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八捶演练法
传统八卦掌拳谱

传统八卦掌拳谱直趟练习八卦掌学习内容目录一、传统八卦掌源流追溯传承渊源二、直趟八卦单操八掌起式:老僧托钵(一)进步挑打(二)闪步横劈掌(三)进步团撞(四)风轮劈掌(五)插花揶肋(六)翻身塌掌(七)挑手踏掌(八)封锁阴阳掌各项包括攻防技击含义三、六合八打下面所述八打拳势套路是借鉴少林拳门套路所来,可以看到其走势过程特别接近六十四掌走势,就是技击攻防招法用势也为如此,不过这里多是以拳为主,一些走势虽然与前述直趟八卦掌走势大有十分雷同很近似之处,但不论是走架和技击用招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故此,这里特意来做一单独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一、闪步劈打二、插花掖肋三、攉打冲捶四、撸手拨打架打五、反手踏掌六、撸手劈面十字手七、捋手蹬踹八、滚臂擂捶各项包括攻防技击含义四、十趟弹腿本篇这里所介绍的拳势套路仍民间回民所擅长的一套拳路,以腿法见长,对八卦掌习练和技击多有帮助,也就收进八卦掌习练拳路里来进行练习。
一路顺势敌难挡,二路十字按脚尖,三路劈盖腋行犁,四路掌抹步斜肩,五路栽捶步要斜,六路盘肘式单看,七路双看十字手,八路转环跺子腿,九路封锁阴阳手,十路插花似箭弹。
各项包括介绍攻防技击含义。
五、直趟八卦六十四掌(一)动作顺序说明(二)六十四掌攻防动作连环套用招图示说明用招欣赏一(三)六十四掌攻防动作连环套用招图示说明用招欣赏二六、转身八卦传统套路介绍七、谈八卦手法要领谈及要想学好八卦掌这一传统拳式套路,自然先涉及其身法要领,它即归属内家拳范畴,也就必而符合内家拳身法要求,象大的动作要求,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虚灵顶劲,势必而行,可也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八卦掌的一些规律及要领要求作一展述。
(一)歌诀一、要领歌、白话注释(二)歌诀二、八卦转掌攻防技击四十八法(三)歌诀三、八卦掌三十六盘歌八、八卦单操基础八掌(一)动作顺序说明(二)攻防技击含义九、八卦老八掌传统套路一十、八卦老八掌传统套路二传统八卦掌拳谱一、本趟传统八卦掌源流追溯传承渊源八卦掌作为一个传统内家拳种,在全国流传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北京更是群众基础颇深,倍受武术爱好者青睐和热爱,就在北京玉泉路星期八公园南侧,公园管理处旁有很多人在练习八卦掌,说起拳势八卦掌,自然会提到先辈董海川,传承第字形成程派、尹派、刘派、梁派等派系,本趟拳其传承脉搏由先师马玉清所留传。
(完整版)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上丹田位于两眼两眉当中的玄关窍水平往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相交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前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当中的会阴穴。
中华武术之形意八法探秘

中华武术之形意八法探秘形意八法是中华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法,被认为是武术的精髓之一。
形意八法在中国武林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为中华武术中的瑰宝。
形意八法的基本理念是“形意相顾”,即在拳法中注重形态和意念的统一。
形意八法包括开、合、击、拿、捶、靠、顶、挤八种基本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首先是“开”,指的是手臂张开,象征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在实战中,开的动作常用于破解对手的进攻,制造出攻守转换的机会。
其次是“合”,即手臂聚拢,体现出集中力量的原则。
合的动作常被用于将对方的攻击引向无效的方向,同时为下一步反击做准备。
“击”是形意八法中的重要技法之一,意在发出有力而准确的打击。
击的动作要求掌握合适的时机和力度,以达到最大的攻击效果。
