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治生态研究的学术图谱
面向政治领域的事理图谱构建

面向政治领域的事理图谱构建政治领域的事理图谱是指一种对政治领域中各种事物和关系进行系统化呈现的工具。
通过构建事理图谱,我们可以清晰地展现政治领域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政治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政治领域的定义、要素、关系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构建面向政治领域的事理图谱。
一、政治领域的定义政治领域是一个相对抽象而又复杂且多元化的概念。
在宏观上,政治领域包括了国家、政府、党派、选举、立法、执法、司法、外交等一系列与政权有关的活动和制度。
在微观上,政治领域则包括了公民、政治参与、政治意识、政治行为、政治信仰、政治文化等各种与政治有关的个人和群体行为。
二、政治领域的要素1.国家和政府:国家是政治权力的载体和执行者,政府则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行政机构。
国家和政府是政治领域最基本的要素,它们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2.党派和政治组织:党派和政治组织是政治领域中的重要参与者,它们通过制定政策、组织选举和竞选活动等途径参与政治生活,并对政府和国家的决策产生影响。
3.公民和社会组织:公民和社会组织是政治领域中的最主体,他们通过政治参与、抗议活动、舆论监督等方式来对政治进行影响和监督。
4.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是政治领域中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它们能够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和行为选择。
5.政治制度和规则:政治制度和规则是政治领域中的基本框架和运行规则,它们为政治生活的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政治领域的关系政治领域中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政治领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动力。
1.国家和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国家和政府在决策和管理方面对公民和社会组织产生直接的影响和约束,公民和社会组织则通过政治参与和抗议活动来对国家和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
2.党派和政治组织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党派和政治组织通过宣传和组织活动来进行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影响,而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则为党派和政治组织的政治活动提供了价值和信仰的支持。
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

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政治生态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拥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近年来,政治生态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研究现状、热点和展望三个方面对政治生态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一、研究现状政治生态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从理论方面看,政治生态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框架,如政治生态学派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等。
这些理论框架为政治生态研究提供了较为稳固的基础和统一的标准,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生态研究的理论深化和扩展。
从实践方面看,政治生态研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环境、生态保护、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
政治生态研究为这些领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二、研究热点1.生态民主的探索与实践生态民主是近年来政治生态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
它强调在生态危机面前,人们需要重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而这种尊重和保护需要通过民主机制来实现。
生态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内在精神的呼唤。
生态民主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丰富民主政治的内涵和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2.政治环境与环境政治的互动政治环境和环境政治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领域。
政治环境对于环境政治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反之,环境政治的发展和实践也会对政治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政治生态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政治环境和环境政治的互动机制和本质属性,为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3.政治生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政治生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热点是政治生态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变革是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不可避免的,它带来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同时也对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

点也 引起 了学术 界 的广 泛关 注。本文通 过搜索
中 国 目前 有 影 响 的 几 家 网 络 中 文 学 术 数 据 库 , 将 到 目前 为 止 中 国 国 内所 发 表 的关 于 互 联 网 政 治 功 能 研 究 的 主 要 论 文 汇 总 筛 选 和 分 类 归 纳 , 进 行 并
关 键 词 : 联 网 ; 治参 与 ; 治沟 通 ; 论 监 督 ; 共 领 域 互 政 政 舆 公
中 图分 类 号 : 0 文 献标 识 码 : G2 6 A DOI 1 . 9 3 jis . 6 16 7 . 0 0 0 . 0 : 0 3 6 /.sn 1 7 — 4 7 2 1 . 6 0 6
作者 简 介 : 温琼 娟 ( 9 9 )女 , 17 , 湖北 省 南 漳 县人 , 中 科技 大 学 新 闻 与信 息 传 播学 院博 士 生 , 华 武汉 科 技 大学 管 理 学 院讲 师 ; 要 从 主
事公 共 关 系 与广 告 研 究 ;
陈先 红 (9 7 , , I 6 一) 女 湖北 省 武 汉市 人 , 中科 技 大 学 新 闻 与信 息 传 播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士 , 华 博 博 主要 从 事 传 播 学 及
在 承 担 政 治 功 能 的 过 程 中 , 现 出 新 的 特 征 。这 呈
一
上具有 相 同的内涵 。
然而, 欧洲批 判学 派 的学 者则 倾 向于从 体 制
外去思考 媒介 的政 治功 能 , 从而 把 大众 媒介 看 成 是公共 领域的代 表 。公共领 域的基本 前提是 市民
