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中考化学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精品

合集下载

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高效课堂
第三讲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知能内化:
一.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的性质是指通过肉眼、鼻子等感官可以感 知或者用仪器可测出的物质的表面性质,它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等方面。 3.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的内在性质,它肉眼无法 感知,只有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它 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知能内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发生! 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 时,烛芯处变软、融化、燃烧、发光发热、 有黑烟。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融化是物 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 的现象!
专题突破:
【例1】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 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以下物质: A.不锈钢;B.氧气;C.生石灰 D.活性炭; E.二氧化碳;F.水;G.醋酸; H.熟石灰(氢氧化钙);I.锌;J.盐酸。
【答案】⑤ ⑥ ② ④
专题突破:
【变式训练2】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
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 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 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答案】B
专题突破: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学变化一定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 生成气体的现象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
A.Ca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Na2CO3与 稀硫酸反应也生成CO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2年中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附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2年中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附答案)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单选题1.(2020·湖南衡阳中考真题)生活中处处都有物质变化。

下列发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西瓜榨汁B.菜刀生锈C.瓷碗破碎D.湿衣晾干【答案】B【解析】A、西瓜榨汁只是西瓜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菜刀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物质---铁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C、瓷碗破碎只是瓷碗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湿衣晾干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B。

2.(2020·湖南岳阳中考真题)美丽生活劳动创造,小明喜爱劳动,做下列家务劳动时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对垃圾进行分类B.用自来水淘米C.用清水擦洗家具D.用醋清洗水垢【答案】D【解析】A、对垃圾进行分类,只是把垃圾按类分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用自来水淘米,只是用水把米中的杂质清理干净,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用清水擦洗家具,只是用水把家具表面的污物清除,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用醋清洗水垢,醋能与水垢中的碳酸钙等物质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而除去,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0·湖南邵阳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胆矾研碎C.海水晒盐D.火药爆炸【答案】D【解析】A、冰雪融化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胆矾研碎只是胆矾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氯化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火药爆炸,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0·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B.铜丝弯曲C.湖水结冰D.酒精燃烧【答案】D【解析】A、汽油挥发,汽油由液态变为气态,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铜丝弯曲,只是铜丝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湖水结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

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含解析)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三、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知识点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定义通式特点基本反应类型A+B→AB二合一或多合一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一变二或一变多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A+BC→AC+B单换单、强换弱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双交换、价不变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注意】①发生复分解反应要满足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②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特指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2.其他反应类型定义实例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C+O 2CO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 Cu+CO 2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1.(2023•自贡)水是重要的资源,城市里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书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书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书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 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

- 反应物是反应开始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 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转化。

4.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涉及物质组成变化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涉及物质组成变化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 氧气(O2):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 氢气(H2):可燃,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 二氧化碳(CO2):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形成碳酸。

2. 酸碱盐-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盐: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4.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

- 非金属:通常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易碎或脆性。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利用过滤纸或过滤网分离固体和液体。

- 蒸发: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留下不溶性固体。

- 结晶: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 常见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天平等。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01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考点归纳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是的变化,只是在、和大小的改变。

比如:、玻璃破碎,冰融化和水结冰等。

(2)化学变化是的变化,也叫。

比如:葡萄酿酒、光合作用、木柴燃烧和金属生锈等。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这个过程中常伴随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现象,同时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和等。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饱和联系区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变化的变化外观特征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等。

、和大小的改变联系两者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是指就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中变现出的性质,比如:、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另一个是不需要变化就有具有,比如:物质的、、状态、熔点、沸点和等。

(2)、化学性质是指在中表现出的性质。

比如:、还原性和酸碱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是物质基本的特征,是变化的依据;而变化是只一个,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是不同的,一般描述的语言中有“可、易、会、能”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条可以燃烧”是;而“镁条燃烧”则是。

3、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性质决定,用途反映;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即物质的结构特点决定着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

考点讲解考点1:判断物质变化【例1】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答案】B【解析】A.爆竹在燃放过程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B.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C.落花化作春泥过程中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D.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将石头开采出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初中化学中考考点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中化学中考考点解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中考考点解析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

