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

合集下载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古典史学的传统1求真探索的精神2人文主义的观念3宽宏的历史眼观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局限:1英雄史观;2循环史观,倒退史观;3时间概念不清晰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

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

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尔密、塞琉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信仰冲突与历史论战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场与信仰冲突密切相关的历史论战,论战首发于路德派弗拉西阿斯牵头集体编写《马格德堡世纪史》,天主教营垒的则以巴洛尼阿斯撰写《教会编年史》作相应的回击,后经加索朋,最后在天主教徒,人文主义者萨皮的《特伦特宗教会议史》那里,以新教的胜利而告终,由于这场论战的双方——新旧教派都企图以历史为武器攻击对方的谬误,表明自己的观点,因而使研究历史之风盛行起来,并确认“真实才是真理”判断真实的标准由《圣经》转向历史事实,故论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博学时代主要指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早期,在这个时代里,西方史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在考证方法方面:表现在历史学家对整理、编纂史料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称这一时代为博学时代,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时代。

博学史学博学时代的西方史学,由于宗教改革论战的需要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政治动荡,催生了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从而使历史学的辅助学科随之进一步发展起来,如:年代学,世系学,古文字学,故文书学,古钱币学,铭文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的研究十分繁荣,以至被称为“博学史学”也称“后人文主义史学”。

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人文主义时期史学最基本的特征:1、在历史观方面,开始同神学史观决裂2、开始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用“人”和“人事”的观点来考察和叙述历史,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3、崇尚古典文化;4、殖民地研究成为时尚。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反发展的脉络源远流长的西方史学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典史学阶段,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从神话和史诗的萌芽时代开始,至公元5世纪后半叶止。

2.基督教史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于14世纪初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其间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制约和束缚了史学。

史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显得迟缓和落后。

3.近代史学,西方史学史的14世纪初加快发展进程,伴随着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后实证主义史学。

4.现代史学,大体上,它就相当于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不断成长壮大,它冲击着传统史学,并最终属于统治地位的历史过程。

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1.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这次转变是从神人合一转为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史学诞生。

2.发生于公元5世纪前后,这次转折从以人为本转向以神为本,史学为神学服务,沦为神学的附庸。

3.始于欧洲文艺复兴,转折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回归人本主义。

4.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次转折是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

5.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主要是新史学发生一系列的新的变化,是转向后现代史学,还是新史学的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家庭。

他是西方史的创立者,《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历史著作,创立了西方史学编撰学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作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称为“历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396年)古希腊历史学家,出生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他是西方古典史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传世之作《历史》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历史叙述体,开创了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先河。

2、修昔底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8卷,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典范,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

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主要历史作品有《希腊史》和《长征记》,《师门回忆录》等。

其作品可读性强,是古代史学的上乘之作。

《长征记》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4、修辞学派由于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史学出现了“修辞学派”。

该派的主要历史学家有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

“修辞学派”注重练字造句,只求文字之动人,而不关心史事之正确,因过分强调修辞常常因词误义,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5、高卢战记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编撰的历史著作。

《高卢战记》记录恺撒领兵在高卢地区征服日耳曼民族的战事回忆录,它是生动的战争实录,也是一部古老的战争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该书反映了恺撒高超的写作技巧。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该书在西方广为流传影响很深。

6、塔西佗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7、普鲁塔克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史学家,生平著述丰富,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印记,不仅在史学上开西方史学中的历史传记体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导论一、史学史,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史学史:历史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解释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和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探求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学习史学史乃至西方史学史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学习西方史学史对历史学科自身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价值在于通过对史学的反思,为后人提供借鉴,指明方向,造就自觉的史学工作者。

第二,有利于我们加深唯物史观的认识。

第三,为我们认识与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二、西方史学发展的阶段根据现代学者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一下四个阶段:第一,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算起,至公元前5 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的诸多优良传统,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世纪史学。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至14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制约与束缚了史学,史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迟缓。

