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中医指套传感器脉象仪的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脉象分析诊疗系统

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脉象分析诊疗系统

根据这一现状,本课题组成员拟定搭建一套对人体脉搏信号进行提取和分析的系统,能够客观地对脉搏波进行检测,并通过比对算法进行分析,尝试在其中定量地找出
4 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日增西医在治疗中讲究治标,主要是大型的医疗仪器
药品和手术等方式,而中医则通过诊断,针灸推拿以及汤药等。

中医中检测手段的非破坏性、安全性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所以,对市场而言,急需一种准确的实现脉诊客观化的仪器,而本课题中的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脉象分析诊疗系统就充分满足了这种需求。

一种能够准确检测。

基于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中医脉象采集系统的设计

基于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中医脉象采集系统的设计
( . 东师范大学 ,软件 学院 , 1华 上海 2 0 6 ; 00 2 2 中国科学 院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 究所 , . 江苏 苏州 2 52 ) 11 3

要 :给出了一种基 于电容式触觉传感器 阵列 的新 型中医脉象采 集系统 的设计 , 弥补 了以往单点 压力
传感器定位不准 、 信息量少 、 复性差等缺点 , 重 目的是为 中医脉象 的客观化研 究提供技 术支持 。本 系统包
o n PC nd t e faur xr cin meho ft ns ta d i v a au o n ft e p le c n iin a e a h e t e e ta to t d o o e n man wa epe k v l e p i to h u s o d to b s d he
dpia . h i fti ds ni t o e eh i lspo t teoj t ersac fC ieep l n u l t T ea o s ei s o f rtcn a u p ̄ o h be i eerh o h s u ead ce m h g f c cv n s t dtn l hns dcn ( C . h s m ic ds h oet  ̄hrw r adsf ae ei , es tae r ioa C iee a i mei e T M) T es t l e tecl co ad ae n t r d s n t o w i ye n u l r ow g h f r
(. co l f ot aeE gn eig E s hn o ma U iesy S a g a 00 2 1 Sh o o f r n iern , at iaN r l nv ri ,h n h i 0 6 , S w C t 2

中医脉诊信号感知与计算机辅助识别研究

中医脉诊信号感知与计算机辅助识别研究

中医脉诊信号感知与计算机辅助识别研究一、概述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其脉象变化,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预后。

传统的脉诊方法依赖于医师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性,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一直是中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将中医脉诊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信号感知技术获取脉象信号,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识别技术对脉象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望提高脉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脉诊信号感知与计算机辅助识别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通过对脉象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一套完整的中医脉诊信号感知与计算机辅助识别系统。

该系统的研发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和客观化进程,还将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首先研究脉象信号的采集与预处理技术,包括传感器的选择与优化、信号的去噪和滤波等;将研究脉象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通过提取能够反映脉象特性的有效特征,为后续的分类识别提供基础;将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的脉象信号分类识别算法,实现对不同脉象的准确识别与分类。

中医脉诊信号感知与计算机辅助识别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1. 中医脉诊的历史与现状作为中医学独特的诊病方法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脉诊便是医者用以洞察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重要手段。

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他首次运用脉法来诊断疾病,开创了脉诊的先河。

《黄帝内经》对脉法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脉诊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众多医家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创新和完善。

基于虚拟仪器的脉搏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基于虚拟仪器的脉搏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基于虚拟仪器的脉搏信号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脉搏信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信息信号,它能够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以及病理状态。

脉搏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对于医学诊断、健康监测以及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仪器是一种新型的测试仪器,它可以模拟各种测量仪器,同时还具有灵活、高效、可重复性高等特点。

在脉搏信号处理领域,虚拟仪器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虚拟仪器的脉搏信号处理方法,包括脉搏信号采集、信号滤波、特征提取等方面,以提高脉搏信号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并探讨其在医学诊断、健康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三、研究内容1.虚拟仪器基础知识的研究,并对软件工具进行选型和研究。

2.脉搏信号采集系统的搭建、脉搏信号的获取和处理。

3.脉搏信号的滤波、去噪以及其它算法的研究。

4.脉搏信号特征提取算法的研究和实现。

5.基于脉搏信号的疾病识别和健康监测方法的实现和验证。

四、研究意义1.基于虚拟仪器的脉搏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可以提高脉搏信号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为医学诊断、健康监测等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虚拟仪器、脉搏信号处理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综合,了解研究热点和难点。

