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节饮食习俗

合集下载

(知识积累)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

(知识积累)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

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春节是华人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关于春节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欢送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春节相关内容推荐↓↓↓春节的由来简介故事春节除夕守岁的寓意春节的记忆作文500字传统节日春节作文600字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1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假设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汉族的春节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春节习俗各有特色。

今天我就把汉族的春节习俗做个简单的介绍,仅供大家参考。

1、喝腊八粥:在汉族,有句俗语叫着:“过了腊八就是年”。

所以在农历12月8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腊八粥。

腊八粥食材主要有: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

2、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夜,在汉族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一般是在小年夜要吃灶糖,据说是让灶王爷上天只说家里的好事,不让说不好的事情,然后当天晚上把灶王爷送上天,在大年初一再把灶王爷请回来。

3、蒸馒头:一般在农历二十五至二十七之间,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例如蒸馒头、蒸包子、炸油条等。

4、贴春联:贴春联、财神、窗花等,把家里的门窗都贴上,寓意明年过一个福气满满,幸福快乐的好日子。

一般会在农历二十八或二十九贴春联。

5、吃年夜饭:除夕这晚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时候,一家人精心准备好一桌子菜,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吃饭聊天;6、发压岁钱: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希望把祝愿和好运送给他们;7、守岁:年长的人在这天守岁,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祈求父母长寿;8、放鞭炮:除夕夜一定要放各种绚烂的烟花,来庆祝新年的到来;9、拜年: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有的地方会一直延续到初十左右,带着礼品去走亲访友;10、开市:春节期间,大小店铺都会从大年初一将铺子关门,等到正月初五的时候,再将它们打开,人们俗称它们为开市,一般会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打开铺子,因为这一天开市意味着招财进宝;11、赏花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各种民间活动都会在这一天上演,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赏花灯,并且当天晚上是非常热闹的。

以上就是中国汉族过春节的大致习俗,希望你看了本文以后,对中国汉族的春节习俗有个初步的认识。

除夕的年夜饭菜谱与烹饪技巧

除夕的年夜饭菜谱与烹饪技巧

除夕的年夜饭菜谱与烹饪技巧除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而除夕的年夜饭更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餐,人们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传统的年夜饭菜谱和一些烹饪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今年的除夕夜做出一顿美味的年夜饭。

一、年夜饭菜单1. 饺子饺子是中国传统的年夜饭必备菜品之一,寓意着团圆和财富。

制作饺子时,可以选择鸡肉馅、虾仁馅、牛肉馅等各种馅料,再根据口味加入葱姜蒜、鸡精等调料,馅料拌匀后包入饺子皮中,蒸、煮或者煎都是可以的。

2. 年糕年糕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常常出现,可谓是年味十足。

炒年糕是一道常见的年夜饭佳肴,常以瘦肉、鸡肉、虾仁或者蔬菜搭配一起炒制,口感嫩滑,香气四溢。

3. 红烧肉红烧肉是中国人民饮食中的经典之作,寓意着财源广进。

选用五花肉,先将其焯水去腥,再炖煮于酱油、糖、料酒等调料中,慢慢煮至入味,色泽红亮,口感酥烂,香气浓郁。

4. 干贝扇贝炒饭海鲜在年夜饭中也是常见菜品之一,其中干贝扇贝炒饭是一道美味的主食。

选用干贝和鲜扇贝,搭配葱姜蒜和米饭一起炒制,香气四溢,口感鲜美。

5. 发菜蚝豉发菜蚝豉是一道寓意着发财的菜品,发菜象征着“发”,蚝豉则代表着“财”。

将发菜与蚝豉一起煮制,可增加菜品的香气和口感,同时也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

6. 汤圆汤圆是中国人在除夕夜必吃的传统甜点,寓意团圆和完整。

汤圆的做法简单,将糯米粉与水搅拌成团,再搓揉成球状,煮熟后捞出,可根据口味添加芝麻、红豆等馅料,放在糖水中煮熟,甜美可口。

二、烹饪技巧1. 多种烹饪方式年夜饭需要丰盛的菜品,我们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炒、炸等,增加菜品的口感和色香味俱全。