“拿”指的是利用手部的抓取技术,控制对手的身体部位,限制其行动。
拿的动作要求快准狠,将对手制服在短时间内。
“捶”是形意八法中的拳法技术,强调出手迅速而有力,以打击对手要害。
捶的动作力求速度和力量的结合,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靠”是指利用身体的重量和动作向对手施加压力,迫使其失去平衡。
靠的动作需要借助于身体控制技巧,将对手推到不利的位置。
“顶”是一种以头部为主要攻击点的技法,通常用于面对对手的低位进攻。
顶的动作要求准确到位,将对手击退或制服。
最后是“挤”,指的是利用身体的推压力量,将对手压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挤的动作要求技巧高超,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对手限制住。
形意八法的练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以领悟其中的奥妙和精髓。
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和领悟,武者能够掌握形意八法的精髓,从而在实战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总的来说,形意八法是一种集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武术技法的拳法,强调形态与意念的统一,注重力量与技巧的结合。
通过学习和掌握形意八法,武者能够提升自身的武术修为,发挥出更高水平的战斗能力。
形意八法之美在于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外在的武术技法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精华八法拳(上)

精华八法拳(上)八法拳始创于清末,由当时著名的武术家李德茂先生吸纳通臂、弹腿、翻子、形意、炮捶等多家拳法的精华所创,有拳、刀、剑、大枪四路及相应的对拆套路。
现主要流传在山西大同、运城地区和内蒙古河套一带。
由于是汲取了多家拳法的精华所编创,从严格的意义来讲,八法拳是一种综合拳。
在运动过程中,它讲究和恪守冲、钻、裹、拧、劈、撩、化、拥八法,这就是该拳之所以称做八法拳的缘由。
八法拳械结构编排严谨,动作朴实无华,快速多变、攻防兼备、招招注重实用,演练起来要求刚劲有力、紧凑迅猛,能够提高人的灵敏和应变能力,并通过速度和劲力促进习练者的血液循环,增强膂力。
同时在实战中也可收到良好的技击效果。
常练此拳,可使人朝气蓬勃,精神饱满,尤其适合有一定根基的武术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习练。
八法拳械流传至今虽然已有180年的历史,但由于流传地区不广、拳师们是口传心授、缺乏可查的资料和文献记载以及保守等缘故,导致该拳种在国内流传不广,影响不大,知者不多。
百余年来为继承、传播、改进此拳种做出贡献的众多拳师们的生平和轶事大多已无从稽考,实为憾事。
即使是目前,能够全部掌握该拳种全部拳械套路的人已为数甚寨。
八劲,指八法拳套路中每个动作都包含有不同的劲力特点。
主要体现有冲、钻、裹、拧、劈、撩、化、棚八个劲力。
八法,指套路中的动作体现在技击应用上的八种法则,有打法、抓法、截法、拿法、踢法、靠法、闪法、震法。
所谓冲劲,是指在出招时力从腰间起,通过身体四肢直达进攻对方的部位。
如本拳路中的二龙出水、通天炮等式都是用这种劲打出的。
钻劲,是由小到大,松肩塌腰,将劲直发拳的最前端。
该套路中的铁翻杆、连珠炮打等式都用的是钻劲。
裹劲,在本拳套路中,如拿法上肘、乌龙卧势等都用的是裹劲。
这是一-种如同于陈式太极拳擒拿术中的缠丝劲,在练习时要求肌体由松渐紧,缠裹着运行。
拧劲,是带有弹性的螺旋劲,出拳时要旋向打出。
本拳套路中的顺步捶就用此劲。
劈劲,劲力由上向下果断、于脆地直劈或斜劈。
太极八法五步口令

太极八法五步口令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着众多爱好者。
而太极八法五步,则是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运动,在现有各流派太极拳的基础上,提炼整理而成的一套简单易学的太极拳入门套路。
太极八法五步的口令清晰明了,对于初学者准确掌握动作要领起到了关键作用。
起势: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置于大腿外侧。