2.实验法:通过现有的脉搏信号采集设备以及虚拟仪器进行实验研究。

六、拟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解决基于虚拟仪器的脉搏信号处理方法的相关研究难点,探究如何提高脉搏信号的处理精度、加快处理速度等问题。

七、预期成果1.基于虚拟仪器的脉搏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成果,包括相关算法、软件实现等,可为医学诊断、健康监测等领域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2.研究报告以及相应的发表论文。

八、进度安排第一年:完成文献综述、虚拟仪器的基础知识学习、脉搏信号采集系统的搭建和脉搏信号的获取和处理。

第二年:完成脉搏信号的滤波、去噪、特征提取算法研究和实现,并进行实验和验证。

第三年:完成基于脉搏信号的疾病识别和健康监测方法的实现和验证,进行最终的实验和测试、撰写研究报告并撰写相应的发表论文。

基于传感器的智能电子脉诊仪的设计

基于传感器的智能电子脉诊仪的设计

基于传感器的智能电子脉诊仪的设计作者:刘映辰李佳慧杨向国梁爽来源:《中国新通信》2022年第15期摘要:中医所采用的脉诊诊断的方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脉搏波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设计可使对脉搏波的即时存储与分析成为可能。

利用传感器和自动加压装置对脉搏波的数据进行采集和特征提取,可以实现智能电子脉诊仪对病情的诊断。

可携带式智能电子脉诊仪具有可移植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可将其应用于门诊检测、医学实验以及教学研究、医疗监护、健康检测等方面。

关键词:脉诊;脉搏波;传感器;树莓派;特征提取一、引言当今社会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们迫切希望一套便携家庭诊断装置,实现家庭自检,只需要将测得的数据上传至平台,就可以实现与医生的云会诊。

脉搏波是人们通过中医脉诊了解人体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1]。

但长期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缺点:脉诊会受到中医学者的脉诊经验、个人的感触能力以及不同人的表达水平的差异等非客观因素的影响,诊断的结果因人而异,难以实现统一化、规范化、客观化。

年轻的中医从业者对于把脉技巧的学习以及使用的水平相对于从业很多年的老中医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年轻人对于一些高超技巧或经验掌握不足。

对于这些的脉像中医从业者是通过手的触觉去感受的,只有摸到的时候才有感受,离开就没有了,因此,事后没有对脉像数据即时的储存,不利于后续人们对中医脉诊技巧的学习与研究。

智能电子脉诊仪是具有巨大的研发潜力的医疗设备,人类一直迫切地想要达到脉诊治疗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加之近几年来,由于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及其向传统医疗应用领域的渗透,进一步推动了脉象信号收集、数据处理、图像表述等的发展,为脉诊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实现中医脉诊统一化、规范化、客观化以及不同脉象的模式识别,是目前中医脉诊方面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现在的中医学者和中医研究人员应同心协力,完成这一目标[2]。

本设计外观简介、整体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以实现人们对健康状况的监测的功能。

基于ARMS3C2410的便携式脉象仪

基于ARMS3C2410的便携式脉象仪

基于ARMS3C2410的便携式脉象仪作者:郭海坤程诺孙大勇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年第09期摘要:我们致力于设计并研发一款便携式智能中医脉象健康监测设备,以解决现代快节奏中的健康问题。

本设备是一款基于ARM的便携式智能监测设备,硬件部分的核心是S3C2410处理器。

该微控制芯片内部包含了定时器部件(RTC)和A/D转换部件,脉象信号由脉象传感器采集,正常的脉象波信号是一种微弱的电压信号,因此脉象波信号采集电路中设计了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以便脉象波信号幅值符合要求,经A/D转换部件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微控制器并通过以太网端口输出,系统采用基于因特网的接入方式,TCP/IP协议栈使得嵌入式系统可以通过Internet将通信距离无限扩展,以长距离监控自身身体状况。

关键词:便携式;脉象;S3C2410处理器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9-0213-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1 引言1.1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脉诊作为中医最独特的诊疗方法有着相当古远的历史源头,是我国中医几千年来经验的结晶,经历代医学家的反复医疗实践与不断总结,已使其发展成为一门诊疗科学-脉象学[1]。

脉诊古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法,并依脉的位、数、律、行、势,在归纳总结之后分为28种脉象[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对疾病防范监控意识不断增强,非介入性的诊断方式飞速发展[3]。