该 应 有 相 等 的 自 由表 达 机 会 , 且 能 够 自 主 地 组 并
互联网的政治环境分析报告

互联网的政治环境分析报告1. 引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结构。
然而,互联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背后也存在着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从政治角度对互联网的环境进行分析,探讨政治对互联网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对政治的反馈作用。
2. 互联网的政治影响2.1 信息传播与言论自由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和言论自由提供了新的平台。
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方式自由表达观点,传播信息。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能够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来源,扩大了言论空间。
然而,政治力量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潜力,并试图通过监管和审查来控制言论自由,限制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
2.2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政治势力试图通过网络攻击、网络监控等手段获取对手的敏感信息,或者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商业利益追求。
政府和企业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控制,使得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2.3 网络治理与政府角色互联网的运行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政府在网络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秩序和公共利益。
然而,政府在互联网治理中的作用也受到了争议。
一方面,政府的干预可能导致言论自由受限,网络监管过度。
另一方面,政府的参与也可以促进网络安全和信息传播的规范。
3. 互联网对政治的反馈作用3.1 政治参与与社会动员互联网的普及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个人可以表达对政府政策的看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同时,互联网也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组织抗议活动、集会等形式来表达诉求。
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组织能力使得政府不得不重视民众的声音和需求。
3.2 政治信息与选举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
政治候选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方式直接与选民进行互动,传递政策主张。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概率论课程思政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作者:王海燕石晓晶宗琮马嘉芸曹志娟常青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大学基础课程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特别是概率论部分,该研究领域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
该文以CNKI数据库中140篇中文期刊论文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
结果显示,已有研究在机构合作、作者合作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研究合作链,研究热点也随时间推移逐渐由浅到深、由点及面的改变,并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未来,研究人员应加强地域间、高校间、团队间合作;同时,研究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关键词:课程思政;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计量分析;概率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007-0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s a fundament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the probability theory sectio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is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This paper takes 140 Chinese journal papers from the CNKI database as samples and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visu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yet formed a complete research cooperation chain betwee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and author cooperation,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ha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deep, from point to surface, and there is room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ver time.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universities, and teams.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excellent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visual econometric analysis; probability theory2020年,《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计算机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第 22卷第 6期2023年 6月Vol.22 No.6Jun.2023软件导刊Software Guide计算机课程思政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刘雪洁1,2,孙庚1,2,刘波1,郭泓希2,齐红1(1.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分析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预测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趋势,可为未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借鉴。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0-2022年收录的 675篇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中心性分析,构建合作网络共现知识图谱;对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趋势等进行科学计算可视化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计算机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轨迹、特征、热点和趋势。
