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
杜伟莉;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王小利
【期刊名称】《陕西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对粘类不育系近50a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了概括性介绍,阐述了粘类不育系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以及粘类不育系与传统常规育种有机结合,带动小麦新兴产业形成的可能.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杜伟莉;张改生;刘宏伟;王军卫;王小利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
【相关文献】
1.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F_1结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J], 牛娜;张改生;梅拥军;马守才;李红霞
2.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基因的地区分布 [J], 郭艳萍;张改生;牛娜
3.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AFLP标记及SCAR转化 [J], 朱启迪;翁群珠;张改生;张姣;巨岚;于永昂;牛娜;王军卫;马守才
4.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性能及其杂种优势和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J], 李建超;张改生;孙瑞;牛娜;马守才;李红霞
5.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雌雄不育配子传递率研究 [J], 姬俊华;张改生;孟超敏;牛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
王丰青;何觉民;周斌;何仪
【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24)006
【摘要】何觉民等首先提出了改变小麦品种播种期、播种地获得雄性不育,用于
生产杂交种的方法,并在贵农14中找到不育株,育成ES-3、ES-4、ES-5,从小偃、栽培二粒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获得一批不育株,育成一系列光温敏不育系。
谭昌华等从栽培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不育株,育成温光型雄性不育小麦CA9S,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王丰青;何觉民;周斌;何仪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4.5
【相关文献】
1.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转换规律研究进展 [J], 权威;孙辉;赵昌平;刘黎明;于卓
2.基因枪转化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受体的选择与培养条件优化 [J], 王灵云;张立平;赵昌平;张风廷;樊建青;苑少华;郭玉平
3.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研究进展 [J], 江红梅;张立平
4.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光合特性研究 [J], 孙辉;张立平;陈兆波;白建芳;白秀成;杨吉芳;张风廷;赵昌平
5.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验证 [J], 侯起岭;赵昌平;杨卫兵;高建刚;陈现朝;杨吉芳;白秀成;张立平;张风廷;孙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物雄性不育性在育种中的应用概评

作物雄性不育性在育种中的应用概评秦太辰【摘要】概述总结了作物雄性不育性的类别与遗传特点。
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涉及细胞质遗传的现象,目前已初步探明玉米C群不育系的胞质基因可能是atp6-c,芝麻不育胞质基因拟为atpA。
雄性不育化杂交种在实践中主要应用于玉米、水稻和蔬菜中。
尽管现有近交理论、DNA甲基化效用、水稻胞质与核不育系遗传等理论提出,雄性不育化育种的基本理论尚需进一步探讨。
在雄性不育化育种技术上,要逐步解决难点作物,如小麦、荞麦、菜豆等的不育化育种问题。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ype and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sterility. The mechanism of male sterility is involved in cytoplasmic heredity. It has been initially proved that atp6 c and aptA are the cytoplasmic genes of maize sterile line C group and namie male sterile line, respectively. Male sterility hybrids ar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corp production, shuch as maize, rice and vegetables. Despite some theories were proposed, such as inbreeding theory, DNA methlation and genetics of rice cytoplasm male sterile line,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le sterile breeding requests further study. This paper suggested to gradually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crop male sterile hybridization breeding in wheat, buckwheat and navy beans.【期刊名称】《生物技术进展》【年(卷),期】2011(001)002【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雄性不育化;细胞质遗传;不育化制种;DNA甲基化;杂种优势【作者】秦太辰【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杂种优势研究与应用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自1902年发现植物雄性不育现象[1],迄今已百余年,直到20世纪20~30年代才应用于生产。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研究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研究秦志列;梁玉龙;刘丽华;李宏博;张风廷;娄鸿耀;李翰霖;赵昌平;张胜全【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24(44)4【摘要】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变化范围为15.42%~140.34%和20.28%~119.07%(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3.02%和72.21%,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2份母本的育性恢复能力差异不显著。