两眼平视前方,呼吸自然。
左掤势:左脚向左开步,与肩同宽,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轻轻抬起。
同时,双手慢慢抬起,掌心向下,抬至与肩同高。
然后,身体微微右转,右手内旋,掌心向左,向前掤出,左手搭在右手腕内侧。
右捋势:身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内扣。
右手外旋,掌心向上,向左捋回,左手仍搭在右手腕内侧。
左挤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内扣。
双手同时内旋,掌心向外,向前挤出,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双按势:双手内旋,掌心向下,向后收回,再向前按出,同时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脚尖轻轻抬起。
右採势:身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回,脚尖点地。
右手向下、向右採,左手置于右手小臂内侧。
左挒势:身体向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重心移至右腿。
左手向左、向上、向右挒出,右手置于左手小臂内侧。
左肘势:身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臂屈肘,右手内旋,向左前方顶出,左手搭在右手小臂外侧。
右靠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回,脚尖点地。
左手向左、向下、向右靠出,右手搭在左手小臂外侧。
进步左右掤势:左脚向前迈出一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步,脚尖点地。
同时,双手向前掤出。
退步左右捋势:右脚向后退一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步,脚尖点地。
双手向左捋回。
左移步左挤势:左脚向左移动一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步,脚尖点地。
双手向前挤出。
左移步双按势:左脚向左移动一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步,脚尖点地。
双手向后收回,再向前按出。
右移步右挤势:右脚向右移动一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步,脚尖点地。
罕见的武术实战秘诀内外八式!值得收藏!

罕见的武术实战秘诀内外八式!值得收藏!中国传统技击有内外八式之说:内八式:“惊慌、猛烈、狠毒、神急”外八式:“封、闭、闪、胯、钩、格、掤、打”据说这是传统武术师傅们压箱底的口诀。
内八式惊慌:指与敌交手时,首先应从精神上压倒敌手。
拳谱云:发声使敌惊怪。
发声一可夺敌精神,散敌心意,使敌慌乱;二可壮我威势,振我精神,助力发劲。
这样看来,李小龙功夫电影中的怪吼是有科学依据的。
猛烈:指进击敌手时,须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全身一致,快而有力。
但出手须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一出即收,疾如闪电,以免露出虚空。
狠毒:搏斗之际,其结果势必有一胜一负,此时不得不心狠手毒,你不制敌,敌将制你,故讲求技击者有言:“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一狠二毒三要命”。
神急:技击一道,须神妙奇快,心手灵活,以逸待劳,以静待动,以严待懈,以整待乱。
封、闭、闪、胯,不急则不见其效;钩、格、掤、打,不急则难以应用。
外八式封:指与敌人动手,要善于封敌之门,使其技艺难以用出,然后乘隙以攻,将其击败。
此乃“手封其门速即进,见空就打莫留情”。
闭:既使敌无所用其能,还应继续进逼,使其立止不住;如不然,则易被敌乘机以入,攻我要隙。
闪:敌若猝然破门击我,我来不及解脱与还击时,应速侧身避闪。
但闪时脚须稳固,腰须柔软,眼快心灵,闪后即进击,用力反制敌手。
传统武术实战技击的压箱底口诀胯:离敌最近之际,乃以胯击敌身。
胯击须以弹簧力同时配合足钩敌腿。
