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及对甘肃的实证分析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2002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2总第17卷第5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17NO.5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王久梗 曹永栋(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甘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不合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2)05-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产业结构调整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一、二、三次产业更替演进。
就一个地区来说,随着其体制、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快有慢、范围有大有小、程度有深有浅。
但就目前西部开发和信息经济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甘肃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踏步地、广范围地、深程度地进行,以快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的。
一、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整体上产业结构就不合理,而甘肃省尤甚。
甘肃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甘肃2000年一、二、三次产业G DP之比为19.63:44. 75:35.62。
而全国平均比重约为15.90:50.88:32.22。
明显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而我国产业结构中本就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对于甘肃也是一样。
上述比值表明甘肃省不仅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全国一样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表明新兴经济增长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就再就业结构而言,甘肃1998年一、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之比约为59.9:20.2:19.9。
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约为79.7%。
近两年这一比值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就说明甘肃有近60%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
甘肃省县域经济工业化模式及思路

甘肃省县域经济工业化模式及思路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县域工业突飞猛进,而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化进程缓慢。
可见,加快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将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代表的甘肃省,其经济发展受到区位条件较强的制约,经济发展落后,省内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因而总结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的模式和思路,为其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尤为重要。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化;特色经济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一、甘肃省县域经济工业化的模式1.辐射带动型按照区域经济学原理,大中城市的极化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即集聚过度导致交通紧张,能源、电力短缺或用地用水困难等),公共服务成本及基础建设成本增加,将使集聚产生的规模不经济,超过了集聚所带来的效益,于是一些企业便把产品、工厂向外围分散化发展,而靠近城市的县就是接受这一分散发展的载体。
如紧靠兰州市的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永靖县,就在接受城市经济辐射上非常有力。
所以,辐射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更多的带有城市经济的烙印,在发展模式上,要强调招商引资,强调高速公路建设,强调工业园区建设,强调对城市工业项目的跟踪配套,发展为城市工业服务的配套工业项目。
2.小狗经济型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在考察了台州的几十个乡镇后,提出了小狗经济的概念,指出浙江经济的突出特色就是小狗经济。
例如浙江台州有上千家摩托车部件生产企业,由于高度的分工与专业化,各小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学习,所以其生产成本异常低廉,配件采购价格比大型摩托车企业自产的成本都低。
可以看出,小狗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众多的民营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
令人欣喜的是,在甘肃已经出现了小狗经济的雏形。
在兰州市、定西市安定区、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岷县、临夏市等地区已经或正在形成百合制品加工集群、马铃薯淀粉精深加工集群、花卉种植集群、中药材加工集群等产业集群。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析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大趋势。
工业化指的是机器生产代替人力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过程;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通常是为了找工作、生活条件等因素。
这两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的推进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两个过程的关系。
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伴随着人们对生产效率日益增强的需求,机器代替人工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即是工业化。
而机器在生产中对于煤、钢、石油等原材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进而促进了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和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工厂要使用大量的劳动力,就产生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这时人们开始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成为了这个新兴产业的工人。
这就是城市化的开始。
由此可以看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必要条件。
往往一个城市一开始的发展也与它附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关。
如果在城市附近有煤矿,就会聚集大量的煤炭工人。
如果在城市附近有森林,就会聚集大量的木材加工工人。
因此,也可以说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工业化的需要,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不仅使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工业。
因为城市社会的后勤和需求量更大,生产也就会更加繁荣。
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可以有更多的市场和销售机会,这样生产单位不断扩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城市化也会带来社会化的需求。
更多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就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数量庞大的供给体系,包括衣食住行、清洁卫生、医疗和教育等。
这些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
在工业方面,当需要生产更多的日用品时,就需要更多的工业设施。