2. 注意刀工在烹饪过程中,刀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刀工整齐的菜肴能够增加菜品的美感,提高食欲。

因此,在准备材料之前,要先学会一些基本的刀工技巧,如切丁、切丝、切片等。

3. 配料选择在选购配料时,要注意选取新鲜、优质的食材。

春节的节日饮食

春节的节日饮食

春节的节日饮食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尽情享受各种美食,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春节的节日饮食多样丰盛,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味。

一、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也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它通常由多道菜组成,代表着吉祥、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在南方,年夜饭常常有鱼、鸡、虾和肉类等,寓意着“年年有余”和“团团圆圆”。

而在北方,年夜饭则更加侧重面食,如饺子和面条,寓意着长寿和好运。

二、酥糖和糕点除了年夜饭外,酥糖和糕点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品。

糕点有年糕、元宵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糕点是寓意着团圆和吉祥的象征。

元宵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有着圆满和团圆的意义。

三、年糕年糕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它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有着柔软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

年糕的形状通常是圆柱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煮年糕来食用,代表着“年年高升”和“步步高升”的愿望。

四、水饺水饺也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它的形状酷似中国古代的银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

在春节前夕,家人会一起包水饺,象征着团圆和好运。

水饺中的馅料多种多样,有肉类、海鲜、蔬菜等,口味丰富多样。

五、糖果和糖葫芦在春节期间,各种糖果和糖葫芦也是受欢迎的食品。

糖果和糖葫芦的制作精致美观,吃起来甜蜜可口。

它们常常被用作喜庆和祝福的礼物,给亲朋好友带来甜蜜和幸福的祝福。

总结:春节的节日饮食多种多样,每一道菜肴背后都蕴含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这些传统的食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传承和弘扬了中国文化。

无论是年夜饭的家庭团聚、酥糖和糕点的吉祥、年糕的团圆、水饺的好运,还是糖果和糖葫芦的甜蜜与幸福,春节的节日饮食都是一幅幅令人心怀期待和温馨的画卷。

愿每个人在春节期间都能尽情享受这些美味,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温暖。

春节的年俗习俗

春节的年俗习俗

春节的年俗习俗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庆祝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中国,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各种独特的年俗习俗。

本文将介绍春节期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一、除夕夜的年夜饭在中国,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共同吃一顿丰盛的晚餐,这顿饭称为“年夜饭”。

年夜饭上通常有鱼、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种美食。

还有一道特别的菜肴叫做“团圆饭”,它由圆形的饺子组成,象征着全家人的团聚和美好祝福。

二、贴春联和剪窗花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上贴春联,同时也会在窗户上剪红纸制作成窗花。

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的对联,通常包括对仗工整的对联和吉祥的寄语,用来表达吉祥祝愿。

窗花则是由红纸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如花朵、动物等,用来装饰屋内窗户,增添节日氛围。

三、放鞭炮和观赏烟花放鞭炮和观赏烟花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活动。

传统上,人们会在除夕夜放鞭炮,以驱逐邪恶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过年的前几天和正月十五晚上还有盛大的烟花表演,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绚丽多彩的烟花,庆祝新年的到来。

四、舞龙舞狮和耍旗表演舞龙舞狮和耍旗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表演艺术形式。

舞龙舞狮表演通常由一群人扮演龙和狮子,在鼓乐声中舞动,象征着祈求丰收和驱邪。

耍旗表演则是由身手矫健的人手持彩旗,进行各种灵活多样的动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拜年和红包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相拜年。

在拜年过程中,长辈会给晚辈派发红包,里面放有一定金额的钱。

红包象征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喜庆,同时也是一种传递财富和祝福的方式。

六、舞台晚会和游行庆典春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舞台晚会和游行庆典,吸引大量观众参与。

舞台晚会通常有歌舞表演、相声小品、杂技和魔术等节目,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游行庆典则是一种传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庆典形式,包括花车巡游、龙灯表演等,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总之,春节的年俗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过年十二道菜的寓意