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完善课程思政理论,尤其是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作出贡献。
关键词:课程思政;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计算机专业DOI:10.11907/rjdk.22184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23)006-0229-06Visual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in Computer Courseby of Knowledge GraphLIU Xue-jie1,2, SUN geng1,2, LIU bo1, GUO hong-xi2, QI hong1(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 Soft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Abstract: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current status and hotspots, and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major courses. This paper searches 67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ocuments of computer major courses collected in CNKI database from 2010 to 2022,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luster the author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makes a central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d constructs a cooperative network co-occurrence knowledge graph. Then it realizes the scientific visu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trend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in computer courses,and clearly shows the basic track,characteristics, hotspots and trends of compute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especially in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mputer science courses.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nowledge graph; visual analysis; computer major0 引言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3]。
国内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

国内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摘要: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外学者重点分析了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影响因素,以及线上线下、传统政治参与与网络政治参与的融合;国内学者系统研究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理论,不同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以及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和规范化对策。
国内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尚未形成一套能够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有序发展的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
国内学者应进一步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应然状态的研究,设计出关于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可操作性指南。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现状;述评随着网络技术的问世和普及,网络渐渐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生促进力量,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网络政治参与是新兴领域,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重点关注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线上线下政治参与同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的对比与融合等。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侧重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理论、其双重影响及规范化对策等的探讨,对不同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状况及其影响的研究相对薄弱。
梳理国内外既有文献,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最新进展,预判其未来走向,为丰富和完善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理论,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国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与传统政治参与研究相比,这一研究虽历时不长,但已获得快速发展。
整体来看,国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集中于网络政治参与实践的具体问题分析和过程考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相关研究聚焦在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因素、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网络参与同传统政治参与的对比与融合四个方面。
(一)关于网络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网络开辟了政治参与新渠道,探讨网络如何影响政治参与已成为国外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图谱(1998—2023_年)

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图谱(1998—2023年)□陈律言谭天邝宇飞【摘要】在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即将三十年之际,对新媒体研究进行一次完整的回顾,乃是新媒体研究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将普赖斯的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与知识图谱相结合,对1998—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文章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应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出了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学术图谱。
