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短篇小说比较1、叙事手法的不同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

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

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

但第二类较少。

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

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

史传味浓。

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

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

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

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

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

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西方小说理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与分析,很多小说家也是理论家,往往有明确的创作原则和主张,如塞万提斯继承的“模仿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王尔德的“艺术就是撒谎”,“形式就是一切”,左拉的“写小说就是做实验”,等等,他们都有专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何谓时间分析的“本体论差异”——重衡当代英美时间哲学之争的根本问题

何谓时间分析的“本体论差异”——重衡当代英美时间哲学之争的根本问题

何谓时间分析的“本体论差异”*———重衡当代英美时间哲学之争的根本问题陈群志摘 要:当代英美时间哲学中存在着A-理论与B-理论之争,依A-理论,时间分析必然形成“生成论”,依B-理论,时间分析势必走向“关系论”,“本体论差异”据此而出现。

如果给出“本体论差异”的区分标准,则有两条:(1)A-理论的标准是“感受时间”或“体验时间”的存有;(2)B-理论的标准是“客观实有”的“物理时间”的确立。

经由考察,我们得出,“A-标准”更为根本,因为“B-标准”无法解释“体验的连续性”、“人格的同一性”、“意识的统一性”、“意志的自由性”等问题。

故而,“A-时间”是“时间”的“元初”本性所在。

从“元初”本性出发,“时间本体论”只有在此意义上才能获得阐明。

关键词:时间哲学;时间本体论;时间生成;时间关系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3-0116-12DOI:10.13644/31-1112.2021.03.012作者简介:陈群志,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江苏 徐州 221116)“时间”论域属于“形而上学”似乎没有异议①,而“时间”的“本体论”之争倒是另一个更具体的问题。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争论分析或描述“时间”的路径或方式的差异,那么显然是基于“方法论”(methodologically)的角度来思考,而非“本体论”(ontologically)的地位问题。

在西方学界,“时间本体论”的探究也有一些直接成果,无论是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界皆有关注,目的是要考察构成“时间”的“根源”为何。

②收稿日期:2020-12-0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时间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9BZX101)的阶段性成果。

① 参见Alyssa Ney,Metaphysics:An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pp.138-169;M.J.Loux andD.W.Zimmerman,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taphys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211-256;L.N.Oaklander,ed.,Debates in the Metaphysics of Time,London and New York:Bloomsbury,2014,pp.1-128;C.Wil-liams,“The Metaphysics of A-and B-Time”,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46,No.184,1996,pp.371-381。

试论中西方本体思想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本体思想的差异
笔者以为,柏拉图在谈论美诺悖论时,其实把问题绝对化了:问代表着全然无知, 知就是完全知道,根本无需提问。这种思维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其实在大 千世界中,人们思想的存在真相恰恰在这两者之间。知之不多,尚有不少疑惑,提问完 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获得一些回答之后,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或者后边还会碰 到其他问题,所以再提问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华夏文明的高古时代,已经走出了必然王国,而在自由王国中徜徉。这主要 体现为《连山》《归藏》和《周易》的辟思运动。夏继《连山》、商用《归藏》、周演 《周易》,辟思的艺术在不断出新。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 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连山》具有引导性的核心观念是天地人神时的辟开辟合。我们还可从神性诗歌的角度 视之。神话和传说中的伏羲、黄帝、炎帝、蚩尤都是吟诗的高手,至少从那时起,包括 风雨大地在内的神性是贯穿诗歌史的基本线索之一。
文源于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文学本源问题最深切的理解。道是缘域化境的启 蔽,是阴阳差异的通变,是形上形下的冥合,是本真灵气的诗化。因而,道不是逻各 斯,也不是认知论的主客观,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乃是战国学者 对道的分解。道器互化,可备一说,但是分道于上下,离道已远。观于古易,这一层不 难理解。老子和孔子深谙化感通变的缘域消息。《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文 心雕龙》等古代元典对此恪守不渝。纪昀盛赞刘勰“原道”即“明道”,实在是一个真 知灼见。原道与源道,名异而实通。原道是正本清源,源道是源头起解。两个提法殊途 同归于道之根本处。“明道”则是体道、悟道而且与道俱化的行为。以“明道”释“原 道”,是把原点与终点、来龙与去脉、目的与手段,小处予以圆融,大处通和致化。“文 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

试论中西哲学之根本比较前言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与价值的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哲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中、西方在哲学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以比较的角度,试图探究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和相通之处。

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在或存在的学科。

在中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哲学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于“实在”或“存在”的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是一种本质,即存在就是实在。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是一种状态。

比如说,《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男女老少、善恶美丑,都是万物中的不同状态。

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与行为的学科。

在中西方伦理学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人普遍认为,伦理规范是理性的产物,可用推理证明。

而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人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例如,孔子倡导“人性善,而性相近,习相远。

”强调人性本善,但在实践中容易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道德修养。

人性观中西哲学在人性观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性持有一个天赋性和本善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而无仁不可以为人。

”认为人的基本天性是善良的,而且善良是有规律,可培养和发展的。

相反的,西方哲学中较坚信人性本恶或者说人性持有原罪论的观点。

亚当斁子史崔认为人本性邪恶,需要受到外界的约束和法律的规范。

总体来说,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伦理学和人性观方面存在很大的根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很多的根本差异,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中西哲学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将分别从自由、知识和正义探讨中西哲学的相通之处。

自由西方哲学非常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主选择能力。

已成立的成立的十的自由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都生来是自由的,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人的这种自由。