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混合 B.成型C.晾干 D.烧结【解答】解:A、混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烧结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 B.水变成水蒸气C.玻璃破碎 D.汽油挥发【解答】解:A、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玻璃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3.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C.①③④⑤⑧⑨ D.②④⑥⑦⑨【解答】解:①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死灰复燃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③木已成舟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火烧赤壁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⑤沙里淘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⑥火上浇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⑦百炼成钢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⑧花香四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⑨玉石俱焚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4.下列工艺制作过程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 B.裁剪窗花C.雕刻玉石 D.编织竹篮【解答】解:A、烧制陶器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裁剪窗花只是将纸裁剪成不同形状,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雕刻玉石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编织竹篮只是把竹子编成不同形状,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初中九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

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

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一、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复习讲义)-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0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复习讲义)-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复习讲义【要点归纳|典例解析】考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现象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考点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考点3:纯净物和混合物1.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如氧气(O 2)、水(H 2O)等。

2.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如空气、海水、合金等。

考点4:单质和化合物1.按组成元素的种数又可以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铜(Cu)、银(Ag)、氮气(N 2)等。

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3.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KClO3等。

化合物主要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甲烷(CH4)、乙醇(C2H5OH)、蛋白质等。

(2)无机化合物是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有些含碳化合物也属于无机物,包括CO、CO2、H2CO3、Na2CO3(碳酸盐)和NaHCO3(碳酸氢盐)等。

【易错辨析】(1)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时不看元素种类,看物质种类。

相同的元素可组成不同的物质,如H2O和H2O2等。

(2)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

考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例1】(2022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怀化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下列土特产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辰溪酸萝卜B.溆浦枕头粽C.新晃风干牛肉D.靖州杨梅酿制酒【答案】B【解析】A、酸萝卜的腌制过程中生成酸性的新物质,化学变化;B、枕头粽的制作过程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C、风干牛肉的熏制、发酵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D、杨梅酿制酒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化学变化;故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中考复习要求
1、知道并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含义。

明确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2、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知道化学反应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简单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及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了解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和催化剂的概念,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二、基础知识回顾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和放热、吸热现象
(1)基本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里,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组成形式变化划分,主要有、、、。

(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仅以得氧、失氧的观点了解)
氧化反应物质跟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物质得氧它就被氧化了。

例如:
点燃
S + O2=SO2(被氧化)

2CuO + C = 2Cu + CO 2↑ ( 被氧化)
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走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物质失氧(部分失去或全部失去)它就被还原了。

例如;
CuO + H 2 = Cu + H 2O ( 被还原) (3) 放热、吸热现象
化学反应总是伴有能量的变化,有的化学反应放热,有的化学反应吸热。

4、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
一般情况下,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 ②
5、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 和 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三、重点疑点讨论
1、仅通过下列现象就一定判断某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吗?判断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A 、产生气体的变化
B 、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
C 、发光发热的变化
2、变化与性质有何区别和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

3、 燃烧一定有火焰产生吗?哪些物质燃烧能产生火焰?
4、 燃烧、点燃、加热和自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爆炸一定是由燃烧引起的吗?燃烧一定引起爆炸吗?缓慢氧化一定能引起自燃吗?
6、 怎样进行灭火?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点)能改变吗?
四、解题方法指导
例题1 下列获得氧气的方法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电解水
B 、加热高锰酸钾
C 、分离液态空气
D 、加热氯酸钾与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和物
〔分析〕
〔答案〕
〔启示〕判断变化的一般方法是:
例题2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①氢气有可燃性,②氧气是无色气体,③二氧化碳密度是空气的2.5倍;
产生的热量能及时扩散 △
剧烈缓慢氧在有限的空间内急爆
若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扩散,达到可燃物着氧化反
④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⑤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⑥一氧化碳有毒性。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
〔分析〕
〔答案〕
〔启示〕
五、知识能力训练
巩固知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木材燃烧
C、粉笔磨成末
D、石块雕刻成石像
E、动物的呼吸
F、粗盐的提纯
G、焊锡熔化
H、白糖遇浓硫酸变黑
I、金刚石变成石墨
J、植物的光和作用
K、锅炉发生爆炸 M、电灯通电发光放热 N、室温下的饱和石灰水加热后变浑浊 O、石灰水通入适量的CO2后变浑浊 P、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白色粉末 Q、胆矾在加热的情况下由蓝色慢慢变为白色 R、浓盐酸敞口存放,过一段时间浓度变小 S、CO2使紫色石蕊试剂变成红色 T、铁制品在空气中被锈蚀。