钩、格:如敌以手击我胸部,我即以一手钩住,使其难以逃脱,而以另一手击其腰部。
如敌以腿踢我下阴,我即当以一手格开,使其腿不能前进,然后以他法还击之。
掤、打:敌以双拳击我,我以双拳开之,谓之掤。
打的种类颇多,拳打脚踢,或掌或肘,或头或肩,或臀或膝,然各有其长,各有所用。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的用法
太极八法是指太极拳中的八个基本动作和原则,它们是:
1. 掤 (Peng):防守的推离动作,以手臂向前推出,形成一个无形的屏障。
2. 捋 (Lu):旋转的手和前臂向内螺旋,用于防守和发力。
3. 挤 (Ji):在捋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对方,用于配合攻击。
4. 按 (An):用手掌或手指向下按压对方,用于制止对方的攻击,或将对方推倒。
5. 採 (Cai):以手臂向内侧拨开对方的攻击,用于概括对方的
势力。
6. 连 (Lie):用于连续攻击对方,通过身体的旋转和进退来实现。
7. 还(Zhou):按动对方的手臂,制造出对方失去平衡的机会,进行攻击。
8. 随 (Sui):灵活地随着对方的动作进行反应,保持连贯的动
作和力量。
太极八法的用法是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原则,实现防守和攻击,同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这些动作和原则在太极拳练习中被反复运用,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战斗力。
太极八法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帮助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平衡。
太极八法五步口令

太极八法五步口令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着众多爱好者。
其中,太极八法五步是一套精简而基础的套路,通过特定的口令来引导动作,有助于练习者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八法五步的口令简洁明了,每个口令都对应着特定的动作和要领。
“起势”,这是整套动作的开端。
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
眼神平视前方,心平气和,呼吸自然。
随着口令,微微屈膝下蹲,双臂慢慢向前抬起,与肩同高,掌心向下。
“左棚势”,左脚向左迈出一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
同时,右手向前上方掤出,掌心向内,左手向下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身体重心在右腿,保持立身中正。
“右捋势”,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内扣,右手向左下方捋,掌心向外,左手弧形上抬至胸前,掌心向内。
“左挤势”,右手回抽,左手向前挤出,掌心向前,右手搭在左手腕内侧。
“双按势”,双手向前按出,掌心向前,与肩同宽,身体微微前倾。
“右採势”,右手向下採,掌心向下,左手护于右手腕上方。
“左挒势”,左手向左挒出,掌心向外,右手弧形收回至右胯旁。
“左肘势”,左臂屈肘,左拳心向内,顶向左前方,右手护于左肘内侧。
“右靠势”,右臂屈肘,右拳心向外,靠向右前方,左手护于右肘内侧。
“右棚势”,动作与左棚势相反。
“左捋势”,动作与右捋势相反。
“右挤势”,动作与左挤势相反。
“双按势”,再次重复双按势的动作。
“左採势”,动作与右採势相反。
“右挒势”,动作与左挒势相反。
“右肘势”,动作与左肘势相反。
“左靠势”,动作与右靠势相反。
“进步左右棚势”,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前棚出,右手向后捋。
然后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右手向前棚出,左手向后捋。
“退步左右捋势”,左脚向后退一步,成左虚步,右手向左下方捋。
然后右脚向后退一步,成右虚步,左手向右下方捋。
“左移步左挤势”,向左移步,左脚踏实,身体左转,左手向前挤出。