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主要分布于40%~110%和60%~100%间,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布更为集中。
BS366和BS1086与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4.45%和78.97%,与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3.97%和60.95%,改良父本的平均恢复力高于非改良父本,表明定向改良有利于提高恢复系的恢复力。
BS366和BS1086与相同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差异在-41.66%~61.93%之间,表明相同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存在差异。
BS366和BS1086与相同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61.82%的结实率差异分布于-10%~20%之间,与相同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51.52%的结实率差异在-30%~0%之间,表明同一改良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差异小于非改良父本。
BS366与14份父本、BS1086与7份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高于对照,其中父本14YH261、14YH551、SD036与2份母本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可用恢复力的父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对不同母本的恢复力存在较大差异。
杂种一代主茎穗的平均结实率极显著大于分蘖穗。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

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CMS)是一种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和特定细胞质(质体)实现杂交育种的方法,它具有高效、简便等优点,在新品种培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CMS小麦败育也是影响作物产量和降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5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及育性恢复展开讨论。
一、结构紧密的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线粒体组成不同于普通小麦,线粒体基因组相对结构比较紧密,缺乏间隔序列,这种紧密的结构会诱导线粒体某些基因产生缺陷,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能量代谢紊乱、膜通透性改变等生物学反应,从而使小麦败育。
二、不充分或过量释放线粒体基因产物线粒体基因不充分或过量释放其产物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主要原因。
线粒体基因产物的不充分释放可能是由于异常的转录、翻译和基因组拷贝等多种因素导致,线粒体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途径功能减弱,呼吸过程中氧化磷酸化作用酶的数量和活性降低,直接影响细胞的光合复合物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小麦败育。
三、线粒体基因内的突变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也可引起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突变是由于线粒体基因自身的遗传特性引起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出现差错,导致突变。
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自然选择、外来DNA插入和放射线等,突变类型有替换、缺失、插入和转座等。
这些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基因失去正常的活性,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等过程失调,从而使小麦败育。
四、线粒体基因与染色体相互作用线粒体基因和染色体的相互作用也是小麦败育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总是相互作用的,因为在表现线粒体发育、功能和代谢水平时,线粒体基因做出决定性的贡献。
因此,当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相互配对时,可能会导致特定线粒体变异在染色体上表现出连锁现象,从而导致小麦的一部分膜和酵素的失调,进而导致小麦败育。
五、育性恢复解决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败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通过育性恢复。
小麦雄性不育系中TaPDC-E1α及其调节酶基因的表达特征

小麦雄性不育系中TaPDC-E1α及其调节酶基因的表达特征张龙雨;袁蕾;杨书玲;张改生;王俊生;宋瑜龙;赵卓军;牛娜;马守才【摘要】To deeply study the mechanism of male sterility induced by gametocide SQ-1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we isolated TaPDC-E1α gene using silcon cloning technique.The open reading frame of this gene is 1 401 bp in length, putatively encoding 388 amino acids.This gene possesses the conserved TPP domains.Two potential phosphorylation sites of serine residues might be present in the TaPDC-E1α protein of wheat.According to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nalysis,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aPDC-E1α in the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male sterile lin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fertile pared with fertile lines, the expression of PDK was obviously down-regulated in the physiological male sterile line induced by SQ-1.However, PDK gene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genetic male sterile line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PDP gene were similar in fertile and male-sterile line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athway of energy metabolism of sterile line induced by SQ-1 is more susceptible than that of genetic male-sterile line.The upstream signal mechanism of mediating PDK gene may be inconsistent between male-sterile line induced by SQ-1 and genetic male-sterile line.