2、下列各物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了锈
B、石蜡受热会熔化
C、铜绿加热后会变黑
D、蓝色的胆矾能被研成粉末
E、食品会腐败变质
F、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G、洒精挥发了
H、硫磺可以燃烧
I、活性炭的吸附性
J、浓盐酸的挥发性
K、碳酸的不稳定性 M、CO的毒性提示:辩析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
3、下列变化过程中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锌粒溶于稀盐酸
B、稀释浓盐酸
C、白磷露置在空气中
D、空气中加热铜粉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氢气用作高能燃料
B、盐酸用于清除铁锈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5、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放出大量的热
B、火星四射
C、铁丝熔化成球
D、有黑色固体Fe3O4生成
6、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变化是( )
A、生石灰溶于水
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减轻
C、浓硫酸使有机物炭化
D、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
7、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特点是:①都产生热量,②都发光,
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达到着火点,⑤都需要点燃。

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⑤
8、水可以灭火是因为()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移走可燃物
9、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
A、质量减少
B、质量增加
C、质量不变
D、化学性质改变
10、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
A、盖严锅盖
B、向锅中泼水
C、向锅中撒砂子
D、把油倒掉
11、日常生活中的:①酒精②食醋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盐⑤面粉⑥食油,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易燃易爆物?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12、下列过程中属缓慢氧化组合的是( )
①蜡烛燃烧 ②食物腐败 ③樟脑丸消失 ④呼吸作用 ⑤钢铁生锈 ⑥白磷自燃
A 、①②③
B 、②③⑥
C 、②④⑥
D 、②④⑤⑥
提高能力
13、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密度
B 、硬度
C 、熔点
D 、颜色
14、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爆炸
B 、燃烧
C 、升华
D 、变色
E 风化
F 潮解
15、用简单的方法区别下列各组物质,一般根据化学性质加以区别的是( )
A 、水和汽油
B 、水和澄清的石灰水
C 、白糖和食盐
D 、铜丝和铁丝
16、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的原因是( )
A 、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火柴梗着火点高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17、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 )
A 、空气中含氧量低
B 、空气中含CO 2
C 、烧红的铁丝很快在空气中冷却
D 、空气中含氮量高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说明理由,请将错误的说法改正。

(1)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时一定能引起燃烧。

(2)物质在氧气里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3)硫粉放入氧气中立即会燃烧产生二氧化硫。

(4)能发生缓慢氧化的物质都能发生自燃。

(5)对有放热现象的化学反应,不需要加热该反应就能发生。

(6)在CH 4+2O 2=CO 2+2H 2O 反应中,CO 2 和H 2O 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19、海湾战争中油井着火,下列不能用于灭火的是( )
A 、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B 、设法降低火焰温度
C 、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 、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20、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绝对不允许硫粉、木碳粉等可燃物杂质,其理由是 。

21、在500mL 的烧杯中注入400mL 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再在该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

(1)实验时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由此推知灭火的方法是 。

22、蜡烛是由石蜡和蜡芯组成,请你通过实验分析石蜡有哪些性质,点燃一支蜡烛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判断这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提示:主要研究它的物理性质(颜色、油腻性、没有固定的沸点和熔点等)和可燃性,在实验中注意点燃和熄灭过程的一些现象。

)
白磷 红磷 薄铜片 白磷 热水 点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