汽车工厂、食品工厂、医药公司和电子厂等都需要扩大生产,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由于城市化需要大量的物质供给,因此工业化也会使城市化更加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根据1998-2011年数据,利用V 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计量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的互促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要弱于城镇化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长期看,工业经济发展对于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为14.44%,城镇化发展对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20.02%。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经济发展V AR模型引言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经济动力,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重构,而工业经济发展则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刚(2013)通过研究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所产生的城镇化效应,以及三次产业增长和结构优化对产业总产值的影响,表明三次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效用各有不同,产业增长推动城镇化效用存在明显边际作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应把第二、三次产业同时推进。
吕一清、何跃(2010)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成都1985-2008年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互为双向因果关系,其相互促进;在短期内,随着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促进城镇化率进程的发展。
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得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度相对比较大。
马远、陈军(2012)利用V AR模型对1960至2009年新疆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动态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同样会带动三次产业发展。
从长期来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3.75%、29.45%、6.85%。
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之一。并进一步指出,简化模型研究无法说明二者形成的原因,因而只迈出了重要研究的第一步。
非常显著,提 高 了模型的解释能 力。城 市空 气质 量 区域 性和 自相 关性较 强。本文 的静 态分 析表 明 高城 市化 率一定程度上会 带来城 市空气质量 的恶化。动 态分析发现 ,初 期城 市化在 一定 范围
内会 导 致环 境 质 量 恶化 ,超 过 某 一峰 值 城 市 环 境 质 量 会 持 续 的 上 升 ,呈 现 明 显 的 三 次 曲 线特 征 。
重要研 究成果 。
Gos a rsm n和 K ugrl ree_将原 用于 收入不 均等 与经 济发 展 阶段 的库 兹涅 茨 曲线应 用 于 环境 问题 ,提
出了环境库兹 涅茨假 设 ( K ) E C ,用来 说 明如果没 有 一定 的环境 政 策干 预 ,增长 与环 境质 量 或 污染 水
结论表 明 ,我 国仍处 于随城 市化 率提 高空气质量 污染上升 的阶段 ,需要根 据 自然条件 ,适 度控 制城市化速 度 ,提 高工业化增 长质 量 ,从产 业结构调 整、环境 治理 等方 面入手尽 快到达 空 气质
量的转折点。
关键词 :城 市化 ;环境质 量;地理脆弱性 ;因子分析 ;面板数据模 型 中图分类号 : 9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X(0 9 0 -0 20 0016 2 0 )20 2 - 7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一、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一)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7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31.59%,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7.93万人,比重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两年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要完成“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35%”的指标,2008-2010年必须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
城市数量较多,2007年甘肃省地级城市12个,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排名中与湖北、黑龙江并列第10,在西部排名第3。
2007年12个地级市中(不包括县)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嘉峪关市,高达88.81%,兰州市、金昌市和白银市,分别达到88.75%、76.67%和63.60%,增幅最快的兰州市、陇南市、平凉市和张掖市,比2005年分别提高4.35、2.64、1.91和1.02个百分点(见图1)。
甘肃全省整体上进入城镇化率30~6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在30~60%之间,为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在80%以上,为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即到了城镇化发展的青春期。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图1 2005-2007年甘肃地级城市城镇化率变化图1.城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中中心城市起主要作用据统计,2007年占全省土地面积80.94%、占全省人口30.3%的12个地级城市完成了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8.6%、工业增加值的46.9%、固定资产投资的54.7%、房地产投资的89.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6.9%,地方财政收入占到了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地处西北地区,处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甘肃省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甘肃省经济以农业基础较为丰富,同时也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甘肃省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加工贸易价值。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全省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城乡发展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资源环境矛盾:甘肃省地处西北,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甘肃省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未来趋势展望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甘肃省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未来,甘肃省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新兴产业:甘肃省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甘肃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工业化过程中如果劳动密集型产业发 展越快, 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非
农产业 就 业 比重 上 升也 就越 快, 城 对
第二产 —— — —- 资本密集型 ——— ——◆ 就业机会 ———二—— ◆ 城市化
市化的带动作用就越强, 轻工业正具备这一特点; 如果资本 密集 型产业发展较快, 由于有机构成较高, 提供就业机会 就 由此带来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就上升缓慢, 对城市化 的带动作用就较弱, 重工业属于此类。 1] [ 甘肃省自建国以 5
进城 市化进程 的比较研 究 就显得尤为重 要。 1 . 、 第, 带动效应原理与第二产业 几乎一样, 不同的是在产业分工时会产生技术密集型产业, 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 从下图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城市化
不断 攀升 的第三产业 成 为了 城市 化进 程的主 要 促 进 力量。
[ 关键词] 第二产业 第 三产业 城市 化 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 0 42 F6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0 7 2 1) 10 1— 10 — 6 0(00 1— 09 4
一 .