%为进一步研究杀雄剂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机制,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分离TaPDC-E1α基因,并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及其调节酶基因PDK和PDP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TaPDC-E1α基因编码388个氨基酸,具有TPP保守结构域,可能存在2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与可育系相比,TaPDC-E1α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和遗传型不育系中表达下调;PDK基因在生理型不育系中表达下调,而在遗传型不育系中表达上调;PDP基因在可育系及不育系中的表达趋势无明显变化.表明经杀雄剂SQ-1诱导形成的生理型不育系在败育过程中其能最代谢途径更容易受到影响,推测对PDK基因进行调节的上游信号机制在小麦生理型不育系与遗传型不育系中可能不一致.【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11(037)004【总页数】9页(P620-628)【关键词】小麦;杀雄剂SQ-1;TaPDC-E1α;PDK;PDP;磷酸化位点【作者】张龙雨;袁蕾;杨书玲;张改生;王俊生;宋瑜龙;赵卓军;牛娜;马守才【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目前, 利用杀雄剂诱导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以配制杂交种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1],应用杀雄剂 SQ-1已经组配培育出一批超高产、优质、多抗杂交小麦新品种并进行了生产示范种植[2],但对 SQ-1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机制还了解很少。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小麦育种研究的核心,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鉴定一直是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小麦产量、品质稳定性与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策略和目标之一。
一、小麦育种研究现状1. 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收集和鉴定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小麦种质资源库,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的小麦种质资源,覆盖了全国的主要生产区域。
同时,我国还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包括国家小麦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我国小麦遗传资源评估、小麦主要病害鉴定等等。
这些工作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素材。
2. 小麦品质稳定性的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一直以来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点之一。
小麦的品质主要包括粒形、蛋白质含量以及耐贮性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小麦品质稳定性的同时,也在探索品质形成机理以及优良品种遗传基础等方面的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小麦生产及加工的品质和附加值。
3. 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研究小麦产量和抗病性也是小麦育种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小麦种植环境的变化以及病害的变异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小麦产量和抗病性的研究也必须随之调整方向。
其中,在小麦产量研究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株高和灌浆期长短方案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抗病性方面,已有大量的小麦育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病害的发生机理以及遗传基础等方面,并通过进一步研究育种策略,研制出了许多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
二、小麦育种研究趋势1. 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在基因本身上直接进行修改和编辑的新型遗传技术。
通过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者可以选择性地删除或替换小麦中具有不良特性的基因,或者增强某些有益特性的基因。
这种新型技术不仅适用于小麦育种,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植物和动物的育种研究。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
对 细胞 质 雄性 不 育 ( MS 的研 究 不仅 在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上具 有 重 要 的 实践 意 义, 而 且 在研 C )
究核质 互作 方 面具 有 重要 理论 意义 , 文 中 主要 C MS 的胞 质基 因载体 和 核 基 因 组 对 C MS的影 响 两个 方面 综述 了近 年 来植 物 C MS分 子饥 理 的研 究进 展, 并 对今 后 的研 究方 向进 , ; 亍了讨论 .
C MS系 和 其 保 持 系 的 c D A 酶 切 图 谱 进 行 比较 , pN
( d NA) 人 们 自然 而 然 地 就 将 C pD , MS与 这 些 遗 传
物 质 联 系起 来 .
1 1 c DNA 与 C S . p M
发现 在 Eo 切 图谱 中 ,保 持 系 比 不 育 系多 一 cR I酶
要理 论 意 义, 因此 这 一 课 题 引 起 了 国 内外 科学 家 们
的普 遍 关 注 , 并 对 它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研 究, 为 揭 示
C MS的机 制 奠 定了遗 传 学 、细 胞学 、 生理 生 化 等 方
面 的 基础 _ . 传 学研 究证 实 C 1 遗 J MS由细 胞 质遗 传 物
酶 切 的 cDN 图谱 上 ,可 育 系均 有 一 条 3 8k p A . b的
质 和细 胞 核 遗 传 物 质 的 共 同作 用 控 制 , 那 么 C MS 的胞 质基 因 的载 体是 什 么 ,它 又 是 如 何 与 核 基 因 相 互 作 用导 致 不育 的 .本 文 将 有 关 这 两 方 面 的 研 究 进
其 他细 胞 质性 状 差异 有关 .