这个观点也被一些中国哲学家借用。

二十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中,对自由进行了广泛、深入而有分寸的探讨。

李泽厚“本体论”的内涵、特质与意义

李泽厚“本体论”的内涵、特质与意义

李泽厚“本体论”的内涵、特质与意义作者:吕佳翼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是历史本体的外、内维度,内在于这两者的一个本质重要的维度就是历史性、时间性,它们是在历史中的动态建构,因此也就否定和解构了任何实体化的本体。

心理本体又可三分为认知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结构,后两者分别对应于伦理本体和以中国传统的情理结构为典型的情本体。

情本体的内推是继承中国传统的后形而上学的人生哲学,它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崩塌之后的“后现代”虚无主义可以提供某种疗治。

作为情本体之外推的政治哲学也具有某种普世性。

李泽厚的“本体论”是一个层次清晰、内涵明确的结构体系,但其中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辩证互动关系,即如何实现“新的内圣外王之道”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索与推敲。

关键词:李泽厚;本体论;工具本体;心理本体;情本体中图分类号:B261;B016文献标识码:A虽然对李泽厚哲学的研究已数量不少,但其中误解甚多,特别是在李泽厚的“本体论”问题上。

围绕着李泽厚的“本体论”所产生的质疑主要有:既然本体是本源、根源、最后的实在,为什么能有诸多“本体”?这些“本体”之间是何关系,比如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或断裂?李泽厚是否脱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还是重新建立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以一种新的“本体”主宰世界与人生?本文就试图通过梳理和评说李泽厚哲学中诸“本体”的含义、关系和意义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李泽厚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差异“本体”之多是李泽厚哲学的一大特点,如工具本体、心理本体、伦理本体、度的本体性、实践本体(论)、情(感)本体(论)、历史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那么,这些“本体”各是什么含义,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显然是从整体上把握李泽厚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本体”、“本体论”这些词汇是从西方哲学中移用过来,与西方哲学传统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因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明确李泽厚的“本体”、“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性差异。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

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中西方哲学的对比论文摘要: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的比较早,但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起源的不同,中西方哲学在天、人的方面的比较,中西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异性的方面进行阐释,得出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哲学出发点所得出的伦理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起源、天、人、仁、义、利一.中西方哲学起源的不同1.1西方哲学的起源探索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个海洋国家,其境内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但古希腊有许多肥沃的山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海岸曲折而且有很多天然良港。

这个地理环境为手工业活动和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生产的兴起要求对加工对象及各种矿石等自然物的属性有较多的了解,由此逐渐形成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思维倾向;航海事业的需要导致了天文和气象知识的产生,而这种活动又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并思索到更多的未知事物;商业往来则拓宽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并由于得失成败导致“审慎”与推理思维的发展。

这宏大开放的视角环境及其社会生产方式,促使人们不得不注重对自身之外的自然物的思考和研究,并由具体困惑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形成了解茫茫宇宙及其本质的求知欲望,从而决定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向对自然知识的追求和立足于自然及社会进行理性探索的轨道。

另一方面,西方哲学直接源于古希腊神话。

那些被早期自然哲学阐述宇宙生成的思想在神话诗篇中早已出现。

神话通过想像把天空和大地、日、月、星系、河、海、火、土、水、气和金属进行神化,于是,混沌成了卡俄斯神,天变成乌兰诺斯天公,地成为该亚地母……,这种对诸神各自代表一种自然力量的想像,表明希腊人对宇宙结构种种自然性质的关注。

公元前8世纪时,赫西俄德的《神谱》就是一部以神话语言、形象方式编纂而成的宇宙生成论,它可以说是西方具有思辨色彩的早期哲学认识宇宙结构及其属性的范本。

古希腊神话的思维倾向是在人之外有一种巨大、普遍的本质和力量主宰着人间祸福、事物变幻。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

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成绩__________ 《中西文化比较概论》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与融合姓名黄有发学号 **********专业年级 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年 05月 10 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前言 (2)二、文化概念的界定 (2)三、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5)(一)在思维方式上差异 (5)(二)在本体论上差异 (7)(三)在宇宙观上差异 (8)四、和谐文化——中西方文化之融合 (9)(一)将“用心”与“动脑”相结合 (10)(二)将“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相融合 (11)(三)将“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相融合 (12)五、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附录 (16)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与融合摘要在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研究已经成为文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正确把握,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从中西方文化的三个典型差异,即思维方式、本体论、宇宙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融合路径,从而加强对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融合一、前言自“西学东渐”以来,学者们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就一直进行着,思考的角度不断翻新,相关的著作也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文化比较更成为思想界的热点。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特点入手,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寻求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二、文化概念的界定在研究之前,我们需要界定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何谓文化,以及人为什么需要文化?“文化”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非常丰富的概念。

在我国,文化一词最初来源于《易经》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成”,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对付会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中西医本质哲学观

中西医本质哲学观

有关“中西医”的本质哲学观
中西医本质哲学观可以从本体论、时空观和方法论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在本体论方面,中医认为“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观念,探究人体的内部机制与自然界的关系,关注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而西医则更注重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认为疾病是源于人体的某些结构或功能出现了问题。

其次,在时空观方面,中医重视时空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比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而西医则更注重实证主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较少考虑时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最后,在方法论方面,中医强调取象比类,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食物等来探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而西医则更注重实证和量化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究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西医本质哲学观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以及取象比类等方法,而西医则更注重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以及量化研究等方法。

这些差异体现了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思考方式和发展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