问愿 的提 出
着差异性 , 这就使得对比研究成为必要。 本文对甘肃省第 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 就业人口比重以及城市化水平进 行了相关分析, 并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 进而指出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 业对 城 市化 进程 的不 同影响 以及 与全 国水平的差
距。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按城镇人 口比重计 算, 0 8 20 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 %, 98 21 5 比17年的1. % 41 4 提高了l. 个百分点, 74 7 年平均提高水平为05个百分点, . 9 全 省城镇人口已达8 4 4 4 . 万人。 1 9 [ 甘肃经济处于加速增长态 】 觌 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产业结构随之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 比由17 年的318 : 98 . 21 2 变为2 0 年的1 83 。 08 . 4: 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1 1 进一步探讨典型欠发达地 区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和城市 化间的协调关系, 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甘肃省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比较 普遍的观点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其依据主要有 : ( 1 )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值范围 应在 140% ~250%之间 [ 7 ] ,而当前甘肃省城市化率 低于工业化率 (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近 20 个百分点 ; ( 2)机械套用钱纳里标准 。第一个依据 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经济处于成熟阶段时城市化与工 业化的经验比值 ,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套用这一 标准显然为时过早 。钱纳里标准是 1964 年的世界 一般结构 ,将现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社会结构 与之对比时 ,必须注意标准结构的适用条件并加以 修正 。另外 ,判断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致性或协调 性 ,还面临工业化水平如何衡量的问题 。综观已有 的相 关 研 究 , 以 人 均 收 入 水 平 、第 二 产 业 产 值 占 GDP比重 、工业产值占 GDP比重 、非农产业产值占 GD P 比 重以 及 非农 就 业人 口 占全 部 就业 人口 比 重 等指标衡量工业化程度的方法均有采用 。实际上 , 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认识的差异多源于所采用指 标的不同 。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经济结构变迁过 程 ,产值结构的非农化转变尤其是就业结构的非农 化转变 ,对于一个非常态的工业化过程而言 ,更应该 成为衡量其真实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
关键词 : 工业化 ;城市化 ;结构扭曲 ;甘肃 中图分类号 : F04113; F291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25465 (2006) 012027204
Industr ia liza tion and Urban iza tion: Theory and Positive Ana lysis of Gan su Prov ince
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的相互促进机制 (如图 1)所
表 1 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般变动模式
示 [ 2 ] :当新工业在某地配置后 , 可使地方就业 人 口 人 均 G NP G N P结 构 变 化 ( % ) 就 业 结 构 变 化 ( % ) 城市化率
增加 ,人口增加扩大了消费市场 ,并促进消费品工 业 19 64 年 (美 元 ) 工 业 非 农 产 业 工 业 非 农 产 业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712 7918 8414 8612 8713
2315 2518 3013 3215 3618
5612 6015 70 7418 8411
4910 5217 6011 6314 6518
可见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实际上是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 :钱纳里 ,等 1发展的格局 ( 1950 ~1970 ) [M ] 1 北京 :
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已被发 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 。以美国为例 ,从 1790 年至 1950年的 160年间 ,美国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 变动曲线是两条几乎平行的曲线 [ 3 ] 。戴维斯曾测
甘肃省作为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其城市化和 工业化均显示了相对滞后的状态。2003年 ,甘肃省城 市化率为 2713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个百分点 ; 非农产值占 GDP比重和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 的比重分别为 8119%和 4111% ,分别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 313和 918个百分点 ,结构偏差高达 40个百分 点。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 ,工业化几乎是经济发展的 同义语 ,进一步探讨典型欠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和人口集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集群的自增强机制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1989122 - 231
自我放大机制促使经济要素和劳动人口在一定的地
当然 ,上述仅仅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般变动模
域空间内循环累积 、相互促进 。
式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或地区 ,二者变动趋
— 28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319
