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下册-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固体和液体教案

固体和液体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三单元、认识固体1 目标:教学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3 重点: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

1它还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这是一杯水,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3.这说明什么?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5? (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1 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2 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三年级科学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1课、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

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三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首先会对三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进行全面评估。

我会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主题,以便您能更深入地理解。

我将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三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并包含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以便您能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个主题。

三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非常重要。

这个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物质状态的特性和表现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从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开始,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外观、形状和触感来初步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我会逐步引入一些更复杂的实验和现象,让学生了解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固体融化成液体、液体蒸发成气体等。

通过这些实验和现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会适当地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我也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转化规律。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会对整个教案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我会共享我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建议和鼓励。

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科学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地探讨和详细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希望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让他们从小就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会引入一些现代化的科学装备和仪器,如显微镜、天平、温度计等,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和变化过程。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引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关于《固体和液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区别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纸巾、蜡烛、蜡烛台、碗、玻璃杯、铁钉等。

2. 实验器材:量筒、容器、放大镜等。

3. 实验环境:教室内配备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兴趣,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和液体吗?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区别?”2.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3.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固体和液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 学习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例如,让学生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冻结过程,并提出问题:“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水为什么会凝固成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5. 拓展与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在各种物品和现象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相互转化过程。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本课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

两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同,教学过程中先后次序也可以颠倒。

而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因而,本课有研究,也有拓展。

从年龄特点看,三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

二、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2.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生活中处处科学,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四、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五、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水槽、泡沫、硬币、木块、石子、塑料、苹果、蜡烛等。

2.视频资料:讲解常用的分离方法,介绍结晶分离实验。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材料,请各组快速对照桌上的记录表检查材料是否都有了。

(教师板贴材料名称)学生检查。

2.谈话: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固体(板书:固体),如果将这些固体放入水里(补充完整课题),会出现什么现象?(相机板书:沉浮、溶解、不溶解)(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那么,这些固体在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并在表格相应的位置做好记录。

(1)学生预测。

(2)学生汇报,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来说一说。

(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2.学生进行猜测、分类活动、教师巡视和小组情况。

3.汇报猜测结果。

大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怎么办?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确的,要真正获取答案是不能仅靠猜测和估计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三、教学重点:1. 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2.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1. 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固态和液态的实物,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讨论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引发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固体和液体,加深对它们特征的理解。

第二课时:固体和液体的区别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 讲解: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不同特性。

第三课时:固态和液态的转换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固态和液态转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固态和液态的转换过程。

第四课时:冰的融化1. 导入:通过冰的融化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固态和液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冰的融化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第五课时:水的蒸发1. 导入:通过水的蒸发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液态和气态的转换。

2. 讲解:讲解水的蒸发过程。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六、第六课时:固态和液态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固态和液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旧)认识固体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旧)认识固体

认识固体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一定形状的物体叫做固体2、认识到像牙膏这样的物体是混合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学情分析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本课中给常见物体分类,研究固体的性质,探究沙子、牙膏是否是固体时,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放手让他们去“七搞八搞”“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中研究固体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看看摸摸,敲敲打打,并进行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难点: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教师出示一个鸡蛋)提问:这是什么?吃过没?谁会打鸡蛋?(请两个同学上来打鸡蛋)还有谁想上来试试自己打鸡蛋的本领?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试试,(打不出来)请学生来帮忙,学生发现是熟鸡蛋时,(学生会说是熟鸡蛋,追问为什么熟鸡蛋就流不出来?是因为变成固体了,所以流不出来。

这时候就称赞说:你还真了不起,都知道液体和固体这个说法啦!)2.那你觉得固体有什么特点和液体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发言)活动2【活动】分类既然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关于固体和液体的认识,那么来帮老师分一分;说说这些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PPT)(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面粉有两种预设:第一:要是学生认为面粉是液体就做一个实验:在玻璃片上倒一匙水,水就会流淌下来,再倒一匙面粉,面粉没有淌下来,这说明了什么呢?面粉是有一定的形状的,那这是什么物体呢?是固体。

第二:要是学生直接说出面粉是固体就不用做这个实验了活动3【活动】讨论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说说理由。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一章:认识固体和液体1.1 学习目标:能理解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区分固体和液体。

1.2 教学内容:固态和液态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的物品(如球体和海绵)来观察固态和液态的特点。

1.3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的物品,如球体和海绵,并描述它们的状态。

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变化。

第二章:固体的形状和结构2.1 学习目标:能理解固体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固体的形状变化。

2.2 教学内容: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实验和观察:用不同的物品(如积木和橡皮泥)来探索固体的形状变化。

2.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积木和橡皮泥制作不同的形状,并观察它们的变化。

讨论和分享: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讨论固体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章:液体的特点3.1 学习目标:能理解液态的基本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液体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液态的定义和特征。

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的物品(如水、沙子和盐水)来观察液体的特点。

3.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物品观察液体的特点,如水、沙子和盐水。

讨论和分享: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液体的特点。

第四章:液体的变化4.1 学习目标:能理解液体变化的现象。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液体的变化。

4.2 教学内容:液体变化的现象。

实验和观察:用不同的物品(如冰块和水)来观察液体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冰块和水进行实验,观察液体的变化。

讨论和分享: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液体的变化现象。

第五章:固体和液体的应用5.1 学习目标:能理解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固体和液体的实际应用。

5.2 教学内容: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观察和实验:用不同的物品(如饮料杯和吸管)来观察固体和液体的实际应用。

5.3 教学活动:观察和实验:用饮料杯和吸管进行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的实际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

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

大家同意吗?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

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

)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

)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

(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

(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活动记录:认识固体石头木块布磁铁颜色形状硬度透明轻重共同之处4、学生汇报。

五、总结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六、拓展延伸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教学过程: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5、提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

(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

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

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7、总结实验结果。

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3、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主题1、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1、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教师取出装有液体的烧杯一一介绍)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分组讨论4、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过程大约经历5—6分钟)。

7、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请暂停观察,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学生取实验记录单借助实物投影仪介绍)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1、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

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2、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供学生观察比较)3、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四、实验验证1、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实验)2、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讨论得出:每一组分配一个假设研究,并且选择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去研究)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

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学生的问题)2、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

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

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

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六、拓展1、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

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2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

4、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2、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最后的总结是在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中结束的。

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红酒试管、试管架、记录纸,CAI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

(各色饮料、果汁、彩色颜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探究的主题1、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2、学生自由发言。

(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等)3、师: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

那么,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1、师: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怎样?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

等等3、师: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动手实验)4、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出示温馨提示)温馨提示:①、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

②、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

5、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6、汇报实验现象。

组一:(展示本组记录)你们组猜想的什么?实验现象呢?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实验中有什么收获?组二:(展示本组记录)师: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