从 叶绿 体 系 统 的 角 度 对 C MS机 理 进 行 研 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科研人员分别从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层面对小麦雄性不育机理进行了探究。
上述已有研究虽日益深入,但尚未阐明小麦雄性败育机理。
因此本文总结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阐明小麦雄性不育机制提供思路。
1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1.1活性氧(ROS)与雄性不育近年来,有报道指出ROS与绒毡层异常降解密切关联进而导致小麦雄性败育。
Wang等发现CHA-SQ-1能够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色素氧化酶等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被抑制,ROS过量产生和抗氧化酶途径破坏;ROS过量和MnSOD缺乏导致线粒体膜损伤,ROS被释放进入细胞质,使小孢子遭受严重的氧化应激引起绒毡层提前凋亡,导致花粉败育;提出了线粒体介导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代谢途径[1]。
Liu等在探究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绒毡层延迟程序凋亡与ROS代谢的关系时,发现不育系中O2-、MDA含量在单核晚期均比保持系显著升高,说明过量ROS使得花药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降解为MDA,因此其MDA含量明显高于保持系;认为绒毡层延迟的PCD导致ROS的过度积累,过量的ROS打破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平衡,导致小麦败育[2]。
同时Liu等发现U87B1-706A不育系也表现为延迟性绒毡层PCD,在花粉发育过程中ROS含量超标,并通过定量PCR证实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等表达在花粉早期发育中上调;推断过量的ROS可能与酶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有关,其打破了抗氧化系统平衡,花粉败育[3]。
1.2蛋白质与雄性不育Zhang等和Zheng等研究了不育系中的差异丰富蛋白(DAPs),不同生育力小麦中发生增减的DAPs主要涉及能量代谢、苯丙类生物合成等;与不育系相比,与能量和苯基丙酮代谢等相关的蛋白在花药发育中均升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进展(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53007)【摘要】稳定雄性不育系的建立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条件,因此阐明小麦雄性不育的形成机理是实现杂交小麦高效制种的基础理论保障。
本文从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解析小麦雄性不育机制提供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李海阁刘海英张方晴曹叁叁Research Progress of Male Sterility Mechanism in WheatLi Haige Liu Haiying Zhang Fangqing Cao Sansan[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stable male sterile line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heter⁃osi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from t我aspects:physiology,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research ideas for in-depth analy⁃sis of male sterility mechanism in wheat.[Keywords]wheat;male sterility mechanism;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an Normal University453007)*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2300410095)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海阁(1995-),女,河南商丘人,本科生。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刘海英(1974-),女,河南鹤壁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小麦花粉育性研究。
种植与养殖现代农业研究高,认为能量和苯基丙氨酸代谢通路可能对雄性不系的生育力起转化作用;发现泛素蛋白活性与总蛋白含量之间存在降解反馈调节,泛素蛋白的缺陷可能破坏了反馈调节的平衡,进而推测蛋白酶体活性变化和降解反馈回路平衡的改变可逆转雄性不育系的育性[4]。
Geng等提出可能的蛋白质决定小麦育性的调控网络:“糖酵解代谢相关酶的下调导致柠檬酸循环中丙酮酸含量下降,降低了参与电子传递链的辅酶FADH2和NADH的数量,电子直接与氧结合生成过量的ROS,抗氧化酶等活性被抑制导致ROS无法被迅速消除,因此细胞承受巨大的氧气压力促进H2O2的生产和ATP的消耗。
此外,ATP合酶的异常表达影响线粒体能量输出,导致花药发育异常”[5]。
2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1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较稳定,因此被杂交小麦研究者广泛研究。
目前已经确定了T型不育系的11个Rf 基因:Rf1-Rf11[6]。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
Tobias Würschum等在染色体1B上发现一个主要的修复位点,认为该位点可能与Rf3相对应,该位点的鉴定和功能标记的开发将有助于小麦杂交育种[7]。
Manuel Geyer等通过QTL分析,显示Rf1与染色体1BS上的修饰位点,以及6B上的恢复位点Rf4相互作用,显著影响Rf1的外显率和表达率,表明恢复基因与修饰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普通小麦的育性恢复中起关键作用[8]。
Almudena Castillo发现端中心染色体上存在两个Rf基因:Rf6HchS和Rf1HchS,花粉育性的稳定和高效恢复是这两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9]。
2.2microRNA通路与雄性不育microRNA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编码microRNA生物发生酶的基因功能缺失,如DCL1、HYL1等,可导致发育缺陷[10,11]。
其调控的转录因子参与了多种发育过程,已有报道指出tae-miR159、tae-miR164等与它们的靶点相互作用与雄性不育有关[12]。
Sun等探讨了microRNA在短日照和低温条件下在调节337S雄性不育系中的作用;发现tae-miR2275-CAF1和tae-miR1127a-SMARCA3L3的“microRNA-靶向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调节雄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所必需的;推测CAF1和SMARCA3L3在减数分裂期间维持染色质和基因组完整性[13],植物可能通过microR-NA介导的基因表达在减数分裂早期调控分裂的稳定进行。