过年十二道菜的寓意

过年十二道菜的寓意时间:2021-12-16 08:40:07 饮食我要投稿过年十二道菜的寓意过年十二道菜的寓意,年夜饭,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有不同的寓意,也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是所有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了春节传统节日食物的寓意。

过年十二道菜的寓意11、饺子:招财进宝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鸡:有计除夕一桌丰盛的团年饭桌上,自然少不了鸡。

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在许多地方开席时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鸡,因为寓意吉利。

年菜必须有一只鸡在餐桌上,因为“吃鸡起家”。

广州本地客家人拜神还要用鸡鹅做“头生”,都会选“走地鸡”,喻求生生猛猛。

为了减少脂肪和卡路里的摄入,在烹饪前还是烹饪后去皮。

其实,在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薄膜,它在保持肉质水分的同时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

因此,如有必要,应该在烹饪后才将鸡肉去皮,这样不仅可减少脂肪摄入,还保证了鸡肉味道的鲜美。

3、猪脷:大吉大利猪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所以猪脷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被老街坊抢着来买的!4、鱼:年年有余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

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

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

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

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意头,您可以除夕两条鱼,年夜饭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就是连年有余。

如果制作一条的话,年夜饭吃终端,大年初一吃头尾,这样就是连年有余,有头鱼尾。

5、蚝豉:好市华南的年夜饭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

节日饮食风俗

节日饮食风俗

节日饮食风俗一、春季节日饮食风俗1、春节农历大年正月初一,是家庭团聚期盼丰年的重要节日。

在年饭中,小麦产区的北方,节日主要食物是以饺子为主;水稻产区的南方,则以汤圆、年糕、煎堆、素食为主。

2、人节农历正月初七,又叫人胜节、人日和七元节,是地方性家庭庆祭祀的节日。

在这一天忌米食饭,代表食物是用七种蔬菜做成的素菜或素羹。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或灯节,在古代民间是张灯结彩祀星辰的节日。

人们习惯于用糯米粉制作的元宵(汤圆)为食(元宵在古代称为浮元子,近代将其包制的称汤圆,摇制的称元宵)。

4、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又称龙头节或春龙节,是传说中春龙抬头普降春雨的日子,在北方比较流行。

中和节在古代则是祭春龙的节日。

节日食物主要有龙须面、春饼(龙鳞饼)、炸春卷、炸春段、炸糕、太阳糕和五蔬盘,往往习惯配食黄豆酱、面酱、葱、蒜等食物。

5、巳节农历三月三,在古代是郊游踏青和祭奠神灵的节日。

节日饮食主要素食为主。

6、清明节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是传统祭奠祖先的重大节日,北方地区节日饮食以素食为主,喜欢吃以香椿为原料制作的炸香椿鱼、香椿面、香椿豆、香椿炒鸡蛋、香椿煎饼等素食。

7、佛浴节农历四月初八,为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日子,寺院与民间的人们沿袭撒豆结缘以示纪念佛祖。

北方地区有用桐树叶的汁液制作青黑色的米饭(乌饭),或用树木的春花制作榆钱糕、玫瑰饮相互赠送联结友谊的习俗。

二、夏季节日饮食风俗1、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祭奠民族图腾中华神龙最为重要的节日,同进也是楚国后人祭奠民族先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要盛大的龙舟赛事,以示龙腾精神。

由于夏季暑热的降临恰逢播稻的时令,万物复苏,为防止五虫害对人体的袭扰,人们把希望再一次寄托给食物——粽子,“粽”谐音同“宗”,寓宗族之意。

粽子是祭奠祖宗先人的极品。

全国范围流行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北方喜欢甜味的粽子,南方喜欢吃咸味的粽子;在湖北某些地区,人们保持着插香蒲草、张贴钟馗图、饮雄黄酒、吃粽子(北方黄米,南方糯米)的节日风俗,以黄色黏性的食物来驱妖避邪。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1、江苏年俗: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陕西年俗: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3、云南年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4、天津年俗: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东北年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6、山西年俗:年夜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饮食习俗
春节饮食习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

《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

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

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

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

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

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

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

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

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

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另据安徽人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

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

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

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此后,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

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

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
粥。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

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

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

1920xx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七异。

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

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

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