脉诊因其丰富的中医内涵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脱颖而出,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客观、准确地将提取出来的脉搏信号进行相应的定性诊断,对中医脉诊学的弘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脉诊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一定希望,近年来新型传感产品、新数据分析方法不断出现,所以,将传统的中医弘扬光大,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实现更确切、真实的诊断结果。

基于LabVIEW的中医脉象仪设计

基于LabVIEW的中医脉象仪设计

基于LabVIEW的中医脉象仪设计作者:孙立环刘鹏祥来源:《中国新通信》2013年第20期【摘要】脉象信号是反映人体机能的重要参数,在人体的生命监护中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为平台,以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件,用压阻式传感器件采集数据,以及放大、滤波信号调理电路,实现计算机实时显示采集得到的脉象信号,能够快速给出脉象信号特征及诊断结果。

本系统可实时、连续、长时间的采集人的脉象信号,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脉象信号信号处理串行通信LabVIEW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四诊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由于它特有的科学内涵和久经考验的客观效果,使其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然而当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西方医学,特别是诊断医学及设备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的脉学理论和方法却少有突破,缺乏时代气息,脉诊客观化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大科学课题。

本文针对脉象信号的采集和处理问题,利用光敏二极管采集,并对转化的初始光电信号进行调理,设计由仪用放大器构成的前置放大电路。

本文提出将信号放大滤波后送入MSP430G2553单片机中,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利用LabVIEW 作为脉象信息显示及处理的平台,可以实时显示采集信号的直观信息,同时软件中丰富的数据处理包可以分析出信号的幅度、频率等信息。

一、系统总体设计人体的脉象有6道,我们要把这6道脉象信号全都提取出来,以便对其进行观察和比较。

如果每个脉象信号都有自己的放大电路和A / D转换电路,那么就要求这些放大电路和A / D 转换电路的性能参数相同,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几乎是做不到的,因此我们采用单个通道循环采集的办法。

具体做法是六路脉象信号共用一路放大电路和A / D转换电路,我们用模拟通道选择开关CD4051来对脉象信号进行选择,同时利用单片机来控制这个选择开关,实现对六路脉象信号的循环采集,具体如图1所示:二、系统实现整个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压阻传感器的信号采集模块、前级信号放大调理模块、单片机控制部分以及计算机中LabVIEW的实时显示处理模块。

基于气动柔性技术的智能脉诊仪研究

基于气动柔性技术的智能脉诊仪研究

2013年11月第41卷第22期机床与液压MACHINETOOL&HYDRAULICSNov 2013Vol 41No 22DOI:10.3969/j issn 1001-3881 2013 22 025收稿日期:2012-10-17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A460008);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12102210104);河南省创新科技团队(豫科人组(2011)3号-39);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高(2010)1047号-25)作者简介:张涛(1980—),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与故障诊断。

E-mail:ztncwu@126 com。

基于气动柔性技术的智能脉诊仪研究张涛,齐永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机械学院,河南郑州450011)摘要:为了使脉诊仪的工作符合中医传统切脉习惯,设计了基于仿生学的气动柔性智能脉诊仪。

以柔性致动器作为脉诊仪的驱动机构来驱动前端的传感器获取脉象数据,分析了脉诊仪传感器触点位置与柔性致动器内腔压力的数学关系,通过电磁阀调节进入柔性致动器内腔的气体压力来实现脉诊仪触点的运动。

临床应用表明:该设计提高了脉诊仪的柔顺性和稳定性,实现了切脉的布指定位功能。

关键词:气动脉诊仪;柔性致动器;触点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881(2013)22-067-3StudyonIntelligentPulseDiagnosisInstrumentBasedonPneumaticFlexibleTechnologyZHANGTao,QIYongqi(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NorthChinaInstitute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electricPower,ZhengzhouHenan450011,China)Abstract:Inordertomaketheprocessofpulsediagnosisinline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bits,pneumaticflexiblepulsediagnosisinstrumentwasdesignedbasedonbionics.Onthebasisof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positionofsensorcon tactsandinternalgaspressureofactuators,flexibleactuator,whichwasthedrivenmechanismofpulsediagnosisinstrument,drovethefrontpressuresensortoobtainpulsedata.Moreover,solenoidvalveswereusedtoadjusttheinputgaspressureofflexibleactuatorstochangemovementofcontacts.Theresultsofclinictrialsshowthatthedesignscanimprovecomplianceanddependabilityandachievethefunctionoffinger’sarrangementandposition.Keywords:Pneumaticpulsediagnosisinstrument;Flexibleactuator;Contact脉搏信号是人体重要的生理信号,包含了人体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第!"卷第!期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
・研究报告・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中医指套传感器脉象仪的研究
郑小伟&潘礼庆&包素珍&刘俊&李荣群&宋红
(浙江中医学院,杭州’$""#’)
&&关键词:脉诊;脉象仪;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病方法之一,长期以来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具有很深的科学内涵和久经考验的客观效果。