第三,近代史学。

由于时代的进步,西方史学自14世纪初开始加快了它的进程,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后的实证主义史学等相继发展起来,至19世纪史学的兰克时代,已日趋成熟,终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现代史学。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萌发,冲击着西方传统史学。

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从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作品到开始撰写著作,这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草创时期。

总结西方史学史

总结西方史学史

第一章古典史学(希腊史)1、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

他的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

因以记述希波战争为中心,故亦称《希腊波斯战争史》,这部巨著成了后世把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结合的最早的一个范例。

2、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学家,被人们称作“政治史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编年与记事结合起来,这本书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3、色诺芬:修昔底德之后至“修辞学派”盛行前,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

其代表作是《希腊史》、《长征记》★和《经济论》(西方世界第一部经济专著)。

第二章古典史学(古罗马史)1、恺撒: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著有《高卢战记》,此书以第三人称记述。

记述了高卢地区战争事的历史回忆录。

战争实录,战争史,高史料文学价值。

2、李维:古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撒路斯提乌斯和塔西佗),西方第一位通史作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

他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的通史体例,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通史体例、垂训思想、文笔优美。

3、波里比阿:希腊人,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

作《通史》(《罗马史》)。

在他身上体现了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也是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

他的史学特色是:历史眼界更为开阔,史学思想深化,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1、圣•奥古斯丁:他是基督教早期神学、哲学和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是《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其中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对整个中世纪史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上帝之城》还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

历史哲学的发端。

2、比德:“英国历史之父”,主要著作是《英吉利教会史》,他重视史料的可靠性,发明和推广以基督出生年份为纪元的计算年代的方法“吾主纪念”。

第四章近代史学(1)1、瓦拉:意大利人,在文献校勘学方面颇有成就,瓦拉认为历史学是一切知识的根基与核心,而且他还认识到将任何事件当作一个主题的演变来看会有助于历史记载的真实。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第一章古代希腊史学一、古代希腊的史学1、环境、文明与史学(1)地理环境与爱琴文明地理环境:A、临海、多岛屿(海洋性);B、少地、多山;C、地中海式气候(温暖湿润)爱琴文明:A、政治上:城邦林立、奴隶主民主制度;B、经济上:工商业、航海业发达;C、文化上:文学音乐艺术、科技、医学发达(2)记忆、回忆——史学的本原;P4-5页(3)神话——原始社会中的史学萌芽;2、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西方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文化和古代希腊文化古代希腊史学是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神话、英雄史诗和纪事家的纪事作品则是古代希腊史学的萌芽形态(1)神话:古希腊奥林匹斯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人、火人类的创造者、先觉者、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用长长的茴香枝,从烈焰熊熊的太阳车上,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饥寒交迫),高加索山,最终被赫剌克勒斯救出。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主会场火炬;1936年火炬传递★第一次神与人的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辩护师,参加了这次聚会。

最终达成了协议,人类把最好的东西献祭给诸神,而诸神要保护人类的安全和丰收。

★“潘多拉之匣”。

潘多拉,意思就是“被赐予一切的女人”。

★西西弗斯的传说。

在《荷马史诗》中,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又机巧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

死后,西西弗斯被判逐到地狱里,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总结:神话与史学的关系神话传说是变形的记忆,始终保留着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真实内核。

古希腊上古时代的历史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保留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之中的,稍后又以史诗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口耳相传。

这种传说和史诗虽然不是真正的史学著作,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社会的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它们已经具备了史学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即所谓的“历史的历史”。

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究历史学科的发生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方向。

2、史学流派:是指史学研究中,因相同的学术志趣或师承关系而自然形成的具有独特观点、方法、风格的学术团体。

3、史学思想:是历史学家对客观历史进程和历史学本身的理论知识,这种认识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由粗糙逐渐趋于精致、由局部逐渐趋于全面、由感性逐渐趋于理性乃至到一定阶段,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流派。

4、客观主义史学:一般指源于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而成于近代德国史家兰克的一种史学观念及方法论体系,是西方史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史学流派。