施 。这样 ,已有的工业基础 、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 又吸引着新的工业到此布局 。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 一种发展带来另一种发展 ,并形成一系列发展循环 , 工业与城市规模在这个循环累积过程中不断扩大 。
400 500 800 1000 1500
2716 2914 3311 3417 3719
L IU Chuan2yu
(Departm ent of Business, L inyi Normal College, L inyi 276001,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ization can accelerate urbanization through econom ic factors gathering and econom ic structure changing, but the abnormal path and dispersiv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may block im2 p rovem ent of urbanization1 The experience of Gansu Province p roves the above conclusion. Its tw isted in2 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bedded industrialization block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concen2 tration in cities1 There is a low2level equilibrium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1To break up the low2level equilibrium , we m ust imp 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ush forward the transition of ur2 ban industry oriented emp loym ent, and accelerate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clustering1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distorted structure; Gansu Province
3 收稿日期 : 2005 - 12 - 05 作者简介 : 刘传玉 (1977 - ) ,男 ,山东临沂人 ,讲师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 。
— 27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口向城镇迁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一个地区的 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换 ,经济结构不断优 化 ,这一结构转变的过程恰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工业化的实质所在 。可见 ,工业化和城市化只是发 展的不同侧面 ,城市化可视为工业化在地域空间上 的展开和体现 ,而工业化则是城市化的经济实质和 根本动力 。从相关文献看 ,在对一些地区工业化和 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中 ,经济学文献更多强调配第 — 克拉克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库茨涅茨 、钱纳里等人
兰 州 商 学 院 学 报 2006年 第 1期
所总结的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经验 , 从而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的空间作用机制有
(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经验证据与 一般模式
所忽略 ;而地理学文献则更关注工业化的空间布局 与空间作用 ,对城市化的经济实质和经济规律往往 缺乏一般抽象 。实际上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 展 ,上述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
与服务业发展 ,同时新工业可以带动与自身生产相 关的其他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与市场扩大进一步带
70
1215 4718
718
2818
1218
100
1419 5418
911
3412
2210
200
2115 6713 1614 4413
3612
来地方财富增加 ,从而政府可以建设更好的基础设
300
2511 7314 2016 5111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基本理论
算出 1841~193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工业化与城 镇化相关系数为 01985, 1866 ~1946 年法国工业化 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 01967, 1820 ~1950 年间整 个发 达 国 家 的 工 业 化 与 城 镇 化 相 关 系 数 为 01997[ 4 ] ,这充分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的客观相关 性。
业比重上升基本同步 ,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二者 基本持平 。 (2)非农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变动表现 出阶段性差别 ,人均 GNP达到 500 美元 ( 1964 年 )
以前二者变动基本同步 ,但产值比重较早实现了较
高水平 ,就业结构与生产结构间存在较大偏差 (维
持在 20个百分点左右 ) ;而当人均 GNP超过 500美
元后 ,产值比重上升减缓 ,就业比重上升明显加快 ,
并最终与产值比重基本持平 。 ( 3)城市化率上升主
要与就业结构变动相联系 ,而且与非农产业就业比
重上升联系更密切 。可见 ,工业化能否带动城市化 ,
关键在于工业化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 ,能否改善就
图 1 工业化与城市化循环累积发展过程
业结构 ,促进非农就业提高 。
刘传玉 工业化与城市化 :理论及对甘肃的实证分析
势会有所不同 。另外 ,不同发展路径 、不同工业化模 式或道路 、不同生产结构和贸易格局以及经济体制 差别等都会直接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的变动关 系 ,可能二者相关性较高 ,工业化对城市化带动作用 明显 ,也可能相关性较弱 ,甚至基本没有关系 [6] 。 尽管工业化与城市化变动关系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 及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可能表现出 不同特点 ,但对于某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通过推进工 业化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非农化转换进而推 动城市化进步 ,是一般情况下不可逾越的一个发展 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