脉象仪的研究已有多年,但由于成本高、操作不便、机械拘泥、不能真实地模拟人体三指脉诊法等缺点,通常只能用于科研和教学。

近年来,虚拟仪器技术在仪器、仪表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仪器在数据处理、显示、传送等方面的限制,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对其进行维护、扩展和升级等。

采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中医三指脉象仪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提升脉象仪各种功能和性价比,适合用于临床诊断与电子病历等。

现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中医指套传感器脉象仪的研究报告如下。

脉象仪系统的构成
若在目前的医院门诊计算机系统中采用普通脉象仪在资源上是一种浪费,而且也不能提供与门诊系统及电子病历软件的接口。

而采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设计方法,仪器的硬件部分只需设计外置的数据采集装置,且该装置采用通用()*接口,方便小巧。

软件部分可采用美国+,公司的-./0123245)50678编程集成开发环境,由该软件提供的开发仪器工具来完成整个脉象仪软件模块,可与医院门诊系统及电子病历做到无缝连接。

传感器的研制
为了真实模拟医生的脉诊,在桡动脉上寸、关、尺三部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来诊断病人寸口的脉象,为此可设计成三指指套传感器,将微型传感器经改造直接粘贴在指套下,使用时与平常诊脉一样,压力、疏密等由医生手指控制,可以实施医生的手法,在手指感触脉象的同时还可以从计算机上观察到脉象的波形。

硬件的研制
由于脉象仪的设计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的方法,硬件部分只需要设计外置的数据采集装置(包括信号调理、数据传送),其它任务和处理(脉象的显示、存储、打印、分析等功能)均由普通电脑来完成。

由于用手触脉实时脉象测试过程中信号微弱、动态范围大等特点,故在数据采集部分的设计时要求信号检测电路具有低噪声、低零漂、高抗噪及大范围增益可调等性能,同时笔者的脉象仪为三指采样,要求具有多路输入信号的功能。

在此脉象仪硬件的设计中,采用了9)##’’:;<转换芯片,它具有多通道、超低噪声、可编程增益放大等功能,有命令、数据等多种寄存器,可通过软件来改变设置和控制采样及信号调理,数据采集控制与电脑的通信采用()*串行通信方式。

目前不少)=9芯片集成有以上全部功能,但笔者从简捷和成本上考虑采用了独立的嵌入式()*模块和虚拟端口技术,使()*口编程如同普通异步通信接口。

由于数据采集部分功耗很小,因此可直接由()*接口来提供工作电源,省去了通常仪器所需要的外接电源,同时又可以达到很高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且可即插即用,具有移动性,可自由挂接在具有()*接口的运行在A7468B/平台下的C9机上,使用十分方便。

软件的研制
虚拟脉象仪的软件包括数据采集单片机部分的编程和A7468B/环境下脉象仪的工作控制、数据处理、信号分析、显示、存储等的编程。

单片机部分的()*接口可采用独立的嵌入式模块,使用和调试方便。

单片机主要完成对数据采集的控制并通过()*模块与计算机进行通信。

仪器的编程主要是在A7468B/环境下由)0123245)50678集成开发平台提供的仪器开发工具来完成,如各种仪器界面、科学和工程计算函数、分析和操作工具等,能方便地处理脉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如脉象的频谱分析等。

例如脉象信号的实时显示时,指套传感器直接安置在医生手指下,触脉时信号变化范围很大,脉象波动相对于手指压力非常微弱,通常情况很难同时显示两者的信号。

而-./0123245 )50678软件提供的显示窗口中它能自动动态调整显示量程,因此医生诊脉时只要在脉搏频率的$>!个周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就能显示清楚完整的脉波。

整个程序最终完成后可封装成模块,便于医院门诊系统及电子病历调用和数据共享。

脉象的分析和研究
脉象的分析主要通过对大量门诊病人的脉象记录和医生诊断时得出的结果进行对照和统计,如通过脉波图给予一次导函数得到的斜率与记录的寸、关、尺与浮、中、沉建立一套脉波判读的标准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结果。