5、浪漫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是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浪漫主义史学主张“自由、平等、博爱”。

代表人物:赫尔德。

6、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7、鲁滨逊:美国历史学家,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

于1863年生在美国伊利诺州的布鲁明顿市。

其代表作《新史学》,被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世界史学名著之一。

主张对历史进行反思,注重实用性。

8、塔西佗: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

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9、理性: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

意思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10、维柯:( 1668年-1744年),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家,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他是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希罗多德:古代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

对于历史事件,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

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

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思想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求实的精神,理智的批判态度。

(2)从人事活动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3)认识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

(4)开创“范例历史学”先河,追求史学垂训功能。

3、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

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体现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他否定了近代西方的历史观,批判了近代西方的历史哲学;反对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和研究历史,主张内在地去领悟历史。

他的文化形态史观包括:历史和文化是有机体,文化的同时代性,历史的有机性和宿命是与生俱来的。

4、汤因比: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思辨主义历史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历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

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李维(前59—公元17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

创立了通史体例,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

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4.塔西佗(约55—120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5.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最具影响的理性主义史学家。

代表作有《路易十四时代》《论各国的道德与精神》《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等,在西方近代史学上,最先把文化史引入历史学领域,倡导“文化史观”,堪称近代社会文化史之滥觞。

把理性主义放入历史研究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奠基人。

6.吉本(1737—1794年) 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帙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7.客观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西方史坛百余年,由兰克学派倡导。

主要倡导以“如实直书”为基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形成“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其最大的“失”过分强调客观性的科学理性,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

8.哥丁根学派:形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伽特勒、施洛塞尔、斯毕特勒、赫伦等。

把古典史学提倡的史学批判方法,以及由博学家开辟的专业化史料考据方法与历史学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历史学专业化,使史学逐步走向近代科学性质,哥丁根学派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辨析,为十九世纪兰克史学奠定了基础。

9.维柯(1668—1744年)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鼻祖,代表作《新科学》是一部范围广阔,详论人类历史社会历史发展的鸿著,建立了历史发展的观点,并试图为它寻求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著名三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马克思称赞其思想“有不少天才的闪光”。

他可以称得上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近代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10.卡莱尔(1795—1881年)是苏格兰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

主要作品有《论历史》《法国革命史》《英雄与英雄崇拜》,以英雄史观著称于世,认为人类社会进步是由少数伟大人物的智慧和力量决定的。

其作品有着很强的文学色彩,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11.实证主义史学:近代西方史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孔德奠定了实证主义哲学之基础,并将之运用到历史研究当中去,批评历史虚无主义,提倡在历史研究中进行比较。

主要代表有巴克尔、布克哈特、泰纳等。

他们看来,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自然科学没什么两样,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却陷入了将历史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的困境。

12.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13.孔多塞:十八世纪法国历史学家,著有《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提出了理性不断进步的观念,而且还提出了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甚至认为科学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他力图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认为揭示社会进步的规律应当成为一门知道人类思考的新科学的基础,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十个阶段。

14.马基雅维里:意大利人,史学与政治的结合在他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代表作《君主论》,他的史学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政治统治为目的的逻辑展开,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治家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以利于统治的实施,他十分重视时势的变化,以政治本位的功利主义史学,对循环论的破解同时还表现出他对未来社会进步的殷切期望,及隐藏于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15.人文主义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资产阶级的史学。

反对基督教的神学观点,否定以教会史为中心的编史体系,以希腊、罗马时代的史学传统为楷模,把历史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

代表人物有布鲁昂、比昂多、马基雅弗利等。

其主要特征有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强调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真正的古代史研究;疑古精神的发展与文献校勘学的兴起;历史传记体空前盛行。

人文主义历史学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抛弃了基督教史学的神学史观。

力图用古代的文化传统来改变中世纪的文化传统。

从形式上看,人文主义史学似乎是在复兴古典史学,但实际上它却是西方近代史学的开端,为西方史学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16.客观主义史学特点:第一、恪守政治史传统。