该图谱揭示了中国新媒体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飞速发展和平缓中伴有不规则震荡三个阶段。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知识图谱;CiteSpace;研究热点一、研究背景、方法与数据来源在我国全面接入互联网即将三十年之际,对新媒体研究本身进行一次完整的复盘和回顾,乃是新媒体研究迈向一个新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此前已有学者开始对新媒体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如彭兰等学者连续多年对新媒体研究做年度述评,谭天等学者对我国新媒体研究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
但运用量化分析对1998—2023年新媒体研究的整体演化、热点变迁等方面进行总体数据化爬梳的文章尚付阙如。
因此,本研究尝试对CSSCI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数据进行挖掘,同时应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来绘制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知识图谱,从而对我国新媒体研究的演化作一个大致的勾勒,以期抛砖引玉,为未来新媒体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同时,本文整理的新媒体研究成果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分析法,同时利用CiteSpace将抽象数据和信息转化为可视化图谱,以此揭示新媒体研究领域的演化趋向。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iteSpace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其阐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综合了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文献综述法,通过以数据为切口,以文献为经纬,尝试绘编出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全貌。
(二)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为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条件为“主题词=新媒体或新媒介或关键词=新媒体或新媒介、学科为“新闻与传媒”、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检索年限为“1998—2023年”共检索期刊12227篇,后使用CiteSpace进行去重、删减,得到有效文献1215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用、 治生 态学和互联 网政 治三 个 内容 为主题 , 国 内外相 关研 究进行 了全 面 整理 和综 述 , 政 对
梳理 了互联 网政 治生 态理论研 究 的发展 脉 络 , 并提 出 了需要进 一步研 究和探 讨 的 问题 。 关 键词 : 互联 网政 治 ; 治生 态 ; 态 系统 政 生
曲 ・ c… v 3 t , sj 2 2O ll
互 联 网 政 治 生 态 研 究 的 学 术 图 谱
史 达
( 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商学院 , 宁 大连 16 2 ) 辽 10 5
摘
要 : 文依 循互联 网政 治 生 态研 究 的演进 路 径 , 别 以生 态 学及 其在 非 生 物领 域 的 本 分
中图分 类号 : 2 1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78 4 ( 0 1 0 -14 3 G 0 A 1 0 — 4 2 1 ) 1 2 44 4 0
种 网络 政 治 规 则 和行 动 来 管 理 网 民 的行 为 。事 实上 , 互联 网政 治 生 态 已 经 成 为政 治 学 研 究 中
们 对 环 境 危 害 的 认 识 、 应 和 管 理 。 目前 , 多 适 大 数 以 “ oic l clg ” 关 键 词 的 英 文 文 献 属 p li oo 为 ta e y 此 研 究范 畴 。
缕 的联 系 。 因此 , 联 网 政 治 问 题 实 质 上 是 一 互 个 政 治 生态 的 问 题 。在 互 联 网 政 治 生 态 中 , 各
领域 的应 用 、 治 生 态 学 和 互 联 网 政 治 三 个 方 政 面勾 勒 出互 联 网政 治生 态研 究 的 学 术 图谱 。
二、 生态学及 其在非 生物领域的应用
互 联 网政 治 生 态 的理 论 渊 源 是 生 态学 理 论 和 方法 。从 现 有 的研 究 和 实 践 来 看 , 态 学 理 生
个 要 素 与其 存 在 环 境 构 成 一 个 整 体 , 各 要 素 且
之 间 相 互 作 用 、 互 影 响 。 比 如 , 民产 者 和 传 播 者 ; 政 而
府 网站 则是 网 络 政 治 生 态 的 调 节 阀 , 通 过 各 它
急剧 恶 化 , 速 崛 起 的新 兴 科 学 理 论 。它 关 注 迅
分别达到 22 . 1亿 和 1 7 . 6亿 , 网 民 中 的 渗 透 在 率 分 别 为 5 . % 和 4 . % 。 根 据 人 民 网舆 情 77 58
监 控 室 的 调 查 ,0 9 年 我 国 互 联 网 呈 现 出 突 发 20 公 共 事 件 和 热 点 话 题 此 起 彼 伏 的 状 态 , 联 网 互 所 带 来 的 政 治 问 题 日益 凸 显 。 需 要 注 意 的是 , 联 网 政 治 中 的 各 种 现 象 互 和 问题 不是 孤 立 的 , 们 相 互 之 间 有 着 千 丝 万 它
织世 界 中 的组 织 力量 时 时 显 现 。中 国互 联 网络 信 息 中心 的统 计 表 明 , 至 2 0 截 0 9年 1 2月 底 , 我 国互联 网 普 及 率 达 到 2 . % , 国 网 民 数 达 89 我 38 . 4亿 。调 查 还 发 现 , 客 和 社 交 网站 作 为 网 博 民最愿 意发 表 观 点 的互 联 网 方 式 , 网 民 规 模 其
人类 一 环 境 这 一 系统 内 的 物 质 流 、 息 流 和 能 信
量 流 , 是 单 纯从 自然 科 学 角度 探 讨 环 境 问 题 , 不 而 是从 社 会 、 济 、 治 、 化 脉 络 建 构 各 种 环 经 政 文 境议 题 。它 深 受 危 害 学 派 的 影 响 , 点 探 讨 人 重
值 观 和方 法 论 上 的 普 适 性 。 著 名 生 态 学 家 、 近 代 生 态 学 奠 基 人 奥 德 姆 早 就 指 出 , 态 学 起 源 生
收 稿 日期 :000 — 2 1-71 4 基 金 项 目 :09年度 国家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9 Z 0 1 。 20 0 B Z 4 ) 作者简介 : 史达 (9 3) 男 , 17 一 , 江苏 吴江人 , 经济学博 士, 教授 , 主要从事互联 网政 治研 究。
一
一
、
引 言
在众 声 喧 哗 的互 联 网 空 间 , 们 通 过 即时 人
个 独 立 的研 究 领域 。本 文 将 依循 互联 网政 治
通信 、 微博 、 拟社 区和 移 动 通 讯 等社 会 性 工 具 虚
生态 研 究 的 演 进 路 径 , 生 态 学 及 其 在 非 生 物 从
互 为 连接 , 断 突破 传 统 社会 的种 种 限 制 , 互 不 相 分 享 、 作 乃 至发 起 声 势 浩 大 的集 体 行 动 , 组 合 无
l4 2
21. 第2 哲 社 科 版 翟 墓 011 卷 学 会 学 舞
二是研究对 象本 身具有 生 态系统 的特 征 , 故用 生 态 学 理 论 与 方 法 来 探 讨 该 问题 。这 也 是 本 文所 采 取 的 研 究 范 畴 。经 过 多 年 发 展 , 态 生 学 的应 用 早 已 超 越 了其 学 科 本 身 , 具 有 了价 而
论 与方 法 有 两 种 应 用 方 式 : 是 研 究 对 象 与 生 一 态 环境 有 密 切 关 系 , 如研 究 工 业 生 产 对 环 境 比 影 响 的 工 业 生 态 学 。在 这 种 研 究 视 角 下 , 政 “ 治 生 态 ”( oicleooy 所 研 究 的 是 政 治 如 p lia clg ) t 何 有助 于 解 决 社会 和资 源 冲突 方 面 的 问题 。这 是 2 0世 纪 7 0年 代 左 右 , 着 世 界 生 态 环 境 的 随