开辟

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16世纪前后,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辟了通向东西方的新航路,其后,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新航路的活动,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通过海上的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2)人口与物种的流动: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世界物种的大交流,美洲成为世界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
物种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商品的全球流动:通过海上的航路,商品流通开始形成全球规模。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欧洲人逐渐占据优势;大西洋的“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太平洋的“丝银贸易”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4)世界格局的变动: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导力量,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亚非拉国家逐渐殖民地化,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课题38全球航路的开辟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经济根源: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泛流传。
(3)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狂热。
(4)政治根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
(5)技术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很大,地理知识日益丰富。
(6)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威胁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思维点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5世纪,欧洲社会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封建王朝、天主教会、贫困市民等斗争激烈,但在开辟新航路问题上,却意见一致。
因此,新航路的开辟是各种社会势力出于各种不同目的而共同推动的产物。
2.主要航线的开辟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家方向开辟的新航线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从欧洲向东抵达非洲东海岸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从欧洲向东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从欧洲向西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从欧洲向西完成了环球航行二、其他航路的开辟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
(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拓展提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③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④江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⑤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知识点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1.官营手工业(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4)评价①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技艺水平提高。
②弊: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也容易失传。
2.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①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①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④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手工业的影响(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考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举一反三】(2018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变式1】(2018·课标全国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D对: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方法技巧】图文结合法。
从图示来看,黄河流域铁器发源地比较密集;同时,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前黄河流域是我国经济的重心。
【举一反三】(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人民推动了南方小麦的种植,而北方人民喜吃面食,故①正确。
结合所学,《农政全书》为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与题干中时间“南宋”不符,排除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③正确。
曲辕犁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江南地区出现,排除④。
故选B。
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典例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举一反三】(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变式2】(2017·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故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
考点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典例3】(2019年北京卷,12,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