Bai等在研究小麦BS366雄性不育系microRNA 表达时,发现novel-miR-964和novel-miR-2186的表达与其靶基因呈负相关,并可能参与生育转变。
由此推测microRNA介导的mRNA沉默可能导致雄性不育[14]。
3结语与展望利用杂种优势有利于大幅度改良作物性状,前提则是培育出稳定优良的雄性不育系。
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不育系中microRNA发挥的作用,指出mi-croRNA与其靶向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雄性生殖细胞分裂发育所必需的。
但对于microRNA的相互作用通路研究尚未深入,从microRNA着手展开研究,有望促进雄性不育机理的阐明。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Wang S,Zhang Y,Song Q,et al.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Causes Oxidative Stress and Tapetal Apoptosis in Chemical Hybridization Reagent-Induced Male Sterility in Wheat[J].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8,8:2217.[2]刘子涵,石晓艺,闫鹏娇,等.D~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绒毡层细胞程序化死亡与活性氧代谢[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21):4071-4086.[3]Zihan Liu,Xiaoyi Shi,Sha Li,et al.Tapetal-Delayed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and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Male Sterility of Aegilops uniaristata Cytoplasm in Wheat[J]. Int J Mol Sci,2018,19(6).[4]Gaoming Zhang,Jiali Ye,jiayu Lin,et al.iTRAQ-BasedProteomics Analyses of Sterile/Fertile Anthers from a Thermo-Sensitive Cytoplasmic Male-Sterile Wheat with Aegilops-kotschyi Cytopla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8,19(5).[5]Xingxia Geng,Jiali Ye,Xuetong Yang,et al.Identification ofProteins Involved i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Energy Metabolism Pathways and Their Regulation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Whea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8,19(2).[6]Tahir CM,Tsunewaki K.Monos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restoring gene in Triticum spelta var duhamelianum[J].Wheat Inform Serv,28:5-7.[7]Tobias Würschum,Willmar L.Leiser,Sigrid Weissmann,etal.Genetic architecture of male fertility restoration of Triti-cum timopheevii cytoplasm and fine-mapping of the majorrestorer locus Rf3on chromosome1B[J].Theor Appl Genet, 2017,130:1253-1266.[8]Manuel Geyer,Theresa Albrecht,Lorenz Hartl,et al.Explor-ing the genetics of fertility restoration controlled by Rf1incommo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using high-densitylinkage maps[J].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2018,293:451-462.[9]Almudena Castillo,Sergio G.Atienza,Azahara C.Martín.种植与养殖现代农业研究现代农业研究Fertility of CMS wheat is restored by two Rf loci located on a recombined acrocentric chromosome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4,65(22):6667-6677.[10]Lu C,Fedoroff N.A mutation in the Arabidopsis HYL1geneencoding a dsRNA binding protein affects responses to abscisic acid,auxin,and cytokinin [J].Plant Cell,2000,12:2351-2366.[11]Park W,Li J,Song R,et al.CARPEL FACTORY,a Dicerhomolog,and HEN1,a novel protein,act in microRNA metabolism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J].Curr Biol,2002,12:1484-1495.[12]Luo Y,Guo Z,Li L.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of microRNAregulatory programs in plant flower development [J].Dev Biol,2013,380(2):133-144.[13]Longqing Sun,Genlou Sun,Chenxia Shi,et al.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new microRNAs-mediated pathway involved in anther development in male sterile wheat [J].BMC Genomics,2018,19:333.[14]Jian-Fang Bai,Yu-Kun Wang,peng Wang,et al.Uncoveri-ng Male Fertility Transition Responsive miRNA in a Wheat Photo-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Line by Deep Sequencing and Degradome Analysis [J].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7,8:1370.■随着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光照强度大,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就多,气孔导度就得大,否则会影响蒸腾作用,如果气孔张开的小,植物不能进行蒸腾作用会影响植物的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