历史生活的基本体现者是国家、民族和教会,三者中国家居首,因此历史学家必须重视国家这一实体。

第二、如实记述。

历史怎样发生,历史书就怎样叙述,而如实记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文献。

第三、不作价值判断。

史家只能照实录来,理论抽象不是史家的事。

史家必须超然是非和褒贬之外17.浪漫主义史学的主要特征:第一,任何国家的文化演讲皆具有渐进及无意识的性质,即是一个自然变化和有机发展的过程,并由一种精神的创造力在支配其发展,因而强调民族传统及观念,宣称一切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均具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反对理性主义史学割断历史和否定中世纪文化的作用,强调各个民族、时代、文化都因各自的历史条件不同而具差异,强调史学要探讨各种文化各自的个性和各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第二,研究的中心是民族史,研究的背景或重点是中世纪史。

第三,用情感取代理性,通过著史抒发感情和理想。

强调直觉和沟通,要求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各时代、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和考订史料客观地展现具体历史事实。

第四,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把一国制度、法律、文学及政府等方面之精神发展归功于民族的天才,无视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五,浪漫主义历史学家通常都是民族主义者,颂扬本民族的光荣,同时也是欧洲中心论者。

第六,研究方式则是近似传记的汇编,缺乏对历史因果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解释,主观唯心主义盛行。

18.新史学的特点:新史学反对单纯的“政治史”和“精英人物史”,主张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以从整体上去把握,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研究领域,使研究题材不断更新。

另外,由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分支学科,诸如计量史学、心理史学、历史人类学、人口史、生态史、历史地理学等等。

这表明新史学一反传统史学与其他学科隔绝的传统,主张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广泛结合。

新史学还反对单纯的“事件史”,主张对历史作深层次的、结构的研究,重视对变动相对缓慢的历史现象和层次进行探索。

新史学同样反对叙事史学,重视研究方法的革新,重视理论概括和解释,力求提高历史认识和解释的准确性。

新史学家普遍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

大量新的研究方法被创造出来,如模式比较法、回归分析法、家庭重建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功能方法、口述方法等等。

由于新方法的使用,史料的范围被极大地扩大,完全不像传统史学那样局限于官方文字资料。

19.新文化史学的特点:第一、潜在事件和明显事件的有机融合,而不单是研究表面的事件进程。

或被降到次要位置中的事件。

第二、有外围和核心组成的大规模、系统的研究单位,而不是被清楚界定的空间和时间片段。

第三、以人为叙述中心,但不是类型化的群体,而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具体和个人。

不单叙述某个人,而且揭示他同客观条件和外界事件的关系。

第四、注重心态、观念和生活结构的联系及观念思想传播和交流的叙述倾向。

20.边疆理论:①特纳认为,在19世纪末叶以前,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他或把边疆视为一条线,或称作为“自由土地这一边的边缘”,有时又把它视作一种波浪。

他把边疆的扩张视作“文明”的扩张,是“文明”对“野蛮”的讨伐。

在他看来,美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不断向西部拓殖的历史;②特纳认为,西部自由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

西部就是“机会”它为“最机敏和最勇敢的人”敞开着。

这种可以为美国居民所任意获取的自由土地,成了一个“安全阀”,人们不满于自己的境遇,便可以自由地向西移殖,使社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通过自由竞争达到繁荣;③特纳认为,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是美国不同于欧洲国家的特点之所在,民主制度“来自美国森林,而在同边疆的每一次接触中都获得了新的力量”;④特纳认为,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边疆消失以后,地域间的冲突仍然存在,在特纳看来,地域是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居民心里气质的地理方位。

他原本的出发点是承认区域间的多样性,但他却走向极端,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是地理环境最终决定了各个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认为地域冲突是始终存在的,这样,整个美国的历史就成了一部地域间的冲突史,他声称:“各个迅速扩大的地区”之间的斗争及其向西部的推进就是18—19世纪美国史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