“左移步双按势”,再向左移步,双手向前按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百川传技击八捶演练法
来源: 作者: 点击: 1135 发布时间:2008-10-09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
八捶打法为万籁声老师传下的罗汉神打中的部分打法,称为“外八捶”。
该打法源自少林罗汉门,由“江南第一腿”刘百川前辈传给万籁声老师。
万籁声老师对罗汉门的打法评价是“正宗罗汉拳之神打,其来如泰山压顶,去如风扫落叶,拳腿都到,连冲带撞,可谓绝响”。
但万老仍觉其缺少自然门的“圆滑”风格,因此在传授八捶时,融人自然门身法,使其刚柔圆活,技法更为精深。
八捶打法分别为顺步捶、拗步捶、力拧捶、翻身捶、提拦捶、撩阴捶、流星捶、分心捶,均为散招,也可组合使用。
为平日演练方便,可将八捶打法连在一起,以套路形式练习。
在练习中,要体现出罗汉门的左搬右冲、勇往直前的气势,也要注意各式变化间的灵巧身法。
现将八捶演练动作分解如下。
起势:左脚在前,两脚前后开立,双手握拳于胸前,目视前方,呼吸自然(图1)。
要领:自然站立,不可过于紧张,以免影响转换动作的灵巧性。
一、顺步捶
右脚向右前方迈步,左脚顺势跟步,身体向左拧;左手由内向外翻腕扣抓于胸前,右拳迅速向前方击出(图2)。
要领:迈步、拧身、出拳要一气呵成。
技击作用:避实就虚,顺其攻势而击之。
二、拗步捶
身向右拧,提右脚(脚跟朝内,脚尖朝外),右手收回刘百川传技击八捶演练法林辉
八捶打法为万籁声老师传下的罗汉神打中的部分打法,称为“外八捶”。
该打法源自少林罗汉门,由“江南第一腿”刘百川前辈传给万籁声老师。
万籁声老师对罗汉门的打法评价是“正宗罗汉拳之神打,其来如泰山压顶,去如风扫落叶,拳腿都到,连冲带撞,可谓绝响”。
但万老仍觉其缺少自然门的“圆滑”风格,因此在传授八捶时,融人自然门身法,使其刚柔圆活,技法更为精深。
八捶打法分别为顺步捶、拗步捶、力拧捶、翻身捶、提拦捶、撩阴捶、流星捶、分心捶,均为散招,也可组合使用。
为平日演练方便,可将八捶打法连在一起,以套路形式练习。
在练习中,要体现出罗汉门的左搬右冲、勇往直前的气势,也要注意各式变化间的灵巧身法。
现将八捶演练动作分解如下。
起势:左脚在前,两脚前后开立,双手握拳于胸前,目视前方,呼吸自然(图1)。
要领:自然站立,不可过于紧张,以免影响转换动作的灵巧性。
一、顺步捶
右脚向右前方迈步,左脚顺势跟步,身体向左拧;左手由内向外翻腕扣抓于胸前,右拳迅速向前方击出(图2)。
要领:迈步、拧身、出拳要一气呵成。
技击作用:避实就虚,顺其攻势而击之。
二、拗步捶
身向右拧,提右脚(脚跟朝内,脚尖朝外),右手收回由胸前击出反面捶(图
3);右脚向前踩下,左脚跟步;右拳抽回至腰间,左拳拳心向上,由下向—仁顺右臂向前钻击(图4)。
要领:拧腰、抬脚、反面捶是连贯动作;下踩、右拳回抽、左钻拳同时进行。
技击作用:此为封打法,控制住对方的手脚而攻击。
三、力拧捶
右脚向右前方迈一大步,后脚跟进半步,侧身下沉,上身略向前倾,击右拳,左拳收于腰间(图5)。
要领:身体要突然下沉,右拳成立拳击出。
发力时,右拳向内拧转。
技击作用:此为抢打空当,攻击敌软弱处。
四、翻身捶
左脚向左前方进步,上身向左闪,右脚随势带回;左拳由腰间发出,自外向内勾摆,右拳收于腰间(图6)。
要领:由右势变为左势要迅速,在身势变换的同时出手,即边走边打。
技击作用:该动作是在对方攻击的同时出手,击其腰部。
对方如被击中,必翻身倒地。
五、捉拦捶
向前上右步,屈右臂由下向上提击,右拳拳心向左;左手握拳护于胸口(图7)。
要领:身势变换要向上提身;右拳提击时,要顺身势而发才具有威力。
技击作用:在其它动作的掩护下,由下向上,自中线击出。
六、撩阴捶左脚向前迈一大步,上身前俯,左手握拳(立拳)由下向前、向上撩阴击出,右手握拳收于腰间(图8)。
要领:身势由高转低与前俯出拳要一气呵成,出拳并非只是手臂用力,还要借上身前俯的前冲之势。
技击作用:瞄准时机,瞬间突击其要害部位。
七、流星捶突然起身,右脚向右前方跳步,向左转身,提左膝,左手由胸前向前、向外抓出,抡右臂向外、向前、向内弧线摆击(图9)。
要领:身法要灵巧,出手要快。
技击作用:在敌进攻时,我突然跳起,避其锋芒而击,摆拳要快。
八、分心捶
左脚落地,向右后转身,同时提右脚,右臂向下、向后摆,再收于右腰,左手收回经左腰间向前钻击而出,拳心向上(图10)。
要领:手上动作均在转身的同时进行,左手击出位置与胸口同高。
技击作用:转身躲过偷袭,同时左拳直奔其心窝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