-.D /0123245)50678软件提供多种对信号、波形的观察、分析功能,比如对波形的截取、放大、移动、坐标的测量等都很
万方数据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第$%卷第$期
方便。

利用频谱分析工具得到的能量比配结合脉经中寸、关、尺与脏腑间的关系作为健康参考指针,如正常人脉波的能量都集中在’%()以下,因此当低频能量的频谱与较高频能量比大于!%%以上时,认为是健康状态;若比值小于!%%则为气衰,从而可以判定健康、气盛或气衰。

其他由于脉波是血液压力波流经各脏腑与心脏共振状况的综合表现,分析由压力转换器取得脉波的频谱特性,认为不同频率共振波的强度与各不同脏腑的健康状态相关联。

由于*+,-./0 1/2343-567软件提供了很强的信号分析功能和函数,为笔者对脉象的深入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便利。

小结
采用以上技术开发完成的中医指套传感器脉象仪装置非常小巧、简洁,医生使用时只需套上指套传感器或在诊脉处绑上传感器带,按平常的切脉方法进行操作即可。

由于现在医生门诊一般均有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只要使用前在计算机上安装脉象测试软件,将外置采集装置通过849接口连到计算机上就可使用。

医生在切脉的同时既可以感觉到脉象又可以观看到脉象的变化波形,对脉象进行相关分析、判断,并可将测到的脉象数据(包括脉象的手法等)作为病人的诊断资料随时保存,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数据。

随着医院管理由“面向医事管理”进入一个“面向临床医疗信息一体化的”新阶段,脉象仪作为中医电子病历的设备显得更为重要。

本研究制作的脉象仪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中医脉诊理论,尤其是如何准确反映医生切脉时的手法,同时在该研究的基础上略加扩展还可设计为中医四诊仪器(望、闻、问、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采用这种基于计算机的测量方法即虚拟仪器技术,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强大的硬件、软件资源,又增强了脉象仪的各项功能,降低了脉象仪的制作成本,还可用于中医远程诊断、多媒体教学等,将大大提高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和研究水平,推动和加快中医现代化的步伐。

(收稿日期$%%:年;月$$日)
・研究报告・
颈椎病病因探讨
———颈曲与胸椎关系<线片测量分析
孙永章!#韦以宗$#韦春德$#韦云锋$#黄禧秋$
(!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北京以宗整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关键词:颈椎病;病因;颈曲;胸椎侧凸;胸背损伤
##颈椎病,是指由于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颈椎骨关节力平衡失调,出现钩椎关节紊乱、椎间隙及颈曲变异,导致椎动脉、脊髓、神经以及相邻的交感神经、附着的肌肉韧带损伤,引起系列症状体征,所以也称颈椎综合征。

对颈椎病的认识,二千多年前的《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已有相关记载,并认为是经络气血紊乱。

公元>世纪《诸病源候论》提出自我旋转头颈的旋转导引练功治疗。

到$%世纪:%年代,4/77?/@(!=:%年)首先报道了颈椎椎间盘病变引起压迫脊髓神经,从而开拓了颈椎椎间盘病因学说的纪元。

关于椎间盘突出或退变,国内外学者在近半个世纪来,都围绕着负荷应力平衡学说(即肌肉损伤或外伤致椎间盘退化或骨关节紊乱)、内病源学说(指髓内及椎间盘高压及颈椎骨关节炎症)而各执一词[!A&],但负荷应力平衡学说占主导地位。

在负荷应力平衡学说中,一般认为是颈肌劳损或椎间盘退化引起颈椎不平衡。

但这些病因并不能完全解释颈椎病的病理改变。

为解决颈椎病的病因和治疗问题,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一般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都有左右肩不对称,锁骨左右高低不等的征象,并自觉有胸背疼痛、麻痹或不适的症状。

为此,用随机抽样方法,对自$%%B年;月至$%%:年;月,在北京以宗整脊医学研究中心放射科存档的所有颈椎<线片进行分析,观察颈曲变化与上段胸椎正位像的变化关系,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病例<线片共::"例,最小年龄!%岁,最大年龄"&岁,各年龄组发病率以B!岁至:&岁为最高,占&$C:;D,见表!。

测量方法
!E颈椎侧位像标准#二目平视下投射,双颌角重叠并对应第二颈椎下缘。

此侧位像自第!颈椎棘突基底部向下作垂线至第>颈椎后下缘,此垂线中点经过第:、&椎间隙,为正常颈椎侧位像之标准颈曲(图!)。

如此曲前弯加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